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

血痹者,寒濕之邪,痹著於血分也。辛苦勞勩之人,皮腠緻密,筋骨堅強,雖有風寒濕邪,莫之能客。惟尊榮奉養之人,肌肉豐滿,筋骨柔脆,素常不勝疲勞,行臥動搖,或遇微風,則能痹著為患,不必風寒濕之氣雜至而為病也。

上條言脈自微澀,而關寸小緊,為濕痹血分;所以陽氣不能外行,故宜針引陽氣以和陰血。下條言陰陽俱微,而尺中小緊,為營衛俱虛;所以身體不仁,故宜藥通營衛,行散其痹,則緊去人安而愈矣。

夫血痹者,即內經所謂在脈則血凝不流;仲景直髮其所以不流之故,言血既痹,脈自微澀;然或寸、或關、或尺,其脈見小急之處,即風入之處也。故其針藥所施,皆引風外出之法也。

腎著之病:其人身體重,腰中冷如坐水中,形如水狀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飲食如故。病屬下焦,身勞汗出,衣里冷濕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帶五千錢。甘姜苓朮湯主之。

此證乃濕邪中腎之外廓,與腎臟無預也。雖腰中冷如坐水中,實非腎臟之真氣冷也。今邪著下焦,飲食如故,不渴,小便自利,且與腸胃之府無預,況腎臟乎?此不過身勞汗出,衣里冷濕,久久得之;但用甘草、乾薑、茯苓、白朮,甘溫淡滲行濕足矣,又何取暖腎壯陽哉?

諸肢節疼痛,身體尫羸,腳腫如脫,頭眩短氣,溫溫欲吐。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。

此即總治三焦痹之法:頭眩短氣,上焦痹也;溫溫欲吐,中焦痹也;腳腫如脫,下焦痹也;肢節疼痛,身體尫羸,筋骨痹也。由是觀之,當是風寒濕痹其營衛、筋骨、三焦之病。然濕多則腫,寒多則痛,風多則動。用桂枝治風,麻黃治寒,白朮治濕;防風佐桂枝,附子佐麻黃、白朮。其芍藥、生薑、甘草,亦如桂枝湯之和其營衛也;知母治腳腫,引諸藥下行;附子以行藥勢,開痹之大劑也。

戴人云,痹病以濕熱為源,風寒為兼,三氣合而為痹,其脈沉澀。奈何治此者,不問經絡、不分臟腑、不分表裡,便作寒濕腳氣,烏之附之、乳之沒之,種種燥熱攻之;中脘灸之、臍下燒之、三里火之;蒸之熨之、湯之炕之;以致便溺澀滯、前後俱閉、虛躁轉甚、肌膚日削、飲食不下;雖遇扁華,亦難措手。若此者何哉?胸膈間有寒痰故也。痹病本不死,死於醫之誤也。

景岳全書云,觀痹論曰,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;而壽夭剛柔論又曰,在陽者命曰風,在陰者命曰痹。何也?蓋三氣之合,乃專言痹證之所因也;曰在陽為風,在陰為痹,又分言表裡之有殊也。如風之與痹,本皆由感邪所致。但外有表證之見,而見發熱頭疼等證,或得汗即解者,是皆有形之謂;此以陽邪在陽分,是即傷寒中風之屬也;故病在陽者命曰風。若既受寒邪,而初無發熱頭疼,又無變證,或有汗、或無汗,而筋骨之痛如故,及延綿久不能愈,而外無表證之見者,是皆無形之謂;此以陰邪直走陰分,即諸痹之屬也;故病在陰者命曰痹。其或既有表證。

白話文:

痹症

所謂血痹,是指寒濕邪氣侵入血液循環系統所導致的。那些辛勤勞作的人,皮膚紋理細密,筋骨強健,即使有風寒濕邪,也難以侵入。只有那些生活優渥、養尊處優的人,肌肉豐滿,筋骨柔弱,平時不耐疲勞,稍微活動或遇到微風,就容易被痹症侵擾。這類人的痹症,不一定需要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存在。前面提到,如果脈象呈現微澀,且在關脈或寸脈略微緊繃,就代表濕邪侵入了血分。

這種情況是因為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到體表,所以適合用針灸來引導陽氣,使其與陰血調和。後面提到,如果陰陽兩氣都虛弱,且在尺脈略微緊繃,就代表營衛之氣都虛弱,導致身體麻木不仁。這種情況適合用藥物來疏通營衛之氣,使痹症消散。當緊繃的脈象消失,人就會感到舒適而痊癒。所謂血痹,其實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“血在脈中凝滯不流”。張仲景直接點明了血流不暢的原因,指出當血痹發生時,脈象自然會呈現微澀。然而,在寸、關、尺脈中,如果出現略微急促的地方,就代表風邪侵入的部位。因此,所使用的針灸和藥物,都是用來引導風邪外出的方法。

腎著病患者,會感到身體沉重,腰部冰冷如同坐在水中,身體感覺像水腫一樣,卻不口渴,小便正常,飲食也正常。這種病屬於下焦的問題。通常是身體勞累出汗後,衣服內層潮濕冰冷,久而久之造成的。患者會感到腰部以下冰冷疼痛,腹部沉重,感覺像腰間繫了五千枚錢幣。這種情況可以用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來治療。

這個病症是濕邪侵襲了腎臟的外圍組織,與腎臟本身無關。雖然腰部感覺冰冷如坐在水中,但並非腎臟的真氣虛寒。現在濕邪侵襲下焦,但飲食正常、不口渴、小便正常,而且與腸胃無關,更何況是腎臟呢?這不過是因為身體勞累出汗,衣服內層潮濕冰冷,久而久之造成的。只需要使用甘草、乾薑、茯苓、白朮等藥物,通過甘溫淡滲的方式來去除濕邪就足夠了,不需要用溫腎壯陽的藥物。

如果出現肢體關節疼痛、身體消瘦、腳腫如脫、頭暈氣短、想吐卻又吐不出來的情況,可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來治療。

這個方子可以總體治療三焦的痹症。頭暈氣短是上焦痹症的表現;想吐卻又吐不出來是中焦痹症的表現;腳腫如脫是下焦痹症的表現;肢體關節疼痛、身體消瘦是筋骨痹症的表現。由此可見,這種病是由風寒濕邪侵入營衛、筋骨和三焦所致。濕邪多則腫脹,寒邪多則疼痛,風邪多則活動。方中用桂枝來驅風,麻黃來散寒,白朮來除濕,防風輔助桂枝,附子輔助麻黃和白朮。

芍藥、生薑、甘草的作用,與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氣的作用類似。知母可以治療腳腫,引導其他藥物向下走,附子可以增強藥效,是治療痹症的大劑量藥物。

戴人說,痹症的根源是濕熱,同時夾雜風寒。這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形成痹症,脈象呈現沉澀。然而現在治療痹症的人,不問經絡、不分臟腑、不分表裡,就當做是寒濕腳氣來治療,亂用一些燥熱的藥物,灸中脘穴、燒灼臍下、火燒足三里穴,用蒸汽蒸、用熱敷、用湯藥泡、用炕來烘烤,導致患者大小便不暢,虛煩的情況更加嚴重,肌肉日漸消瘦,飲食難以消化,即使遇到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治療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是因為胸膈間有寒痰的緣故。痹症本身不會致命,但是會因為醫生的誤診而導致死亡。

《景岳全書》中說,觀察痹症的理論認為,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,形成痹症。《壽夭剛柔論》又說,在陽的病稱為風,在陰的病稱為痹。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,只是說明了痹症的病因。而說“在陽為風,在陰為痹”,則是區分表裡的不同。風和痹症,本來都是因為感受邪氣而引起的。但是,如果外在有表證的表現,例如發熱、頭痛等,或者發汗後病情就會緩解,這些都是有形的邪氣,說明陽邪侵入陽分,屬於傷寒或中風。所以說“病在陽者命曰風”。如果只是受寒,沒有發熱頭痛等症狀,也沒有其他變化,或者出汗或者不出汗,但是筋骨疼痛仍然持續,而且久久不能痊癒,外在沒有表證的表現,這些都是無形的邪氣,說明陰邪直接侵入陰分,屬於各種痹症。所以說“病在陰者命曰痹”。如果既有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