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痹
而疼痛又不能愈。此即半表半裡。陰陽俱病之證。故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。此所以風病在陽而痹病在陰也。然則諸痹者。皆在陰分。亦總由真陰衰弱。精血虧損。故三氣得以乘之。而為此諸證。經曰。邪入於陰則痹。正謂此也。是以治痹之法。最宜峻補真陰。使血氣流行。則寒邪隨去。
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。而再傷陰氣。必反增其病矣。
行痹者。走注無定。風之用也。經言病在陽者。命曰風。在陰者。命曰痹。陰陽俱病。命曰風痹。越婢加朮附湯。輕則羌、防、歸、艽、葛、桂、赤茯、甘草、威靈仙、蒼朮、黃柏。若病久大虛。非大補氣血不可。如日從事乎散風清火。則脾肺必敗。終致不起。痛痹者。痛有定處。
乃濕氣傷腎。腎不生肝。肝風挾濕。流走四肢。肩髃疼痛。拘急浮腫。金匱烏頭湯加羌活、官桂。服後啜熱稀粥助其作汗乃解。身體痛如欲折。肉如錐刺刀割。千金附子湯。著痹者。痹著不仁。經曰。營氣虛則不仁。衛氣虛則不用。營衛俱虛則。不仁且不用。靈樞云。衛氣不行。
則為麻木。東垣治麻痹。必補衛氣而行之。渾身麻木不仁。或左或右。半身麻木。或面或頭。或手臂或腳腿。麻木不仁。並宜神效黃耆湯。皮膚間麻木。此肺氣不行也。本方去蔓荊倍黃耆加防風。如肌肉麻。營氣不行也。去蔓荊加桂枝、羌防。手足麻痹。臂痛不能舉。多眠昏冒者。
支飲也。氣口脈滑。指迷茯苓丸。脈浮者。二陳湯加桂枝、枳、桔。若手麻乃是氣虛。十指麻乃是濕痰死血。手指麻木是氣不行。有頑痰死血也。導痰湯加烏藥、蒼朮。風吹手足痠疼而腫。是寒濕。桂枝附子湯。因於風者。百節走痛。烏藥順氣散加羌活、南星、蒼朮。因於濕者。
天陰即發。身體沉重痠疼。除濕蠲痛湯。在上痛者。加桂枝、桔梗。在下痛者。加防己、木通。多汗。加黃耆、防風。自汗身重。防己黃耆湯。寒濕不可屈伸者。烏頭湯、活絡丹選用。並外用摩風膏。因火者。五苓散加酒芩、黃柏、竹瀝、薑汁。因濕熱者。肢節疼痛。肩背沉重。
胸膈不利。下注足脛痛腫。當歸拈痛湯。熱毒流入肢節疼痛。患處必熱。千金犀角散。血瘀者。芎、歸、桃仁、紅花、威靈仙。煎成入麝少許。血痹者。邪入於陰也。經云。人臥則血歸於肝。汗出而風吹之。血凝於膚者為痹是也。黃耆桂枝五物湯。晝輕夜重。加當歸。痹而身寒如從水中出者。
屬寒濕。附子丸。血氣凝滯。手足拘攣疼重。風寒濕三氣雜至者。改定三痹湯。周痹者。真氣不能周於身。故周身痹痛。用蠲痹湯。行痹上半身甚。用烏藥順氣散。下半身甚。用虎骨散。痛痹。用烏頭湯。著痹。用除濕蠲痛湯。不應。用補中益氣加熟附子、羌活、蒼朮、黃柏。
白話文:
疼痛持續無法痊癒,這是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,屬於陰陽兩方面都生病的症狀。陰陽都生病的情況,稱之為風痹。這是因為風邪侵犯陽經,而痹病是侵犯陰經的緣故。所以各種痹症,都是發生在陰分,總體來說是由於體內真陰衰弱,精血虧損,才使得風、寒、濕三氣侵入體內,造成這些病症。正如醫書所說,邪氣侵入陰分就會導致痹症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因此,治療痹症的方法,最適合用峻補真陰的藥物,使氣血運行通暢,寒邪自然就會跟著消散。
如果過度使用祛風濕、化痰滯的藥物,反而會再次損傷陰氣,必然會加重病情。
行痹的特點是疼痛遊走不定,這是風邪的作用。醫書說,病在陽經的稱為風,病在陰經的稱為痹,陰陽都生病的稱為風痹。治療上,可以選用越婢加朮附湯。症狀較輕的,可以用羌活、防風、當歸、秦艽、葛根、桂枝、赤茯苓、甘草、威靈仙、蒼朮、黃柏。如果病程較久且體虛嚴重,必須要大補氣血,如果只是一味地散風清熱,脾肺必然衰敗,最終無法痊癒。痛痹的特點是疼痛固定在某個部位,
這是由於濕氣損傷腎臟,導致腎臟無法滋養肝臟,肝風夾帶濕氣,流竄到四肢所致。例如,肩部疼痛,拘攣緊繃,輕微腫脹,可以用金匱烏頭湯,並加入羌活、官桂。服藥後喝熱粥以幫助發汗,病情就能緩解。如果身體疼痛如折斷般,肌肉如被錐子刺或刀割一樣疼痛,可以用千金附子湯。著痹的特點是痹症固定且麻木不仁。醫書說,營氣虛弱就會麻木不仁,衛氣虛弱就會功能失調,營衛之氣都虛弱,就會既麻木不仁又功能失調。醫書還說,衛氣運行不暢,
就會導致麻木。名醫李東垣治療麻痹,一定會補益衛氣使其運行。全身麻木不仁,可能是左半身或右半身,或是半邊身體麻木,或臉部、頭部,或手臂、腳腿麻木不仁,都適合用神效黃耆湯治療。皮膚間的麻木,是肺氣運行不暢所致,可以用本方去掉蔓荊子,加倍黃耆,並加入防風。如果是肌肉麻木,則是營氣運行不暢所致,可以去掉蔓荊子,加入桂枝、羌活、防風。如果手腳麻痹,手臂疼痛無法抬起,並伴有嗜睡昏沉的症狀,
這是由於支飲(體內停滯的水液)所致,若脈象滑數,可用指迷茯苓丸。如果脈象浮,可用二陳湯並加入桂枝、枳實、桔梗。如果手麻是氣虛所致,十指麻木是濕痰死血所致,手指麻木是氣機運行不暢,且有頑痰死血。可用導痰湯並加入烏藥、蒼朮。如果風吹手腳導致痠痛腫脹,這是寒濕所致,可以用桂枝附子湯。如果是由於風邪引起的痹症,會導致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,可以用烏藥順氣散並加入羌活、南星、蒼朮。如果是由於濕邪引起的痹症,
會在陰天發作,身體沉重痠痛,可以用除濕蠲痛湯。如果疼痛在上半身,可以加入桂枝、桔梗。如果疼痛在下半身,可以加入防己、木通。如果多汗,可以加入黃耆、防風。如果是自汗且身體沉重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。如果寒濕導致關節屈伸不利,可以選用烏頭湯或活絡丹,並外用摩風膏。如果是由於火邪引起的痹症,可以用五苓散並加入酒芩、黃柏、竹瀝、薑汁。如果是由於濕熱引起的痹症,會出現關節疼痛、肩背沉重、
胸悶不適,並向下波及足脛,導致疼痛腫脹,可以用當歸拈痛湯。如果是熱毒流入肢體關節,導致疼痛,患處一定會發熱,可以用千金犀角散。如果是血瘀引起的痹症,可以用川芎、當歸、桃仁、紅花、威靈仙煎藥,並加入少許麝香。血痹的病因是邪氣侵入陰分。醫書說,人睡覺時血液歸於肝臟,出汗後被風吹,血液凝結在皮膚就會形成痹症,可以用黃耆桂枝五物湯。如果是白天症狀較輕,夜晚症狀加重,可以加入當歸。如果痹症的同時身體發冷,像從水中出來一樣,
這是屬於寒濕所致,可以用附子丸。如果血氣凝滯,手腳拘攣疼痛,是由於風寒濕三氣同時侵入體內,可以用改定三痹湯。如果是周痹,是指真氣無法周流全身,導致全身痹痛,可以用蠲痹湯。如果是行痹,且上半身症狀較重,可以用烏藥順氣散;如果下半身症狀較重,可以用虎骨散。如果是痛痹,可以用烏頭湯。如果是著痹,可以用除濕蠲痛湯,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熟附子、羌活、蒼朮、黃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