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

有痹遍身走痛無定。二陳湯加羌活、風化硝。薑汁糊丸服。痹在骨。安腎丸。痹在筋。羚羊角散。痹在脈。人參丸。痹在肌肉。神效黃耆湯。痹在皮。越婢湯加羌活、細辛、白蒺藜。痹在腸。吳茱萸散。痹在胞。腎瀝湯。虛寒。茯苓丸。虛寒甚者。巴戟丸。熱痹。千金犀角散。

冷痹。巴戟天湯。寒痹。宜以蜀椒、乾薑、桂心各四兩。醇酒五斤。絮四兩。布五尺。馬矢火煨一伏時。將絮布曝乾收盡。炙熱熨之。著痹不移。䐃肉破。身熱脈澀者。不治。

凡治痹證。不明其理。以風門諸通套藥施之者。醫之過也。夫痹證非不有風。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。擾亂其血脈。致身中之陽不通於陰。故致痹也。古方多有用麻黃、白芷者。以麻黃能通陽氣。白芷能行營衛。然已入在四物、四君子等藥之內。非顓發表明矣。至於攻裡之法。

則從無有用之者。以攻裡之藥皆屬苦寒。用之則陽愈不通。其痹轉入諸府而成死證多矣。可無明辨而深戒歟。

〔診〕脈大而澀為痹。脈急亦為痹。肺脈微為肺痹。心脈微為心痹。右寸沉而遲澀為皮痹。左寸結而不流利為血痹。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澀為肉痹。左關弦緊而浮沉有力為筋痹。

白話文:

痹症的疼痛會遍布全身,而且疼痛的位置不固定。

治療:

  • 如果痹痛在全身遊走不定,使用二陳湯,加入羌活和風化硝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成糊狀做成藥丸服用。
  • 如果痹痛在骨頭,服用安腎丸。
  • 如果痹痛在筋,服用羚羊角散。
  • 如果痹痛在脈絡,服用人參丸。
  • 如果痹痛在肌肉,服用神效黃耆湯。
  • 如果痹痛在皮膚,服用越婢湯,加入羌活、細辛和白蒺藜。
  • 如果痹痛在腸道,服用吳茱萸散。
  • 如果痹痛在膀胱,服用腎瀝湯。
  • 虛寒體質的痹痛,服用茯苓丸。
  • 虛寒體質且痹痛嚴重的,服用巴戟丸。
  • 熱性痹痛,服用千金犀角散。

冷性痹痛,服用巴戟天湯。 寒性痹痛,可用蜀椒、乾薑、桂心各四兩,加入醇酒五斤,再用棉絮四兩浸泡,用五尺長的布包裹,用馬糞的熱氣煨一個時辰,然後將棉絮和布曬乾收起來,加熱後用來熱敷。

如果痹痛固定不移,而且皮膚肌肉潰爛,身體發熱、脈搏遲滯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

一般來說,治療痹症如果不了解病因,只用疏散風邪的藥物,是醫生的過失。痹症雖然可能與風邪有關,但風邪進入身體後,會與寒濕結合,擾亂血液循環,導致身體內的陽氣無法順利流通到陰分,因而產生痹症。古代的藥方中多使用麻黃和白芷,因為麻黃能疏通陽氣,白芷能運行營衛之氣,但這些藥物通常都已經搭配在四物湯、四君子湯等方劑中,並非專門用來發散體表的藥物。至於攻下的方法,從來沒有人使用,因為攻下的藥物多屬苦寒,使用後會使陽氣更加不通,痹痛反而會深入內臟,最終導致死亡。因此,必須明辨病因,並深加戒惕。

診斷:

  • 脈象大而澀,表示有痹症。
  • 脈象急促,也表示有痹症。
  • 肺脈微弱,表示肺痹。
  • 心脈微弱,表示心痹。
  • 右寸脈沉而遲澀,表示皮痹。
  • 左寸脈結滯而不流暢,表示血痹。
  • 右關脈無論輕按或重按都無力且澀滯,表示肉痹。
  • 左關脈弦緊,而且浮沉有力,表示筋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