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卷六
2. 痿痹門
3. 痹
經云。風寒濕三氣雜至。合而為痹。風氣勝者為行痹。寒氣勝者為痛痹。濕氣勝者為著痹。以冬遇此者為骨痹。以春遇此者為筋痹。以夏遇此者為脈痹。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。以秋遇此者為皮痹。
行痹者。病處行而不定。走注歷節疼痛之類。當散風為主。禦寒利氣。仍不可廢。更須參以補血之劑。蓋治風先治血。血行風自滅也。痛痹者。寒氣凝結。陽氣不行。故痛有定處。俗名痛風是也。治當散寒為主。疏風燥濕。仍不可缺。更須參以補火之劑。非大辛大溫。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。
著痹者。肢體重著不移。疼痛麻木是也。蓋氣虛則麻。血虛則木。治當利濕為主。祛風解寒。亦不可缺。更須參以理脾補氣之劑。蓋土強自能勝濕。而氣旺自無頑麻也。骨痹者。即寒痹痛痹也。其證痛苦攻心。四肢攣急。關節浮腫。筋痹者。即風痹行痹也。其證遊行不定。與血氣相搏。
聚於關節。筋脈弛縱。或赤或腫。脈痹者。即熱痹也。臟腑移熱。復遇外邪客搏經絡。留而不行。其證肌肉熱極。皮膚如鼠走。唇口反裂。皮膚色變。肌痹者。即著痹濕痹也。留而不移。汗出四肢痿弱。皮膚麻木不仁。精神昏塞。皮痹者。即寒痹也。邪在皮毛。癮疹風瘡。搔之不痛。
初起皮中如蟲行狀。以上諸證。又以所遇之時而命名。非行痹痛痹著痹外。又有皮脈筋肌骨之痹也。
故骨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腎。筋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肝。脈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心。肌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脾。皮痹不已。復感於邪。內舍於肺。所謂痹者。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肺痹者。煩滿喘而嘔。心痹者。脈不通。煩則心下鼓。暴上氣而喘。
嗌乾善噫。厥氣上則恐。肝痹者。夜臥則驚。多飲數小便。上為引如懷。腎痹者。善脹。尻以代踵。脊以代頭。脾痹者。四肢懈惰。發咳嘔汁。上為大塞。
肺痹則肺氣不清。胃熱上逆。故煩喘而嘔。心痹則脈道不通。心火內衰。濕氣凌心。故恐。肝痹則血液阻滯。水飲客之。故上為引急。如有所懷也。腎痹則胃之關門不利。故善脹。濁陰濕邪傷其陽氣。所以腳攣不能伸。身僂不能直也。脾痹則陽氣不運。故四肢懈惰。上焦痞塞也。
腸痹者。數飲而出不得。中氣喘爭。時發飧泄。
腸者。兼大小腸而言。腸間病痹。則下焦之氣不化。故雖數飲。而小便不得出。則本末受病。故與中氣喘爭。蓋其清濁不分。故時發飧泄也。
胞痹者。少腹膀胱按之內痛。若沃以湯。澀於小便。上為清涕。
胞者膀胱之脬也。膀胱氣閉。則水道不行。故按之內痛。若以熱湯沃之。小便得外熱之助。方得稍通。而猶滯澀不利。則治宜溫助氣化。可知膀胱之脈。從巔入絡腦。故上為清涕。以太陽經氣不固而精氣上脫。又須溫補無疑。蓋緣精泄之後。寒氣乘虛入於膀胱之內。而致小便淋瀝不通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,風、寒、濕這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侵入人體,就會形成痹症。如果風邪比較強盛,就叫做「行痹」,它的特點是病痛游走不定;如果寒邪比較強盛,就叫做「痛痹」,它的特點是疼痛部位固定;如果濕邪比較強盛,就叫做「著痹」,它的特點是身體沉重麻木。如果在冬天遇到這些情況,就叫做「骨痹」;在春天遇到就叫做「筋痹」;在夏天遇到就叫做「脈痹」;在農曆六月(至陰時)遇到就叫做「肌痹」;在秋天遇到就叫做「皮痹」。
所謂行痹,指的是病痛會到處游走不定,像走注一樣,在各個關節之間移動,這種情況應該以驅散風邪為主,同時也要兼顧驅寒和疏通氣機。但也不能忽略補血的藥物,因為治療風邪要先調治血脈,血脈運行順暢,風邪自然就會消散。痛痹,是因為寒邪凝結,陽氣運行不暢,所以疼痛部位是固定的,俗稱「痛風」。治療時應該以散寒為主,同時也要兼顧疏散風邪和燥濕,更要使用溫補陽氣的藥物,如果不是大辛大溫的藥物,就無法解除寒邪凝結的危害。
著痹,指的是肢體感覺沉重,難以移動,還伴隨疼痛和麻木。一般來說,氣虛會導致麻木,血虛會導致木僵。治療時應該以利濕為主,同時也要兼顧祛風和解寒,更要使用調理脾胃、補益氣血的藥物。因為脾胃強健才能夠戰勝濕邪,而氣血充足才能夠消除麻木感。骨痹,實際上就是寒痹或者痛痹,它的症狀是痛苦難耐,影響心臟,導致四肢攣縮僵硬,關節腫脹。筋痹,實際上就是風痹或者行痹,它的症狀是病痛游走不定,和血氣互相搏擊,聚集在關節處,導致筋脈鬆弛,甚至出現紅腫。脈痹,實際上就是熱痹,它的病因是臟腑的熱邪轉移,又遇到外來的邪氣侵入經絡,導致熱邪停留在經絡裡無法消散,出現肌肉發熱,皮膚像有老鼠在跑一樣,嘴唇開裂,皮膚顏色改變。肌痹,實際上就是著痹或者濕痹,它的症狀是病邪停留在肌肉不移動,導致汗出,四肢軟弱無力,皮膚麻木不仁,精神昏沉。皮痹,實際上就是寒痹,它的病因是邪氣在皮膚表面,出現蕁麻疹或風疹,搔抓時不會感到疼痛,初期皮膚會有蟲子爬行的感覺。以上這些痹症,又會因為發病的時間而有不同的名稱,但實際上,除了行痹、痛痹和著痹這三種基本類型外,並沒有另外單獨的皮痹、脈痹、筋痹、肌痹和骨痹。
所以說,如果骨痹沒有得到治癒,又再次感受外邪,病邪就會深入到腎臟;如果筋痹沒有得到治癒,又再次感受外邪,病邪就會深入到肝臟;如果脈痹沒有得到治癒,又再次感受外邪,病邪就會深入到心臟;如果肌痹沒有得到治癒,又再次感受外邪,病邪就會深入到脾臟;如果皮痹沒有得到治癒,又再次感受外邪,病邪就會深入到肺臟。所謂痹症,就是因為在不同的時間,反覆感受風、寒、濕等邪氣侵襲所導致的。肺痹的症狀是胸悶煩躁,喘氣,想嘔吐。心痹的症狀是脈搏不通暢,煩躁不安時會感覺心下跳動,突然喘不上氣,咽喉乾燥,經常打嗝,如果氣逆上衝就會感到恐懼。肝痹的症狀是晚上睡覺容易驚醒,喝水多、小便多,上腹部感覺緊繃,好像有東西懷在裡面一樣。腎痹的症狀是容易腹脹,屁股當做腳跟用,脊椎彎曲當做頭部用。脾痹的症狀是四肢無力,咳嗽嘔吐,上腹部有堵塞感。
肺痹是由於肺氣不清,胃火上逆,所以會出現胸悶煩躁、喘氣、想嘔吐。心痹是由於脈道不通,心火衰弱,濕邪侵擾心臟,所以會感到恐懼。肝痹是由於血液運行阻滯,水液停留,所以會感到上腹部緊繃,像懷了東西一樣。腎痹是由於胃的關門不利,所以容易腹脹,濁陰濕邪傷害了陽氣,所以腿腳攣縮無法伸直,身體彎曲無法挺直。脾痹是由於陽氣無法運化,所以四肢無力,上腹部有堵塞感。
腸痹的症狀是頻繁飲水,卻排不出來,中焦氣機運行不暢,時常腹瀉。
腸指的是大腸和小腸。腸道發生痹症,會導致下焦氣機無法運化,所以即使喝很多水,小便也排不出來,這樣一來,末梢和本源都受到了疾病的困擾,與中焦氣機相互爭奪。這是由於清濁不分,所以會時常腹瀉。
膀胱痹的症狀是小腹膀胱部位按壓會感到疼痛,像被熱水燙到一樣,小便不暢,同時會流清鼻涕。
膀胱是指膀胱的「脬」(囊狀結構)。膀胱氣機閉塞,會導致水道運行不暢,所以按壓膀胱部位會感到疼痛,就像被熱水燙到一樣。小便因為受到外界熱氣的幫助,才能勉強排出一點,但還是滯澀不順。治療時應該用溫補陽氣的方法來幫助氣化功能。要知道膀胱的經脈,從頭頂進入並聯絡腦部,所以會出現流清鼻涕的症狀,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氣不固守而導致精氣外洩。所以要用溫補陽氣的方法來治療是毫無疑問的。這是因為精氣外洩之後,寒氣會趁虛進入膀胱,導致小便淋漓不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