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40)
卷五 (40)
1. 身體痛
體痛為一身盡痛。傷寒、霍亂、中暑、陰毒、濕痹、痛痹,皆有體痛。但看兼證,及問因診脈而別之。治法分見各門,其流連難已者,於此求之。寒而身痛,痛處常冷,或如濕狀,甘草附子湯。內傷勞倦,兼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,補中益氣加羌、防、藁本、蒼朮。濕熱相搏,肩背沉重,疼痛上熱,胸膈不利,遍身上下沉重疼痛,當歸拈痛湯。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;陰濕中汗出,懶語,四肢困倦乏力,走注疼痛。乃下焦伏火不得泄,而躁熱常微汗出,而熱不解,麻黃復煎湯。身體拘急,皆屬虛寒,與寒濕、風濕,小續命隨證加減。發寒熱而周身作痛,胸脅痞悶不舒,肝血虛而鬱火用事也,逍遙散加羌活、桂技。小便不利,加山梔、丹皮。天暑衣厚,則腠理開汗出,邪留於分肉之間,聚沫則為痛,六和湯加羌活。遍身皆痛如勞證者,十全大補去白朮、熟地,加羌活、附子。下體痛,宜分利小便,五苓、二妙為主。下體腫痛,脈浮自汗,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,溫覆微汗之。痛而大便不通者,厚朴七物湯,微利之。丹溪曰:「因濕痰濁血流注為痛;若在下焦,道路深遠,非烏、附不能下達,少加引經用之。若以為主治,非徒無益,而反害之也。」善治者,必行氣流濕、疏風導滯、滋養新血、升降陰陽。治有先後,須分腫與不腫可也。肢節腫痛,痛屬火,腫屬濕。蓋為風寒所郁,而發動於經絡之中,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無已也。先宜微汗以散之,故羌活、桂枝為肢節痛之要藥。身體疼痛及重者,濕也,五苓散汗之。如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,加羌、防、升、柴、藁本、蒼朮。風能勝濕故也。痛家不可食厚味與肉,大能助火。若食肉厚味痛愈盛者,並魚腥、麵醬、酒、醋,皆斷去之。丹溪曰:「環跳穴痛不已,防生附骨癰。掘地成坑,以火煅赤,沃以小便,赤體坐其上,以被圍繞下體,便熱蒸腠理開,血氣暢則愈。」
〔診〕傷寒六脈俱緊,為太陽表證。身如被杖,脈沉緊,為陰毒。發汗後脈弦遲,身體痛,為氣血不和。一身關節盡痛,而脈沉弦,為中濕。肢體重痛、微腫、汗出惡風、關節不利、不可轉側,而脈緩,為風濕。遍身疼痛,脈弦小,或豁大,為氣血虛損。
白話文:
[身體痛]
身體全面疼痛的情況,可能是感冒、腸胃炎、中暑、或是因為濕氣引起的不同種類的痹症。辨別方法是觀察其他的症狀,詢問病史,並進一步診脈。治療的方法會根據不同疾病而有所不同,對於那些持續不斷,難以痊癒的疼痛,我們需更深入探討。若是因為寒冷導致的身體疼痛,痛處往往感覺冰冷,或呈現濕潤狀態,可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若是因過度勞累,加上風濕交纏導致全身疼痛,可使用補中益氣湯,再添加羌活、防風、藁本和蒼朮。若是濕熱交纏,會感到肩背沉重,全身上下疼痛,當歸拈痛湯可以治療。風濕交纏導致的全身疼痛,伴隨汗出、懶言,四肢疲倦無力,這可能是下焦有潛藏的火氣無法排出,麻黃湯可以治療。身體僵硬,屬於虛寒,或是寒濕風濕,小續命湯可隨症狀調整使用。若有寒熱交錯,全身疼痛,胸脅悶痛,可能肝血不足,逍遙散加羌活、桂枝可以治療。若是小便不順,可加入山梔、丹皮。天熱時,如果衣服穿得太多,汗腺開放,汗水滲出,邪氣就會留在肌肉間,聚集成為泡沫,造成疼痛,六和湯可以治療。若是全身像勞累般的疼痛,可使用十全大補湯去掉白朮、熟地,再加入羌活、附子。下體疼痛,應利尿,可用五苓散、二妙散。下體腫痛,脈浮自汗,怕風,可用防己黃耆湯。疼痛且大便不通,可用厚朴七物湯。若因濕痰濁血流注而疼痛,特別是在下焦,需使用烏頭、附子等藥材,才能深入治療。治療時,必須活血化瘀,疏風利濕,滋養新血,調節陰陽,且需按病情輕重緩急來決定治療順序,也要區分是否腫脹。若是肢節腫痛,疼痛屬火,腫脹屬濕,這是由於風寒阻塞,經絡受到影響,濕熱流注到肢節間,導致持續的疼痛,應先微微出汗來散掉,因此羌活、桂枝是治療肢節疼痛的重要藥材。全身疼痛且沉重,屬於濕氣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疼痛時,避免食用油膩食物和肉類,會助長火氣,若食用後疼痛更甚,應停止食用魚類、海鮮、麵醬、酒醋。若是環跳穴疼痛不止,可能發展為附骨癰,需在地面挖一個坑,用火燒紅,再潑上小便,裸體坐在上面,用被子圍住下半身,讓熱氣蒸發,打開毛孔,讓血氣流通,疼痛就會消失。
[診斷]感冒時,六脈緊繃,是太陽表證,身體會感到像被棍棒打過一樣的疼痛。脈象沉緊,是陰毒的徵兆。發汗後,脈象弦遲,身體疼痛,表示氣血不調。全身關節都痛,脈象沉弦,是濕氣所致。四肢沉重疼痛,稍微腫脹,汗出怕風,關節活動受限,脈象緩慢,是風濕。全身疼痛,脈象細弱或大開,是氣血虛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