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22)

1. 泄瀉門

四柱飲(局方),治瀉利滑脫不止。

人參(一兩),茯苓,附子(炮),木香(煨。各五錢)

上為細末。每服四錢。入生薑五片。大棗一枚。煎如稀糜。入鹽一字調服。

六柱飲,治滑脫不止。瀉利完穀。

四柱飲加訶子肉、豆蔻減半。

二神丸,治腎臟陽虛。五更泄瀉。

補骨脂(炒),肉豆蔻(生用。等分)

白話文:

四柱飲用於治療腹瀉、滑脫不止,由人參、茯苓、附子(炮製)、木香(煨製)各五錢組成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生薑五片、大棗一枚,煎煮成稀粥狀,再加入少許鹽調服。

六柱飲則用於治療滑脫不止、瀉利完穀,是四柱飲加入訶子肉、豆蔻減半的版本。

二神丸用於治療腎臟陽虛導致的五更泄瀉,由補骨脂(炒製)、肉豆蔻(生用)等分製成。

為細末。蒸餅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二錢。米湯、溫酒任下。

四神丸,治腎虛肝氣逆滿。不能消克。腹脹泄瀉。

二神丸加吳茱萸、木香。(減半),如陰虛惡燥。去木香。以五味子代之。

半夏瀉心湯(方祖),生薑瀉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甘草瀉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黃連湯(半夏瀉心湯下)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(大棗下),姜附湯(四逆湯下),朮附湯(方祖),升陽除濕湯(平胃散下),胃苓湯(平胃散下),香砂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枳實理中丸(理中湯下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做成蒸餅大小的丸藥,每服兩錢,可以用米湯或溫酒送服。四神丸可以用於治療腎虛、肝氣逆上導致的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如果屬於陰虛惡燥體質,可以將木香去掉,用五味子代替。此外,還有半夏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、黃連湯、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、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、姜附湯、朮附湯、升陽除濕湯、胃苓湯、香砂六君子湯、枳實理中丸等藥方,可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選擇。

黃芩芍藥湯(即黃芩湯桂枝下),二陳湯(方祖),保和丸(傷飲食門),附子理中湯(理中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理中湯(方祖),漿水散(四逆湯下),連理湯(理中湯下),四君子湯(方祖),治中湯(理中湯下),平胃散(方祖),葛花解酲湯(傷飲食門),理苓湯(理中湯下),木香調氣散(氣門),茯苓甘草湯(桂枝湯下),錢氏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春澤湯(五苓散下),備急丸(方祖),藿香正氣散(平胃散下),木香散(四逆湯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,越鞠丸(郁門),枳朮丸(方祖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九味資生丸(四君子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

白話文:

黃芩芍藥湯(即黃芩湯加桂枝),二陳湯、保和丸(傷飲食門)、附子理中湯(理中湯下)、五苓散、理中湯、漿水散(四逆湯下)、連理湯(理中湯下)、四君子湯、治中湯(理中湯下)、平胃散、葛花解酲湯(傷飲食門)、理苓湯(理中湯下)、木香調氣散(氣門)、茯苓甘草湯(桂枝湯下)、錢氏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、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、春澤湯(五苓散下)、備急丸、藿香正氣散(平胃散下)、木香散(四逆湯下)、逍遙散(虛損門)、越鞠丸(郁門)、枳朮丸、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、九味資生丸(四君子湯下)、崔氏八味丸、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、異功散(四君子湯下)。

2. 痢門

桃花湯(金匱),治下利便膿血。

赤石脂(四兩。一半銼。一半篩末。),乾薑(三錢),粳米(三合)

上三味。以水七升。煮米令熟。去滓。溫七合。納赤石脂末一方寸匕。日三服。若一服愈。余勿服。

白頭翁湯(金匱),治熱利下重。

白頭翁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一兩)
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不愈。更服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》記載的桃花湯,用於治療下痢帶膿血。將赤石脂四兩,一半研磨成粉末,一半切成碎塊,與乾薑三錢和粳米三合,加水七升,煮米至熟,去渣,溫熱後加入赤石脂粉末一匙,一天喝三次。若服用一次後症狀就痊癒,就不用再服用。同樣出自《金匱》的白頭翁湯則用於治療熱痢,下墜疼痛。將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各一兩,加水七升煮至二升,去渣,溫熱後服用一升。如果症狀沒有好轉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

紫參湯(金匱),治下利肺痛。

紫參(三兩),甘草(一兩)

上二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紫參取二升。納甘草煮取一升半。分溫三服。(如無紫參。以紫菀代之。以其同入肺經溫血分也。)

訶梨勒散(金匱),治下利失氣。為氣下泄。

訶梨勒(十枚。煨)

上一味。為散。粥飲和。頓服。

養臟湯(局方),治泄痢膿血。有如魚腦。後重脫肛。臍腹㽲痛。

人參,白朮(炒焦。各錢半),肉桂,訶子肉,木香,肉豆蔻,罌粟殼(蜜炙。五分)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紫參湯,用於治療下痢肺痛,取紫參三兩,甘草一兩,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,再加入甘草煮取一升半,分三次溫服。若無紫參,可用紫菀代替,因為紫菀與紫參都入肺經溫血。

同樣出自《金匱要略》的訶梨勒散,用於治療下痢失氣,取訶梨勒十枚煨後研為散,用粥飲調服,一次服完。

《局方》記載的養臟湯,用於治療泄痢膿血、有如魚腦、後重脫肛、臍腹絞痛,取人參、白朮(炒焦)各錢半,肉桂、訶子肉、木香、肉豆蔻、罌粟殼(蜜炙)五分。

上七味。水煎。分二次服。忌生冷魚腥濕面油膩等物。夜起不瘥者。加附子五分。不應。加一錢。

千金溫脾湯,治積久熱痢赤白。

大黃(四錢),人參,甘草,炮姜(各二錢),熟附子(一錢)

上五味。水煎溫服。冷痢。去甘草。加桂心三錢。倍人參、薑、附。減大黃一錢。此本大黃附子湯加薑、桂、人參。以溫中滌垢也。

千金羊脂煎,治久痢不瘥。

羊脂(一棋子大),白蠟(二棋子大),黃連(末。一升),酢(七合。煎取稠),蜜(七合。煎取五合),烏梅肉(二兩),亂髮(灰汁。洗去垢膩。燒末。一升。)

白話文:

上方七味藥材,用水煎煮後分兩次服用。服用期間忌食生冷、魚腥、濕面、油膩等食物。若夜間服藥後病情未見好轉,可加附子五分;若仍無效,則加至一錢。

千金方溫脾湯,用於治療久積熱痢,症狀為赤白痢疾。

藥材包括大黃四錢、人參、甘草、炮姜各二錢、熟附子一錢。

將上述五味藥材用水煎煮溫服。若為冷痢,則去甘草,加桂心三錢,人參、薑、附子各加倍,大黃減一錢。此方本是大黃附子湯加薑、桂、人參,用於溫中滌垢。

千金方羊脂煎,用於治療久痢不愈。

藥材包括羊脂一棋子大、白蠟二棋子大、黃連末一升、醋七合(煎取稠)、蜜七合(煎取五合)、烏梅肉二兩、亂髮灰汁(洗去垢膩,燒成末,一升)。

上七味。合納銅器中湯上煎之。攪可丸。如梧子大。飲服二十丸。日三。棋子大小。如方寸匕。詳羊脂性滑利人。千金用治久痢不瘥。專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滯也。其後且有羊脂、阿膠、蜜、蠟、黍米作粥方。深得炎帝本經補中寓瀉之旨。

千金附子湯,治暴下積。日久不止。

熟附子,阿膠(各三錢),酸石榴皮(一枚),龍骨(煅過。水飛),甘草(炙),烏藥(炒。各一錢),炮姜(六分),黃連(薑汁炒黑),黃芩(各七分)

白話文:

將上七味混合,放在銅器中以湯煎煮,攪拌後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二十丸,每日三次。也可製成棋子大小的藥丸,如方寸匕,以羊脂的滑利特性來幫助藥效。千金方用此方治療久痢不愈,專取滑利來通暢虛中留滯之物。之後還有以羊脂、阿膠、蜜、蠟、黍米煮粥的方子,深得炎帝本經補中寓瀉的旨意。

千金方附子湯,用於治療突然腹瀉,積食日久不止的病症。

方劑:熟附子、阿膠各三錢,酸石榴皮一枚,龍骨(煅後研磨成粉),甘草(炙),烏藥(炒),炮姜六分,黃連(薑汁炒黑),黃芩各七分。

上九味。加粳米一撮。水煎。分溫三服。
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(金匱),治挾熱利下膿血。及產後利不止。

白頭翁,黃連(炒黑),黃柏(炒黑),秦皮,甘草(炙。各錢半),阿膠(三錢)

上六味。先煮上五味。去滓納膠烊盡。溫分三服。

千金桃花丸,治冷痢。臍下攪痛。

乾薑,赤石脂(煅。等分)

上二味。蜜丸。豌豆大。服十丸。日三服。加至二十丸。

大桃花湯(千金),治下痢久脫虛冷。白滯腹痛。

白話文:

上九味藥材,加上一小撮粳米,水煎後分三次溫服。
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,出自《金匱》,主要治療伴隨發熱的膿血下痢,以及產後不止的腹瀉。

處方包括白頭翁、炒黑黃連、炒黑黃柏、秦皮、炙甘草(各半錢)、阿膠(三錢)。

先將前五味藥煎煮,去渣後加入阿膠烊化,溫服三次。

千金方中的桃花丸,用於治療寒痢,臍下攪痛。

處方包括乾薑和煅赤石脂,等量製成蜜丸,豌豆大小,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至二十丸。

大桃花湯,出自《千金方》,主要治療久痢脫虛寒,腹痛白滯。

赤石脂,乾薑,當歸,龍骨(煅),牡蠣(煅,各六錢),附子(炮,四錢),芍藥(炒),白朮,人參(各三錢),甘草(炙。二錢)

上十味。水煎。分三服。膿稠。加厚朴。嘔。加橘皮。

千金厚朴湯,治二三年熱痢不止。

厚朴,乾薑,阿膠(各四錢),黃連(六錢),石榴皮,艾葉(各五錢)

上六味。水煎。日再服。

白話文:

赤石脂、乾薑、當歸、龍骨(煅)、牡蠣(煅,各六錢)、附子(炮,四錢)、芍藥(炒)、白朮、人參(各三錢)、甘草(炙,二錢),以上十味,用水煎煮,分三次服用。若膿液稠厚,可加入厚朴;若有嘔吐,可加入橘皮。

此方名為「千金厚朴湯」,可治療持續兩三年以上的熱痢。

厚朴、乾薑、阿膠(各四錢)、黃連(六錢)、石榴皮、艾葉(各五錢),以上六味,用水煎煮,每天服用兩次。

千金椒艾丸,治久痢完穀不化。肌肉消盡。

蜀椒(三百粒),烏梅(二百個),熟艾(一斤),乾薑(三兩),赤石脂(煅飛。二兩)

上五味。椒、薑、艾下篩。入石脂淨末。梅著米下蒸熟去核。合搗蜜和丸。梧子大。服十丸。日三服。不應。加至二十丸。不瘥。加黃連。

三奇散,治痢後下重。

枳殼(生。一兩),黃耆(二兩),防風(一兩)

為散。每服二錢。米飲調服。

白話文:

【椒艾丸】,用於治療長期拉肚子且無法消化食物。此藥能消耗肌肉。

  • 蜀椒(三百粒),
  • 紅梅(二百個),
  • 成熟艾草(一斤),
  • 乾薑(三兩),
  • 赤石脂(煅後研磨成粉,二兩)。

以上五種材料,將蜀椒、薑、艾草研磨成粉末。然後加入赤石脂研磨成細粉。紅梅則先煮熟再去核。最後將所有材料混合,加入蜂蜜調和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。一天服用十粒,分三次。若無效,可增加至二十粒。若仍無改善,可添加黃連。

【三奇散】,用於治療拉肚子後肛門沈重感。

  • 枳殼(生,一兩),
  • 黃耆(二兩),
  • 防風(一兩)。

將這三種材料研磨成散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以米湯調和後服用。

茜根丸,治毒痢下血如雞肝。心煩腹痛。蠱注下血。

茜根,升麻,犀角,地榆,當歸,黃連,枳殼,白芍(等分)

為細末。醋煮紅曲丸。如梧子。空心米飲下七十丸。

外臺黃芩湯,治乾嘔下利。

黃芩,人參,乾薑(各一兩),桂枝(三錢),大棗(十二枚。擘),半夏(二兩)

白話文:

茜根丸,用於治療中毒引起之痢疾,症狀表現為下血類似雞肝,伴有心煩與腹部疼痛。此方包含茜根、升麻、犀角、地榆、當歸、黃連、枳殼、白芍等成分(均等份量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用醋煮製成紅曲丸,大小如同梧桐籽。在空腹時,配合米飲一起服用七十粒。

外臺黃芩湯,用於治療乾嘔與下利的病症。

本方包含黃芩、人參、乾薑(各一兩)、桂枝(三錢)、大棗(十二枚,需掰開)、半夏(二兩)。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溫分三服。

千金三物膠艾湯,治妊娠血痢。

阿膠,艾葉,酸石榴皮(各一兩)

上三味。水煮去滓。納膠令烊盡。分三服。欲痢輒先心痛腹脹滿。日夜五六十行者。加黃柏、黃連各一兩。防己、乾薑各半兩。附子一枚。曲半兩。蜜丸。梧子大。飲服二十丸。日三。漸加至三四十丸。

伏龍肝湯丸,治胎前下痢。產後不止。及元氣大虛。於積小腹結痛。不勝攻擊者。

炮黑楂肉(一兩),熬枯黑糖(二兩)

白話文:

上六味藥材,用七升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溫熱後分三次服用。

千金方中記載的三物膠艾湯,可以治療妊娠期間的血痢。

準備阿膠、艾葉、石榴皮各一兩,用水煮去渣,再放入阿膠使其完全溶解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腹瀉前有心痛、腹脹滿,一天腹瀉五六十次的,可以再加黃柏、黃連各一兩,防己、乾薑各半兩,附子一枚,以及曲半兩,製成蜜丸,每丸如梧子大小,每次服用二十丸,一天三次,逐漸增加到每次三四十丸。

伏龍肝湯丸則是用來治療懷孕期間的腹瀉,產後腹瀉不止,以及元氣大虛、小腹積聚疼痛、體力虛弱等症狀。

準備炮製過的黑棗肉一兩,熬製成焦黑的糖二兩。

上二味。一半為丸。一半為末。用伏龍肝二兩煎湯代水。煎末二錢。送前丸二錢。日三夜二服。一晝夜令盡。氣虛。加人參二三錢以駕馭之。虛熱。加炮薑、肉桂、茯苓、甘草。兼感風寒。加蔥白、香豉。膈氣不舒。磨沉香汁數匙調服。

黃連犀角散,治狐惑。肛門生蟲。

犀角(鎊。一兩),黃連(五錢),木香(錢半),烏梅(十個)

為散。每服二錢。水煎和滓。日再服。

大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小承氣湯(方祖),梔子豉湯(方祖),通脈四逆湯(四逆湯下),附子理中湯(理中湯下),黃芩芍藥湯(桂枝下),香連丸(佐金丸下),桃核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胃苓湯(平胃散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理中湯(方祖),大黃黃連瀉心湯(伊尹三黃瀉下),枳朮丸(方祖),胃風湯(四君子湯下),神術湯(濕門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升陽除濕湯(平胃散下),大棗(方祖),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,倉廩湯(小柴胡湯下),駐車丸(方祖),阿膠丸(駐車丸下),歸連丸(駐車丸下),阿膠梅連丸(駐車丸下),千金黃連湯(駐車丸下),黃連阿膠湯(傷寒門),錢氏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烏梅丸(理中湯下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連理湯(理中湯下),戊己丸(佐金丸下),四物湯(方祖),獨參湯(保元湯下),四逆湯(方祖),參附湯(朮附湯下),吳茱萸湯(嘔吐噦門)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甘草乾薑湯(理中湯下),甘草瀉心湯(半夏瀉心湯下),黃連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大防風湯(四君子湯下),橘皮乾薑湯(七氣湯下),小柴胡湯(方祖),豬苓湯(五苓散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加減八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保元湯(方祖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分成兩半,一半製成丸劑,一半研磨成粉末。用伏龍肝煎湯代替水,煎服藥粉二錢,然後服用丸劑二錢,每日三次,夜間二次,一天服完。如果氣虛,可以加入人參二三錢來增強藥力。若有虛熱,可加入炮薑、肉桂、茯苓、甘草。如果有風寒,再加入蔥白、香豉。如果膈氣不舒,可以研磨沉香汁數匙調服。

黃連犀角散用來治療狐惑,肛門生蟲。

將犀角一兩、黃連五錢、木香錢半、烏梅十個研磨成散劑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服,連渣服用,每日服用兩次。

大承氣湯(是小承氣湯的變化方)、小承氣湯(是祖傳的方子)、梔子豉湯(是祖傳的方子)、通脈四逆湯(是四逆湯的變化方)、附子理中湯(是理中湯的變化方)、黃芩芍藥湯(是桂枝湯的變化方)、香連丸(是佐金丸的變化方)、桃核承氣湯(是小承氣湯的變化方)、胃苓湯(是平胃散的變化方)、小建中湯(是桂枝湯的變化方)、理中湯(是祖傳的方子)、大黃黃連瀉心湯(是伊尹三黃瀉下的方子)、枳朮丸(是祖傳的方子)、胃風湯(是四君子湯的變化方)、神術湯(是濕門的方子)、補中益氣湯(是保元湯的變化方)、升陽除濕湯(是平胃散的變化方)、大棗(是祖傳的方子)、枳實理中湯(是理中湯的變化方)、倉廩湯(是小柴胡湯的變化方)、駐車丸(是祖傳的方子)、阿膠丸(是駐車丸的變化方)、歸連丸(是駐車丸的變化方)、阿膠梅連丸(是駐車丸的變化方)、千金黃連湯(是駐車丸的變化方)、黃連阿膠湯(是傷寒門的方子)、錢氏白朮散(是四君子湯的變化方)、五苓散(是祖傳的方子)、黃耆建中湯(是桂枝湯的變化方)、烏梅丸(是理中湯的變化方)、六君子湯(是四君子湯的變化方)、連理湯(是理中湯的變化方)、戊己丸(是佐金丸的變化方)、四物湯(是祖傳的方子)、獨參湯(是保元湯的變化方)、四逆湯(是祖傳的方子)、參附湯(是朮附湯的變化方)、吳茱萸湯(是嘔吐噦門的方子)、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是半夏瀉心湯的變化方)、甘草乾薑湯(是理中湯的變化方)、甘草瀉心湯(是半夏瀉心湯的變化方)、黃連解毒湯(是伊尹三黃湯的變化方)、大防風湯(是四君子湯的變化方)、橘皮乾薑湯(是七氣湯的變化方)、小柴胡湯(是祖傳的方子)、豬苓湯(是五苓散的變化方)、崔氏八味丸(是祖傳的方子)、加減八味丸(是崔氏八味丸的變化方)、保元湯(是祖傳的方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