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1)
卷十二 (11)
1. 虛證變實論
氣虛痘疹,調理得宜,使元氣充實,腠理堅固,脾胃強健,二便調適,仍可轉禍為祥。若補益太過,漿足之後,重用參、耆,多有腹脹喘急之患,用枳殼湯;誤用五苓、木香散,多有大便秘結之患,用寬中散;便實而渴,用麥門冬湯;過用丁、桂辛熱之劑,則有咽喉腫痛,煩躁閉渴之患,用潤燥湯。
蓋喘急腹脹,大便秘堅,煩渴咽痛,皆類實證,然而氣虛變實,非真實也,是病淺而用藥過深之失也。只宜斟酌,不宜疏通,若誤行疏利,則方生之氣復虛,而脫證將至矣。
白話文:
如果因為氣虛導致長痘疹,只要調理得當,使身體的元氣充足,皮膚腠理緊密,脾胃強健,大小便正常,仍然可以轉危為安。但如果補益過頭,在痘疹漿液充足後,還大量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很容易出現腹脹、呼吸急促等問題。如果用枳殼湯來處理,或是誤用五苓散、木香散等藥,又容易導致大便秘結。如果用寬中散來處理,大便就會變得乾硬而且口渴。如果用麥門冬湯來處理,又過度使用丁香、肉桂等辛熱藥物,則會出現咽喉腫痛、煩躁口渴等問題。
如果用潤燥湯來處理,要知道喘急腹脹、大便秘結、煩渴咽痛這些症狀,看起來都像是實證,然而這是因為氣虛轉變成類似實證的現象,並非真正的實證。這其實是病情還很輕的時候,用藥過重的錯誤。治療上應該仔細斟酌用藥,不宜過度疏通。如果誤用疏通利下的藥物,剛剛恢復的氣又會虛弱,甚至可能導致脫證的危險。
2. 虛證似實論
氣虛痘疹,或為飲食生冷,調理失宜,致傷脾胃,遂成泄瀉。津液下陷,虛火上盛,必發而為渴;元氣下陷,虛陽上壅,下氣不續,必發而為喘。
夫渴與喘,實證也,起於泄瀉之後,斯為津液暴亡而渴,陰氣暴逆而喘。故治渴則宜錢氏白朮散;渴瀉不止,則用錢氏異功散;治喘則宜獨參湯。
不應,亦用錢氏異功散。大便實者,少與生脈散調之。喘渴而泄,陳氏木香散、異功散選用。
若至悶亂腹脹,毒氣內攻,眼合自語者,此名失志。庸醫不察,謬認為實,而與耗氣之劑,速其斃也!安有實熱而渴,氣擁而喘,生於泄瀉之後哉?
白話文:
氣虛導致的痘疹,可能是因為飲食生冷、調理不當,傷害了脾胃,於是造成腹瀉。體內津液下陷,虛火反而向上升,一定會出現口渴的症狀。元氣下陷,虛陽反而向上壅塞,導致呼吸不順暢,一定會出現喘的症狀。口渴和喘,一般來說是實證的表現,但若是腹瀉之後出現,那就是因為津液突然大量流失導致口渴,陰氣突然逆亂導致喘。所以治療口渴應該用錢氏白朮散,口渴又腹瀉不止,則要用錢氏異功散。治療喘應該用獨參湯。
如果效果不好,也用錢氏異功散。如果大便偏硬,可以少量搭配生脈散來調理。如果同時出現喘、渴和腹瀉,可以選用陳氏木香散或異功散。如果嚴重到胸悶、煩躁、腹脹,毒氣攻向體內,眼睛閉合、自言自語,這叫做「失志」,庸醫不明白,錯誤認為是實證,而使用耗氣的藥物,反而加速死亡。怎麼會有實熱導致口渴、氣壅導致喘,卻是發生在腹瀉之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