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傷寒

間有傷於火炕者。亦有傷於火而復傷於寒者。可與越婢湯、桂枝二越婢一湯。以其地厚質實。可勝攻伐。非若東南之稟氣孱弱也。至如大嶺以南。陽氣常泄之地。但有瘴癘之毒。絕無傷寒之患。即使客遊他處。感冒風寒。僅可藿香正氣之類。若麻黃、青龍。絕不可犯。誤用而發動身中素蘊之瘴濕。

則壯熱不止。每致殞命。不可不慎。

溫病,有冬時觸犯邪氣。伏於經中。至春分前後。乘陽氣發動而為溫病。素問所謂冬傷於寒。春必病溫是也。其證不惡寒。但惡熱而大渴。其脈多數盛而渾渾不清。越人所謂溫病之脈。行在諸經。不知何經之動。絕不似傷寒浮緊之狀。且右尺與氣口。必倍於人迎。信非人迎緊盛之比。

此證大忌發汗。若誤與表散。必躁熱無汗。悶亂不寧而死。以其邪伏經中。日久皆從火化而發。其熱自內達外。必用辛涼以化在表之熱。苦寒以泄在裡之熱。內氣一通。自能作汗。有服承氣。大汗淋漓而愈者。有大渴飲水。通身汗出而熱頓除者。有渾身壯熱。服黃芩湯、蔥白香豉湯得汗而解者。

有發熱自利。服葛根黃芩黃連湯而愈者。有舌乾便秘。服涼膈散而安者。故古諺有溫熱病誤下不為大害。誤汗為害。

有非時寒疫。間雜其間。不可不審諦明白而為治療。蓋暴感風寒之說。初時畏寒不渴。至二三日。熱邪傷耗津液方渴。與溫病熱病之一病便昏昏不爽大熱煩渴不同。其脈多浮盛而見於左手。與溫病之右脈數盛亦異。若兼右脈滑盛。或澀滯模糊者。必停飲食之故。故治寒疫。當先發散為主。

即有宿滯。兼與橘、半、枳、樸。不得濫用里藥。倘邪未入里而誤與攻下。不無引賊破家之虞。故其治與伏氣迥乎不類也。

熱病,伏氣之發於夏至後者。熱病也。其邪乘夏火鬱發。從少陰蒸遍三陽。與傷寒之逐經傳變不同。亦有兼中暍而發者。其治與中暍無異。暍雖熱毒暴中。皆緣熱耗腎水。汗傷胃汁。火迫心包。故用白虎之知母以淨少陰之源。石膏以化胃府之熱。甘草、粳米護心包而保肺胃之氣。

與熱病之邪伏少陰。熱傷胃汁。火迫心包不殊。故可異病同治而熱邪皆得渙散也。若熱毒亢極不解。腹滿氣盛者。涼膈、雙解、承氣、解毒。兼苦燥而攻之。或三黃、石膏、梔子豉湯汗之。用法不峻。投劑不猛。必不應手。非如傷寒。待陽明胃實而後可攻下也。

時行,時行疫癘。非常有之病。或數年一發。或數十年一發。多發於饑饉兵荒之後。發則一方之內。沿門闔境。老幼皆然。此大疫也。亦有一隅偶見數家。或一家止一二人或三五人。病證皆同者。此常疫也。即如痘疹麻斑之類。或越一二年。或三五年一見。非若大疫之盛行。

所以人不加察耳。即如軟腳瘟證。醫者皆以腳氣目之。捻頸瘟證。醫者皆以喉痹目之。絞腸瘟證。醫者皆以臭毒目之。楊梅瘟證。醫者皆以丹腫目之。黑骨瘟證。醫者皆以中毒目之。瓜瓤瘟證。醫者皆以蓄血傷寒目之。惟疙瘩瘟之闔門暴發暴死。大頭瘟之驟脹熱蒸。穢氣遍充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有時候是因為睡在火炕上受傷,也有些是先受火傷後又受寒的。這種情況可以用越婢湯或桂枝二越婢一湯來治療。因為當地人體質強壯,可以承受藥力較強的藥物,不像東南地區的人體質虛弱。至於大嶺以南,陽氣容易散失的地方,只有瘴氣毒素,絕不會有傷寒的發生。即使有外地遊客在那裡感染風寒,也只能用藿香正氣之類的藥物,絕對不能使用麻黃、青龍等藥性較強的藥。如果誤用,可能會引發體內潛藏的瘴氣濕邪,導致高燒不止,甚至危及生命,必須謹慎。

溫病

溫病是指冬天感染邪氣,潛伏在體內經絡中,到了春分前後,隨著陽氣的升發而發病。就像《素問》說的「冬天受寒,春天會得溫病」。這種病的症狀是不怕冷,只怕熱而且口渴嚴重,脈象多為數盛且模糊不清。就像醫生說的,溫病的脈象會在全身經絡遊走,無法確定是哪條經絡在跳動,絕對不像傷寒那樣浮緊的脈象。而且右手的尺脈和氣口脈一定比人迎脈強盛很多,不像人迎脈那樣緊實有力。

這種病最忌諱發汗。如果誤用了發散的藥物,一定會出現煩躁發熱,無汗,悶亂不安甚至死亡。因為邪氣潛伏在經絡中,時間長了都會化為火熱而發作。這種熱是從體內向外發散的,必須用辛涼的藥物來消除表面的熱,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內部的熱。體內氣機暢通了,自然就能發汗。有的病人服用承氣湯後,大汗淋漓就好了。有的病人喝大量水後,全身出汗熱就立刻消退了。有的病人全身發熱,服用黃芩湯、蔥白香豉湯後出汗就痊癒了。

有的病人發熱又腹瀉,服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就好了。有的病人舌頭乾燥又便秘,服用涼膈散就平安無事了。所以古人說,溫熱病誤用攻下的藥物還不算大害,但誤用發汗的藥物危害就大了。

非時寒疫

還有一種不是季節性的寒疫,夾雜在其他疾病中,必須仔細辨別清楚才能治療。這種病是突然感染風寒,剛開始會怕冷不口渴,等到兩三天後,熱邪耗傷體液才會口渴。這與溫病、熱病一開始就昏昏沉沉、高燒煩渴的情況不同。這種病的脈象多為浮盛,主要出現在左手,與溫病右脈數盛的情況也不同。如果兼有右脈滑盛,或是澀滯模糊的現象,一定是飲食停滯的原因。所以治療寒疫,應當先以發散為主。

即使有積食,也只能搭配使用橘皮、半夏、枳實、厚朴等藥物,不能濫用治療體內的藥物。如果邪氣還沒有進入體內就誤用了攻下的藥物,就好像引賊入室一樣危險。因此這種病的治療方法與伏氣導致的疾病完全不同。

熱病

熱病是指邪氣潛伏在體內,在夏至後發作的疾病。這種邪氣是藉著夏天的火熱而發作的,會從少陰經傳遍三陽經,與傷寒逐經傳變的方式不同。也有兼夾中暑而發作的。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與中暑相同。中暑雖然是熱毒突然侵入體內,但都是因為熱耗傷了腎水,汗傷了胃液,火熱迫使心包所致。所以要用知母來清除少陰的熱源,用石膏來消除胃府的熱,用甘草、粳米來保護心包和肺胃之氣。

熱病的邪氣潛伏在少陰經,熱傷胃液,火迫心包,與中暑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同。所以可以用不同的病,用相同的治療方法,使熱邪都散發出去。如果熱毒太過強盛無法消除,腹脹氣盛,可以用涼膈散、雙解散、承氣湯、解毒藥,配合苦味燥性的藥物來攻下。或者用三黃湯、石膏、梔子豉湯來發汗。用藥不宜太過猛烈,一定要根據情況而定,不能像治療傷寒那樣,等到陽明胃實了才能攻下。

時行

時行疫癘,是非常少見的疾病。有時候幾年才發生一次,有時候幾十年才發生一次。多發生在饑荒兵亂之後。一旦發生,往往會蔓延到整個地區,無論老幼都會感染。這就是大疫。也有些情況是只在一個小範圍內,比如幾戶人家,或者一家只有一兩個人或三五個人,但症狀都相同,這就是常疫。就像痘疹、麻疹之類的疾病,有時候一兩年出現一次,有時候三五年出現一次,不如大疫那麼盛行,所以人們沒有特別注意。就像軟腳瘟,醫生都把它當作腳氣來治療。捻頸瘟,醫生都把它當作喉痹來治療。絞腸瘟,醫生都把它當作臭毒來治療。楊梅瘟,醫生都把它當作丹腫來治療。黑骨瘟,醫生都把它當作中毒來治療。瓜瓤瘟,醫生都把它當作蓄血傷寒來治療。只有疙瘩瘟是全家突然發病突然死亡,大頭瘟是突然腫脹發熱,穢氣瀰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