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痰飲(唾)

金匱云。問曰。夫飲有四。何謂也。師曰。有痰飲。有懸飲。有溢飲。有支飲。問曰。四飲何以為異。師曰。其人素盛今瘦。水走腸間。瀝瀝有聲。謂之痰飲。飲後水流在脅下。咳唾引痛。謂之懸飲。飲水流行。歸於四肢。當汗出而不汗出。身體疼重。謂之溢飲。咳逆倚息。短氣不得臥。其形如腫。調之支飲。

痰飲為患。十人居其七八。金匱論之甚詳。分別而各立其名。後世以其名之多也。徒狥其未而忘其本。曾不思聖人立法。皆從一源而出。無多歧也。蓋胃為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之大源。飲入於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,有人問道:所謂「飲」有四種,分別是什麼呢?師傅回答: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。

問道:這四種「飲」有什麼不同呢?師傅回答:體質原本強壯,現在卻消瘦,水在腸道中流動,發出滴答聲,稱為痰飲。飲水後,水流在脅下,咳嗽或吐口水時會引起疼痛,稱為懸飲。飲水流遍全身,應該出汗卻不出汗,身體沉重,稱為溢飲。咳嗽逆上,呼吸困難,無法平躺,身體腫脹,稱為支飲。

痰飲的患者佔了十個人中的七八個,金匱要略對此做了詳細的論述,並分別給它們起了不同的名字。後世的人由於名字太多,只抓住表面的現象,卻忘記了根本。從來沒有思考過聖人立法的根本原因,其實都是從同一個源頭衍生出來的,並沒有太多分支。因為胃是水穀的海洋,五臟六腑的源泉,飲水進入胃中,經過消化吸收,精氣上輸至脾,脾氣將精氣散佈到全身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遍佈全身。

五經並行。以為常人。金匱即從水精不四布五經不並行之處以言其患。隨證分別淺深。誨人因名以求其義。淺者在於軀殼之內。臟腑之外。其飲有四。一由胃而下流於腸。一由胃而傍流於脅。一由胃而外出於四肢。一由胃而上入於胸膈。始先不覺。日積月累。水之精華。轉為混濁。

於是遂成痰飲。必先團聚於呼吸大氣難到之處。故由腸而脅。而四肢。至漸漬於胸膈。其勢愈逆。則痰飲之患。未有不從胃起見者矣。夫五臟藏神之地也。積水泛為痰飲。包裹其外。詎非人身之大患乎。凡水飲蓄而不散者。皆名留飲。留者留而不去也。留飲去而不盡者。皆名伏飲。

白話文:

五經同時運作,是正常人的狀態。金匱要論則是針對水精不四散、五經不並行的情況,來探討其所造成的疾病。根據不同的症狀,分別論述疾病的深淺程度,教導人們根據病症的名稱去理解其病理。輕微的疾病,症狀只存在於身體表面的軀殼和臟腑之外,水液的流動有四種方式:一是從胃部向下流入腸道,二是從胃部向旁流入脅肋,三是從胃部向外流入四肢,四是從胃部向上流入胸膈。初期可能沒有察覺,但日積月累,水精的精華逐漸變得混濁。

於是就形成痰飲,痰飲必然會先聚集在呼吸氣息難以到達的地方,因此從腸道流入脅肋、四肢,最終浸潤到胸膈,其發展趨勢逐漸逆行,所以痰飲的疾病,無一不是從胃部開始的。人體五臟是藏神的地方,積水泛濫形成痰飲,包裹在五臟之外,難道不是人體的大患嗎?凡是水飲停滯不散的,都叫做留飲,留就是停滯不散的意思。留飲無法完全消除的,就叫做伏飲。

伏者伏而不出也。隨其痰飲之或留或伏。而用法以治之。始為精義。今試言之。由胃而上胸脅心肺之分者。驅其還胃。或下從腸出。或上從嘔出。而不至於伏匿。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膚。其清者。或從汗出。其濁者。無可出矣。必有伏匿肌膚。而不勝驅者。若由胸膈而深藏於背。

背為胸之府。更無出路。豈但驅之不勝驅。且有挾背間之狂陽壯火。發為癰毒者。伏飲之艱於下出。易於釀禍。其誰能辨之。誰能出之耶。水在心。心下堅築短氣。惡水不欲飲。水在肺。吐涎沫。欲飲水。水在脾。少氣身重。水在肝。脅下支滿。嚏而痛。水在腎。心下悸。夫心下有留飲。

白話文:

伏飲之病

「伏」這個字,指的是藏而不露,就像水一樣,可能停留在體內,也可能潛伏在某個部位。依照痰飲停滯的不同位置,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。以下將詳細說明:

1. 由胃部上至胸、脅、心、肺的痰飲

這種情況,我們要驅使痰飲回到胃部,或者從腸道排出,或者從口中嘔吐出來,避免其停留在體內。

2. 由胸膈外出至肌膚的痰飲

這種情況,如果痰飲清澈,可以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;如果痰飲濁重,就沒有容易排出的途徑,必然會潛伏在肌膚中,难以驅除。

3. 由胸膈深藏於背部的痰飲

背部是胸部的府邸,痰飲到了背部,就沒有出口了。不僅難以驅除,而且還可能與背部陽氣相搏,引发癰毒。伏飲向下排出的難度很大,容易釀成禍害。

4. 不同部位伏飲的症狀

  • 水停留在心臟:心下堅硬,呼吸短促,不愛喝水。
  • 水停留在肺部:會吐出唾沫,想喝水。
  • 水停留在脾臟:氣短乏力,身體沉重。
  • 水停留在肝臟:脅肋下脹滿,打噴嚏時會疼痛。
  • 水停留在腎臟:心下悸動。

總之,伏飲停留在心下,會造成許多症狀,難以辨別,更難以治療。

其人背惡寒。冷如掌大。留飲者。脅下痛引缺盆。咳嗽則輒已。(一作轉甚。)胸中有留飲。其人短氣而渴。四肢歷節痛。脈沉者有留飲。膈上病痰。滿喘咳吐。發則寒熱。背痛腰疼。目泣自出。其人振振身瞤而劇。必有伏飲。夫病人飲水多。必暴喘滿。凡食少飲多。水停心下。

甚者則悸。微者短氣。脈雙弦者寒也。皆大下後善虛。脈偏弦者飲也。肺飲不弦。但苦喘短氣。支飲亦喘而不能臥。加短氣。其脈平也。病痰飲者。當以溫藥和之。心下有痰飲。胸脅支滿。目眩。苓桂朮甘湯主之。小便則利。

靈樞曰。包絡是動。則病胸脅支滿。痰飲積其處而為病也。心下有痰。水精不上注於目。故眩。茯苓治痰水。伐腎邪。桂枝通陽氣。開經絡。白朮治痰水。除脹滿。然中滿勿食甘。反用甘草。何也。蓋桂枝之辛。得甘則佐其發散。和其熱。而使不僭上。甘草有茯苓。則不支滿而反滲泄。甘能下氣除滿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背部發冷,冷得像手掌大小,這是留飲所致。腋下疼痛,痛感延伸至鎖骨,咳嗽時症狀會減輕(或加重)。胸部有積聚的留飲,病人會呼吸短促,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。脈象沉者,也可能有留飲。膈膜以上有痰飲,表現為胸悶氣喘,咳嗽吐痰,發作時伴有寒熱交替,背部疼痛,腰部疼痛,眼睛流淚。病人身體顫抖,眼睛眨個不停,症狀嚴重,一定是有伏飲。病人喝水過多,容易出現突然的氣喘和胸悶。凡是食量少而喝水多的人,水停留在心臟下方,

嚴重者心悸,輕者呼吸短促。脈象雙弦者,是寒證,大下之後容易虛弱;脈象偏弦者,是留飲。肺部留飲不弦,只會出現氣喘和呼吸短促。支氣管留飲也會氣喘,而且不能平躺,加重了呼吸短促,脈象平和。患有痰飲的病人,應該用溫藥來調和。心臟下方有痰飲,胸脅部脹滿,頭暈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治。小便則會通暢。

靈樞經說:包絡主司運動,如果包絡出了問題,就會出現胸脅部脹滿的症狀。痰飲積聚在包絡,就會引起疾病。心臟下方有痰飲,水精不能上注於眼睛,因此頭暈目眩。茯苓可以治療痰水,祛除腎臟的邪氣。桂枝可以通達陽氣,打開經絡。白朮可以治療痰水,消除脹滿。然而,肚子脹滿不要吃甜的東西,反而要用甘草。這是因為桂枝辛辣,配上甘草就能幫助它發散,調和熱氣,避免上竄。甘草和茯苓一起用,就能避免脹滿,反而促進滲泄。甘草能降氣除滿。

夫短氣有微飲。當從小便去之。苓桂朮甘湯主之。腎氣丸亦主之。

微飲而短氣。由腎虛水邪停蓄。致三焦之氣升降呼吸不前也。二方各有所主。苓桂朮甘湯主飲在陽。呼氣之短。腎氣丸主飲在陰。吸氣之短。蓋呼者出心肺。吸者入腎肝。茯苓入手太陰。桂枝入手少陰。皆輕清之劑。治其陽也。地黃入足少陰。山萸入足厥陰。皆重濁之劑。治其陰也。必視其人形體之偏陰偏陽而為施治。一證二方。豈無故哉。

病者脈伏。其人慾自利。利反快。雖利。心下續堅滿。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。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呼吸短促伴隨輕微水腫,應該從小便排出。苓桂朮甘湯主治此症,腎氣丸也主治。

輕微水腫伴隨呼吸短促,是因為腎虛導致水邪停滯,造成三焦氣機升降失調,呼吸不暢。這兩種藥方各有主治,苓桂朮甘湯主治陽氣不足導致的水腫,表現為呼氣短促;腎氣丸主治陰氣不足導致的水腫,表現為吸氣短促。因為呼氣出自心肺,吸氣入腎肝,茯苓入足太陰,桂枝入足少陰,皆屬輕清之劑,治其陽;地黃入足少陰,山萸肉入足厥陰,皆屬重濁之劑,治其陰。必須根據患者身形體質偏陰偏陽來選擇治療方案。一症兩方,絕非偶然。

病人脈象沉伏,想要排泄,排泄反而很快,雖然排泄了,但心下依然堅硬飽滿,這是留飲尚未完全排出導致。甘遂半夏湯主治此症。

留飲堵塞竅隧。胃氣不得轉輸。故脈伏不顯。若留飲既下。胃氣受傷。必欲自利。自利而反快者。中焦所塞暫通也。通而復積。故續堅滿。必更用藥盡逐之。然欲直達其積飲。莫若甘遂快利用之為君。欲和脾胃除心下堅。又必以半夏佐之。然芍藥停濕。何留飲用之。甘草與甘遂相反。

何一方並用。蓋甘草緩甘遂之性。使不急速。徘徊逐其所留。芍藥治木鬱土中而成堅滿。又佐半夏以和胃消堅也。

脈沉而弦者。懸飲內痛。病懸飲者。十棗湯主之。

懸飲結內作痛。故脈見沉弦。用芫花之辛以散飲。甘遂、大戟之苦以泄水。大棗之甘入脾而勝水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有積存的液體阻塞了經絡和竅穴,胃氣就無法正常運行輸送,導致脈象微弱不顯。一旦積存的液體排出,胃氣受損,就會想要拉肚子。如果拉肚子後反而覺得舒服,代表中焦阻塞暫時通暢了。但很快又會再次積聚,所以腹部仍然堅硬飽滿,必須再用藥物徹底將其驅除。想要直接到達積存的液體,最好使用甘遂作為主藥,迅速利水。為了溫和脾胃,消除心下堅硬的感覺,必須以半夏作為輔藥。雖然芍藥可以消除濕氣,但對於積存的液體,為什麼還要使用它呢?甘草和甘遂的作用相反。

為什麼這一方要同時使用甘草和甘遂呢?因為甘草可以緩和甘遂的藥性,避免藥效過於猛烈,讓藥物能夠慢慢地清除積存的液體。芍藥可以治療木氣鬱結在土中而導致腹部堅硬飽滿的情況,也輔助半夏溫和胃氣,消散堅硬。

如果脈象沉而弦,表示體內有懸飲,伴隨內痛。治療懸飲的藥方是十棗湯。

懸飲積聚在體內導致疼痛,所以脈象呈現沉而弦。使用芫花的辛辣之性來散開積液,甘遂和大戟的苦味來泄去水液,大棗的甘甜之性入脾,可以克制水液。

病溢飲者。當發其汗。大青龍湯主之。取微似汗。汗多者溫粉粉之。小青龍湯亦主之。

水飲溢出於表。營衛盡為不利。猶傷寒之營衛兩傷。故必發汗以散水而後營衛經脈始行。四肢之水亦得消矣。表郁實熱者。用大青龍以發之。內蓄寒飲者。用小青龍以發之。雖皆表散之法。而微有不同。不可不辨。

膈間支飲。其人喘滿。心下痞堅。面色黧黑。其脈沉緊。得之數十日。醫吐下之不愈。木防己湯主之。虛者即愈。實者三日復發。復與。不愈者。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。微利則愈。支飲在膈間。氣血皆不通利。氣不利。則與水同逆於肺而發喘滿。血不利。則與水雜揉結於心下而為痞堅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患有溢飲症,應該要讓他們出汗。大青龍湯可以治療此病,出汗要微微出,不要出太多。如果出汗過多,可以用溫粉粉來溫和它。小青龍湯也可以治療此病。

水飲溢出到體表,營氣和衛氣都受到損害,就像傷寒症的營氣和衛氣同時受損一樣。因此必須用發汗的方法來散除水飲,這樣營氣和衛氣才能恢復正常運作,四肢的水腫也會消退。如果體表鬱結實熱,就用大青龍湯來發汗。如果體內蓄積寒飲,就用小青龍湯來發汗。雖然都是用發汗的方法,但細節上有所不同,不可不注意區分。

如果患者患有支飲,症狀是喘滿、心下痞堅、面色黧黑、脈沉緊,持續數十日,用吐下法治療沒有效果,可以用木防己湯治療。虛證患者服用後就會痊癒,實證患者服用後三天會再次發作,需要再次服用。如果再次服用後仍然沒有痊癒,可以將木防己湯中的石膏去掉,加上茯苓芒硝湯一起服用,稍微利尿就能痊癒。支飲停留在膈間,氣血都無法暢通。氣不通暢,就會和水一起逆流到肺,導致喘滿。血不通暢,就會和水混合聚集在心下,形成痞堅。

腎氣上應水飲。腎水之色黑。血凝之色亦黑。故黧黑之色而見於面也。脈沉為水。緊為寒。非別有寒邪。即水氣之寒也。醫雖以吐下之法治。然藥不切於病。故不愈。用木防己以散留飲結氣。石膏主心肺逆氣。人參以助胃祛水。桂枝以和營開結。且支飲得溫則行。若邪客之淺在氣分多而虛者。

服之即愈。若邪客之深在血分多而實者。則愈後必再發。以石膏為氣分藥。故去之。芒硝為血分藥。能治痰軟堅。茯苓伐腎利水。而為芒硝之佐。故加之。

心下有支飲。其人苦冒眩。澤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腎氣上應水飲,腎水之色黑。血凝之色亦黑。故黧黑之色而見於面也。

腎臟的氣機上行,會影響到水液的代謝。腎水的顏色是黑色的,而血液凝固後也是黑色的。所以,臉色發黑就與腎水和血液有關。

脈沉為水。緊為寒。非別有寒邪。即水氣之寒也。

脈象沉則代表水氣偏盛,脈象緊則代表寒邪入侵。這不是指單純的寒邪入侵,而是水氣本身帶有寒性。

醫雖以吐下之法治。然藥不切於病。故不愈。

醫生雖然用吐瀉的方法治療,但藥物並不針對病因,所以無法治癒。

用木防己以散留飲結氣。石膏主心肺逆氣。人參以助胃祛水。桂枝以和營開結。且支飲得溫則行。

使用防己來散解停滯的水液和氣結。石膏可以治療心肺逆氣。人參可以幫助胃消化和排除水液。桂枝可以調和營氣,疏通氣結。因為支飲(水飲停留在胸膈)需要溫暖才能運行,所以使用這些藥物。

若邪客之淺在氣分多而虛者。服之即愈。若邪客之深在血分多而實者。則愈後必再發。以石膏為氣分藥。故去之。芒硝為血分藥。能治痰軟堅。茯苓伐腎利水。而為芒硝之佐。故加之。

如果寒邪停留在氣分,且氣分虛弱,服用這些藥物後就能痊癒。但如果寒邪深陷血分,且血分實證,即使痊癒,也容易復發。石膏是治療氣分的藥物,所以可以去掉。芒硝是治療血分的藥物,可以化痰軟堅。茯苓可以瀉腎利水,是芒硝的輔助藥物,所以需要加入。

心下有支飲。其人苦冒眩。澤瀉湯主之。

如果胸膈有水飲停滯,患者會感到頭昏眼花,可以使用澤瀉湯來治療。

支飲阻其陽之升降。郁久化火。火動風生而冒眩也。故用澤瀉開關利水以泄支飲。白朮和中燥濕。則陽自升而火自息矣。

支飲胸滿者。厚朴大黃湯主之。

此即小承氣。以大黃多。遂名厚朴大黃湯。若厚朴多。則名厚朴三物湯。此支飲胸滿者。必緣其人素多濕熱。濁飲上逆所致。故用盪滌中焦藥治之。

支飲不得息。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支饮阻碍阳气升降,时间久了就会化火,火动生风,导致头晕目眩。因此,使用泽泻开关利水,泄掉支饮;白术和胃燥湿,阳气自然上升,火气自然消退。

支饮导致胸满,用厚朴大黄汤治疗。

这便是小承气汤,因为大黄用量较多,因此称为厚朴大黄汤。若厚朴用量较多,则称为厚朴三物汤。支饮导致胸满,是因为患者体内湿热较多,浊饮上逆所致,因此用荡涤中焦的药物治疗。

支饮无法缓解,用葶藶大枣泻肺汤治疗。

支飲留結。氣塞胸中。故不得息。葶藶破結和飲。大棗通肺和中。以其氣壅則液聚。液聚則熱結。所以與肺癰同治也。

嘔家本渴。渴者為欲解。今反不渴。心下有支飲故也。小半夏湯主之。卒嘔吐。心下痞。膈間有水。眩悸者。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

嘔本有痰。嘔盡痰去而渴者為欲解。與傷寒服小青龍湯已渴者。寒去欲解同義。今反不渴。是積飲尚留。去之未盡。故用半夏散結勝濕。生薑散氣止嘔。千金方更加茯苓佐之。即與治卒嘔吐。心下痞。膈間有水眩悸者同法也。

白話文:

體內積聚水飲,導致阻塞,氣血無法流通,胸中憋悶難以呼吸。葶藶能破除積聚,大棗能通暢肺氣,調和脾胃。因為氣機阻滯,就會導致水液停積,水液停積就會形成熱結,所以與肺癰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
嘔吐的人原本應該口渴,渴了就是想解渴的表現。現在反而不渴,是因為心下有水飲積聚的緣故,小半夏湯可以治療。突然嘔吐,心下痞悶,膈間有水積,頭昏心悸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

嘔吐本是因為痰濕,嘔吐完痰濕去除後應該會口渴,想解渴,這就像傷寒病人服用小青龍湯後口渴一樣,都是因為寒邪去除,想解渴。現在反而不渴,說明積聚的水飲尚未完全去除,因此使用半夏散來消積除濕,生薑散來止嘔化痰,千金方中加入茯苓輔助,這與治療突然嘔吐、心下痞悶、膈間有水、頭昏心悸的方法相同。

腹滿口舌乾燥。此腸胃間有水氣。己椒藶黃丸主之。口中有津液渴者。加芒硝半兩。

水積腸間。則肺氣不宣。膹郁成熱。而為腹滿。津液遂不上行。而口舌乾燥。用防己、椒目、葶藶利水散結氣。而葶藶尤能利腸。然腸胃受水穀之氣者。邪實腹滿。非輕劑所能治。必加大黃以瀉之。若口中有津液而仍作渴者。此痰飲聚於血分。必加芒硝以祛逐之。

先渴後嘔。為水停心下。此屬飲家。小半夏茯苓湯主之。

先渴者。因痰飲佔據中宮。津液不得灌注於上。肺失其潤而然。後嘔者。胃中所積之飲。隨氣逆而上泛也。故用薑、半以滌飲。茯苓以滲濕。濕去則嘔止津通而渴自已。此與傷寒心下有水氣。咳而微喘。發熱不渴。服小青龍湯已而渴之義懸殊。彼以津液耗損而渴。此以痰氣積阻而渴。

白話文:

肚子脹滿,口舌乾燥,這是腸胃間有水氣積聚。可以用防己椒目黃丸來治療。如果口中還有津液卻感到口渴,就再加半兩芒硝。

水氣積聚在腸道,就會影響肺氣的宣發,導致氣機鬱結化熱,造成腹脹。津液無法上行,就會出現口舌乾燥。用防己、椒目、葶藶等藥物來疏散水氣,其中葶藶特別擅長利腸。但是,腸胃本身需要消化吸收食物,如果邪氣積聚導致腹脹,單靠輕微的藥物就無法治療,必須加大黃來瀉下。如果口中還有津液卻仍然口渴,這是因為痰飲積聚在血分,必須加入芒硝來祛除。

先口渴然後嘔吐,這是因為水氣停滯在心下,屬於飲邪的病症。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來治療。

一開始口渴是因為痰飲佔據中焦,津液無法上行滋潤肺臟,導致肺臟失去濡養而出現口渴。之後嘔吐是因為胃中積聚的飲邪,隨著氣機逆流而上泛。因此使用生薑、半夏來化解飲邪,茯苓來滲濕。濕邪去除後,嘔吐就會停止,津液通暢,口渴自然會消失。這與傷寒症中,心下有水氣,咳嗽氣喘,發熱不渴,服用小青龍湯後反而出現口渴的情況有很大不同。傷寒症中的口渴是津液耗損導致,而這裡的口渴是痰氣阻滯導致。

渴之先後變見。可以推飲之盛衰也。世以半夏性燥。渴家禁用。曷知其有主渴之妙用哉。

假令瘦人臍下有悸。吐涎沫而巔眩。此水也。五苓散主之。

瘦人本無痰濕。今巔眩吐涎。明是水積臍下而悸。故用五苓。藉桂之辛溫以散之。

久咳數歲。其脈弱者可治。實大數者死。其脈虛者必苦冒。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。治屬飲家。

下半條專補心下支飲冒眩之脈法。冒屬風虛。必無脈實之理。治屬飲家。不特澤瀉湯一方也。

丹溪曰。痰之源不一。有因痰而生熱者。有因熱而生痰者。有因氣而生者。有因風而生者。有因驚而生者。有積飲而生者。有多食而成者。有因暑而生者。有傷冷物而成者。有脾虛而成者。有嗜酒而成者。其為病也。驚痰則成心包痛。白芥。熱痰則成煩躁驚悸。風痰成癱瘓。

白話文:

口渴的程度變化,可以推測飲水的盛衰。世俗認為半夏性燥,口渴的人禁用,卻不知道它有治療口渴的妙用。

假如瘦人臍下有悸動,吐出涎沫並且頭昏眼花,這是水積在體內。五苓散可以治療。

瘦人本來沒有痰濕,現在頭昏眼花吐出涎沫,顯然是水積在臍下導致悸動,所以用五苓散,藉助桂枝的辛溫之力來散寒化水。

長期咳嗽幾年,脈象虛弱的可以治療,脈象實大數的就會死亡。脈象虛弱的人一定會感到頭昏眼花,這是因為他體內原本就有支飲積存在胸中。治療方法屬於治飲症。

下面這一部分專門補充治療心下支飲導致頭昏眼花的脈法。頭昏眼花屬於風虛,不可能有脈象實的道理。治療方法屬於治飲症,不單單只是澤瀉湯這一味藥。

丹溪先生說,痰的來源不只一種,有因痰而生熱的,有因熱而生痰的,有因氣而生的,有因風而生的,有因驚嚇而生的,有因積飲而生的,有多吃而成的,有因暑熱而生的,有因受寒而成的,有脾虛而成的,有嗜酒而成的。這些痰所導致的疾病,驚痰則會導致心包疼痛,白芥可以治療。熱痰則會導致煩躁驚悸,風痰會導致癱瘓。

大風眩暈。飲痰成嘔吐脅痛。四肢不舉。食痰成瘧痢口臭。痞塊滿悶。暑痰成嘔逆眩冒。冷痰川芎痹氣刺痛。四肢不舉。酒痰多成脅痛臂痛。飲酒不消。但得酒次日又吐。脾虛生痰。食不美。反胃嘔吐。濕痰多倦怠軟弱。氣痰攻注走刺不定。婦人於驚痰最多。結成塊者為驚痰。

必有一塊在腹。發則如身孕。轉動跳躍。痛不可忍。又有老痰凝結膠固。非借溫藥引導。必有拒格之患。龐安常有言。人身無倒上之痰。天下無逆流之水。故善治痰者。不治痰而治氣。氣順則一身之津液。亦隨氣而順矣。痰屬濕熱。乃津液所化。因風寒濕熱之感。或七情飲食所傷。

白話文:

大風吹得人頭昏眼花,喝水就吐,還伴隨肋骨疼痛,四肢無力。吃東西也吐,像是瘧疾和痢疾,口氣很臭,胸口堵塞、悶悶的。天氣熱引起的痰症,會讓人反胃、想吐、頭昏眼花。寒痰會讓身體麻木、刺痛,四肢無力。喝酒喝多了,會造成肋骨和手臂疼痛,而且酒喝下去也不消化,只有隔天才會吐出來。脾氣虛弱會產生痰,吃東西沒胃口,還一直想吐。濕痰多的人容易疲倦、軟弱無力。氣痰會四處遊走,刺痛不定。女人最容易受驚嚇而產生痰,凝結成塊的痰就是驚痰,通常會在肚子裡,感覺就像懷孕一樣,會轉動、跳躍,痛得受不了。還有老痰,粘稠凝固,如果不用溫暖的藥引導,就會造成阻礙。龐安常說過,人體沒有向上流的痰,就像天下沒有逆流的水一樣,所以治療痰症的關鍵,不在於直接治療痰,而在於調理氣機。氣順了,人體的津液也會跟著順暢。痰屬於濕熱,是由津液轉化而來的,可能是因為風寒濕熱入侵,或是七情、飲食傷損造成的。

以致氣逆液濁。變為痰飲。或吐咯上出。或凝滯胸膈。或留聚腸胃。或客於經絡四肢。隨氣升降。遍身上下無處不到。其為病也。為喘為咳。為噁心嘔吐。為痞膈壅塞。關格異病。為泄為眩暈。為嘈雜怔忡驚悸。為顛狂。為寒熱。為痛腫。或胸間漉漉有聲。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。

或四肢麻痹不仁。皆痰所致。百病中皆有兼痰者。世所不知也。痰有新久輕重之殊。新而輕者。形色清白。氣味亦淡。久而重者。黃濁稠黏。咳之難出。漸來惡味。酸辣腥臊鹹苦。甚至帶血而出。治法。痰生於脾胃。宜實脾燥濕。又隨氣而升。宜順氣為先。分導次之。又氣升屬火。

白話文:

因此,氣逆而導致液體濁積,形成痰飲。痰飲可能向上咳出,或積聚在胸膈,或停留於腸胃,或侵入經絡四肢。隨著氣的升降,痰飲遍布全身無處不在。它會導致喘咳、噁心嘔吐、胸悶氣塞、關節疼痛、泄瀉、眩暈、心悸、失眠、精神失常、寒熱交替、疼痛腫脹等。有些人胸部會有漉漉作響的聲音,有些人背部中央常感冰冷,有些人四肢麻痹無知覺。這些都是痰飲引起的。百病中幾乎都伴有痰飲,世人却对此并不了解。痰飲的性質有新舊輕重之分,新的和輕的痰飲,顏色清白,氣味淡薄;久的和重的痰飲,顏色黃濁稠黏,難以咳出,逐漸產生酸辣腥臊鹹苦的味道,甚至帶血咳出。治療方法:痰飲源於脾胃,應健脾燥濕;又因痰飲隨氣升降,應先順氣,再分導痰飲。氣升屬火,因此要清熱化痰。

順氣在於降火。熱痰則清之。濕痰則燥之。風痰則散之。郁痰則開之。頑痰則軟之。食痰則消之。在上者吐之。在下者下之。又中氣虛者。宜固中氣以運痰。若攻之太重。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。

喻嘉言曰。內經云。諸氣膹郁。皆屬於肺。蓋肺鬱則成熱。熱盛則生痰。痰挾瘀血。遂成窠囊。膈間脹滿痞悶。雖夏月。痰飲積處無汗。而冷痰清飲。積滿窠囊。必大嘔逆。此盈科而進也。多由厚味積熱。腸胃枯涸。又加怫鬱。胃脘之血為痰濁所滯。日積月累。漸成噎膈反胃之次第。

若用燥劑。其結轉甚。惟竹瀝、薑汁、韭汁可以治之。日飲三五杯。必胸中煩躁不寧乃妙。後用養血健脾潤燥藥。治痰之法。曰驅。曰導。曰滌。曰化。曰湧。曰理脾。曰降火。曰行氣。前人之法不為不詳。至於窠囊之痰。如蜂子之穴於房中。如蓮實之嵌於蓬內。生長則易。

白話文:

順暢氣息的关键在于降火。热痰要用清热方法化解,湿痰要用燥湿方法化解,风痰要用散风方法化解,郁结的痰要用开郁方法化解,顽固的痰要用软坚方法化解,食积造成的痰要用消食方法化解。上半身的痰要吐出来,下半身的痰要排泄出来。另外,脾胃虚弱的人,要先补益脾胃来运化痰液,如果过度攻伐,反而会导致脾胃虚弱,痰液更加严重。

喻嘉言说,《内经》中提到,各种气郁积都会归属于肺。肺气郁结就会化热,热盛就会生痰。痰液夹杂瘀血,就会形成痰核,导致胸膈胀满,胸闷气短。即使在夏季,痰饮积聚的地方也无汗,而冰冷的痰液和清凉的饮水积聚在痰核中,一定会导致剧烈呕吐,这是因为积满而溢出的缘故。多半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,积聚热气,肠胃枯竭,又加上郁闷,胃脘的血气被痰浊所阻滞,日积月累,逐渐发展成噎膈反胃的症状。

如果使用燥热的药物,痰核会更加结实。只有竹沥、姜汁、韭汁可以治疗,每天喝三到五杯,直到胸中烦躁不安才好。之后再用养血健脾、润燥的药物治疗。治疗痰液的方法,有驱、导、涤、化、涌、理脾、降火、行气等。古人的方法并非不详细,只是痰核像蜂子在房中筑巢,像莲子嵌在蓬中一样,生长起来就很难去除。

剝落則難。其外窄中寬。任行驅導滌湧之藥。徒傷他藥。此實閉拒而不納耳。夫人身之氣。經盛則注於絡。絡盛則注於經。窠囊之來。始於痰聚胃口。嘔時數動胃氣。胃氣動。則半從上出於喉。半從內入於絡。胃之絡貫膈者也。其氣奔入之急。則沖透膈膜。而痰得以居之。痰入既久。

則阻礙氣道。而氣之奔入者。復結一囊也。然痰飲結聚於膈膜而成窠囊。清氣入之。渾然不覺。每隨濁氣而動。乃至寒之亦發。熱之亦發。傷酒傷食亦發。動怒動欲亦發。總由動其濁氣。濁氣隨火而升。轉使清氣逼處不安也。故治窠囊之痰甚難。必先凝神入氣。以靜自調。薄滋味以去胃中之痰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痰液已經剝落,就很难治疗。窠囊的外形是窄口宽肚。随意使用驱逐呕吐的药物,只会损伤其他药物的效果。这是因为窠囊实际上是闭塞拒纳的。人体的精气,当经络充盛时就会流入络脉,络脉充盛时就会流入经络。窠囊的形成,最初是由于痰液积聚在胃部,呕吐时多次推动胃气,胃气被推动,一部分从上部涌入喉咙,一部分从内部流入络脉。胃的络脉贯穿膈膜,由于气体快速冲入,就冲破了膈膜,痰液得以停留。痰液积聚久了,就会阻碍气道,而气体继续冲入,又会形成一个囊肿。

所以痰饮积聚在膈膜上形成窠囊,清气进入,就浑然不觉,总是随着浊气而移动,甚至寒气来也发作,热气来也发作,伤酒伤食也发作,动怒动欲也发作。总的来说,都是因为触动了浊气,浊气随着火气上升,反过来使清气被挤压不安。因此治疗窠囊的痰非常困难,必须先凝神聚气,以静来调理,清淡饮食来去除胃中的痰液。

使胃經之氣。不急奔於絡轉虛其胃。以聽絡中之氣返還於胃。逐漸以藥開導其囊。而滌去其痰。則自愈矣。後世治痰飲有四法。曰實脾。燥濕。降火。行氣。實脾燥濕。大棗加蒼白二術。最為相宜。若陰虛則反忌之矣。降火之法。須分虛實。實用苦寒。虛用甘寒。庶乎可也。

若夫行氣之藥。諸方漫然。全無著落。謹再明之。風寒之邪。從外入內。裹其痰飲。惟宜小青龍湯。分其邪從外出而痰飲從下出也。濁陰之氣。從下入上。裹其痰飲。金匱半夏厚朴湯。(即四七湯。)分其濁氣下出而痰飲從上出也。若多欲之人。則腎氣上逆。直透膜原。結壘萬千。

白話文:

讓胃經的氣機不急躁地奔向絡脈,避免虛耗胃氣,而是要聆聽絡脈中的氣機回歸胃部,逐漸用藥物疏導其氣囊,清除痰飲,這樣自然就能痊癒。後世治療痰飲有四種方法:補脾燥濕、降火、行氣。補脾燥濕,用大棗加蒼白二術最為合適,但若陰虛則反忌之。降火之法,必須區分虛實,實則用苦寒藥,虛則用甘寒藥,這樣才算恰當。

至於行氣的藥物,各方藥物眾多,卻沒有明確的著落。我謹慎地再次說明:風寒之邪從外侵入體內,包裹著痰飲,宜用小青龍湯,將邪氣從外排出,痰飲從下排出。濁陰之氣從下而上,包裹著痰飲,則用金匱半夏厚朴湯(即四七湯),讓濁氣向下排出,痰飲從上排出。若多欲之人,則腎氣上逆,直透膜原,形成各種積聚,就需要針對性治療。

䐜脹重墜。不可以仰。用桂苓丸引氣下趨。痰飲始豁也。又虛寒痰飲。少壯者十中間見一二。老人小兒十中常見四五。若果脾胃虛寒。飲食不思。陰氣痞塞。嘔吐涎沫者。宜溫其中。真陽虛者。更補其下。清上諸藥不可用也。再按痰飲總為一證。而因則有二。痰因於火。有熱無寒。

飲因於濕。有熱有寒。即有溫泉無寒火之理也。痰飲膠結於胸中。為飽為悶。為頻咳而痰不應。總為脾失其健。不為胃行其津液。而飲食即以生痰。漸漬充滿肺竅。咳不易出。雖以治痰為急。然治痰之藥。大率耗氣動虛。恐痰未出而風先入也。惟是確以甘寒之藥。杜風消熱。

白話文:

肚子胀满沉重,不能仰卧。可以用桂苓丸引气下行,痰饮才能消散。还有虚寒痰饮,年轻人十个人中出现一两个人,老人和小孩十个人中常出现四五个人。如果脾胃虚寒,食欲不振,阴气堵塞,呕吐涎沫,就应该温补脾胃。真阳虚的人,更应该补益下焦,清上火的药物不能使用。再者,痰饮虽然是同一症状,但成因却有两种:痰由火热引起,有热无寒;饮由湿气引起,有热有寒。就如同有温泉但没有寒火一样。痰饮粘稠堆积在胸腔,导致胸闷,频繁咳嗽却没有痰,都是脾脏失健,胃不能运化津液,饮食容易生痰,慢慢地充满肺窍,咳嗽不易咳出。虽然治疗痰饮刻不容缓,但是治疗痰饮的药物大多耗气伤阴,恐怕痰还没咳出,风邪就先入侵。因此,一定要用甘寒的药物,驱散风邪,消除热邪。

潤燥補虛豁痰。乃為合法。驚痰堵塞竅隧。肝肺心胞絡間無處不有。三部脈虛軟無力。邪盛正衰。不易開散。欲用湧劑。正如兵家劫營之法。安危反掌。欲導之下行。竅隧之痰。萬不能導。徒傷脾氣。計惟理脾為先。脾氣者人身健運之陽氣。如天之有日。陰凝四塞者。日失其所。

痰迷不醒者。脾失其權。理脾則如烈日當空。片云纖翳。能掩之乎。其理脾之法。須藥餌與飲食相參。不但滑膩雜食當禁。即飯食粥飲亦須少減。則脾氣不用以消穀。轉用之消痰。較藥力萬萬耳。膏粱過厚之人。每多味痰。尤宜清理脾胃為主。夫五味入口而藏於胃。胃為水穀之海。

白話文:

潤燥補虛、化痰,是合乎醫理的。痰氣阻塞經絡,從肝、肺、心、包絡到經脈,無處不在。三部脈象虛弱無力,邪氣盛而正氣衰,不易開散。想要用峻猛的藥物,就像兵家奇襲一樣,雖然可能迅速見效,但也暗藏風險。想要將痰往下引導,但阻塞在經絡中的痰,不能硬往下引導,否則只會損傷脾氣。因此,理脾是首要之務。脾氣是人體運行的陽氣,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。陰寒凝結阻塞時,就如同太陽被遮蔽了一樣。

痰迷不醒的人,是脾氣失調。理脾就像烈日當空,任何雲霧都無法遮蔽。理脾的方法,需要藥物和飲食雙管齊下。不僅要禁食油膩的食物,連飯食和粥也要適當減少,這樣脾氣不用來消化食物,就能轉而消痰,效果遠勝於藥力。平時吃太多肥甘厚味的人,更容易產生痰濕,更需要以清理脾胃為主。五味入口後都存於胃,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,就像大海一樣。

五臟六腑之總司。人之食飲太過而結為痰涎者。每隨脾氣之健運而滲灌於經隧。其間往返之機。如海潮然。脾氣行則潮去。脾氣止則潮回。所以治沉錮之法。但取辛熱微動寒凝。以後止而不用。恐痰得熱而妄行。為害不淺也。不但痰得熱而妄行。即脾得熱亦過動不息。如潮之有去無回。

其痰病之決裂。可勝道哉。從來服峻利之藥者。深夜亦欲飲食。人皆不知其故。反以能食為慶。曾不思愛惜脾氣。令其晝運夜息。乃可有常。況人身之痰。既由胃以流於經隧。則經隧之痰。亦必返之於胃。然後可從口而上越。從腸而下達。此惟脾氣靜息之時。其痰可返。故凡有痰證者。

白話文:

脾胃是人體五臟六腑的總指揮。如果吃太多東西,就會積聚成痰液,這些痰液隨著脾胃的運化功能,不斷地流動到經脈和肌肉組織中。它們在身體裡來來回回,就像海潮一樣,脾胃運化時痰液就退去,脾胃停止運化時痰液就回流。所以治療痰液阻塞的方法,只能用辛熱的藥物稍微溫通寒凝,不能長時間使用,因為擔心痰液受到熱氣刺激,會亂竄,造成更大的傷害。不僅痰液會受到熱氣影響而亂竄,脾胃也會因為熱氣而過度運化,就像潮水一去不回。

痰病的發展變化,真是難以捉摸。有些人服用了峻猛的瀉藥,到了晚上還會想吃東西,人們不知道原因,反而認為能夠吃飯是好事,從來沒有想過要愛護脾胃,讓它白天運化,晚上休息,這樣才能保持正常運作。更何況人體的痰液,本來是從胃流到經脈和肌肉組織,那麼經脈和肌肉組織裡的痰液,也一定會回流到胃,然後才能從嘴巴吐出來,或者從腸道排出。只有脾胃靜止休息的時候,痰液才能回流。所以,凡是患有痰病的人,……

早食午食而外。但宜休養脾氣不動。使經隧之痰。得以返之於胃。而從胃氣之上下。不從脾氣之四迄。乃為善也。試觀痰病輕者。夜間安臥。次早即能嘔出泄出。痰病重者。昏迷復醒。反能嘔出泄出者。豈非未嘗得食。脾氣靜息。而與痰以出路耶。世之喜用熱藥峻攻者。能知此乎。

噫。天下之服辛熱而轉能夜食者多矣。能因此而三複否。

李士材云。先哲論脾為生痰之源。肺為貯痰之器。又曰。治痰不理脾胃。非其治也。以脾土虛。則清者難升。濁者難降。留中滯膈。淤而成痰。故治痰先補脾。脾復健運之常。而痰自化矣。析而言之。痰有五。飲亦有五。治法因之而變。在脾經者。名曰濕痰。脈緩面黃。肢體沉重。

白話文:

早飯午飯之外,最好休息,讓脾氣安靜下來,使經脈裡的痰能回到胃裡,順著胃氣的升降運作,而不是從脾氣的四個方向散開。這樣才是好的。觀察痰病輕微的人,晚上睡覺,隔天早上就能吐出來或排出來;痰病嚴重的人,昏迷後醒來,也能吐出來或排出來。這是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吃東西,脾氣靜止,痰才有路可以排出呢?世間那些喜歡用熱藥猛攻的人,知道這些道理嗎?

唉,天下那些吃辛辣食物,然後晚上還能吃飯的人很多,他們能因此而反思嗎?

李士材說,古人認為脾是生痰的根源,肺是儲存痰的器官。又說,治療痰症不調理脾胃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因為脾土虛弱,清氣就難以上升,濁氣就難以下降,留在身體裡阻塞氣機,積聚成痰。所以治療痰症要先補脾,脾氣恢復正常的運化,痰自然就會化解。具體來說,痰有五種,飲也有五種,治療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變化。在脾經的痰叫做濕痰,脈象緩慢,面色黃,肢體沉重。

嗜臥不收。腹脹食滯。其痰滑而易出。二陳加枳、術。挾虛者。六君子湯。酒傷者。加白豆蔻、乾葛。在肺經者。名曰燥痰。又名氣痰。脈澀面白。氣上喘促。灑淅寒熱。悲愁不樂。其痰澀而難出。利金湯去枳殼加葳蕤、姜用蜜煎。在肝經者。名曰風痰。脈弦面青。肢脅滿悶。

便溺秘澀。時有躁怒。其痰清而多泡。十味導痰湯。用漿水煎服。甚則千緡湯加川芎、大黃。在心經者。名曰熱痰。脈洪面赤。煩熱心痛。口乾唇燥。時多喜笑。其痰堅而成塊。涼膈散加苓、半下之。在腎經者。名曰寒痰。脈沉面黑。小便急痛。足寒而逆。心多恐怖。其痰有黑點而多稀。

白話文:

患者喜歡躺著,不想動,腹部脹滿,消化不良,痰液滑潤容易咳出。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枳實和白術。如果患者體虛,則可以服用六君子湯。如果患者是因喝酒造成的病症,可以加入白豆蔻、乾葛。如果痰在肺經,稱為燥痰,又叫氣痰,脈象沉澀,面色蒼白,氣喘吁吁,呼吸急促,時而發冷發熱,心情悲傷鬱悶,痰液粘稠不易咳出,可以服用利金湯去掉枳殼,加入葳蕤,用蜂蜜煎服。如果痰在肝經,稱為風痰,脈象弦緊,面色青白,四肢和脅肋部脹滿悶痛,排泄困難,時而躁怒,痰液清稀且帶泡沫,可以服用十味導痰湯,用漿水煎服。病情嚴重者,可以服用千金湯加上川芎和大黃。如果痰在心經,稱為熱痰,脈象洪大,面色發紅,煩躁不安,心痛難忍,口乾舌燥,經常喜歡笑,痰液粘稠成塊,可以服用涼膈散加上茯苓和半夏。如果痰在腎經,稱為寒痰,脈象沉細,面色黑,小便急痛,腳寒怕冷,心裡恐懼,痰液帶有黑點且稀薄。

桂苓丸加澤瀉、車前。腎虛水泛為痰。八味丸。其人素盛今瘦。水走腸間。漉漉有聲。名曰痰飲。心下冷極。苓桂朮甘湯和之。飲後水流在脅下。咳唾引痛。名曰懸飲。十棗湯下之。飲水流於四肢。當汗不汗。身體疼重。名曰溢飲。內經所謂溢飲者。渴。暴多飲。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

小青龍湯汗之。咳逆倚息。短氣不得臥。其形如腫。名曰支飲。五苓散、澤瀉湯利之。膈滿嘔吐。喘咳寒熱。腰背痛。目淚出。其人振振惡寒。身瞤惕者。名曰伏飲。倍術丸加茯苓、半夏。更有一種非痰非飲。時吐白沫不甚稠黏者。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。故涎沫自出。宜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益智仁以攝之。

白話文:

桂苓丸加上澤瀉、車前,可以治療腎虛水泛成痰。八味丸則適合原本身體強壯,現在卻消瘦的人。水在腸道中流動,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稱為痰飲。心下冰冷極了,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溫和它。喝完後,水流到脅下,咳嗽或吐口水就會引發疼痛,稱為懸飲,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水流到四肢,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,身體沉重,稱為溢飲。《內經》中所說的溢飲,是指口渴,突然喝很多水,卻溢出到肌肉、皮膚、腸胃之外。

小青龍湯可以幫助出汗。咳嗽逆氣,靠著床喘不過氣,短氣不能平躺,身體腫脹,稱為支飲,可以用五苓散、澤瀉湯來利水。胸膈滿悶,嘔吐,喘咳、寒熱,腰背疼痛,眼睛流淚,人總是發抖怕冷,身體發麻,稱為伏飲,可以用倍術丸加上茯苓、半夏來治療。還有一種既不是痰,也不是飲,偶爾會吐出白色泡沫,不黏稠,這是脾虛不能約束津液,所以唾液自行流出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、益智仁來收攝它。

嗟乎。五痰五飲。證各不同。治法迥別。至於脾肺二家之痰。尤不可混。脾為濕土。喜溫燥而惡寒潤。故白朮、半夏、茯苓為要藥。肺為燥金。喜涼潤而惡溫燥。故門冬、貝母、桔梗為要藥。二者誤治。鮮不危困。每見世俗畏半夏之燥。喜貝母之潤。一見有痰。便以貝母投之。

若是脾痰。則土氣益傷。飲食漸減矣。即使肺痰。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。稍用脾藥以生肺金。方為善治。故曰。治痰不理脾胃。非其治也。信夫。

凡人身中有塊。不癢不痛。或作麻木。名敗痰失道。宜隨處用藥消之。如忽患手足胸背頭項腰膝疼痛不可忍。及連筋骨牽引吊痛。坐臥不安。走易不定。頭疼困倦。手足重墜痹冷。脈伏。此乃涎飲頑痰。伏在心胸上下。發為此疾。非風非毒。導痰湯加羌、防、白芷、薑汁、竹瀝。

白話文:

唉!五種痰、五種飲證,症狀各不相同,治療方法也迥然不同。尤其是脾肺二臟的痰,更不能混淆。脾臟屬濕土,喜溫燥而惡寒潤,因此白朮、半夏、茯苓是主要的藥物。肺臟屬燥金,喜涼潤而惡溫燥,因此門冬、貝母、桔梗是主要的藥物。這兩種臟器若誤治,難免危及性命。經常看到世俗之人畏懼半夏的燥性,卻喜愛貝母的潤性,只要一看到有痰,就用貝母來治療。

若是脾痰,則土氣受損,飲食逐漸減少。即使是肺痰,也不要過於涼潤,以免傷及脾胃。稍微使用一些脾藥來滋生肺金,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。所以說,治療痰症而不調理脾胃,就不是真正的治療。誠然如此啊!

凡是人體內有塊狀物,不癢不痛,或是麻木,叫做敗痰失道,應該隨處用藥消除。如果突然患上手足、胸背、頭項、腰膝疼痛難忍,以及筋骨牽引吊痛,坐臥不安,行走不定,頭疼昏沉,手足沉重麻木寒冷,脈象沉伏,這是涎飲頑痰伏在心胸上下,導致的疾病,既非風邪,也非毒邪。應該使用導痰湯,再加上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薑汁、竹瀝。

痰火相煽於膈上。胸中時覺痞滿眩暈。或目齒疼。飲食後稍覺快爽。少間復加迷悶。大便或結或瀉。小便或赤或清。此皆痰飲或開或聚之故。治宜健脾以運痰。清肺以潤燥。六君子加蘇子、栝蔞、薑汁、竹瀝之類。老痰積於胸膈作痞。或流滯於經絡四肢者。青礞石丸。壯實體厚之人。

可用薑汁、竹瀝下滾痰丸。然後用理脾行氣藥調理。濕痰積於脅下。隱隱作痛。天陰疼軟更甚。輕則二陳湯加白芥子。重則控涎丹緩攻之。痰挾死血。隨氣攻注。流走刺痛。有時得熱則止。有時得熱轉劇。此本寒痰阻塞。故得熱則止。若痛久火邪傷血。則得熱轉劇。控涎丹加胡椒、蠍尾、木香、鯪鯉甲。

白話文:

痰火在膈膜上互相激發,胸口時常感到悶脹頭昏,或者眼睛牙齒疼痛,吃飯後稍微覺得舒服,過一會兒又感到昏沉,大便或便秘或腹瀉,小便或赤或清,這些都是痰飲或散開或聚集的緣故。治療應當健脾運化痰濕,清肺潤燥,六君子湯加蘇子、栝蔞、薑汁、竹瀝等藥。長期痰積在胸膈導致痞塊,或流滯在經絡四肢,可用青礞石丸。體格強壯的人,可以用薑汁、竹瀝服用滾痰丸,然後用理脾行氣的藥物調理。濕痰積聚在脅肋下,隱隱作痛,陰雨天疼痛加重,輕則二陳湯加白芥子,重則控涎丹緩慢攻之。痰夾雜著瘀血,隨著氣血運行,疼痛遊走,有時遇熱止痛,有時遇熱加重。這本是寒痰阻塞,所以遇熱止痛。如果疼痛很久,火邪傷血,就會遇熱加重。控涎丹加胡椒、蠍尾、木香、鯪鯉甲。

痛定時。局方七氣湯與六君子。並加竹瀝。相間服之。痰在脅下。非白芥子不能達。痰在四肢及在皮裡膜外。非竹瀝、薑汁不行。二味治陰虛有痰。大有奇驗。但食少脾胃不實者。不可輕用。以其寒滑能走大便也。枳實治痰。能沖牆倒壁。黃芩、花粉。大降膈上熱痰。然能郁遏火邪。

傷損中氣。脾胃虛寒及有外感者切忌。痰在膈間。使人顛狂健忘。四肢偏枯。及類中風痰。俱用竹瀝。痰在腸胃。可下而愈。枳實、大黃、芒硝之類。膈上痰熱痞悶。小陷胸湯加枳實、茯苓、薑汁、竹瀝。中脘留伏痰飲。臂痛難舉。手足不能轉移。背上凜凜畏寒者。指迷茯苓丸。

白話文:

疼痛緩解後,可以服用七氣湯與六君子湯,並加入竹瀝,交替服用。痰積在脅肋下,非白芥子不能消解。痰積在四肢或皮裡膜外,非竹瀝、薑汁不能消除。這兩種藥物治療陰虛有痰,效果奇佳。但脾胃虛弱、食量少的人,不可輕易服用,因為這兩種藥物寒滑,容易導致腹瀉。枳實治療痰,能快速消除痰積。黃芩、花粉,可以有效降低膈上熱痰,但可能抑制火邪。

傷損中氣、脾胃虛寒以及外感者,切忌服用。痰積在膈間,會導致精神恍惚、健忘、四肢麻痺,以及類似中風痰的症狀,此時可以用竹瀝治療。痰積在腸胃,可以服用瀉藥治療。枳實、大黃、芒硝等藥物可以治療膈上痰熱導致的胸悶。小陷胸湯加入枳實、茯苓、薑汁、竹瀝,可以治療中脘留伏痰飲導致的臂痛難舉、手足不能轉移、背部畏寒等症狀。茯苓丸可以治療這些症狀。

痰飲流入四肢。令人肩背痠痛。兩手軟痹。若誤以為風。則非其治。導痰湯加薑黃、木香。不應。加桂枝以和營氣。眼黑而行步呻吟。舉動艱難者。痰入骨也。非用萆薢、苦參不除。其病遍體骨節疼痛。審氣血加化痰藥。濕痰痞塞。胸中不快。氣不宣通。及痰火吐痰不見血者。

沉香化痰丸。肥盛多濕熱人。痰濕膠固於中外。動則喘滿眩暈者。運痰丸。老痰不化。喉中常覺哽塞。咯之不出者。消痰餅子。喉中有物。咯不出。咽不下。或作刺痛。此是郁痰。四七湯。脈澀者。卒難得開。必費調理。多思慮人。胃中虛寒。飲聚食減者。局方七氣湯、深師消飲丸選用。

白話文:

痰液流到四肢,會讓人肩膀和背部酸痛,雙手麻木無力。如果誤以為是風寒引起的,就治療錯了。可以用導痰湯加薑黃、木香,但不應該加桂枝,因為桂枝是用来调和营气的。如果眼睛發黑,走路的時候呻吟,行動困難,那就是痰入骨了。必须用萆薢、苦參才能清除。這種病症會讓全身骨節疼痛。要根据氣血情況,加入化痰藥物。

濕痰阻塞,胸部不舒服,氣息不通暢,以及痰火引起的咳嗽,但吐出的痰液沒有血絲,可以用沉香化痰丸。肥胖、濕熱體質的人,痰濕粘稠地附着在身體内外,稍微活動就會感到喘不過氣、頭昏眼花,可以用運痰丸。長期积累的痰液無法化解,喉咙总是感觉堵塞,想咳也咳不出来,可以用消痰餅子。喉嚨里有東西,咳不出來也吞不下去,或者有刺痛感,這是痰氣郁结,可以用四七湯。脈象澀滯的人,病情很難痊癒,需要長期調養。思慮过多的人,胃部虛寒,容易積聚水液,食慾減退,可以用局方七氣湯或深師消飲丸治療。

心胸中有寒痰宿水。自吐出水後。心胸間虛。氣滿不能食。外臺茯苓飲。寒涎沃膽。時吐痰水。不得眠。或時眩暈。溫膽湯。多驚。加蠍尾。痰火盛於上焦。氣盛喘促。有時能食。有時不能食。或周身走痛。飽悶痞脹者。用滾痰丸。西北人倒倉法最妙。病人久虛。內有宿積痰飲。

用參、術補之。久乃吐出臭痰。或綠色痰者難治。蓋積之既久。而脾胃虛熱不運。且有積熱。故郁臭耳。急用二陳加枳、朮、黃連、竹瀝。庶可十全一二。若肺癰吐臭痰膿血。不在此例。脾肺氣虛。不能運化而有痰者。六君子加木香。肺胃氣虛。不能清化而有痰者。六君子加桔梗。

白話文:

胸口有寒痰積聚,吐出水後,胸腔感覺空虛,氣滿難以進食。可以服用茯苓飲。寒痰積聚在膽囊,經常吐出痰水,失眠,偶爾頭暈,可以用溫膽湯,容易驚嚇的病人可以加蠍尾。痰火旺盛在上焦,氣盛喘不過氣,有時能吃,有時不能吃,全身痠痛,飽腹悶脹,可以用滾痰丸。西北人治療倒倉症的方法最好。患者久病體虛,體內有積聚的痰飲,可以用人參、白術補益,久之便會吐出臭痰或綠色痰,這類情況很難治療,因為積聚已久,脾胃虛熱不能運化,又伴隨積熱,所以才會臭。應立即服用二陳湯加枳實、白術、黃連、竹瀝,或可治癒一二分。如果肺癰吐出臭痰膿血,則不在此例。脾肺氣虛,無法運化而產生痰,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。肺胃氣虛,無法清化而產生痰,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加桔梗。

脾氣虛。不能運化而生痰者。理中丸加半夏、茯苓。脾中氣滯。而痰中有血者。加味歸脾湯去木香、遠志。加牡丹皮、砂仁。肝經血熱。而痰中有血者。加味逍遙散去柴胡、煨姜。加童便、藕汁。肝腎陰虛。而痰中有血者。六味丸加烏鰂骨、茜根。若過服寒涼。唾痰有血者。

異功散加炮姜。痰飲結聚腹脅之間。有類積聚。但按之不甚堅。而時時口吐涎沫者。六君子合五苓加枳實。平居無事。但有痰數口。或清或堅。宜小不能食。不應。加人參以健胃氣。則痰自不生矣。陰血不足。相火上炎。肺受火乘。不得下行化令。由是津液凝滯。生痰不生血。

白話文:

脾氣虛弱,無法運化食物而產生痰濕,可服用理中丸加半夏、茯苓。脾胃氣滯,痰中帶血,可服用加味歸脾湯,去掉木香、遠志,添加牡丹皮、砂仁。肝經血熱,痰中帶血,可服用加味逍遙散,去掉柴胡、煨姜,添加童便、藕汁。肝腎陰虛,痰中帶血,可服用六味丸加烏鰂骨、茜根。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,導致唾液帶血,可服用異功散加炮姜。痰飲積聚在腹部兩側,類似積聚,但按壓不硬,經常吐口水,可服用六君子湯合五苓散加枳實。平常沒有症狀,但偶爾會吐幾口痰,或清或稠,食慾不佳,難以消化,可服用人參健胃氣,就能抑制痰的產生。陰血不足,相火上炎,肺氣受火灼,無法下降化氣,導致津液停滯,產生痰濕,而不生血。

當用潤劑。如二冬膏、六味丸之類滋其陰。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。則疾自消。投以二陳等湯。立見其殆。瘦人多此。腎虛不能納氣歸源。出而不納。則為積滯。積滯不散。則痰生。八味丸。肥人多此。老人腎虛水泛為痰上湧者。八味丸以攝之。不應。用真武湯。凡尺脈浮大。

按之則澀。氣短有痰。小便赤澀。足跟作痛。皆腎虛不能行濁氣。凝聚而為痰也。腎氣丸。脈來細滑或緩。痰涎清薄。身體倦怠。手足痠軟。此脾虛挾濕。六君子加炮姜。或補中益氣加半夏、茯苓。然痰病須辨有火無火。無火者純是清水。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耳。內傷中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需要滋潤,可以使用二冬膏、六味丸等滋陰的藥物,讓逆上之火歸位熄滅,疾病自然消退。若使用二陳湯等藥物,則會加重病情。瘦人多有這種情況,因為腎虛不能納氣歸源,氣出而不納,就會造成積滯,積滯不散就會生痰。八味丸適合肥人。老人腎虛,水泛為痰上湧,可以用八味丸來攝取。若不奏效,就用真武湯。凡是尺脈浮大,按之則澀,氣短有痰,小便赤澀,足跟作痛,都是腎虛不能行濁氣,濁氣凝聚而為痰。腎氣丸適合這種情況。脈來細滑或緩,痰涎清薄,身體倦怠,手足痠軟,這是脾虛挾濕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炮姜,或補中益氣湯加半夏、茯苓。但是痰病要辨別是否有火,沒有火的就只是清水,有火的就會有重濁的白沫。內傷中氣。

虛而有痰。必用參、術。佐以薑汁傳送。甚者加竹瀝。脾氣虛。宜清中氣以運痰。使之下行。六君加枳、術。兼用升、柴以提清氣。脈濡緩。身體倦怠。體厚人屬濕痰。二陳加生朮、羌活。氣虛。佐參、術。脈沉滯。或滑。證兼噁心。心下飽悶。屬郁痰。宜開鬱行氣。脈滑見於右關。

時常噁心吐清水。痞塞。就吐中以鵝翎探之。蓋熱痰在膈上。瀉亦不去。必用吐。膠固稠濁。非吐不開。浮滑宜吐。脈澀年高虛人不可吐。痰在經絡中。非吐不可。吐中猶有發散之意。須先升提其氣乃吐。如瓜蒂、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芽茶、齏汁之類。晴明時於不通風處以布緊勒其肚。

白話文:

身體虛弱且有痰,必須用人參、白朮,佐以薑汁幫助藥力傳達,情況嚴重者可加入竹瀝。脾胃虛弱,應該清補中氣以運化痰液,使其向下排泄。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枳實、白朮,並配合升麻、柴胡提昇清氣。脈象濡緩,身體倦怠,體型肥胖者屬於濕痰,可用二陳湯加生白朮、羌活。氣虛者,可佐以人參、白朮。脈象沉滯或滑,伴隨噁心、心下飽脹,屬於鬱痰,需要開鬱行氣。脈象滑見於右關脈,常有噁心吐清水、胸悶,可以用鵝翎探測,判斷是否為熱痰停留在膈上,瀉藥無效則需用吐法。痰液黏稠,非吐不可。脈象浮滑者宜吐。脈象澀,年紀大或體虛者不可吐。痰在經絡中,非吐不可。吐法也具有發散的作用,需要先升提氣血,再進行吐法,可用瓜蒂、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芽茶、齏汁等藥物。晴朗無風時,可以用布緊勒腹部,以助於排痰。

乃吐。腎虛水泛為痰。有用腎氣丸屢未得效。因思痰本陰類。復用地黃助陰。良非所宜。當於方中減熟地黃、山茱萸。加菖蒲、沉香開通其氣。自效。大抵陰虛痰燥。切忌二陳、六君輩香燥益氣藥。陽虛飲泛。切戒四物、六味滋陰膩膈藥。此歧路攸分。不可不辨。大凡痰飲變生諸證。

不當為諸證牽掣作名。且以治飲為先。飲消諸證自愈。如頭風眉稜骨痛。累用風藥不效。投以痰劑收功。如患眼赤羞明而痛。與涼藥弗瘳。畀以痰劑獲效。凡此之類。不一而足。散在各門。不復繁引。

白話文:

病人吐痰,可能是腎虛導致水氣上泛成痰。之前用腎氣丸都沒效果,因為痰屬陰性,用地黃滋陰反而不適合。應該在藥方中減少熟地黃、山茱萸,加入菖蒲、沉香來開通氣道,才能有效。總之,陰虛痰燥的病人,要避免使用二陳湯、六君子湯等香燥益氣的藥物;而陽虛飲泛的病人,也要忌用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等滋陰膩膈的藥物。這兩種情況藥物選擇不同,不能混淆。很多痰飲引發的病症,不要被其他症狀牽制,而應該先治痰飲,痰飲消了其他病症自然就會好轉。比如頭風頭痛,用了很多治風的藥物都不見效,但用治痰的藥方就有效;眼睛紅腫疼痛,用涼藥也不見效,但用治痰的藥方就見效。像這樣的情況很多,散落在各個醫書中,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
〔診〕脈沉者有留飲。雙弦者寒也。偏弦者飲也。肺飲不弦。但苦喘滿短氣。支飲亦喘不得臥。短氣。其脈平也。病人一臂不遂。時復移在一臂。其脈沉細。非風也。必有飲在上焦。痰得澀脈難愈。陳無擇云。飲脈皆弦細沉滑。左右關脈浮大而實者。膈上有稠痰也。宜吐之。病人百藥不效。關上脈伏而滑者。痰也。眼胞上下如煤黑者。亦痰也。

唾,唾者。坐處不時多唾。此胃中寒也。以胃氣虛寒不運。故病後多有是證。理中湯或六君子湯加益智仁攝之。

虞恆德治一婦。因多食青梅得痰病。日間胸膈痛如刀錐。至晚胸中痛止。而膝䯊大痛。此痰飲隨氣升降故也。服丁、沉、薑、桂、烏、附諸藥皆不效。乃以萊菔子研汁與半碗。吐痰半升。至夜痛尤甚而厥。此引動其猖狂之勢耳。次日。用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。不吐。又次日。

白話文:

診脈沉者,表示有留飲。雙弦脈則代表寒症,偏弦脈則代表飲證。肺飲不弦,只會出現苦喘、滿悶、短氣等症狀。支飲也會喘不過氣,無法平躺,並伴隨短氣,但脈象卻是平緩的。病人一隻手臂不靈活,時不時又會移到另一隻手臂,脈象沉細,這不是風邪所致,一定是上焦有飲邪。痰邪導致脈象澀滯,難以治癒。陳無擇說,飲邪的脈象都是弦細沉滑,左右關脈浮大而實,表示膈上有稠痰,應該要吐出來。病人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,關上脈伏而滑,這是痰邪的表現。眼胞上下像煤炭一樣黑,也是痰邪的徵兆。

唾液過多,經常坐著就忍不住要吐口水,這是胃寒的表現。由於胃氣虛寒不運,因此病後容易出現這種症狀。可以用理中湯或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來調理。

虞恆德曾經治療一位婦人,因為吃了太多青梅而得了痰病。白天胸膈疼痛,如同刀刺般,到了晚上胸痛消失,卻換成膝蓋腫大疼痛。這是痰飲隨著氣機升降而移動的緣故。她服用丁香、沉香、薑、桂、烏藥、附子等藥物,都無效。於是用萊菔子研磨成汁,喝了半碗,吐出半升痰液。到了晚上,疼痛更加劇烈,甚至昏厥。這是因為引動了痰飲猖狂的勢頭。第二天,用人參蘆一根,逆流水煎服,沒有吐痰。到了第三天,…

苦參煎湯服。亦不吐。又與附子尖、桔梗蘆。皆不吐。後一日清晨。用藜蘆末一錢。麝香少許。酸漿水調服。始得大吐稠痰升許。其痛如失。調理脾胃而安。

錢仲立治一人。素患痰火。外貌雖癯。稟氣則實。醫者誤認虛火而用補中益氣。氣喘上升幾殆。遂用二陳探吐。出痰碗許。始得安寢。仍用二陳去半夏。加硝、黃。下結糞無數。其熱始退。調理脾胃而安。

王中陽治江東富商。自奉頗厚。忽患心驚。如畏人捕。聞脂粉氣。即便遺泄。坐臥欲人擁護。逼身紅暈紫斑。兩腿連足淫濕損爛。膿下不絕。飲食倍常。酬應不倦。屢以驚悸虛脫風瘡治皆不效。王診得六脈俱長。三部有力。此係太過之脈。心腎不交。而上悸下脫。皆痰飲留積所致。

白話文:

苦參湯服用後,病人並沒有嘔吐。同樣的,附子尖、桔梗蘆服用後,也沒有嘔吐。隔天清晨,用藜蘆末一錢、麝香少許、酸漿水調服,才吐出稠痰,吐完之後疼痛消失。調理脾胃後便安穩了。

錢仲立曾經治過一位患者,長期患有痰火,外表雖然消瘦,但體質卻是實證。醫師誤認為虛火,給予補中益氣藥物,導致氣喘上升,幾乎危及生命。於是錢仲立使用二陳湯探吐,吐出碗許痰之後,患者才得以安眠。之後再用二陳湯去除半夏,加入硝石、黃連,排出無數結糞,熱症才消退。調理脾胃之後,患者便安穩了。

王中陽曾治療一位江東富商,這位富商平時生活奢侈,突然患上心驚,像是在躲避追捕一樣。聞到脂粉味就立刻腹瀉,坐臥都需要人攙扶,身體出現紅色和紫色斑點,雙腿和腳趾糜爛,膿液不斷流出,食慾比平常更好,還經常應酬,從不疲倦。許多醫師都用驚悸虛脫、風瘡的藥物治療,但都無效。王中陽診斷後發現,六脈皆長,三部有力,這是過盛的脈象,心腎不交,上半身驚悸,下半身虛脫,都是痰飲積聚造成的。

風瘡亦是痰飲流入經隧。內濕招風之故。先以滾痰丸逐去痰毒。三日一次。然後用豁痰藥。加減調理而安。

薛立齋治一人。背腫一塊。按之則軟。肉色如故。飲食如常。勞則吐痰。此脾虛而痰滯。用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、羌活。外以香附末、薑汁調餅。灸之而散。後因勞役頭眩作嘔。仍以前藥減羌活。加蔓荊子而愈。

李士材治秦景明。素有痰飲。每歲必四五發。發即嘔吐不能食。此病久結成窠囊。非大涌之弗愈也。須先進補中益氣。十日後以瓜蒂散頻投。湧如赤豆沙者數升。已而復得水晶色者升許。如是者七補之。七湧之。百日而窠囊始盡。專服六君子、八味丸。經年不輟。

白話文:

風瘡是因為痰飲流入經脈,內濕招風而引起的。先用滾痰丸驅除痰毒,三天服用一次。之後再用豁痰藥,加減調理便可痊癒。

薛立齋曾經治療一位病人,背部腫起一塊,按壓起來柔軟,皮膚顏色和以前一樣,飲食也正常,勞累時就會吐痰。這是因為脾虛導致痰滯。治療方法是使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茯苓、半夏、羌活。外用香附末和薑汁調成藥餅,用艾灸熏蒸,使腫塊消散。後來病人因勞累導致頭暈嘔吐,就減少羌活的用量,加入蔓荊子,最後痊癒。

李士材曾經治療秦景明,他素有痰飲,每年都會發作四五次,發作時就會嘔吐,無法進食。這種病症長期積累,形成囊腫,必須使用大劑量的藥物才能治癒。首先要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天,然後用瓜蒂散頻繁服用,直到嘔吐出大量的紅色豆沙狀痰液,之後又吐出少量水晶色的痰液。如此反覆七次補氣,七次吐痰,一百天后囊腫才消失。最後長期服用六君子湯、八味丸,終身不輟。

又治朱文哉。遍體如蟲螫。口舌糜爛。寅卯必見異物。其脈兩關弦滑且大。定為痰飲之疴。投滾痰丸一服。微有所下。更以控涎丹下痰及積。身痛減半。更以參、術煎湯送控涎丹。復下數行而愈。

石頑治周又韜張使。本燕人。體肥痰盛。善肉善飯。而患痰鳴喘嗽數年。食傷恆發。則六脈遲滑。時見歇止。聲如拽鋸。遍地皆痰。每歲或一二發。或三五發。深秋初冬尤甚。遂用倒倉法。自言肢體皆輕。前證遂不復作。二年後。因不禁牛肉。復發。然其勢較前不過十一。是亦不慎口腹所致耳。

白話文:

病人朱文哉,全身如同蟲咬般疼痛,口舌糜爛,寅卯時分必見異物。脉象两关弦滑且大,诊断为痰饮之症。服用滚痰丸一剂,略有痰涎排出,接着用控涎丹下痰及积聚的痰饮,身体疼痛减轻一半。再用人参、白术煎汤送服控涎丹,又排出数行痰涎后痊愈。

石顽医治周又韬张使,他是燕国人,体态肥胖,痰湿盛,喜爱吃肉和饭,患痰鸣喘嗽数年,食伤后经常发作,脉象六脉迟滑,时而停止,声音如锯木般沙哑,满地都是痰。每年发作一两次,或者三五次,深秋初冬尤为严重。于是石顽采用了倒仓法治疗,病人自述肢体皆轻,之前的症状不再发作。两年后,因禁不住吃牛肉,又复发,但症状比之前轻了许多,这都是因为不慎饮食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