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傷寒

皆陽邪亢極。厥深熱深之證。急當清理其內。誤與溫藥必死。但清之有方。須知陽極似陰之證。其人根氣必虛。即與救熱存陰。須防熱去寒起。間有發汗太過而成亡陽之候。亦有攻下太過而陰陽俱脫者。不妨稍用溫補。然脫止陽回。即當易轍。不可過劑以耗其津。況此證與真陰受病不同。

中屬寒。雖有陰極似陽。發熱躁悶等證。但須審初病不發熱無頭痛。便嘔吐清水。蜷臥足冷。自利腹痛。脈來小弱。至四五日或六七日。反見大熱躁亂。欲坐臥泥水中。渴欲飲水而不能下喉。脈虛大不能鼓激者。此陰盛格陽之假熱。陽欲脫亡之兆。峻用參、附無疑。有卒暴中寒。

厥冷不省者。此真陽大虛。寒邪斬關直入之候。丹溪所謂一身受邪。難分經絡是也。非頻進白通、通脈不能挽回。更有少陰中風。雖不發熱。亦無自汗厥冷嘔吐下利等證。但覺胸中痞滿不安。不時心懸若飢。自言腹滿。他人按之不滿。手足自溫。六脈小弱而微浮者。此為陰經陽邪。

人罕能識。惟宜黃耆建中稍加人參、熟附溫散其邪。若挾飲食。則氣口澀滯。亦有模糊不清者。當與枳實理中。手足微冷。加附子。若誤與發散。必死。破氣寬中。亦死。消克攻下。亦死。若峻用四逆。傷犯真陰。多有咳逆血溢之虞。此證初時不以為意。每每委之庸師。所以犯之百無一生也。

冬溫,冬時天氣大暖。而見發熱咳嗽者。此為冬溫。以伏藏之令而反陽氣大泄。少陰不藏。非時不正之氣。得以入傷少陰之經。陽氣發外。所以發熱。熱邪傷氣。所以咳嗽。其經上循喉嚨。所以喉腫。下循腹裡。所以感之深者。則自利也。冬溫本秋燥之餘氣。故咽乾痰結。甚則見血。

與傷風之一咳其痰即應不同。咳則顱脹者。火氣上逆也。咳甚則臟腑引痛者。火氣內郁也。其脈或虛緩。或虛大無力。亦有小弱者。熱邪傷氣故也。若腎氣本虛。則尺中微弦。暮則微寒發熱。素常氣虛。則氣口虛大。身熱手足微冷。或有先傷冬溫。更加暴寒。寒鬱熱邪。則壯熱頭痛。

自汗喘咳。脈來浮。舉則微弦。中候則軟滑。重按則少力。雖有風寒。切不可妄用風藥升舉其邪。輕則熱愈甚而咳愈劇。重則變風溫灼熱而死。亦不可用辛散。多致咽喉不利。唾膿血。痰中見血。甚則血溢血泄。發斑狐惑。往往不救。又不可用耗氣藥。多至咳劇痛引周身。面熱足冷而致危候。

惟宜加減蔥白香豉湯調之。兼有風寒外襲。則加羌活、紫蘇。寒邪盛極而發煩躁者。但於前藥中稍加麻黃五七分、石膏錢許。或葳蕤湯本方主之。緣此證見於冬時。舉世醫流。莫不以傷寒目之。而與發散致夭枉者不可枚舉。曷知西北二方。患真中風傷寒者最多。患冬溫者絕少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這些都是陽氣過於亢盛的表現。病情深入且發熱嚴重的症狀,應當立即清除體內的熱邪,如果誤用溫熱藥物必定會導致死亡。但是清熱也有方法,必須了解陽氣過度亢盛而出現類似陰虛的假象。這種人本身氣虛,需要同時用藥來補救熱邪,存養陰液,也要注意熱邪去除後可能出現寒邪反撲的狀況。有時發汗過度會造成陽氣耗盡的危險,也有攻下過度導致陰陽皆脫的狀況。可以稍微使用溫補藥物,當虛脫停止,陽氣恢復後,就應立刻改變用藥方向,不可過量而耗損津液。況且這種病症與真正的陰虛受損不同。

中寒

這種屬於寒邪入侵。雖然有陰寒過盛而出現類似陽熱的假象,像是發熱煩躁等症狀,但必須仔細觀察,如果初期沒有發熱頭痛,而是出現嘔吐清水、蜷縮身體、腳冷、腹瀉腹痛、脈象微弱等症狀,到四五天或六七天反而出現高熱煩躁、想要坐臥在泥水中、口渴想喝水卻無法下嚥、脈象虛大無力等情況,這就是陰寒過盛排斥陽氣的假熱現象,是陽氣即將耗盡的徵兆,應當毫不猶豫地大量使用人參、附子來溫補陽氣。還有突然遭受寒邪侵襲,出現四肢厥冷、昏迷不醒的情況,這是真陽極度虛弱,寒邪直接侵入體內的表現。就像丹溪所說的「全身受邪,難分經絡」。如果不是頻繁服用白通湯、通脈四逆湯等藥物,就無法挽回。

另外還有少陰經中風的狀況,雖然沒有發熱、自汗、四肢厥冷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但會感覺胸口悶脹不舒服、不時覺得心慌若餓、自己覺得腹脹,但別人按壓卻不覺得脹滿、手腳溫暖、脈象微弱且略微浮現,這屬於陰經被陽邪侵入的狀況,很少有人能辨識。只能用黃耆建中湯稍微加入人參、熟附子來溫散邪氣。如果合併飲食不適,則脈象會澀滯不清,應當使用枳實理中湯,如果手腳微微發冷,則要加入附子。如果誤用發散的藥物,必定會死亡。如果使用破氣寬中的藥物,也會死亡。如果使用消食攻下的藥物,也會死亡。如果過度使用四逆湯,會傷害真陰,多有咳嗽、氣逆、吐血的危險。這種病症初期往往不被重視,常常交給庸醫治療,所以犯錯的例子很多,幾乎沒有存活的。

冬溫

冬天天氣異常溫暖而出現發熱咳嗽的狀況,這就是冬溫。這是因為伏藏的季節,陽氣反常地大量外洩,少陰之氣無法潛藏,非時序的邪氣得以侵入少陰經脈。陽氣發散在外,所以發熱,熱邪損傷正氣,所以咳嗽。病邪循經上行到喉嚨,所以喉嚨腫痛,下行到腹部,所以病情嚴重者會腹瀉。冬溫本來是秋季燥邪的殘餘,所以會有咽喉乾燥、痰液黏稠的症狀,嚴重時甚至會咳血。這與傷風感冒的咳嗽,一咳痰就出來的情況不同。咳嗽時感到頭脹,是火氣上逆所致。咳嗽嚴重到引起臟腑疼痛,是火氣鬱結在體內所致。脈象可能虛緩、或虛大無力、也有微弱的情況,這是熱邪傷氣所導致的。如果腎氣本來就虛弱,則尺脈會出現微弦的現象,傍晚會微微感到發冷發熱。如果平時就氣虛,則氣口脈會出現虛大。身體發熱但手腳微微發冷。也有些人是先感染冬溫,又突然遭受寒邪侵襲,寒邪鬱積熱邪,會出現高熱頭痛、自汗喘咳等症狀。脈象浮現,按壓輕則微弦,中等力道則滑軟,重按則力量不足。雖然有風寒的症狀,但千萬不可妄用發散風邪的藥物,輕則熱邪更盛,咳嗽更劇烈,重則轉變成風溫病,灼熱而死亡。也不可使用辛散藥物,容易導致咽喉不利、吐膿血、痰中帶血,嚴重甚至會血溢血洩,發斑出疹,往往無法救治。也不可使用耗氣藥物,容易導致咳嗽劇烈,疼痛蔓延全身,面部發熱、腳部冰冷,而導致危險。

只能使用加減蔥白香豉湯來調治。如果兼有風寒侵襲,則加入羌活、紫蘇。如果寒邪過盛而出現煩躁的現象,則可以在原方中稍微加入麻黃五七分、石膏一些。或者使用葳蕤湯原方。由於這種病症出現在冬季,世上的醫生都把它當作傷寒來治療,而使用發散藥物導致死亡的例子數不勝數。殊不知西北地區,罹患真正的中風傷寒的病人最多,而罹患冬溫的病人則極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