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傷寒
乘機內入而為變矣。故傷寒家有汗不厭早,下不厭遲;發表不開,不可攻裡之戒。邪在少陽,入犯膽府,則胸滿驚煩,小便不利,一身盡重不可轉側;或入血室,則晝日明瞭,夜則譫語如見鬼狀。皆宜按證求治。但此經之要,全重在於胃氣,所以小柴胡中必用人參。仲景云:「胃和則愈;胃不和則煩而悸。」之語,乃一經之要旨也。
至傳三陰:太陰則腹滿時痛;少陰則腹痛自利下重,小便不利,甚則口燥心下痛;厥陰則寒熱交錯,寒多熱少則病進,熱多寒少則病退。大抵少陰傳經熱邪,必從太陰而入;厥陰必從少陰而入。非若陰證有一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之理。
當知傷寒傳經之證,皆是熱邪。經中邪盛而溢入奇經,故其傳皆從陽維而傳布三陽,陰維而傳布三陰,與十二經臟腑相貫之次第無預也。其邪必從太陽經始,以冬時寒水司令,故無先犯他經之理。但有他經本虛,或為合病,或為越經,或陷此經不復他傳,非若感冒非時寒疫之三陽混雜也。
大抵寒疫多發於春時。春則少陽司令,風木之邪,必先少陽;而太陽陽明在外,病則三經俱受。以是治感冒之方,若香蘇、芎蘇、參蘇、正氣、十神之類,皆三經雜用不分耳。試觀夏暑必傷心包;秋燥必傷肺絡。總不離於司運之主令也。其有誤治而成壞證者,證類多端,未能悉舉。
即如結胸痞滿,良由誤下表邪內陷,故脈必有一部見浮。蓋寒傷營,營屬血,而硬痛者為結胸;風傷衛,衛屬氣,而不痛者為痞滿。然痞滿之基,多由其人痰濕內蘊,非若結胸之必因下早而陽邪內陷。此大小陷胸、五種瀉心,分司結胸痞滿諸治也。至於懊憹諸證,無結可攻,無痞可散。
惟梔子豉湯可以開發虛人內陷之表邪,一湧而迅掃無餘。即勞復、食復,但於方中加枳實一味,其溫熱時行,亦可取法乎此也。至於陰證,即無熱邪氣蒸,萬無傳經之理;即有陰邪,陰主靜,斷不能傳。原其受病,必先少陰;或形寒飲冷傷脾,則入太陰有之。其厥陰之證,無不由少陰而病。
所以少陰溫經之藥,峻用薑、附、四逆。厥陰風木之臟,內伏真火;雖有陰寒,不過萸、桂之屬。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換肉桂,足矣,不必薑、附也。然仲景厥陰例中,非無四逆等治也。當知厥陰之寒,皆是由少陰虛寒而來,故用薑、附合少陰而溫之,所謂腎肝同治也。即太陰未嘗不用四逆也。
亦是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致病,故必兼溫少陰,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。夫治傷寒之法,全在得其綱領:邪在三陽,則當辨其經腑;病入三陰,則當分其傳中。蓋經屬表,宜從外解;腑屬裡,必須攻下而除;傳屬熱,雖有陽極似陰、厥逆自利等證,但須審先前曾發熱頭痛,至四五日或數日而見厥利者。
白話文:
病邪一旦侵入體內,就會產生變化。所以治療傷寒的人都認為,發汗不嫌太早,攻下不嫌太遲。如果發散體表的藥物沒有效果,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病邪在少陽經時,如果侵入膽腑,就會出現胸悶、驚恐煩躁、小便不暢、全身沉重不能轉動的情況;或者病邪侵入血室,白天會神智清楚,夜晚則會胡言亂語,好像看到鬼一樣。這些情況都應該根據病證來治療。但這個經絡的重點,全在於保護胃氣。所以小柴胡湯中一定要用人參。張仲景說過,胃氣調和就能痊癒,胃氣不調和就會煩躁、心悸。這句話是這個經絡的要旨。
至於病邪傳入三陰經,傳到太陰經時會出現腹脹、時而疼痛;傳到少陰經時會出現腹痛、自利(腹瀉)、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排不出來)、小便不暢,嚴重的話會口乾、心下痛;傳到厥陰經時會出現寒熱交替,寒多熱少表示病情加重,熱多寒少表示病情減輕。一般來說,少陰經傳來的熱邪,一定會先進入太陰經;厥陰經的病邪,一定會從少陰經傳來。不像陰證會直接從太陽經不發熱就進入少陰經。
要知道傷寒傳經的證候,都是熱邪。經脈中邪氣旺盛而溢入奇經,所以它們的傳播都是從陽維傳播到三陽經,從陰維傳播到三陰經,和十二經脈臟腑的次序無關。病邪一定會從太陽經開始,因為冬天是寒水主令,所以沒有先侵犯其他經脈的道理。但有其他經脈本身虛弱,或者發生合病,或者越過經脈,或者陷入這個經脈不再傳到其他經脈。不像感冒和非時節寒疫那樣,三陽經會混雜在一起。
一般來說,寒疫多發生在春天,春天是少陽主令,風木之邪一定會先侵犯少陽經,而太陽、陽明經在體表,生病時三經都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治療感冒的方劑,像香蘇散、芎蘇散、參蘇飲、正氣散、十神湯等,都是三經混合使用,沒有區分開來。試看夏天酷暑容易損傷心包,秋天乾燥容易損傷肺絡,這些都離不開主令的影響。其中有因為誤治而造成壞證的,證型多種多樣,不能一一列舉。
例如結胸和痞滿,多是因為誤用攻下導致表邪內陷。所以脈象一定有一部分是浮的。寒邪傷害營血,營血屬於血,出現硬痛的叫做結胸;風邪傷害衛氣,衛氣屬於氣,不痛的叫做痞滿。然而痞滿的基礎,多是因為人體內有痰濕,不像結胸一定是因過早攻下而導致陽邪內陷。所以大小陷胸湯、五種瀉心湯分別治療結胸和痞滿。至於懊憹等證,沒有結可以攻,沒有痞可以散。
只有梔子豉湯可以開發體虛之人內陷的表邪,一下子就能將邪氣清除乾淨。即使是勞累復發或飲食復發,只要在方中加枳實一味就可以。對於溫熱時行病,也可以參考這個方法。至於陰證,沒有熱邪蒸騰,不可能傳經。即使有陰邪,陰主靜,也不會傳播。追溯其發病原因,一定先侵犯少陰經,或者因為形寒飲冷傷了脾,才會進入太陰經。厥陰經的病證,沒有不是因為少陰病而引起的。
所以治療少陰經的藥物,要大量使用薑、附子等溫經藥物;厥陰經是風木之臟,體內潛伏真火,即使有陰寒,也只是用吳茱萸、桂枝之類即可,如果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,把肉桂換成桂枝就足夠了,不需要薑和附子。然而張仲景在厥陰篇中,也不是完全沒有使用四逆湯之類的治療方法。應該要知道,厥陰經的寒邪,都是從少陰經虛寒而來的,所以用薑、附子來配合少陰經溫補,這就是所謂的腎肝同治。即使治療太陰病,也不是不用四逆湯。
這也是因為命門火衰,不能夠生土(脾土),導致疾病發生。所以必須兼溫少陰,這就是所謂的治病必求其本。總之,治療傷寒的方法,全部在於掌握綱領。病邪在三陽經,就應當辨別是哪個經脈或哪個腑的問題;病邪進入三陰經,就應當區分其傳變過程。經脈屬於表,應該從體表來解散病邪;腑屬於裡,必須用攻下法來清除病邪。傳變屬於熱,即使有陽氣到了極點而表現得像陰證,如厥逆、腹瀉等症狀,但只要仔細考察先前是否有發熱頭痛,到了四五天或幾天之後才出現厥逆、腹瀉,就應當按熱證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