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諸傷門

3. 傷寒

傷寒雜病。世分兩途。傷寒以攻邪為務。雜病以調養為先。則知工傷寒者。胸中執一汗下和解之法。別無顧慮正氣之念矣。雜病家寧不有攻邪之證耶。只緣膠執己見。不能圓通。以致傷寒一切虛證壞證。不敢用補。雜病一切表證實證。不敢用攻。舉俗所見皆然。病家亦寧死無怨。

良由聖教久湮。邪說橫行之故。是不得不以傷寒入門見證定名真訣。一句喝破。令雜病家粗知分經辨腑。不致妄為舉措。寧無小補於世哉。姑以陰陽傳中冬溫溫熱時行大綱。辨述如下。

陰陽傳中,如交霜降節後。有病發熱頭痛。自汗。脈浮緩者。風傷衛證也。以風為陽邪。故只傷於衛分。衛傷。所以腠理疏。汗自出。身不疼。氣不喘。脈亦不緊。如見惡寒發熱頭疼。骨節痛。無汗而喘。脈浮緊者。寒傷營證也。以寒為陰邪。故直傷於營分。營傷。所以腠理固閉。

無汗而喘。身疼骨節痛。而脈不柔和。如見發熱惡寒。頭痛身疼。汗不得出而煩躁。脈浮緊者。風寒並傷營衛也。以風為陽邪。無竅不入。風性善動。法常有汗。寒為陰邪。萬類固閉。寒氣斂束。郁遏腠理。所以不得外泄。熱勢反蒸於裡而發煩躁也。上皆太陽經初病見證。有桂枝、麻黃、青龍鼎峙三法。

若交陽明之經。則惡寒皆除。但壯熱自汗而脈浮數。以陽明內達於胃。多氣多血。邪入其經。蒸動水穀之氣。故皆有汗但以能食為陽邪屬風。不能食為陰邪屬寒辨之。若交少陽之經。則往來寒熱。口苦脅痛。以其經居表裡之半。邪欲入則寒。正與爭則熱。所以只宜和解。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。

至其傳變。雖有次第。本無定矩。有循經而傳者。有越經而傳者。有傳遍六經者。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。有犯本者。有入府者。有邪在太陽不傳陽明之經即入陽明之府者。有陽明經府相傳者。有從少陽經傳入陽明府者。所以仲景有太陽陽明。正陽陽明。少陽陽明之異。或云。

少陽無逆傳陽明之理。殊不知胃為十二經之總司。經經交貫。且少陽之經在外。而陽明之府在內。何逆之有。至若傳入陰經。亦有轉入胃府而成下證者。太陰臟腑相連。移寒移熱最易。少陰亦有下利清水色純青。心下痛。口乾燥者。厥陰亦有下利譫語者。此皆陰經入腑之證。

少陰更有移熱膀胱之府一身手足盡熱小便血者。厥陰亦有轉出少陽嘔而發熱者。二經接壤故也。又有轉出太陽表證者。如下利後。清便自調。身疼痛。此陰盡復陽也。夫所謂犯本者。太陽經邪入膀胱之本。如煩渴引飲。水入即吐。小便不利者。風傷衛之犯本也。如熱結膀胱。

其人如狂。或下血者。此寒傷營之犯本也。所以仲景有五苓、桃核承氣之分。邪熱入胃。則當詳三陽明之原。而與三承氣緩急分治。蓋陽明居中。萬物所歸。無所復傳。至此悉宜攻下。但須俟結定。則熱邪盡歸於胃。然後下之。若結未定而下早。則有結胸痞硬挾熱利等證。以邪熱歸併中土未盡。

白話文:

[傷寒]

傷寒和雜病,世人將它們分為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。傷寒著重於驅除外來的邪氣,而雜病則以調養身體為優先。因此,專攻傷寒的醫生,心中只執著於發汗、攻下、和解這幾種方法,不會考慮到保護病人正氣的問題。難道雜病就沒有需要驅除邪氣的情況嗎?只是因為過於固執己見,不能變通,導致傷寒出現各種虛證或壞證時,不敢使用補益藥物;而雜病出現各種表證或實證時,又不敢使用攻邪藥物。這種情況非常普遍,病患也只能無奈接受。

這主要是因為古代聖賢的教誨失傳已久,而各種錯誤的說法卻盛行。因此,我必須以傷寒的入門診斷要訣,來闡明疾病的真實情況。希望藉由這句話,讓研究雜病的醫生也能粗略了解經絡和臟腑的區別,才不會胡亂醫治。這樣或許能對世人有些許幫助。接下來,我將以陰陽傳變、冬溫溫熱和時行病的大綱,來辨別說明如下。

陰陽傳變方面,如果過了霜降節氣後,出現發燒、頭痛、自汗、脈象浮緩等症狀,這是風邪侵犯衛分的表現。因為風邪屬於陽邪,所以只會侵犯身體表面的衛分。衛分受損,導致皮膚腠理疏鬆,汗液自然流出,但身體不會感到疼痛,氣息不會急促,脈象也不會緊。如果出現怕冷發熱、頭痛、骨節疼痛、沒有汗且喘氣、脈象浮緊等症狀,這是寒邪侵犯營分的表現。因為寒邪屬於陰邪,所以會直接侵犯身體內部的營分。營分受損,導致皮膚腠理緊閉,沒有汗且喘氣,身體疼痛,骨節痠痛,脈象也不柔和。如果出現發熱怕冷、頭痛身痛、無法出汗且煩躁、脈象浮緊等症狀,這是風寒同時侵犯營衛的表現。因為風邪屬於陽邪,無處不入,且風的性質是好動的,通常會有汗;而寒邪屬於陰邪,會使萬物凝固閉塞,寒氣收斂束縛,阻礙皮膚腠理,導致無法排汗,熱氣反而向內蒸發,引起煩躁。以上都是太陽經初期的病症,治療上有桂枝、麻黃、青龍湯三種主要的方法。

如果病邪傳到陽明經,就會不再怕冷,只會出現高熱、自汗、脈象浮數等症狀。因為陽明經與胃相通,氣血旺盛,邪氣進入陽明經後,會蒸動水穀之氣,所以會出汗。但可以透過能否進食來區分邪氣的屬性:能吃東西表示是陽邪(風邪),不能吃東西表示是陰邪(寒邪)。如果病邪傳到少陽經,就會出現忽冷忽熱、口苦、脅肋疼痛等症狀。因為少陽經位於表裡之間,邪氣想進入時會感到寒冷,正氣與之抗爭時會感到發熱,所以只適合用和解的方式治療,且禁止發汗、攻下、利小便。

至於疾病的傳變,雖然有順序,但並沒有固定的規律。有的會按照經絡順序傳變,有的會跨越經絡傳變,有的會傳遍六經,有的只會傳至兩三經就停止,有的會犯及本經,有的會進入臟腑,有的邪氣在太陽經但不會傳到陽明經,而是直接進入陽明腑,有的會在陽明經和陽明腑之間傳變,有的會從少陽經傳入陽明腑。所以,張仲景才有太陽陽明、正陽陽明、少陽陽明的不同說法。

有人認為,少陽沒有逆傳至陽明的道理。但實際上,胃是十二經絡的總樞紐,經絡之間相互貫通。而且,少陽經在外,陽明腑在內,哪有逆傳的道理呢?至於傳入陰經,也有可能轉入胃腑而變成攻下的症狀。太陰臟和腑相連,寒邪和熱邪很容易互相轉移。少陰也可能出現腹瀉、排出清澈水便、顏色呈現純青色、心下疼痛、口乾等症狀。厥陰也可能出現腹瀉、胡言亂語等症狀。這些都是陰經邪氣進入腑的表現。

少陰更有可能出現熱邪轉移到膀胱腑,導致全身手腳發熱、小便出血等情況。厥陰也可能轉出少陽而出現嘔吐、發熱等症狀。這是因為這兩條經絡相鄰的緣故。也有可能轉出太陽表證,例如腹瀉後,大便恢復正常,但身體疼痛。這是陰氣退去,陽氣恢復的表現。所謂犯本,指的是太陽經邪氣侵犯膀胱的本位。例如,出現煩渴想喝水,喝水後就吐,小便不順暢,這是風邪侵犯衛分而犯本;如果出現熱邪積聚膀胱,導致病人像發狂一樣,或出現便血,這是寒邪侵犯營分而犯本。所以,張仲景才會使用五苓散和桃核承氣湯來區分治療。如果邪熱進入胃,就應該詳細區分三陽明的原證,再使用三承氣湯來緩急治療。因為陽明位於中間,是萬物歸屬之處,不會再往其他經絡傳變,到這個階段都適合攻下。但必須等到邪氣完全結聚,熱邪完全歸於胃部後才能攻下。如果結聚還未完全就過早攻下,則會出現結胸、痞硬、挾熱利等症狀,這是因為邪熱歸併中土還不完全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