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2)
卷十一 (2)
1. 產後
師曰。產婦腹痛。法當以枳實芍藥散。假令不愈者。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。宜下瘀血湯主之。亦主經水不利。頓服之。新血下如豚肝。
血之燥干凝著者。非芍藥、枳實可能治。須用大黃、桃仁、䗪蟲。下其血閉。更加蜜以緩大黃之急也。
產後七八日。無太陽證。少腹堅痛。此惡露未盡。不大便。煩躁發熱。切脈微實再倍。發熱日晡時。煩躁者不食。食則譫語。至夜即愈。宜大承氣湯主之。熱在於里。結在膀胱也。
太陽為表。膀胱為里。七八日表證入里。故曰無太陽證。惡露已為病氣所郁。不能盡去。熱因入里。與惡露相搏。結在膀胱。而作少腹堅痛。下焦熱證。故不大便。煩躁發熱。更切其脈微實再倍。其發熱在日晡時。而煩躁不食。熱邪又攻於胃。胃熱則不食。食入則穀氣之熱更助。
兩熱相併。故譫語。至夜即愈者。產後血虛。熱邪易入血室。入血室則夜如見鬼狀。言此以明其熱不在血室。而在膀胱與胃。故用大承氣湯也。
產後風。續之數十日不解。頭微痛惡寒。時時有熱。心下悶。乾嘔。汗出雖久。陽旦證續在者。可與陽旦湯。
舉此與上文承氣湯。為表裡之例。
產後中風發熱。面正赤。喘而頭痛。竹葉湯主之。溫覆使汗出。頸項強。用大附子一枚。破之如豆大。入前藥揚去沫。嘔者。加半夏半升。洗。
此證太陽上行至頭表。陽明脈過膈上循於面。二經合病。多加葛根。以葛根為陽明解肌藥也。防風佐桂枝。去二經之風。竹葉、桔梗主氣上喘。參、草和中氣。薑、棗行營衛。穀氣行。則上下交濟而汗出解矣。附子恐是方後所加。治頸項強者。以邪在太陽。禁固其筋脈。不得屈伸。
故用附子溫經散寒。揚去沫者。不使辛熱上浮之氣。助其虛陽上逆也。若邪在胸而嘔。加半夏治之。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藥。舊本作如豆大。今如徐忠可駁正。
婦人乳中虛。煩亂嘔逆。安中益氣。竹皮大丸主之。有熱者。倍白薇。煩喘者。加柏實一分。
乳中虛。言乳哺而乳汁去多。則陰血乏而胃中亦虛。陰乏則火撓而神昏亂。胃虛則嘔逆。用甘草瀉心火。石膏療煩亂。竹皮主嘔逆。桂枝和營氣。又宣導諸藥。使無扞格之逆。煩喘者。為心虛火動。故加柏實以安之。
產後下利虛極。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。
傷寒厥陰證。熱利下重者。用白頭翁湯。苦寒治熱。以堅腸胃。此產後氣血兩虛。故加阿膠、甘草。然下利血滯也。古人云。血行則利自止。此方豈獨治產後哉。
婦人在草蓐。自發露得風。四肢苦煩熱。頭痛者。與小柴胡湯。頭不痛但煩者。千金三物黃芩湯。
自發露。謂自發衣露體得風。非邪外傷者。故不為自汗風病。蓋產時天機開發。雖微風亦得入之。外感之風。內應之火合化。淫於四末。而作四肢苦煩熱。上至於頭作頭痛。病在表裡之間。故用小柴胡湯。主治少陽。若頭不痛是無表也。惟肝膽風熱內動。上膈作煩。故用黃芩退熱。苦參養肝。熟地補血而益腎水。則肝膽之火寧矣。
白話文:
產後
醫師說,產婦腹痛,按照常理應該用枳實芍藥散。如果沒好轉,那就是腹內有乾掉的瘀血停留在肚臍下方,應該用下瘀血湯來治療,也可以治療月經不順。一次喝下去,如果排出新的瘀血,會像豬肝一樣。
如果血變得乾燥凝結,不是用芍藥、枳實可以治療的,必須用大黃、桃仁、䗪蟲來疏通血閉,再加上蜂蜜來減緩大黃藥效的急迫性。
產後七八天,如果沒有出現太陽經的症狀,而是小腹脹硬疼痛,這是惡露沒有排乾淨,又加上便秘、煩躁發熱,把脈發現脈象微弱但實,而且比之前強一倍。發熱時間在下午,煩躁不安而且吃不下東西,吃了還會說胡話,但到晚上就會好轉。這時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,表示熱在體內,且與廢物結在膀胱。
太陽經代表體表,膀胱代表體內。產後七八天,表證轉入體內,所以說沒有太陽經的症狀。惡露因為被病氣鬱積,無法完全排出,熱因此進入體內,與惡露互相搏鬥,結在膀胱,因此造成小腹脹硬疼痛,屬於下焦的熱症,所以會便秘、煩躁發熱。把脈會發現脈象微弱但實,而且比之前強一倍。發熱時間在下午,而且煩躁不安吃不下東西,這是因為熱邪又攻擊胃部,胃有熱就吃不下東西,如果吃了,食物的熱氣會更加助長熱邪,兩種熱邪同時作用,就會說胡話。晚上就會好轉,是因為產後氣血虛弱,熱邪容易進入血室,進入血室就會出現像看到鬼一樣的狀況。說這些是為了說明熱不在血室,而是在膀胱和胃,所以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產後感受風邪,持續數十天都沒有好轉,出現輕微頭痛、怕冷、時而發熱、胸悶、乾嘔。雖然出汗很久了,但是陽旦湯的適應症狀仍然存在,這時可以用陽旦湯來治療。
舉這個例子和前面說的大承氣湯,是體表和體內病症治療的範例。
產後中風發熱,臉色發紅,呼吸急促而且頭痛,用竹葉湯來治療。用溫熱的被子蓋著讓身體出汗。如果脖子僵硬,用一個大附子,切成豆子大小,加入之前的藥中,把浮沫揚去。如果嘔吐,加入半夏半升,洗淨。
這種症狀是太陽經的邪氣上行到頭部表面,陽明經的脈氣經過橫膈膜往上走到臉部,兩條經脈同時發病,應該多加葛根,因為葛根是陽明經的解肌藥。防風輔助桂枝,去除兩條經脈的風邪。竹葉、桔梗可以治療呼吸急促。人參、甘草可以調和中氣。生薑、紅棗可以運行營氣和衛氣,使穀氣運行,就能上下交濟,出汗而解。附子可能是後來才加入的,用來治療脖子僵硬,是因為邪氣在太陽經,阻礙了筋脈,使筋脈無法彎曲伸展。
因此用附子來溫經散寒,把浮沫揚去,是為了不讓辛熱上浮的氣助長虛陽上逆。如果邪氣在胸而嘔吐,就加半夏來治療。上面說的切成豆子大小加入之前的藥,舊版本寫的是豆子大,現在按徐忠可的考證修正。
婦女乳房虛弱,導致煩躁不安、想吐,應該安養腸胃、補益氣血,用竹皮大丸來治療。如果有發熱,就將白薇加倍。如果煩躁喘氣,就加柏實一分。
乳中虛,是指因為哺乳導致乳汁分泌過多,造成陰血不足,胃也會變得虛弱。陰血不足會導致虛火擾動而神志不清,胃虛弱就會想吐。用甘草來瀉心火,用石膏來治療煩躁不安,竹皮可以治療嘔吐,桂枝可以調和營氣,並且引導其他藥物,使藥力順暢運行。煩躁喘氣是因為心虛火動,所以加柏實來安神。
產後下痢,體力非常虛弱,應該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來治療。
傷寒厥陰證,因為熱而下痢並且有裡急後重的感覺,用白頭翁湯,利用苦寒藥來治療熱,以鞏固腸胃。這指產後氣血兩虛,所以加阿膠、甘草。但是下痢是因為血滯,古人說,血行則痢自然停止,這個方子不僅僅可以用來治療產後下痢。
婦女在產褥期,自己不注意保暖而受風,四肢煩熱難耐,頭痛,應該用小柴胡湯。如果頭不痛只有煩躁,就用千金三物黃芩湯。
自發露,是指自己不注意穿衣而受風,而不是外感。因為產後身體的防禦機制打開,即使是微風也可能侵入。外感風邪,內應虛火,一起作用在四肢,造成四肢煩熱難耐。向上走到頭部就會頭痛。這種病在表裡之間,所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少陽病。如果頭不痛,就表示沒有表證,而是肝膽風熱內動,往上導致煩躁,所以用黃芩來退熱,用苦參來滋養肝臟,用熟地來補血益腎水,這樣肝膽的火氣就能平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