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1)
卷十一 (1)
1. 產後
(諸禁,血暈,三沖,三急,三審,嘔吐,呃逆,飽悶,譫語,如見鬼神,不語,發痙,發熱寒熱,中風,咳嗽,發喘,瘛瘲,顫振,傷風,傷寒,瘧,痢,蓐勞,虛煩,驚悸,多汗,麻木大小便諸證,諸痛,泄瀉,浮腫,諸血,月水不通,諸淋,乳汁)
經曰。乳子而病熱。脈懸小。手足溫則生。寒則死。
乳子中風熱。喘鳴肩息者。脈實大而緩則生。急則死。
上條言產後以乳哺子之時而患熱病。其脈只宜懸小。不宜實大者。以產後新虛故也。設脈雖懸小。而見手足逆冷。又為脾氣衰絕。陰氣暴逆之候。亦主死也。下條言產後中風熱。而至喘鳴肩息。以風熱逆於陽位。其脈必不能懸小。但須實大之中。而往來和緩。則脾胃之氣在其中矣。
設見急疾。胃氣已絕。安得不死。後世以乳子二字誤認為小兒。如張介賓之明。亦不加察。且因此而謂小兒不當視虎口三關。即宜診兩手六部。非智者之一失歟。
金匱云。問曰。新產婦人有三病。一者病痙。二者病鬱冒。三者大便難。何謂也。師曰。新產血虛多汗出。善中風。故令病痙。亡血復汗。寒多。故令鬱冒。亡津液。胃燥。故大便難。產婦鬱冒。其脈微弱。嘔不能食。大便反堅。但頭汗出。所以然者。血虛而厥。厥而必冒。
冒家欲解。必大汗出。以血虛下厥。孤陽上出。故頭汗出。所以產婦善汗出者。亡陰血虛。陽氣獨盛。故當汗出。陰陽乃復。大便堅。嘔不能食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病解能食。七八日更發熱者。此為胃實。大承氣湯主之。
產後氣血俱虛。汗下皆禁。獨此一證用大承氣者。乃證治之變。不當以尋常例測也。以其病解之後。尚有餘熱在胃。所以能食。食入既多。至七八日更加發熱者。此必復傷飲食之故。故知胃有實結。恐其煎迫津液。故以急下救陰為務。然必年體強旺。脈證俱實。且時日既久。
與新產大便難不同。是可議下。設遇胃虛之人。雖能食而所食不多。即有發熱便秘。亦屬血虛。急宜調養氣血。斷非承氣所宜。不可恣行攻擊也。
產後腹中㽲痛。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並治腹中寒疝。虛勞不足。若寒多者。加生薑成一斤。痛多而嘔者。加橘皮一兩。白朮一兩。
產後腹中㽲痛。乃寒積厥陰衝脈。故用辛溫以散血中之寒。助以血肉之性。大補精血。較諸補劑。功效懸殊。若腹痛兼嘔。而所嘔皆是稀痰。是知脾虛濁氣上逆。故加橘皮以宣散其氣。白朮以固護其脾。倘見血逆而嘔。所嘔渾是清水。腹脹滿急。則加桃仁、肉桂。具見言外矣。至於寒疝虛勞。少腹結痛。總是下焦寒結。亦不越是方也。
產後腹痛。煩滿不得臥。枳實芍藥散主之。並主癰膿。以麥粥下之。
仲景凡治腹痛。多用芍藥。以其能收陰氣之散也。以其能除血痹之痛也。以其能緩中而止急痛也。本草謂主邪氣腹痛。故多用之。蓋五氣之邪。莫如厥陰肝木之性急暴。一有不平。則曲直作痛也。此方治㽲痛。用芍藥為主。佐以枳實炒黑。入血破積聚。收陰緩中。逐陳致新。麥粥補血下氣。而壯血脈也。
白話文:
產後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,包含:諸多禁忌、血暈、三種衝症、三種急症、三種審察重點、嘔吐、呃逆、飽悶、胡言亂語、看到鬼神幻覺、不說話、抽搐、發熱或忽冷忽熱、中風、咳嗽、氣喘、手足抽搐、顫抖、傷風、傷寒、瘧疾、痢疾、產後虛勞、心煩、驚悸、多汗、麻木,以及大小便失調等各種問題,還有各種疼痛、腹瀉、水腫、出血、月經不來、小便淋漓不盡、乳汁分泌問題。
古書說,哺乳期間如果發熱,脈象應該是細而弱的。如果手腳溫暖,表示情況良好;如果手腳冰冷,表示情況危急。
哺乳期間如果中風發熱,出現喘鳴,呼吸急促,脈象應該是實大且緩和,表示情況良好;如果脈象急促,表示情況危急。
以上第一條說明產後哺乳期間如果生病發熱,脈象應該細弱,不應該強大,因為產後身體虛弱。如果脈象雖然細弱,但手腳冰冷,表示脾氣衰竭,陰氣逆行的徵兆,也是危險的。第二條說明產後中風發熱,導致喘鳴呼吸急促,因為風熱侵入陽氣旺盛的地方,脈象不可能是細弱的,但必須是實大且緩和,這樣表示脾胃之氣還在。
如果脈象急促,表示胃氣已經衰竭,情況危險。後人把「乳子」誤認為是小孩,像是張介賓這樣聰明的人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,因此認為小孩不應該摸虎口診脈,應該直接診斷兩手六脈,這實在是聰明人的一大失誤。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,有問,新產婦人有三種疾病,一是抽搐,二是昏厥,三是大便困難,這是為什麼呢?醫生回答說,新產婦人因為失血導致虛弱,容易出汗,所以容易中風,引起抽搐。失血後又出汗,身體會寒冷,所以會昏厥。失血過多,津液不足,胃部乾燥,所以大便困難。產婦昏厥時,脈象微弱,想吐卻吃不下,大便反而堅硬,只有頭部出汗。這是因為血虛導致氣血逆行,逆行就導致昏厥。
要解除昏厥,必須大量出汗,因為血虛導致氣血下沉,陽氣獨自上浮,所以頭部出汗。產婦容易出汗,是因為失血導致陰虛,陽氣旺盛,所以應該出汗,這樣陰陽才能恢復平衡。大便堅硬,想吐又吃不下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如果病情好轉,能吃東西,過七八天又發燒,這表示胃部有實熱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產後氣血都虛弱,不可以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,只有這個情況才用大承氣湯,這是根據病情變化的治療方法,不應該用一般情況來衡量。因為病情好轉之後,胃部還有餘熱,所以能吃東西。如果吃得太多,過七八天又發燒,這肯定是飲食不節制所導致的,所以知道胃部有實熱。為了避免津液被過度消耗,所以要急於用瀉下的方式來救陰。但前提是病人身體強壯,脈象和症狀都是實熱,而且發病時間也比較久。
這和新產婦人剛開始大便困難的情況不同,是可以使用瀉下的。如果遇到胃虛弱的人,即使能吃東西但吃得不多,即使發燒便秘,也是因為血虛,應該馬上調養氣血,絕對不能用承氣湯攻伐。
產後腹部絞痛,可以用當歸生薑羊肉湯來治療,也可以治療腹部寒疝、虛勞不足。如果怕冷,可以多加生薑到一斤;如果疼痛嚴重且想吐,可以加入橘皮一兩和白朮一兩。
產後腹部絞痛,是因為寒氣積聚在厥陰衝脈,所以要用辛溫的藥來驅散血中的寒氣,並用血肉的藥來大補精血,這種效果比一般的補藥要好很多。如果腹痛還想吐,而且吐出的都是稀痰,表示脾虛導致濁氣上逆,所以加入橘皮來宣散氣,用白朮來鞏固脾胃。如果吐出的是清水,腹部脹滿,則要加入桃仁和肉桂,這些都是沒有明說的用藥道理。至於寒疝和虛勞導致的下腹部疼痛,都是下焦寒氣凝結的緣故,也適用這個藥方。
產後腹痛,心煩難眠,可以用枳實芍藥散治療,也可以治療癰瘡化膿,並用麥粥送服。
張仲景治療腹痛,大多用芍藥,因為它能夠收斂散亂的陰氣,消除血瘀導致的疼痛,並能緩解腹痛。本草綱目說它能治療邪氣導致的腹痛,所以經常使用它。各種邪氣中,厥陰肝木的性質最急躁,稍有不適,就會導致疼痛。這個藥方治療絞痛,以芍藥為主,搭配炒黑的枳實,可以入血破除積聚,收斂陰氣,緩解腹痛,促進新陳代謝。麥粥則能補血下氣,強健血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