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35)
卷四 (35)
1. 反胃
胃反吐而渴。欲欲水者。茯苓澤瀉湯主之。
胃反吐。津液竭而渴也。欲飲水以潤之。無小便不利而用澤瀉。何哉。觀外臺以此治消渴脈絕。胃反嘔食。則知水雖入而不散於脈。脈之陰體絕矣。澤瀉者。不惟利膀胱之溺。亦能引桂、姜之辛入膀胱。行布水精於五經。故凡渴欲飲水者。多用行水之劑。豈獨防其水停而已哉。
正欲行水布散經脈。滋潤表裡。解其熱鬱耳。茯苓之淡行其上。澤瀉之咸行其下。白朮、甘草之甘布其中。桂、姜之辛開其道。通其氣。導其水。以令四布而和營衛也。
反胃系真火式微。胃寒脾弱不能消穀。朝食暮吐。暮食朝吐。或一兩時而吐。或積至一日一夜。腹中脹悶。不可忍而復吐。雖曰脾胃虛寒。然致病之由。必有積滯於內。千金治反胃初起。用金匱茯苓澤瀉湯。去白朮換乾薑。加人參、橘皮、大黃、青竹茹。得利。去大黃。為胃虛反食。
下喉便吐之主方。若吐出原物。酸臭不化。此飲食入胃。既抵胃之下脘。復返而出也。宜理中湯為主。甚則加丁、附、川連。若脈數而邪熱不殺穀。乃火性上炎。多升少降。應與異功散加沉香、川連、歸、芍、生地。食物之後。冷涎不已。隨即反出。或心腹覺疼。藿香安胃散。
或六君子加丁者、藿香。咽喉阻塞。胸膈滿悶。暫用香、砂、枳、樸以開其結滯。然破氣藥過多。中氣因而不運。異功散加香、砂使氣旺自能運化。氣滯痞塞實痛。平胃散加藿香、砂仁。胃虛中氣不運而噎塞者。四君子加黃耆、橘紅、砂仁。反胃而渴欲飲水。金匱茯苓澤瀉湯。
千金去白朮、生薑加半夏。小便不利。桂苓丸加半夏、澤瀉、甘草、生薑作湯服。虛人反胃多渴。七味白朮散。反胃食入一日半日。吐出如故。乃胃氣虛弱而有痰。不能消化。隨氣逆上也。二陳加丁香、藿香、雞內金。虛。加白朮、炮姜。大便燥結。久閉不通。似屬血熱。不可頓攻。
止可清熱潤燥。小制湯丸。漸次加之。關扃自透。開關利膈丸。然服通利之劑過多。血液耗竭。轉加閉結者。宜用人參固本丸料煎膏。時時服之。胃反上氣。食即吐出。屬熱者。千金用蘆根、茆根等分煎服。不應。加竹茹、生薑。反胃倦怠無力。垂死者。以人參一二兩濃煎。
加薑汁頓服。屬寒者。加桂附少許。下焦虛寒。不能生土。食久反出。用附子一枚。切去尖上一片。鏤成一孔。入丁香四十九粒。仍將切下者掩上扎定。搗取生薑自然汁煮熟焙乾為末。每用一匙置舌上。徐徐以津唾送下。若煩渴則頻與糜粥。忌油膩生冷。此孫兆秘傳。累效。
虛甚者。加人參一兩駕馭之。鬱悒失意人。或孤寡。初起自當舒郁。逍遙散。久之必兼補養。歸脾湯。命門火衰。不能生土。食久反出。其脈沉遲。八味丸加丁、沉。間進黑錫丹。精衰不能蒸騰於上。咽喉閉塞。水穀艱進。強食則吐者。六味丸加肉桂、五味。不應。加沉香、砂仁。
白話文:
反胃
胃裡食物反吐,而且口渴想喝水,這種情況可以用茯苓澤瀉湯來治療。
胃裡反吐,是因為體內津液耗竭導致口渴,想喝水來滋潤。雖然會想喝水,但小便卻不一定有不順暢的問題,這時為什麼要用澤瀉呢?觀察《外臺秘要》用這個方子來治療消渴病,患者脈象微弱,而且會胃裡反吐食物,就知道喝進去的水並不是分散到脈絡中,而是脈絡中的陰液已經耗竭了。澤瀉這味藥,不只是能利膀胱的小便,也能引導桂枝、乾薑這些辛溫藥的藥力進入膀胱,將水液的精華輸送到全身的經脈。所以,凡是口渴想喝水的,大多會使用能使水液正常運行的藥方,不只是為了防止體內水液停滯而已。
實際上,這麼做是為了使水液運行,散佈到全身經脈,滋潤身體內外,解除體內的熱鬱。茯苓的淡味能使藥力向上走,澤瀉的鹹味能使藥力向下走,白朮、甘草的甘味則在中間調和,桂枝、乾薑的辛味能開通經脈,使氣機暢通,引導水液正常運行,讓全身的營衛之氣調和。
反胃這種病,主要是因為真火衰微,胃寒脾虛,不能消化食物。會有早上吃下去,晚上吐出來,或者晚上吃下去,早上吐出來的情況,有時候間隔一兩個小時就吐,有時候會積到一整天都吐,肚子脹悶難受,忍不住又吐出來。雖然說這是脾胃虛寒,但導致疾病的原因,一定是有東西積滯在體內。《千金方》治療剛開始發生的反胃,使用《金匱要略》的茯苓澤瀉湯,去掉白朮,換成乾薑,再加上人參、橘皮、大黃、青竹茹,如果能順利排便,就去掉大黃,這就成了治療胃虛反吐的主要藥方。
如果吐出來的是沒有消化的食物,而且酸臭難聞,這表示食物進入胃後,到了胃的下口,又反吐出來。這種情況適合用理中湯為主方來治療,嚴重的話可以加上丁香、附子、黃連。如果脈象快,而且體內邪熱無法消化食物,是火氣向上衝,升的太多,降的太少。應該用異功散加上沉香、黃連、當歸、芍藥、生地來治療。如果吃完東西後,一直流出冷冷的口水,接著又吐出來,或者心腹感到疼痛,可以用藿香安胃散。
有些情況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丁香、藿香來處理。如果咽喉阻塞,胸膈滿悶,可以暫時用木香、砂仁、枳實、厚朴來疏通,但這些破氣的藥用太多,反而會使中氣無法運行。異功散加上木香、砂仁,能使氣旺盛,自然就能運化食物。氣機阻滯而感到腹部脹痛,可以用平胃散加上藿香、砂仁來治療。胃虛弱,中氣無法運化而感到噎塞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、橘紅、砂仁。如果反胃而且口渴想喝水,可以用《金匱要略》的茯苓澤瀉湯。
《千金方》將茯苓澤瀉湯的白朮、生薑去掉,加上半夏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桂苓丸加上半夏、澤瀉、甘草、生薑煮成湯來喝。虛弱體質的人反胃而且容易口渴,可以用七味白朮散。如果反胃,吃進去的東西經過一天半天又吐出來,這是因為胃氣虛弱而且有痰,不能消化食物,隨著氣逆而向上嘔吐。可以用二陳湯加上丁香、藿香、雞內金。如果身體虛弱,可以加上白朮、炮薑。如果大便乾燥,長期不通,好像是血熱引起的,不能立刻用瀉藥。
只能用清熱潤燥的方法,用小劑量的藥丸,慢慢增加藥量,關竅自然會疏通。可以用開關利膈丸。但是如果服用通便的藥太多,導致血液耗竭,反而會更加便秘,這種情況可以用人參固本丸的藥材煎成膏,時時服用。如果胃氣上逆,吃下東西就吐出來,屬於熱證的,可以用蘆根、茅根等量煎服。如果沒效,可以加上竹茹、生薑。如果反胃,感到疲倦無力,快要死了,可以用一兩到二兩的人參濃煎,加上薑汁立刻喝下。屬於寒證的,可以加上少許桂枝、附子。如果下焦虛寒,無法生養脾土,吃進去的東西很久才吐出來,可以用一個附子,切掉尖端的一片,挖一個洞,放入四十九粒丁香,再把切掉的尖端蓋上並固定,搗碎生薑取汁煮熟,焙乾做成粉末,每次用一匙放在舌頭上,慢慢用口水吞下。如果感到口渴,就多喝粥。要避免油膩和生冷的食物。這是孫兆的秘傳方法,效果很好。
如果身體非常虛弱,可以加上一兩人參來加強藥效。對於心情鬱悶失落的人,或是孤獨寡居的人,剛開始要先疏解鬱悶,可以用逍遙散。時間久了,一定要同時補養身體,可以用歸脾湯。如果命門的火衰弱,無法生養脾土,吃進去的東西很久才吐出來,而且脈象沉緩,可以用八味丸加上丁香、沉香,中間穿插著服用黑錫丹。如果腎精衰弱,無法將津液輸送到上方,導致咽喉阻塞,難以進食,勉強吃下就會吐出來,可以用六味丸加上肉桂、五味子。如果沒效,可以加上沉香、砂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