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4)

1. 反胃

金匱云。問曰。病人脈數。數為熱。當消穀引食。而反吐者。何也。師曰。以發其汗。令陽微膈氣虛。脈乃數。數為客熱。不能消穀。胃中虛冷故也。脈弦者。虛也。胃氣無餘。朝食暮吐。變為胃反。寒在於上。醫反下之。今脈反弦。故名曰虛。

凡脈陽盛則數。陰盛則遲。其人陽氣既微。何得脈反數。脈既數。何得胃反冷。此不可不求其故也。蓋脈之數。由於誤用辛溫發散而遺客熱。胃之冷。由於陽氣不足而生內寒。醫不達權通變。見其脈數。反以寒劑瀉其無辜。致上下之陽俱損。其脈遂從陰而變為弦也。上之陽不足。

日中以前。所食亦不消化。下之陽不足。日暮以後。陽亦不入於陰。而糟粕不輸於大小腸。從口入者。惟有從口出而已。故曰胃氣無餘。言胃中之陽氣。所存無幾。所以反胃而朝食暮吐也。

寸口脈微而數。微則無氣。無氣則營虛。營虛則血不足。血不足則胸中冷。

上條以汗下之故。而致病脈若此。此條以上焦營衛不逮。亦致反胃之證。故不復敘。唯言脈之陰陽本象。今微而數。微乃失陽之象。數乃失陰之體。奚止客熱而已。胸中者。營衛之海。營衛虛。不統於胸中。故胸中冷矣。夫營衛之氣。出入臟腑。健運周身。本生於穀。復消磨其谷。

營衛非谷不充。谷非營衛不化。所以胸中冷者。亦必致胃不納穀也。雖然。當以正氣不足論之。若以熱治寒。不惟反助客熱。且復耗其氣。損其陰矣。世人治是病。非丁、附則薑、桂。孰知正氣為何如哉。

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為虛。澀則傷脾。脾傷則不磨。朝食暮吐。暮食朝吐。宿穀不化。名曰胃反。脈緊而澀。其病難治。脾氣運動。則脈不澀。胃氣堅固。則脈不浮。今脈浮是胃氣虛不能腐熟水穀。脈澀是脾血傷不能消磨水穀。所以陽時食入陰時反出。陰時食入陽時反出。蓋兩虛不相參合。

故莫由轉輸。下入大小腸也。河間謂趺陽脈緊。內燥盛而中氣衰。故為難治。可見浮脈病成。必變緊脈也。況緊而見澀。明是亡血之象。上脘亡血。膈間乾澀。食不得入。下脘亡血。必並大小腸皆枯。食不得下。故難治也。

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
谷入於胃。長氣於陽。脈道乃行。今胃不安於谷而成嘔。嘔則陰氣不資於脈。故脈弱。弱則陽氣虛不能充於內外。下焦虛。則小便自利。上焦虛。則濁氣上升。逼迫其浮陽於外。外雖假熱。內實真寒。證成厥逆。頃刻決離而不返矣。治之誠難。非四逆湯不能挽回也。

諸嘔吐。谷不得下者。小半夏湯主之。

諸嘔吐。谷不得下。指暴病嘔吐而言。故以半夏、生薑滌除胃中痰飲。水穀自無阻礙矣。

胃反嘔吐者。大半夏湯主之。

胃反嘔吐。為脾胃氣虛而飲積。故用半夏之燥濕。即兼人參以補胃氣也。蜜者性滯滋濕。用之何哉。以胃之上脘燥。故食難入。雖食亦不得下中脘。用之以潤胃燥。揚之水者。佐蜜以潤上脘之燥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說:有人問:「病人脈象呈現數脈,數脈代表有熱,照理說應該容易消化食物,卻反而嘔吐,這是為什麼呢?」醫生回答:「因為發汗的關係,導致體內陽氣虛弱、胸膈的氣也虛弱,所以脈象才呈現數脈。這種數脈是體表的假熱,實際上身體無法消化食物,因為胃中虛冷的緣故。如果脈象呈現弦脈,代表身體虛弱,胃氣不足,才會早上吃下去的東西,晚上就吐出來,變成胃反的現象。這是因為寒邪在上方,醫生卻反而用藥往下瀉,使得現在脈象反而呈現弦脈,所以才稱作虛弱。

一般來說,脈象陽氣旺盛會呈現數脈,陰氣旺盛則會呈現遲脈。現在這個人陽氣已經虛弱了,怎麼脈象反而呈現數脈?脈象既然是數脈,怎麼又會胃寒反胃呢?這不能不去探究原因。原來,脈象呈現數脈,是因為誤用辛溫發散的藥物,導致體表遺留有假熱;胃寒,是因為陽氣不足,體內產生寒氣。醫生不了解情況、不懂得變通,看到脈象是數脈,反而用寒涼的藥物去瀉,傷害了身體無辜的陽氣,導致上下的陽氣都受損,使得脈象從陽脈轉變成陰脈的弦脈。上方的陽氣不足,中午以前吃的東西,也無法消化;下方的陽氣不足,晚上以後陽氣也無法進入陰分,使得食物殘渣無法順利傳輸到大小腸,從口中吃進去的東西,只能從口中吐出來。所以才說胃氣不足,意思是指胃中的陽氣所剩無幾,才會導致胃反,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。

寸口脈呈現微弱又數的脈象,微脈代表氣不足,氣不足代表營血虛弱,營血虛弱就會導致血液不足,血液不足就會導致胸中寒冷。

上一段說是因為發汗或攻下的關係,導致病情和脈象變成這樣;這一段則是因為上焦的營衛之氣不足,也會導致反胃的症狀,所以不再重複敘述。只是說明脈象陰陽的根本現象。現在脈象呈現微又數,微脈是失去陽氣的表現,數脈是失去陰液的表現,哪只是體表有假熱而已!胸中是營衛之氣匯集的地方,營衛之氣虛弱,無法統御胸中,所以胸中才會寒冷。營衛之氣,運行於臟腑,運送全身,本來是從食物中產生,又會消化食物。

營衛之氣沒有食物就無法充足,食物沒有營衛之氣就無法消化。所以胸中寒冷,必然會導致胃無法納受食物。雖然如此,還是要從正氣不足的角度來論斷。如果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寒症,不但會反而助長體表假熱,還會更加損耗正氣、損傷陰液。現在的人治療這種病,不是用附子、丁香,就是用生薑、桂枝,哪裡知道正氣是什麼呢!

趺陽脈呈現浮又澀的脈象,浮脈代表身體虛弱,澀脈代表脾臟受損。脾臟受損就無法磨化食物,才會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食物積滯不化,這就稱作胃反。脈象呈現緊又澀,病情就難以治療。脾氣正常運作,脈象就不會呈現澀;胃氣堅固,脈象就不會呈現浮。現在脈象呈現浮,代表胃氣虛弱,無法腐熟水穀;脈象呈現澀,代表脾血損傷,無法磨化水穀。所以才會陽時吃的食物陰時吐出來,陰時吃的食物陽時吐出來,這是因為虛弱的兩方面無法互相配合。

所以才會沒有辦法將食物轉輸、運送到大小腸。河間認為,趺陽脈呈現緊脈,是因為體內乾燥太過,而中氣衰弱,所以難以治療。可見浮脈的病症發展下去,必然會變成緊脈。何況緊脈又出現澀脈,明顯是亡血的現象。上脘亡血,胸膈之間就會乾澀,食物難以進入;下脘亡血,必然會連帶大小腸都枯竭,食物無法下行。所以難以治療。

嘔吐而且脈象虛弱,小便反而很多,身體有輕微發熱,出現厥逆現象的,很難治療,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食物進入胃中,可以增長陽氣,使脈道順暢運行。現在胃無法接受食物,產生嘔吐,嘔吐就會使陰氣無法滋養脈絡,所以脈象才會虛弱。虛弱就代表陽氣虛弱,無法充實於體內外。下焦虛弱,小便就會自利;上焦虛弱,濁氣就會上升,把浮在表面的陽氣逼迫到體外,體表雖然假熱,體內實際上是真寒,這樣就會形成厥逆現象,很快就會死亡,無法挽回。要治療確實很困難,不是用四逆湯就無法挽救。

各種嘔吐、食物無法下行的情況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

各種嘔吐、食物無法下行,是指急性嘔吐而言,所以用半夏、生薑來清除胃中的痰飲,這樣水穀自然不會受到阻礙。

胃反嘔吐,可以用大半夏湯來治療。

胃反嘔吐,是因為脾胃氣虛,並且有飲邪積聚,所以用半夏來燥濕,同時加入人參來補益胃氣。蜂蜜的性質是滯膩滋潤,為什麼要用呢?因為胃的上脘乾燥,所以食物難以進入,即使進入也無法下行到中脘,用蜂蜜來潤澤胃的乾燥。用揚之水,是輔助蜂蜜來潤澤上脘的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