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9)
卷十二 (9)
1. 痘形
必毒邪攻迫,腹脹潰爛,陰陽不分而死。 痘皮薄破爛者,曰濕痘。大劑補脾燥濕,間有生者。切禁黃耆,以其反助表濕也。 痘一出如豆殼水泡,兼腹瀉不止,曰水患痘,不治。 痘起脹而與肉齊平,雖有黃漿,根血紫滯者,曰板黃痘,亦名延日痘。雖痂盡脫,而日漸枯涸。
延至月餘,多死。 痘四圍平塌闊薄,中間一點色白而點者,曰蟢窠痘,必死。 痘出數粒面叢,平塌不起者,曰蛷𮔄痘。治之起發分顆者吉,否則凶。 初起發時,瘡頭便帶白漿者,曰疫痘,不治。 痘點見於下頤,或耳下眉心;若白頭如㾦,漸乾枯倒陷者,曰白悶痘,三四日死。
若報點如丹,漸乾焦紫黑者,曰紫悶痘,五六日死。 若喘脹衄血便血者,曰緊悶痘,二三日死。 痘周身皆白,內空殼一聯者,曰蛇殼痘,難治;若變臭者可治。 痘瘡至漿來而潰爛,臭不可聞者,曰臭痘,無妨。臭而裂者,為外剝,不治。 痘稠密不能起發灌漿,六七日間忽瀉膿血者,曰瀉漿痘。此證多有生者,雖危不妨。
痘初起時光澤,至四五日反不起而伏陷,將發虛寒者,曰伏陷痘。急當扶里為主。 痘雖起發灌漿,漿未足而忽然干靨者,曰倒黶痘,多危。 痘出既紅,忽然變白,更加寒顫咬牙者,曰寒顫痘。急當助表養血,亦須防過十二十四朝。
方可無事。 若先出紅澤,適遇婦人經事所觸,而變灰白色者,曰血厭痘。急覓月月紅花或莖葉,煎湯調紫草茸末一錢匙,入酒釀服之;緩則難救。
白話文:
[痘形]
痘瘡一定是毒邪侵襲所致。如果出現腹部脹滿、潰爛,陰陽之氣混亂不清,就會死亡。痘瘡的表皮薄且破爛的,稱為「濕痘」,要用大量藥物來補脾、燥濕,有時可能會治好。切記禁用黃耆,因為它反而會助長體表的濕氣。痘瘡剛出現時像豆殼般的水泡,同時還腹瀉不止的,稱為「水患痘」,無法治癒。痘瘡隆起與皮膚表面齊平,雖然有黃色的膿液,但根部血液呈現紫色的,稱為「板黃痘」,也叫做「延日痘」,即使結痂脫落,也會逐漸乾枯萎縮,拖延到一個多月大多會死亡。痘瘡四周平坦塌陷,中間有一點白色斑點的,稱為「蟢窠痘」,必死無疑。痘瘡長出幾顆密集在臉上,平坦塌陷無法隆起的,稱為「蛷𮔄痘」,如果治療後能使其隆起並顆粒分明,則為吉象,否則為凶兆。痘瘡剛開始發作時,瘡頭就帶著白色膿液的,稱為「疫痘」,無法治癒。痘點出現在下巴、耳朵下方或眉心,如果像白頭粉刺一樣,逐漸乾枯下陷的,稱為「白悶痘」,三四天就會死亡。
如果痘點呈現紅色,逐漸乾枯焦黑呈紫色的,稱為「紫悶痘」,五六天就會死亡。如果出現喘氣、腹脹、流鼻血、便血等症狀的,稱為「緊悶痘」,兩三天就會死亡。痘瘡遍佈全身皆為白色,內部空殼相連的,稱為「蛇殼痘」,難以治療。如果出現腐臭味,或許可以治癒。痘瘡長出膿液後潰爛,臭味難聞的,稱為「臭痘」,沒有關係。如果又臭又裂開,屬於外層剝脫,無法治癒。痘瘡過於密集無法隆起,無法化膿,六七天之間,突然開始瀉出膿血的,稱為「瀉漿痘」,這種情況大多能存活,雖然危險但無妨。痘瘡剛開始出現時有光澤,到四五天反而無法隆起而下陷,將要出現虛寒症狀的,稱為「伏陷痘」,要趕緊以扶正體內為主。痘瘡雖然隆起化膿,但膿液尚未充足就忽然乾枯萎縮的,稱為「倒黶痘」,大多危險。痘瘡發出來時是紅色的,忽然變白,而且更加出現寒顫、咬牙等症狀的,稱為「寒顫痘」,要趕緊扶正體表、養血,也要注意防範過了第十天、第十四天才能安全。如果先出現紅色痘疹,恰巧遇到婦女經期所接觸,而變成灰白色的,稱為「血厭痘」,要趕緊尋找月月紅花或莖葉,煎湯後調入紫草茸末一錢匙,再加入酒釀服用,如果拖延就難以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