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6)
卷十二 (16)
1. 例治(四十則)
頂粒起者可治。宜涼血飲子。讝語煩躁者。黃連解毒湯調益元散。枯燥不起者難治。若頂粒焦者。無論紅淡。皆為熱劇之候。並宜白虎湯。重用石膏。乾燥無汗。加麻黃以汗之。大便秘者。涼膈散下之。亦有麻發如雲頭大片。其形有二。一者大片焮赤。一者大片之上覆有小紅點粒。
皆火邪熾盛所致。白虎湯加黑參、竹葉。若麻出斑爛如錦紋。或出膿血。腥臭不幹。心胸煩悶。嘔吐清水。身溫熱者。白虎湯加黃芩、茅朮。若初發時有似斑屑者。乃風寒在表。而成癮疹。只宜疏解。俟麻一透。其疹自退。切勿誤認為斑而與苦寒之劑。致麻內陷而難救也。咳嗽,麻疹乾咳連聲不斷。
是火邪凌爍肺金所致。然咳則毛竅開而麻易出。故未出之先。最喜咳甚。發透其咳自已。若出盡及沒後而咳仍不止者。清咽滋肺湯。咳嗽多痰。去麥冬加橘皮、茯苓。其有感觸風寒。咳嗽煩悶。嘔逆清水。眼赤咽痛。口舌生瘡者。甘桔湯加芩、連。沒後見者。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。
以滋化之。
汗,麻發之際。常宜微汗。微汗則肌腠疏豁。而邪易透。不可復用升發。升發恐汗大泄。不無亡陽之慮。其有隱陷不透之壞證。用權升發。得大汗而解者。此特語其變也。若壯熱無汗。而皮膚乾燥者。必風寒壅滯難出。多成內攻之候。或腹脹痛。或發喘促。宜與葛根解肌湯。
冬月越婢、三拗選用。但不可過劑。亦有因熱極火鬱。皮膚乾燥而難出者。必致唇舌燥裂。二便秘澀。壯熱昏沉。或身體脹痛。喘促痰鳴。無論何時。急宜白虎湯加黑參、牛蒡、芩、梔、竹葉之類。大抵麻證當以微汗為順。若始終無汗。雖沒後不無餘咎。其治總不逾上法也。
嚏,麻疹初起而多嚏者。是內火因風邪激搏而然。正出時有嚏者。其候必輕。如沒後尚有嚏者。邪熱盡解。可無餘患矣。如嚏而多涕者。濁壅得泄。肺氣自清。最為吉兆。若無嚏而鼻塞不通。必有風邪留滯。宜辛涼之劑以透達之。
嘔吐,麻之初起。吐瀉交作者順。乾霍亂者逆。欲吐不吐者危。嘔吐是胃中熱邪不得發泄而作。葛根解肌湯。正出及正沒時見者。消毒飲加枳實、黃連。多痰者。更加貝母、栝蔞根。若沒後而嘔者。脾胃虛而熱滯也。石斛清胃散。其有嘔而吐蛔者。胃中痰熱膠固。蟲無所養而上竄也。能食即定。如蛔出多而不能食。為胃敗。不治。
泄瀉,泄瀉為麻疹之常候。熱邪得以開泄也。發熱時瀉而黃赤稠黏。小水短澀者屬熱。四苓散加木通、滑石、已出。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。其證必多發渴。渴甚不止。熱甚不退。雖數劑無妨。如瀉下清稀白沫。腹疼喜得溫按者屬寒。胃苓湯去蒼朮加煨姜。瀉利窘迫而腹痛脹滿。
或暖氣如敗卵者。為飲食停滯。枳殼湯加楂、柏、木通。大抵麻疹泄瀉。屬熱者多。屬寒者少。辨治宜早。不可令其瀉久。瀉久則正氣下陷。或成腫滿。或變下利。並宜枳實理中之類。以理脾胃為主。麻後瀉利不止。口渴目閉。四肢不溫者。不治。嘔吐不食。洞泄不知者。不治。
白話文:
[例治(四十則)]
頭頂出現像小米粒一樣的疹子,可以治療。適合使用涼血飲子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,可用黃連解毒湯調和益元散。如果疹子乾燥不起,就難以治療。如果頭頂疹子焦黑,無論是紅色還是淡色,都表示熱邪很嚴重,應該使用白虎湯,並加重石膏用量。如果乾燥無汗,要加入麻黃來發汗。如果大便秘結,用涼膈散來瀉下。也有出現像雲朵狀大片麻疹的情況,形狀有兩種:一種是整片紅腫,另一種是大片紅腫上覆蓋著小紅點。
這些都是火邪旺盛所致。可用白虎湯加入玄參、竹葉。如果麻疹出現如錦紋般斑爛,或出膿血、腥臭難乾,且伴隨心胸煩悶、嘔吐清水、身體發熱,則用白虎湯加黃芩、茅朮。如果初期發病時,疹子像斑點一樣,這是風寒在表,引起的癮疹,只需疏通解表。等麻疹透出後,疹子自然會消退。切勿誤認為是斑疹而使用苦寒藥,導致麻疹內陷而難以救治。咳嗽,麻疹時出現乾咳且連續不斷,
這是火邪侵襲肺部所致。然而咳嗽會使毛孔打開,有利於麻疹透出,所以麻疹未出之前,最喜歡咳嗽嚴重。當麻疹透出後,咳嗽自然會停止。如果麻疹完全消退後咳嗽仍然不止,則用清咽滋肺湯治療。如果咳嗽多痰,則去掉麥冬,加入橘皮、茯苓。如果有感受風寒,咳嗽煩悶,嘔吐清水,眼睛紅腫、咽喉疼痛,口舌生瘡的症狀,可用甘桔湯加黃芩、黃連。麻疹消退後出現上述症狀,則用人參白虎湯,去掉知母,改用麥冬,
以滋養化熱。
麻疹發作時,適宜微微出汗。微汗能使肌膚毛孔疏通,有利於邪氣透出,不可再使用升散的藥物。升散可能導致大量出汗,會有亡陽的危險。如果有隱伏不透的嚴重情況,可以適當使用升散藥物,如果能大汗而解,這只是特殊情況。如果壯熱無汗,皮膚乾燥,一定是風寒壅滯難以透出,多會轉為內攻的症狀,可能會出現腹脹痛或喘促,應該使用葛根解肌湯。
冬天可選用越婢湯、三拗湯,但不可過量使用。也有因熱邪過盛,火鬱於內,導致皮膚乾燥難以出疹的情況,必然會導致嘴唇、舌頭乾燥皸裂,大小便秘結,高熱昏迷,或身體脹痛、喘促痰鳴。無論何時,都應立即使用白虎湯,並加玄參、牛蒡、黃芩、梔子、竹葉等藥材。大體來說,麻疹治療應以微微出汗為順利。如果始終無汗,即使疹子消退,也可能會有後遺症,治療總體不超出以上方法。
麻疹初期打噴嚏多,是內火受到風邪刺激所致。正要出疹時打噴嚏,病情一定較輕。如果疹子消退後仍有噴嚏,表示邪熱已解,不會有後患。如果噴嚏時還伴隨鼻涕,表示濁氣得以排出,肺氣自然清爽,這是吉祥的徵兆。如果沒有噴嚏,且鼻塞不通,一定是風邪滯留,應該用辛涼藥物來疏通。
麻疹初期出現嘔吐和腹瀉是順利的表現。如果出現乾霍亂則是危險的表現。如果想吐卻吐不出來則更危險。嘔吐是胃中熱邪無法發洩所致。可用葛根解肌湯。在麻疹發出和消退時出現嘔吐,用消毒飲加枳實、黃連。如果痰多,則加入貝母、栝蔞根。如果疹子消退後才嘔吐,則是脾胃虛弱且有熱邪滯留,可用石斛清胃散。如果嘔吐時吐出蛔蟲,是胃中痰熱膠著,蟲無所養而向上竄,能吃東西就表示情況穩定。如果蛔蟲出得多且不能吃東西,則表示胃已衰敗,難以治療。
腹瀉是麻疹的常見症狀,是熱邪得以排出的表現。發熱時腹瀉,且排出黃赤黏稠的糞便,小便短少,表示屬於熱證,可用四苓散加木通、滑石。麻疹已發出,用人參白虎湯,去知母改用麥冬,病情多半會感到口渴,如果口渴嚴重無法止住,且高燒不退,即使多服幾劑藥也無妨。如果腹瀉排出清稀白沫,腹痛喜歡溫熱按壓,表示屬於寒證,可用胃苓湯,去掉蒼朮,加入煨姜。如果腹瀉頻繁且腹痛腹脹,或打嗝時有腐敗氣味,表示是飲食停滯,可用枳殼湯加山楂、黃柏、木通。大體來說,麻疹腹瀉,屬於熱證的居多,屬於寒證的較少,要及早辨別治療,不可讓腹瀉持續太久,否則會導致正氣下陷,可能形成腫脹,或變成痢疾,應當用枳實理中湯等藥,以調理脾胃為主。麻疹後腹瀉不止,口渴,眼睛閉合,四肢冰冷者,難以治療。如果嘔吐不食,腹瀉不止且意識不清者,也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