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5)
卷十二 (15)
1. 麻疹總論
此毒氣太盛。故一齊湧出。不必治疹。但當托痘為主。然治痘宜溫。治疹宜涼。此又不可不審。大人男婦出疹。當與外感並治。惟清涼解表。隨天時寒暑施治。凡麻痘並作。臟腑風熱交患也。麻乃風邪外感。痘為胎毒內發。二者相雜。赤暈發焮。多有誤認痘出太密而委之不救。
殊不知其為疹夾痘也。當與化斑湯續續頻進。麻毒解而痘自起矣。有種行漿疹子。極似痘。最難看。然痘則必有頂盤。疹雖有漿。而頭粒必不堅。根盤必無紅暈也。疹後痘不結痂。乃元氣虧損。當大補脾胃為主。不可誤認邪熱未盡。復與清熱退火之藥。
白話文:
麻疹這種病是因為毒氣太強盛,所以才會一起爆發出來。其實不必特別治療麻疹本身,應該以幫助痘瘡順利長出為主。然而,治療痘瘡適合用溫補的方式,而治療麻疹則適合用清涼的方式,這點是必須仔細考慮的。
成年男女長麻疹時,應該同時治療外感症狀,主要以清涼解表為主,並根據天氣寒冷或炎熱來調整治療方式。如果麻疹和痘瘡同時發作,那是因為內臟的風熱交雜所引起的。麻疹是風邪從外部侵入,痘瘡則是胎毒從內部發出來。當兩者混雜在一起時,會出現紅暈發熱的現象,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痘瘡長得太密集而放棄治療,卻不知道那是麻疹夾雜著痘瘡。這時候應該持續頻繁地服用化斑湯,等麻疹的毒素解除後,痘瘡自然會順利長出。
有一種長出漿液的疹子,非常像痘瘡,很難分辨。但是痘瘡一定會有頂端,而麻疹雖然也有漿液,但是頭粒一定不堅硬,根部周圍也一定沒有紅暈。麻疹之後痘瘡如果無法結痂,那是因為元氣虧損,這時候應該以大補脾胃為主。千萬不能誤以為是邪熱未消,又使用清熱退火的藥物。
2. 例治(四十則)
麻疹俗名痧子。浙人呼為瘄子。麻病風熱。人或未知。痧之與瘄。字學不收。皆土音習俗之訛耳。原其證之輕重。今昔懸殊。吾吳水土濡弱之鄉。生氣最易萌動。故麻疹之發。自始至終。不過二三日即安。從古迄今。靡不皆然。邇來風氣變遷。有似北方氣候。即尋常麻疹。必六七日乃化消。
若熱勢未盡。或觸風寒。或犯飲食。變證百出。其危有甚於痘者。因遍考方書。從無麻疹專學。間有一二及此。無非附見痘疹之末。一皆簡略不詳。何怪兒科之莫能舉措。且以痘方混治。曷知麻屬陽。陽從陰化。故外出內沒而不漿。痘屬陰。陰從陽化。當外疏內托以助膿。二者相去天淵。
烏不可辨。然皆為嬰孺說也。但今不特嬰孺。少壯每多患此。雖當參詳診切。仍不能捨此繩墨。而臨證之機。活法在乎心手。繩墨又不可拘也。予聞扁鵲入咸陽。秦人愛小兒。即為小兒醫。予由是隨時兼愛。曲盡一貫之道。為麻疹特開生面云。發熱,麻痘之初。必由發熱。但痘熱不過二三日即出。
麻熱有六七日。或半月乃出。或乍涼乍熱。或壯熱經日不退。始熱之際。必見面赤眼腫。多涕淚。咳嗽連聲。是其候也。熱甚經日不退曰壯熱。惟正出時為正候。若初發壯熱。至已出而熱不少衰者。其證必重。清熱透肌湯。出盡而壯熱不退者。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荊芥、黑參。
沒後而壯熱不退者危。急需涼解為主。其有熱數日止而復作者。有早熱而暮退者。在初發時為熱邪未透。葛根解肌湯。正出之際而煩熱轉甚。乃邪熱未解而復內攻也。清熱退肌湯。沒後見者。為餘邪未盡。四物湯換生地、赤芍加連翹、黑參。亦有麻退身涼。越六七日而復熱者。
非餘熱未清。即復感風邪。當以意消息。或因大病之後。中氣虛而然者。治本為要。臨病之機。不可不審也。部位,麻屬府候。發則先動陽分。而後婦陰經。一身之中。陽部宜多。陰部宜少。陽部宜透。陰部即不透。亦可無慮。若陰部多而陽部反少不透者。為險。防有他變。
陽部者。頭面背四肢向外者。皆為陽。陰部者。胸腹腰四肢向內者。皆為陰也。凡發自頭至足為齊。頭面多者為順。先從胸腹暖處起。漸發四肢者順。如從手足起。漸發胸腹背者逆。形色,色貴紅潤。形貴尖聳。若色雖紅潤而不起。二便艱澀者。清熱透肌湯。如色淡不起。二便如常。
此屬本虛。當兼培養氣血。亦有色黯不起。大便秘結。唇舌燥赤者。為火邪內郁。白虎湯加黑參、荊芥。其有色白不分肉地。惟點粒高聳。晬時即沒者。邪熱本輕也。然有表氣本虛而色白者。調護溫暖。越一二日自變紅活也。若正出時為風寒所遏。而色白如膚。必毛竅竦慄。
葛根解肌湯。或麻出成片。一被風寒。便變為白。身不發熱而反內攻。煩躁腹痛。痰喘氣急者危。如毒攻於胃。則嘔吐清水。攻於脾。則腹脹不食。攻於肺。則鼻塞喘促。攻於心包。則唇舌焦燥。不省人事。搖頭掣手。攻於腎肝。則變黑而不救也。若色紫赤而黯。是火毒熾盛。
白話文:
麻疹,俗稱痧子,浙江一帶稱作瘄子。麻疹是屬於風熱的疾病,但人們可能不太了解。「痧」和「瘄」這兩個字,在字學上是沒有收錄的,都是地方口語訛傳的俗稱罷了。探究麻疹病情的輕重,現在和以前有很大的差異。我們吳地(指作者所處的江南一帶)是水土濕潤柔弱的地方,人體生氣最容易萌發,所以麻疹發作,從開始到痊癒,不過兩三天就沒事了,從古至今都是這樣。但近來氣候變化,類似北方氣候,就連普通的麻疹,也一定要六七天才能消退。
如果熱勢沒有完全消退,或是受到風寒,或是飲食不當,就會產生各種變化,危險程度甚至超過天花。我因此廣泛查閱醫書,發現從來沒有關於麻疹的專門學說,偶爾有一兩處提及,也只是附在天花等疾病的後面,而且非常簡略不詳細。這也難怪兒科醫生們束手無策,而且還用治療天花的方子來混著治療。要知道,麻疹屬於陽性疾病,陽性會轉化為陰性,所以疹子會往外發出,然後內斂而不產生膿皰;天花屬於陰性疾病,陰性會轉化為陽性,所以要用疏散外邪和托裏的方法來幫助化膿。兩者之間相差很大,不可以混淆。
這些都是針對嬰幼兒來說的,但現在不僅僅是嬰幼兒,很多年輕力壯的人也容易患上麻疹。雖然要詳細診斷,但還是不能拋棄這些原則。臨診治療的關鍵,在於醫生的靈活應變,但又不能完全不遵守原則。我聽說扁鵲到了咸陽,因為秦人疼愛小兒,就當了小兒科醫生。我因此也隨時兼顧愛護兒童,盡力做到一貫的原則,為麻疹特別開闢新的治療方法。
發燒,是麻疹和天花最初都會出現的症狀。但是,天花的發燒不過兩三天疹子就會出來,麻疹的發燒則有六七天,甚至半個月才出來,或者時冷時熱,或者高燒不退。發燒剛開始的時候,一定會看到臉色發紅、眼睛腫脹、多眼淚鼻涕、咳嗽不斷,這就是麻疹發作的徵兆。高燒不退叫做壯熱,只有疹子真正發出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發病期。如果剛開始就高燒,直到疹子都出來了,熱度還沒有減退,病情一定很嚴重。「清熱透肌湯」可以治療發疹前的高燒;如果疹子都發出來了,但高燒不退,就用「竹葉石膏湯」去掉半夏,加入荊芥和黑參;如果疹子消退後,還高燒不退就很危險,需要趕快用清涼解熱的方法治療。
如果發燒幾天後停止又復發,或者早上發燒晚上退燒,這是在發病初期,說明熱邪還沒有透發出來,可以用「葛根解肌湯」來治療;如果疹子正在發出來的時候,煩熱反而加重,這是邪熱沒有解除又轉而向內攻,就用「清熱退肌湯」來治療;如果疹子消退後又出現發燒,這是餘熱沒有清除乾淨,用「四物湯」換生地、赤芍,再加入連翹和黑參來治療。也有疹子消退後身體涼爽,過了六七天又開始發燒的,這不是餘熱沒有清除,就是又感染了風邪,要根據情況判斷。也可能是因為大病之後,中氣虛弱而導致的發燒,治療根本才是最重要的。臨診治療的時候,一定要仔細辨別。
麻疹屬於六腑的病變,發作的時候先在陽經活動,然後再到陰經。全身來說,陽經應該多發,陰經應該少發。陽經應該透發,陰經就算不透發,也可以不用擔心。如果陰經發的多,陽經反而少,而且不透發,就非常危險,要提防發生其他變化。陽經是指頭面、背部和四肢的向外側,陰經是指胸腹、腰部和四肢的內側。一般來說,從頭到腳發出疹子是正常的;頭面部發的多的也是順利的;先從胸腹這些溫暖的地方開始發,然後逐漸發到四肢也是順利的。如果先從手腳開始發,然後逐漸發到胸腹背部,那就是逆症。
疹子的顏色以紅潤為好,疹子的形態以尖聳為好。如果顏色紅潤但沒有突起,而且大小便不通暢,就用「清熱透肌湯」治療。如果顏色淡而且沒有突起,但大小便正常,這屬於身體本來就虛弱,要兼顧調養氣血。如果顏色發暗而且沒有突起,大便乾燥,嘴唇舌頭發紅,這是火邪鬱積在體內,用「白虎湯」加入黑參和荊芥來治療。如果疹子的顏色發白,疹子和皮膚沒有明顯的分界,只有點狀的突起,而且很快就消退,這說明邪熱本來就輕微。也有一些人是表氣虛弱,所以疹子顏色發白,只要注意保暖,過一兩天顏色就會轉為紅潤。如果疹子剛發出來的時候,被風寒所遏制,導致疹子顏色發白如同皮膚一樣,而且毛孔豎立起來,可以用「葛根解肌湯」治療。
也有些麻疹會成片發出,一旦受到風寒,疹子就會變成白色,而且身體不發熱反而向內攻,出現煩躁、腹痛、痰喘、氣急等危險情況。如果毒邪侵犯胃部,就會嘔吐清水;侵犯脾臟,就會腹脹不吃東西;侵犯肺部,就會鼻塞喘促;侵犯心包,就會嘴唇舌頭乾燥,不省人事,搖頭抽搐;如果侵犯腎臟和肝臟,疹子就會變成黑色,那就無法救治了。如果疹子顏色紫紅發暗,這是火毒非常旺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