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4)
卷十二 (14)
1. 麻疹總論
麻疹者。手足太陰陽明二經蘊熱所發。小兒居多。大人亦時有之。是亦時氣傳染之類。其發熱時多咳嗽多嚏多嘔。眼中如淚。面浮腮赤。多瀉多痰。多熱多渴。多煩悶。甚則躁亂咽痛。唇焦神昏。通身紅赤。起而成粒。勻淨而小。斜目視之。隱隱皮膚之下。以手摸之。磊磊肌肉之間。
其形若疥。其色若丹。以其陽氣從上。故頭面愈多者為順。法當清涼發散為主。藥用辛散以升發之。涼潤以清解之。切忌酸收。凡動氣燥悍及一切溫補之藥。慎不可犯。誤用禍不旋踵。辛散如荊芥、薄荷、前胡、葛根、麻黃、石膏、鼠黏子。涼潤如黑參、栝蔞根、葳蕤、麥冬、生甘草、芩、連、貝母、連翹、竹葉。
皆應用之藥。又當隨所發月時。量兒大小。及見證輕重而為製劑。若漸出漸收者。其勢雖輕。而熱尚未平。須防喘急。若連綿三四日者。其勢雖盛。而熱已發泄。必無他變。宜大青湯。或消毒飲加黑參、石膏、麥冬、竹葉。若發熱時遍身汗出。或衄血者。此毒解也。勿遽止之。
若汗出太多。血流不止。當以清肺湯去款冬、杏仁加麻黃根以斂汗。犀角地黃湯以止血。遲則氣虛神耗。為難治也。若發熱時。或嘔吐。或自利者。此火邪內逼。毒氣上下行也。俱宜清熱解毒利小便。切勿止澀。大凡疹證發熱時。未有不渴者。但當與綠豆燈心湯。勿與冷飲。
致成水蓄。多生變幻也。即葷腥酒面生冷水果。咸須禁之。麻疹多有熱痰在肺。初發時必咳嗽。宜清熱透表。不得止嗽。麻後咳嗽。切忌辛溫酸澀。但用清咽滋肺湯以清餘熱。痰壅自愈。多喘者。熱邪壅肺也。切勿定喘。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貝母、黑參、薄荷。如冬天寒甚。
麻毒為寒鬱於內。不得透出而喘。加蜜酒炒麻黃。一劑立止。夏月熱勢甚者。即用白虎湯加竹葉。忌用升麻。誤服必喘。然喘為肺氣壅遏。故喘必兼嗽。而張口抬肩者。肺竅不通。不治也。故諺有喘而咳嗽者可療。喘而不嗽者難醫之語。又其證多泄瀉。慎勿止澀。惟宜芩、連、葛根。
則瀉自止。疹家不忌瀉。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。是亦表裡分消之義。又有疹收之後。飲食如常。卒然心腹絞痛。遍身冷汗如冰者。此元氣虛弱而中惡氣也。朝發夕死。勿妄治之。凡麻疹以鮮明似錦為吉。黑晦如煤最凶。頭面不出者重。紅紫黯慘者重。咽喉腫痛不食者重。黑黯乾枯。
一出即沒者不治。鼻扇張目無神者不治。鼻青糞黑者不治。牙疳臭爛者不治。疹之牙疳。最為難治。外用無比散吹之。內服加味清胃散更加荊芥、石膏。緩則不救。疹中諸患。不宜依證施治。惟當治本。本者。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。解其邪熱。則諸證自退矣。有夾痘而出者。
白話文:
麻疹這種病,是因為手太陰和足陽明這兩條經絡積熱所引起的,小孩比較容易得,大人偶爾也會有。這是一種會傳染的時疫。發病的時候,通常會有發燒、咳嗽、打噴嚏、想吐等症狀,眼睛像流淚一樣,臉部浮腫、腮部發紅,容易腹瀉、多痰、發熱口渴、煩躁不安,嚴重的話會躁動不安、咽喉疼痛、嘴唇乾燥、神智不清,全身皮膚會呈現紅色,然後長出均勻細小的疹子,斜著眼睛看,會覺得疹子隱隱約約在皮膚底下,用手去摸,則會覺得疹子在肌肉之間。
這些疹子形狀像疥瘡,顏色像丹砂一樣紅,因為陽氣向上走,所以頭臉上的疹子越多,就表示病情發展順利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清涼、發散為主,藥物方面要用辛散的藥來提升發散,用涼潤的藥來清熱解毒,絕對不能用酸澀收斂的藥。所有會使氣血燥熱的藥,以及溫補的藥,都要非常小心,絕對不能用,誤用的話很快就會出問題。辛散的藥像荊芥、薄荷、前胡、葛根、麻黃、石膏、牛蒡子;涼潤的藥像玄參、栝樓根、玉竹、麥冬、生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貝母、連翹、竹葉。
這些都是可以應用的藥。還要根據發病的月份、時間,患兒的年齡大小,以及病情的輕重來調整藥的劑量。如果疹子慢慢發出來,又慢慢消退,雖然病情看起來輕微,但熱還沒完全退去,要注意可能會發生喘的症狀。如果疹子連續三四天都一直發出來,雖然病情看起來比較嚴重,但熱已經發散出來了,通常不會有其他變化,可以服用大青湯,或是消毒飲加上玄參、石膏、麥冬、竹葉。如果發燒時全身出汗,或是流鼻血,這是毒素正在排出,不要急著去止汗止血。
如果汗出太多,血流不止,要用清肺湯去掉款冬、杏仁,加上麻黃根來收斂汗液,用犀角地黃湯來止血,如果太慢處理,就會造成氣虛神耗,很難治療。如果發燒時出現嘔吐或腹瀉,這是火邪內逼,毒氣上下竄動的表現,應該用清熱解毒、利小便的方法,千萬不要用止瀉的方法。通常疹病發燒的時候,沒有不口渴的,但只能喝綠豆燈心湯,不要喝冷飲,以免造成體內積水,產生更多變化。葷腥、酒、麵食、生冷水果,都要禁止食用。麻疹通常肺部會有熱痰,剛開始發病一定會咳嗽,要用清熱透表的方法,不能止咳。麻疹之後的咳嗽,要避免使用辛溫酸澀的藥,只能用清咽滋肺湯來清除餘熱,痰自然會減少。如果咳嗽很喘,這是熱邪壅塞在肺部,千萬不要用止喘的藥,應該用大量的竹葉石膏湯,去掉半夏,加上貝母、玄參、薄荷。如果是冬天,天氣非常寒冷,麻疹的毒氣被寒氣鬱積在體內,無法透發出來而導致喘,可以加上用蜜酒炒過的麻黃,通常一劑藥就能止住。夏天如果熱勢很盛,可以用白虎湯加上竹葉,但要忌用升麻,誤用會導致喘。喘是因為肺氣壅塞,所以喘的時候一定會伴隨咳嗽,如果張口抬肩,表示肺竅不通,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了,所以俗話說:「喘而咳嗽者可療,喘而不嗽者難醫」。麻疹的症狀常常會伴隨腹瀉,千萬不要用止瀉的藥,應該用黃芩、黃連、葛根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得了麻疹,腹瀉是不用擔心的,腹瀉可以幫助陽明經的邪熱散去,這也是內外分解邪氣的意思。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疹子消退後,飲食恢復正常,卻突然感到心腹絞痛,全身冷汗,像冰一樣,這是因為元氣虛弱,加上受到邪氣侵擾,這種情況往往早上發作,晚上就會死亡,不要隨便治療。麻疹的疹子以鮮明、像錦緞一樣的顏色為吉利,如果像煤炭一樣黑灰則最凶險。疹子長不出來在頭面部的,病情比較嚴重;疹子呈現紅紫色、黯淡無光澤的,病情比較嚴重;咽喉腫痛、無法進食的,病情比較嚴重;疹子呈現黑黯、乾燥枯萎,一發出來就消失的,無法治療;鼻子搧動、眼睛無神、病情嚴重;鼻頭發青、大便黑色,病情嚴重;牙齦潰爛發臭的,病情嚴重。疹子引起的牙齦潰爛,非常難治療,可以外用無比散吹在患處,內服加味清胃散,再加荊芥、石膏,如果動作太慢就來不及了。治療麻疹的各種病症,不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,而要治療根本,根本就是手太陰和足陽明這兩條經絡的邪熱,只要解除了邪熱,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麻疹和痘疹同時出現,這是因為毒氣太盛,所以一起爆發出來,這種情況不用管麻疹,只要以治療痘疹為主。但是,治療痘疹要用溫補的方法,治療麻疹要用清涼的方法,這一點一定要注意。大人男女得麻疹,應該把外感和麻疹一起治療,要用清涼解表的藥,並根據天氣寒冷或炎熱來調整藥物。如果麻疹和痘疹同時發作,是臟腑受到風熱的交互侵擾,麻疹是外感風邪引起的,痘疹是胎毒在體內爆發引起的,兩者混合在一起,疹子呈現紅色暈染,發紅發熱,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痘疹長得太密集而放棄治療,卻不知道這是麻疹夾雜著痘疹的表現,應該用化斑湯持續頻繁地服用,等到麻疹的毒素解除,痘疹就會自然長出來。還有一種像漿液的疹子,看起來很像痘疹,最難分辨,但是痘疹一定會有頂部,麻疹即使有漿液,頂部也一定不堅硬,而且底部沒有紅暈。麻疹之後痘疹不結痂,是因為元氣虧損,應該以大補脾胃為主,不要誤以為是邪熱沒有退去,又用清熱退火的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