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4)

1. 關格

靈樞云。陰氣太盛。則陽氣不能營也。故曰關。陽氣太盛。則陰氣弗能營也。故曰格。陰陽俱盛。不得相營。故曰關格。關格者。不得盡期而死也。

陰陽易位。病名關格。多不可治。若邪氣留著而致者。猶可治之。舌上苔白而水漿不下曰格。格則吐逆。熱在丹田。小便不過曰關。關則不得小便。必用吐以提其氣之捍格。不必在出痰也。鹽湯探吐。並以牙皂湯浴其小腹及陰。或以鹽熨臍中俱妙。有痰宜吐者。二陳湯探吐之。

吐中便有升降。有中氣虛不運者。補氣藥中升降。先以四君子換參蘆探吐。後用人參散、柏子仁湯調理。脈沉細。手足厥冷者。既濟丸。勞役後氣虛不運者。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檳榔。心脾疼後。小便不通。皆是痰隔於中焦。氣滯於下焦。二陳加木通、枳殼。服後探吐之。寒在上。

熱在下。黃連湯。桂枝易肉桂。熱在上。寒在下。生料八味丸。加牛膝、車前。關格不通。不得尿。頭無汗者可治。有汗者死。

石頑曰。按內經所言。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。是以陽經取決於人迎。陰經取決於寸口也。越人云。遂上魚為溢。為外關內格。遂入尺為覆。為內關外格。仲景亦謂在尺為關。在寸為格。關則不得小便。格則吐逆。皆以陽分取決於寸口。陰分取決於尺內也。所以難經又言上部有脈。

下部無脈。其人當吐。不吐者死。仲景又有趺陽脈伏而澀。伏則吐逆。水穀不化。澀則食不得入。名曰關格。則知關格之脈證不一也。而馬仲化釋內經謂關格之義。非隔食癃閉之證。而張介賓類經。直將越人仲景之言。一概非之。獨執人迎在頸。為陽明之表脈。遂詆東垣丹溪。

皆仍叔和脈經。左為人迎。右為氣口之謬。嗚呼。內經固為聖經。確宜遵從。而越人仲景之書。未常不為聖經也。蓋人迎氣口。所以分表裡之陰陽。寸口尺內。所以分上下之陰陽也。人一身表裡上下之氣化。皆肺所司。血脈皆心所主。故凡氣血之盛衰。靡不變見於氣口。氣口實為肺經之一脈。

不過分其部位。以候他臟之氣耳。即如仲景所指。趺陽少陰雖主於足。然未嘗不於關尺推之。則內經所言人迎氣口。候之左右。亦無不可也。醫道貴乎圓通。若執中無權。猶執一也。故釋內經之關格。但當言是表裡陰陽否絕之候。不當與上吐下閉之關格混同立論則可。若言上吐下閉。

當稱隔食癃閉。不得名為關格則不可。或言關格之證。其脈未必皆然則可。若言關格之脈。必無在尺在寸之分則不可。試觀仲景趺陽脈伏而澀。亦主關格。又有上微頭小者。則汗出。下微本大者。則為關格不通等例。其義自明。

白話文:

[關格]

《靈樞》提到,如果體內的陰氣過度旺盛,陽氣就會無法正常運行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關」。反之,若陽氣過度旺盛,陰氣就無法正常運行,這就被稱為「格」。當陰氣和陽氣都處於極度旺盛的狀態,彼此無法互相調節,這種情況就被稱為「關格」。一旦出現關格的情況,患者往往會在預期的生命期限之前去世。

當陰陽兩氣的位置發生顛倒,疾病就被命名為關格,這種病大多無法治療。然而,如果是由於異常的氣體滯留導致的疾病,還是有可能進行治療的。當舌苔呈現白色且無法吞嚥液體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格」,格的表現形式通常為嘔吐。如果丹田部位有熱感,且小便無法排出,這被稱為「關」。在治療關格時,我們需要使用催吐的方法來調整氣機的運行,並不一定是要把痰液排出。使用鹽水催吐,同時用牙皁水清洗小腹和私密部位,或者在肚臍位置敷鹽,這些方法都是很有效的。如果有痰需要排出,可以使用二陳湯催吐。

在治療過程中,可能需要調整氣機的上升和下降。如果中氣虛弱,氣機運轉不暢,可以在補氣藥物中加入調節氣機升降的成分。首先,可以用四君子湯換參蘆催吐,然後再使用人參散、柏子仁湯來調理身體。如果脈象顯示沉細,且手腳冰涼,可以使用既濟丸。對於勞累後氣虛不運的情況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添加木香和檳榔。對於心脾疼痛後小便不通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中焦有痰阻塞,下焦氣滯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木通和枳殼,服用後再催吐。對於上部寒冷,下部燥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黃連湯,將桂枝換成肉桂。對於上部燥熱,下部寒冷的情況,可以使用八味丸,並添加牛膝和車前。對於關格不通,無法排尿,但頭部無汗的情況,是可以治療的;但如果頭部有汗,則預示著病情危急。

石頑先生說,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當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比正常脈象強四倍以上,這種情況被稱為關格。這是因為陽經的診斷基於人迎脈,陰經的診斷基於寸口脈。扁鵲曾經說過,如果脈象延伸至魚際,這被稱為溢,代表外關內格。如果脈象延伸至尺部,這被稱為覆,代表內關外格。張仲景也曾經指出,在尺部的脈象代表關,在寸部的脈象代表格。關代表無法小便,格代表嘔吐。這些診斷都是基於在寸口診斷陽分,在尺部診斷陰分。因此,《難經》中也提到,如果上部有脈,但下部無脈,患者可能會嘔吐,如果不嘔吐,可能會死亡。張仲景還提到,如果趺陽脈象伏而澀,這代表可能會嘔吐,消化功能受影響;如果脈象澀,這代表食物難以下嚥,這被稱為關格。由此可知,關格的脈象和症狀並非只有一種。

然而,馬仲化解釋《內經》中的關格,認為這不是指食道阻塞或尿路閉塞的症狀。而張介賓的《類經》則完全否定了扁鵲和張仲景的觀點,堅持認為人迎脈位於頸部,是陽明經的表脈,因此批評李杲和朱丹溪仍然沿襲王叔和的脈經,將左側診斷為人迎脈,右側診斷為氣口脈的錯誤觀點。然而,我們必須承認,《內經》確實是醫學聖典,應該遵循其教導,但扁鵲和張仲景的著作同樣具有聖典的地位。人迎脈和氣口脈用於區分表裡陰陽,而寸口和尺部脈象則用於區分上下陰陽。全身的表裡上下氣化都由肺部負責調節,血液循環則由心臟主管。因此,任何氣血的盛衰都會在氣口脈象中有所反映。氣口實際上是肺經的一個脈象,只是根據不同部位,可以反映出其他臟器的氣象。例如,張仲景提到的趺陽脈和少陰脈雖然主要反映足部的情況,但在診斷時也會參考關尺脈象。因此,《內經》中提到的人迎脈和氣口脈,左右脈象的診斷也是可以接受的。醫療之道貴在圓通,如果一味地固守某一理論,而不考慮實際情況,這就如同固守一種理論。因此,對於《內經》中的關格,我們應該理解為表裡陰陽之間的相互隔絕,而不是將其與上吐下閉的關格混為一談。如果我們談論的是上吐下閉的情況,應該稱為食道阻塞或尿路閉塞,而不是關格。或者,我們可以說關格的脈象未必一定是特定的脈象,但不能說關格的脈象一定沒有在尺部或寸部的分別。例如,張仲景提到的趺陽脈象伏而澀,也會主導關格的診斷,還有上微頭小的情況,會導致出汗,而下微本大的情況,則會導致關格不通等例子,其含義自然清晰。

2. 呃逆(噫氣、諸逆衝上)

劉宗厚曰。呃逆有虛有實。有火有痰有水氣。不可專作寒論。蓋傷寒發汗吐下後。與瀉利日久。及大病後。婦人產後有此證。皆屬脾胃大虛。若因痰水停積心下。或因暴怒氣逆痰厥。或傷寒熱病失下。則皆屬熱也。夫水性潤下。火性炎上。今其氣自下衝上。非火而何。大抵治法。

虛則補之。虛中須分寒熱。如因汗吐下後。誤服寒涼過多。當溫補之。如脾胃陰虛。火逆上衝。當平補之。挾熱者。當涼補之。若實者。如傷寒失下。地道不通。因而呃逆。當寒下之。如痰飲停蓄。或暴怒氣逆痰厥。此等必形氣俱實。別無惡候。隨其邪之所在。湧之泄之。清之利之。

胃虛木挾相火。直衝清道而上者。異功散加肉桂。甚則加黃柏、附子。送六味丸。吐利後。胃氣虛寒者。理中湯加附子、丁香、柿蒂。吐利後。胃虛熱者。橘皮竹茹湯。呃逆嘔吐多者。屬胃虛有痰。半夏、茯苓、生薑。兼食結痰積則膈間飽悶。枳、朮、半夏、生薑。平人飲熱湯及食椒、姜即呃者。

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。死血。用韭汁、童便下越曲丸。虛人、用理中湯加蓬朮、桃仁。痰。加茯苓、半夏。蓋呃逆皆是寒熱錯亂。二氣相搏使然。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。如丁香、柿蒂並投之類。試觀平人冷呃。令其思想則止。思則脾火氣乘。而胃氣和矣。呃逆雖多有屬火者。

然病後久虛發呃。皆屬於寒。宜用半夏一兩。生薑一兩。水煎熱服。或用丁香數十粒。柿蒂十枚。滾水泡服。或理中湯加枳殼、茯苓、半夏。不應。加箬蒂、丁香。若胃中寒甚。呃逆不已。或復嘔吐。丁香煮散。或附子粳米湯加炒川椒、丁香。暴怒呃逆。神昏吐涎。此肝火逆上。

防有血積膈間。若按之痛者。藕汁、麻油。服少頃。即探吐之。不痛者。陳皮二兩。煎湯探吐之。產後呃逆。最為惡候。急灸期門左穴。艾炷如小豆大。宜服四逆加人參湯、羌活附子散。或桂心五錢。薑汁三合。和水煎服。

石頑曰。呃逆在辨寒熱。寒熱不辨。用藥立斃。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。雖有手足厥逆。大便必堅。定屬火熱。下之則愈。萬舉萬全。若胃中無實火。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。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於咽喉。或時鄭聲雖無厥逆。定屬虛寒。苟非丁、附。必無生理。若胃中稍有陽氣。

何致音聲餒怯不前也。蓋胃中有火則有聲。無火則無聲。誤以柿蒂、蘆根輩治之。倉扁不能復圖矣。又有始熱終寒者。始本熱邪。因過用苦寒。寒鬱其熱。遂至呃逆。急宜連理湯加薑、半主之。五六日大便不通者。削陳醬姜導之。若真陽素虛人。誤用苦寒通其大便。必致熱去寒起。

多成不救。復有飲熱飲冷而呃。背微惡寒。目睛微黃。手足微冷。大便溏黑者。屬瘀血。若飲熱則安。飲冷則呃。雖有背惡寒。手足冷。大便溏等證。此屬濕痰。肥人多此。須推瘀血痰飲例治之。

白話文:

劉宗厚說,呃逆這種病症有虛證也有實證,有因為火氣引起的,也有因為痰、水氣引起的,不能一概而論都當作寒證來治療。像是傷寒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之後,或是腹瀉很久、大病之後、產後婦女出現這種症狀,多半是脾胃極度虛弱。如果是因為痰濕、水液積在胃部,或者因為突然大怒、氣逆導致痰厥,又或是傷寒熱病時沒有及時排泄,這些都屬於熱證。水性往下流,火性往上燒,現在氣從下往上衝,不是火是什麼?所以治療的原則,

虛證就要補益,虛證中還要區分寒熱。如果是因為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後,誤服太多寒涼藥物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如果是脾胃陰虛,虛火上衝,就應該用平補的方法。如果有夾雜熱象,就應該用涼補的方法。如果是實證,像是傷寒時沒有及時排泄,導致腸道不通暢,因而出現呃逆,就應該用寒涼藥物來瀉下。如果是有痰飲停滯,或是因為突然大怒、氣逆導致痰厥,這種情況通常身體氣血都充實,沒有其他不好的症狀,就應該根據邪氣的所在,用催吐、瀉下、清熱、利濕等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是因為胃虛,導致肝木挾帶相火,直接往上衝到咽喉,可以用異功散加肉桂來治療,嚴重的話可以再加黃柏、附子,配著六味丸一起服用。如果是吐瀉之後,胃氣虛寒,可以用理中湯加附子、丁香、柿蒂來治療。如果是吐瀉之後,胃虛有熱,可以用橘皮竹茹湯來治療。如果呃逆嘔吐頻繁,屬於胃虛有痰,可以用半夏、茯苓、生薑來治療。如果同時有食積痰滯,導致胸膈飽悶,可以用枳實、白朮、半夏、生薑來治療。如果平常人喝熱湯或吃辣椒、薑就容易呃逆,

表示胃裡有寒痰或死血。如果是死血,可以用韭菜汁、童子尿送服越鞠丸來治療。如果是虛弱的人,可以用理中湯加蓬朮、桃仁來治療。如果是痰,可以加茯苓、半夏。總之,呃逆多半是因為寒熱錯亂,兩種氣互相搏擊所導致,所以治療時也經常使用寒熱並用的藥物,像是丁香、柿蒂一起使用。可以觀察到,平常人因為寒冷引起的呃逆,如果讓他思考事情,呃逆就會停止,因為思考時,脾火之氣上升,胃氣就調和了。雖然呃逆很多屬於火證,

但病後久病虛弱導致的呃逆,多半屬於寒證,可以用半夏一兩、生薑一兩,用水煎熱服。或者用丁香幾十粒、柿蒂十枚,用滾水沖泡服用。也可以用理中湯加枳殼、茯苓、半夏,如果沒有效果,再加箬蒂、丁香。如果胃中寒氣很盛,呃逆不止,甚至又嘔吐,可以用丁香煮散。或者用附子粳米湯加炒過的川椒、丁香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突然大怒引起的呃逆,出現神志不清、吐口水,這是肝火上逆,

要注意可能會有瘀血積在膈間,如果按壓會痛,可以用藕汁、麻油服用,過一會兒就催吐。如果按壓不痛,可以用陳皮二兩,煎湯催吐。產後呃逆是最危險的症狀,要趕快在期門穴左邊施灸,艾炷像小豆那麼大,並服用四逆加人參湯、羌活附子散。或者用桂心五錢、薑汁三合,加水煎服。

石頑說,呃逆的重點在於辨別寒熱,如果寒熱不分,用藥會馬上出問題。凡是聲音洪亮、連續不斷的呃逆,即使有手腳冰冷的現象,大便一定很硬,這肯定是屬於火熱證,用瀉下的方法就可以治好,而且百試百靈。如果胃中沒有實火,怎麼可能激盪出那種聲音往上衝呢?如果聲音低弱,無法傳到咽喉,或者時斷時續,即使沒有手腳冰冷,也一定是屬於虛寒,如果不用丁香、附子等溫熱藥,一定沒有活路。如果胃中還有一點陽氣,

怎麼可能聲音會虛弱到發不出來呢?胃中有火,呃逆的聲音才會大,沒火就不會有聲音。如果誤用柿蒂、蘆根之類的藥物來治療,那就算神醫華佗、扁鵲也沒辦法救了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開始是熱證,後來轉為寒證,一開始是熱邪,因為過度使用苦寒藥物,寒氣鬱住了熱邪,才會導致呃逆,要趕快用連理湯加生薑、半夏來治療。如果五六天大便不通,可以用陳醬、薑汁來導瀉。如果是本身陽氣虛弱的人,誤用苦寒藥來通便,一定會導致熱邪被清除,寒氣又起來,

大多會變成不治之症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喝熱的或冷的都會呃逆,背部微微發冷,眼睛稍微發黃,手腳微微冰冷,大便稀黑,這是屬於瘀血。如果喝熱的會舒服,喝冷的就會呃逆,雖然有背部發冷、手腳冰冷、大便稀爛等症狀,這屬於濕痰。肥胖的人多半有這種情況,要根據瘀血、痰飲等原則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