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4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3)

1. 霍亂(乾霍亂、吐利)

〔診〕脈伏或微澀者霍亂。脈長為陽明本病。霍亂脈洪大吉。虛微遲細兼喘者凶。氣口脈滑。乃膈間有宿食。雖吐猶當以鹽湯探吐之。吐盡。用和中藥。凡吐瀉脈見結促代伏。皆不可便斷為死。霍亂之後。陽氣已脫。或遺尿不知。或氣怯不語。或膏汗如珠。如躁欲入水。或四肢不收。舌卷囊縮。皆為死候。

乾霍亂,心腹脹痛。欲吐不吐。欲瀉不瀉。煩躁悶亂。俗名攪腸痧。此土鬱不能發泄。火熱內熾。陰陽不交之故。或問方論皆言宿食與寒氣相搏。何以獨指為火耶。曰。昏亂躁悶。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。每致急死。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。但攻之太過則脾愈虛。溫之太過則火愈熾。

寒之太過則反捍格。須反佐以治。然後火可散耳。古法有鹽煎童便。非但用之降火。且兼取其行血。不可廢也。一法。以鹽湯探吐。並用鹽填臍中。以艾灸二七壯屢效。

吐利,吐利者。言嘔吐而利是也。上吐下利。煩擾躁亂。乃謂之霍亂。與但稱吐利者有異。蓋暴於旦夕者為霍亂。可延至數日者為吐利耳。有吐瀉及痢疾。進湯藥太驟。以致嘔逆。二陳加豆蔻、砂仁。甚則加沉香。有熱。加薑汁炒川連。乾嘔而利者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上吐下瀉不止。

當渴而反不渴。脈微細而弱者。理中湯。或渴不能飲。脈細數。連理湯。夏月泄瀉。或嘔吐。生薑汁調天水散。有痰積泄利不止。甚則嘔而欲吐。利下不能飲食。由風痰羈絆脾胃之間。導痰湯加羌、防。瀉屬脾。宜升胃。補中益氣湯。吐屬胃。宜醒脾。六君子加香、砂。吐瀉並作。

宜升胃醒脾。二湯各半和服。

白話文:

霍亂(乾霍亂、吐利)

[診斷] 脈象呈現微弱或遲滯,代表可能是霍亂。如果脈象長,代表是陽明經本身的疾病。霍亂時脈象洪大,是好的現象。如果脈象虛弱、微小、遲緩細小,並且伴隨喘息,就表示情況危險。如果氣口脈象滑,表示膈間有積存的食物,即使已經嘔吐,也應該用鹽水催吐。吐乾淨後,再使用調和脾胃的中藥。凡是嘔吐腹瀉,脈象出現結脈、促脈、代脈或伏脈,都不能馬上斷定病人會死亡。霍亂過後,如果陽氣已經脫失,可能出現遺尿、小便失禁,或精神萎靡不說話,或汗如珠粒般滴落,或煩躁想跳入水中,或四肢無力,或舌頭蜷縮、陰囊收縮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
乾霍亂,會出現心腹脹痛、想吐卻吐不出來、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、煩躁不安、心神不寧等症狀,民間俗稱「攪腸痧」。這是因為體內鬱積之氣無法發散,火熱內盛,陰陽失調所導致的。有人會問,許多醫書都說是積食和寒氣相搏造成的,為什麼這裡獨獨說是火?我回答,昏亂煩躁,不正是所有躁狂症狀中屬於火的表現嗎?常常導致急性死亡,不正是暴病暴死的火性嗎?但過度攻伐,會使脾胃更虛弱,過度溫補,會使火氣更旺盛。

過度使用寒涼藥,反而會產生抵抗。必須使用反佐的方法來治療,才能將火氣散去。古方有鹽煎童便,不僅是用來降火,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,不可廢除。另一種方法,是用鹽水催吐,並用鹽填滿肚臍,再用艾灸二七壯,效果很好。

吐利,所謂吐利,就是指嘔吐和腹瀉。上吐下瀉、煩躁不安,就稱為霍亂,這和單純的吐利不同。一般來說,發病急驟的稱為霍亂,可持續數日的稱為吐利。有些病人,因為嘔吐、腹瀉或痢疾,太快服用湯藥,導致噁心嘔吐,這時可用二陳湯加上豆蔻、砂仁,嚴重的話再加沉香。如果有熱象,則可加薑汁炒黃連。如果乾嘔且腹瀉,可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如果上吐下瀉不止,

病人應該感到口渴,卻反而不覺得渴,而且脈象微弱細小,這時可用理中湯。如果口渴但不能飲水,脈象細數,可用連理湯。夏天腹瀉或嘔吐,可以用生薑汁調天水散。如果痰積導致腹瀉不止,甚至想吐卻又吐不出來,腹瀉且無法進食,這是因為風痰阻滯在脾胃之間,可用導痰湯加上羌活、防風。腹瀉屬於脾的問題,應該升提胃氣,可用補中益氣湯。嘔吐屬於胃的問題,應該使脾胃清醒,可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、砂仁。如果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,

應該升提胃氣,使脾胃清醒,將上述兩種湯藥各取一半混合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