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二 (22)
卷二 (22)
1. 火
則釜中津氣上騰,理則然矣。可見下虛者,不但真陰虛,究竟真陽亦虛耳。命門之火,乃水中之火,相依而永不相離也。火之有餘,緣真水之不足也;毫不敢去火,只補水以配火,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。火之不足,因見水之有餘也;亦不必瀉水,就於水中補火,益火之源以消陰翳。
〔診〕石頑曰:按脈法云,浮而洪大為虛火,沉而實大為實火。其說似是而實紕繆。火性燔烈,抑之則空;雖有虛實之分,絕無沉實之脈。詳內經二火五火之說,無不本諸三焦。三焦配合心主,代心司化育之令,即謂之君;而命門獨操其權,故謂之相。若相火妄臨五位,則為五志之火。
其實一氣之亢,初無彼此;但以洪盛滿指者為實火。或炎膈上,即為心肺之火;或迫中宮,即為脾胃之火;或結下焦,即為小腸膀胱之火。分其部位以推之,隨其微甚而調之。若弦細而數,按之益堅,為少火氣衰,而見肝腎真脈,非火使然。夫下焦之火,龍火也;水盛則蟄藏不見,其脈自平。
今弦細且數,乃冰雪陰凌之象;虛勞見此,最為劇候。或反虛大數疾,為食氣之火,耗竭真陰,虛陽飛越之兆;久病得此,百不一生。惟暴脫元氣者,猶可峻補以斂固之。大抵火證之脈,但有虛大,按之必空,斷無實大之理。其火鬱中焦,惡寒戰慄,則有六脈小匿者。
此火氣鬱伏灰燼,不得發光舒焰,反兼寒水勝己之化矣。熱結胃口,咳吐結痰,亦有寸口滑實者;熱遺下焦,淋濁溺痛,多有尺內洪滑者。皆胃中濕濁上逆下滲之候,終與火無預也。當知火盛之脈,浮取雖洪盛滑疾,中按則軟闊不堅,重按則豁然中空;尋之脈見指傍,舉指澀澀然如輕刀刮竹之狀,方是無形之火象。
若中宮有物阻礙,則關上屈曲而出;膈上有痰凝滯,則寸口屈曲而上;總謂之鉤。如無阻礙,則無屈曲之象矣。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實,指下累累如循貫珠薏苡子狀者,皆有形之濕熱,蘊積於經脈之中,不當於火門求治也。
東垣治一人。傷寒目赤而煩渴,脈息七八至,按之不鼓擊。經曰:「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。」此陰盛格陽於外,非熱也。與薑、附之劑,汗出而愈。按此與海藏治狂言發斑,身熱脈沉細陰證例同。
丹溪治一婦。患心中如火燒,一燒便入小腸,急去小便,大便隨時亦出,脈滑數。此相火送入小腸。以四物加芩、連、蘹香、木通四劑,三年之患頓愈。
石頑治太史張弘蘧精氣下脫、虛火上逆、怔忡失血證。診其右關氣口獨顯弦象;左尺稍嫌微數;余皆微細搏指。明系陰火內伏之象。診後,乃尊唯一詳述病情,云自去冬勞心太過,精氣滑脫,加以怵惕恐懼,怔忡驚悸不寧。都門之醫,峻用人參、桂、附。至歲底稍可;交春復劇如前。
白話文:
鍋裡的水蒸氣會向上升騰,這是自然現象。由此可見,下焦虛弱的人,不僅是真陰虛,實際上真陽也虛。命門的火,是水中之火,與水互相依存,永遠不會分離。火之所以會過旺,是因為真水不足。這時絕對不能去降火,只能補水來調和火。要增強水的功能來制約過盛的陽氣。火之所以會不足,是因為看到水太多。這時也不必去瀉水,應該在水中補火,增強火的源頭來消除陰寒。
石頑說,按照脈法所說,浮而洪大的脈象是虛火,沉而實大的脈象是實火,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,但實際上是錯誤的。火的性質是猛烈的,壓制它就會變得虛空,雖然有虛實之分,但絕不會有沉而實的脈象。仔細研究《內經》中關於二火和五火的說法,都是以三焦為基礎。三焦配合心臟,代替心臟行使化育的功能,所以稱為「君」。而命門獨自掌握這個權力,所以稱為「相」。如果相火妄動到身體各處,就會變成五種情志之火。
實際上,氣的亢盛,本身沒有什麼彼此之分。只是以洪大充滿手指的脈象為實火。如果火在胸膈以上,就是心肺之火;如果火迫於中焦,就是脾胃之火;如果火結於下焦,就是小腸膀胱之火。根據火所在的部位來判斷,再根據輕重程度來調理。如果脈象細而弦,摸起來快速,按下去反而更堅硬,這是少火衰弱的表現,而呈現肝腎的真實脈象,並不是火造成的。下焦的火,就像龍火一樣,水旺盛的時候就會潛藏不見,脈象自然會平和。現在脈象細而弦,而且快速,這是冰雪陰寒的表現。虛勞病人出現這種脈象,病情最為嚴重。如果脈象反而出現虛大而且快速,這是食氣之火,耗盡真陰,虛陽外越的徵兆。久病的人出現這種脈象,幾乎沒有活的希望。只有突然元氣大脫的人,還可以通過峻補的方法來固住元氣。總之,火證的脈象,只會出現虛大,按下去必定是空虛的,絕不會有實大的情況。如果火鬱結在中焦,出現怕冷戰慄的症狀,可能會出現六脈細小的情況。這是因為火氣鬱伏,像灰燼一樣,無法發光燃燒,反而被寒水壓制了。如果熱邪結於胃部,出現咳嗽吐痰的情況,也可能出現寸口脈象滑實的現象。如果熱邪遺留在下焦,出現小便淋漓疼痛的情況,大多會在尺脈出現洪滑的現象。這些都是胃中濕濁向上逆行或向下滲透的表現,最終與火無關。應該知道,火旺的脈象,浮取時雖然洪盛滑疾,但中按時是軟而寬鬆不堅實的,重按時則感覺空虛。仔細尋找,脈象會出現在指頭旁邊,舉起手指時會感覺澀澀的,像用輕刀刮竹子一樣。這才是無形火的脈象。如果中焦有東西阻礙,關脈就會彎曲而出;如果胸膈有痰凝滯,寸脈就會彎曲向上,都稱為「鉤」。如果沒有阻礙,就不會出現彎曲的脈象。如果脈象洪盛,而且中按重按都感覺實在,手指下感覺像一串串的薏苡子一樣,這些都是有形的濕熱,蘊積在經脈之中,不應該從火方面去治療。
東垣曾經治療一個人,因為傷寒導致眼睛發紅而且口渴,脈搏每分鐘七八次,按下去不鼓動,這符合《經》所說的:「脈搏雖然出現,但按下去不鼓動,所有陽虛都是這樣」。這是陰氣過盛,把陽氣排斥在外的表現,不是熱證。給予他薑、附子類的藥物,讓他出汗就好了。這和海藏治療狂言發斑,身體發熱但是脈象沉細的陰證例子相同。
丹溪曾經治療一位婦女,患有心中像火燒一樣的病,一燒就進入小腸,急著去小便,大便也隨時排出,脈象滑數。這是相火下注小腸的表現,用四物湯加上黃芩、黃連、茴香、木通四味藥,四劑就治好了她三年都沒治好的病。
石頑曾經治療太史張弘蘧,他出現精氣下脫,虛火上逆,心悸失血的症狀。診脈時,發現右關的氣口脈象獨自顯得弦急,左尺脈稍微有點微數,其餘的脈象都細微,這明顯是陰火內伏的表現。診斷之後,對方才詳細說述病情。說從去年冬天開始,因為過度勞累,導致精氣滑脫,加上驚恐害怕,出現心悸不寧的症狀。京城的醫生都用大量的人參、桂枝、附子來治療,到年底稍有好轉,但是到了春天病情又加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