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八 (2)
卷八 (2)
1. 目疾統論
內障屬虛挾氣鬱,黑水神光昏翳,外似好眼而不能照物,不痛不癢,惟不能睹。須分氣血脾胃治。
銀海精微曰:「夫眼者,乃五臟之精華,如日月麗天,昭明而不可掩者也。其首尾赤眥屬心;其滿眼白睛屬肺;其烏睛裹擷屬肝;其上下肉胞屬脾;而中間一點黑瞳如漆者,腎實主之。是隨五臟各有證應。然論所主,則瞳子之關係重焉。何以言之?目者肝之外候也,肝取木,腎取水。水能生木,子肝母腎,焉有子母而能相離者哉?故肝腎之氣充,則精彩光明;肝腎之氣乏,則昏蒙眩暈。烏輪赤暈、刺痛浮漿,此肝熱也。眼生新淚、枯黃繞睛,此肝虛也。瞳神開大、淡白偏斜,此腎虛也。瞳神緊小,或帶微黃,此腎熱也。一虛一實,以此驗之。凡熱沖發於眼,皆當清心補肝,又不可拘執其水生木之說。析而論之,則拘急牽颼、瞳胞白癢而清淚、不赤不痛,是謂風眼。烏輪突起、胞硬紅腫、眵淚濕漿、裡熱刺痛,是謂熱眼。眼昏而淚、胞腫而軟、上壅朦朧、酸澀微赤,是謂氣眼。其或風與熱並,則癢而浮赤;風與氣薄,則癢而昏沉。血熱交聚,故生淫膚、粟肉、紅縷、偷針之類。氣血不至,故有眇視、胞垂、雀目、盲障之形。淡紫而隱紅者,為虛火;鮮紅而焮赤者,為實熱。兩眥逞露、生胬肉者,此心熱血旺。白膜紅膜如拘輪者,此氣滯血凝。熱證:瞳神肉壅,白睛帶濕,色浮而赤者也。冷證:瞳神青綠,白睛枯槁,氣沉而濁也。眼熱經久,復有風冷所乘,則赤爛。眼中不赤,但為痰飲所注,則作痛。肝氣不順而挾熱,所以羞明。肝熱蓄聚而傷胞,所以胞合。此外證之大概。然而五臟不可缺一,脾與肺獨無預?何也?曰:白睛帶赤,或紅筋者,其熱在肺;上胞下瞼,或目胞間如疥點者,其熱在脾。脾主味也,五味榮養諸中,則精神發於外。肺主氣也,水火升降、榮衛流轉,非氣孰能使之?前所云五臟各有證應,於此又可推矣。雖然,眼之為患,多生於熱。其間用藥,大抵以清心涼肝、調血順氣為先。有如腎家惡燥,設遇虛證,亦不過以當歸、地黃輩潤養之,輕用溫藥不可也。至於退翳一節,尤關利害。凡翳起肺,肺家受熱,輕則朦朧,重則生翳。如珍珠、如碎米者易散;翳狀如梅花者難消。雖翳自熱生,然治法先退翳而退熱。若謂熱極生翳,先去赤熱,則血為之冰,而翳不能去矣。其有赤眼,涼藥與之過多,又且滌之以水,不反掌而水凝矣。眼特一團水,且水性澄清,尤不可拘拘於點洗。喜怒失節、嗜欲過度、窮役眼力、泣涕過多、凌寒衝風、當暑觸熱、不避煙火、飲啖熱多,此皆患生於臟腑者也。專事點洗可乎?有能靜坐澄神、愛護目力、放懷息慮、心逸目休,調和飲食以養之,斟酌藥餌以平之,明察秋亳,斷可必矣。」
白話文:
內部的眼疾多半是虛弱,同時伴隨氣的鬱結。這種情況會導致瞳孔中的光澤變得昏暗,眼睛外觀看起來正常,卻無法看清楚東西,不痛不癢,只有看不見的困擾。治療上需要區分氣、血、脾、胃的問題來處理。
《銀海精微》中提到,眼睛是五臟精華的匯聚,就像太陽和月亮照耀天空,光明而無法遮掩。眼頭和眼尾的紅肉屬於心,整個眼白的部位屬於肺,黑眼珠外圍的虹膜屬於肝,上下眼瞼屬於脾,而中間如同漆黑一點的瞳孔則由腎主導。每個部位都對應著五臟的病症表現。但如果論及重要性,瞳孔的關聯性最為重要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,肝屬木,腎屬水。
水能生木,肝是腎的子,腎是肝的母,哪有母子可以分離的道理呢?所以當肝腎之氣充足時,眼睛就明亮有神;當肝腎之氣不足時,眼睛就會昏暗、頭暈。黑眼珠周圍出現紅暈、刺痛、分泌物增多,這是肝熱的表現;眼睛不斷流淚、眼周發黃,則是肝虛的表現;瞳孔放大、顏色淡白或偏斜,是腎虛的表現;瞳孔緊縮或帶有微黃,是腎熱的表現。這些虛實的變化可以作為判斷依據。凡是熱氣向上衝到眼睛的,都應該清心補肝。但也不能拘泥於水生木的理論。進一步分析,眼睛緊繃抽痛、眼白癢、流清淚、不紅不痛,這是風邪引起的眼疾;黑眼珠突出、眼瞼紅腫堅硬、分泌物多、眼睛內熱刺痛,這是熱邪引起的眼疾;眼睛昏花流淚、眼瞼腫脹鬆軟、眼部有阻塞感、酸澀輕微發紅,這是氣滯引起的眼疾。如果風邪和熱邪同時存在,就會感到眼睛癢而浮腫發紅;風邪和氣滯並存,就會感到眼睛癢而昏沉。
血熱積聚在眼睛,會導致眼睛長出贅肉或紅血絲。氣血無法到達眼睛,則可能出現視力模糊、眼瞼下垂、夜盲、失明的狀況。如果眼睛呈現淡紫色或隱隱發紅,是虛火;鮮紅且腫痛,是實熱。眼頭眼尾的紅肉暴露,長出翼狀胬肉,這是心熱血旺的表現;眼白和紅色的膜層如同被束縛,是氣滯血瘀的表現。熱證表現為瞳孔周圍有肉狀增生,眼白濕潤發紅;冷證表現為瞳孔呈青綠色,眼白枯槁,氣色暗沉。
眼睛發熱久了,又受到風寒侵襲,就會導致眼睛紅腫潰爛。眼睛雖然不紅,但因痰飲停留在眼部,也會引起疼痛。肝氣不順且挾帶熱邪,會導致眼睛畏光;肝熱積聚而傷到眼瞼,會導致眼瞼閉合。以上是眼疾外在症狀的大致情況。然而,五臟缺一不可,為什麼脾和肺看起來沒什麼關係呢?眼白發紅或出現紅血絲,是因為肺熱;上眼瞼和下眼瞼或眼瞼邊緣出現類似疥瘡的紅點,是因為脾熱。脾主管食物的味道,五味能夠滋養身體,精神才能外顯。肺主管氣,水火的升降、營養物質的運行,都必須靠氣才能推動。前面提到的五臟各有所屬的病症,在這裡又可以進一步驗證了。雖然如此,眼疾多半是因熱而起,用藥主要以清心涼肝、調和氣血為主。如果腎臟容易乾燥,遇到虛證,也只是用當歸、地黃等滋潤的藥物來調養,不可輕易使用溫熱的藥物。至於去除眼翳,這更是關係重大。
眼翳多半因肺熱而起,輕則視力模糊,重則會長出眼翳。像珍珠或碎米狀的眼翳比較容易消散,像梅花狀的則難以去除。雖然眼翳是因熱而生,但治療方法應該先退翳再退熱。如果認為熱極才會生翳,就先去除紅熱,那麼血液就會凝滯,而眼翳也無法去除。如果眼睛發紅,給予過多寒涼的藥物,又用水清洗,反而會讓情況更加糟糕,因為眼睛本身就是一團水,而且水性清澈。
所以,不要拘泥於用水清洗眼睛。情緒失控、慾望過多、過度使用眼睛、哭泣過多、迎風受寒、在炎熱的天氣下曝曬、不避開煙火、飲食過於燥熱,這些都是眼疾的內在原因。只專注於點藥清洗眼睛,能夠解決問題嗎?如果能夠靜坐沉思、愛護眼睛、放鬆心情、讓眼睛休息、調和飲食來保養它、斟酌藥物來調理它,那麼,即使是極細微的秋毫也能看得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