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卷八

2. 七竅門上

3. 目疾統論

內經曰。五臟六腑之精氣。皆上注於目。而為之睛。睛之窠為眼。骨之精為瞳子。筋之精為黑眼。血之精為絡其窠。氣之精為白眼。肌肉之精為約束。裹擷筋骨。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。上屬於腦。後出於項中。(後世五輪八廓蓋本諸此。)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。白眼赤脈法於陽。

陰陽合傳而精明也。東方青色。入通於肝。開竅於目。藏精於肝。人臥則血歸於肝。肝受血而能視。心合脈。諸脈皆屬於目。目者宗筋之所聚。上液之道也。泣不止。則液竭。液竭則精不灌。精不灌。則目無所見矣。氣脫者。目不明。目眥外決於面者。為銳眥。(屬少陽。)近鼻上為內眥。

上為外眥。(屬太陽。)下為內眥。(屬陽明。)赤脈從上下者。太陽病。從下上者。陽明病。從外走內者。少陽病。邪客陽蹺之脈。令人目痛。從內眥始。

東垣曰。經云。諸脈皆屬於目。目得血而能視。又云。心事煩冗。飲食失節。勞役過度。故脾胃虛弱。心火大盛。則百脈沸勝。血脈逆行。邪害空竅。夫五臟六腑之精氣。皆稟受於脾土。而上貫於目。目者血之宗也。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。不能歸明於目。心者君火也。

主人之神。宜靜而安。相火代行其令。相火者。胞絡也。主百脈。皆榮於目。既勞役運動。勢乃妄行。及因邪氣所並。而損其血脈。故諸病生焉。凡醫者不理脾胃。及養血安神。治標不治本。不明正理也。子和云。目不因火則不病。如氣輪變赤。火乘肺也。肉輪赤腫。火乘脾也。

黑水神光被醫。火乘肝與腎也。赤脈貫目。火自甚也。能治火者。一句可了。故內經云。熱勝則腫。治火之法。在藥則鹹寒。吐之下之。在針則神庭。上星。囟會。前頂。百會。血之翳者。可使立退。痛者可使立已。昧者可使立明。腫者可使立消。惟小兒不可刺囟會。為肉分淺薄。

恐傷其骨。然小兒水在上。火在下。故目明。老人火在上。水不足。故目昏。內經云。血實者宜決之。又云。虛者補之。實者瀉之。如雀目不能夜視。及內障。暴怒大憂之所致也。皆禁出血。止宜補肝養腎。目暴腫。隱澀難開者。以三稜針刺前頂百會穴。出血大妙。宜淺勿深。

深則傷骨。惟後頂強間腦戶風府四穴。不可輕用針灸。以多忌犯故也。目忽盲不見物。此相火也。太陽陽明氣血俱盛。乃刺其鼻中攢竹穴與頂前五穴。大出血立明。他經出血。其病轉劇。故曰。刺太陽陽明則目愈明。刺少陽陽明則目愈昏。近世有以光明草於上下胞打出血絲。

往往獲效。即三稜針刺血之法。惟可施之於有餘暴發耳。

外障屬風熱上壅。上下胞胬肉。蓓蕾磨蕩其睛。久之生翳蔽其睛明。當消風散熱。外用點藥退之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,五臟六腑的精華之氣,都會向上注入眼睛,形成眼珠。眼珠所在的凹陷處稱為眼眶,骨頭的精華形成瞳孔,筋的精華形成黑眼珠,血的精華分布在眼眶周圍形成脈絡,氣的精華形成白眼珠,肌肉的精華用來約束和包覆筋骨,血氣的精華與脈絡交織成為脈系,向上連接到大腦,向後延伸到頸部。(後世所說的五輪八廓,大概就是根據這個理論而來的。)因此,瞳孔和黑眼珠屬陰,白眼珠和紅色脈絡屬陽。

陰陽結合傳導,才能使眼睛明亮。東方的青色與肝相通,肝在眼睛開竅,肝儲藏精華。人躺下休息時,血液會回歸肝臟,肝臟得到血液滋養就能發揮視覺功能。心臟與脈絡相連,所有的脈絡都匯聚到眼睛。眼睛是筋的聚集處,也是體內液體的通道。如果哭泣不止,液體就會耗盡,液體耗盡精華就無法滋養眼睛,精華無法滋養眼睛,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。氣虛脫的人,眼睛會看不清楚。眼角外側朝向臉頰的,稱為銳眥(屬於少陽經);靠近鼻子的眼角稱為內眥;上眼角是外眥(屬於太陽經);下眼角是內眥(屬於陽明經)。如果紅色脈絡從上下走向,屬於太陽病;如果從下往上走,屬於陽明病;如果從外向內走,屬於少陽病。邪氣侵入陽蹺脈,會導致眼睛疼痛,疼痛從內眥開始。

李東垣說,《經》上說,所有的脈絡都匯聚到眼睛,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見。還說,如果心思煩亂,飲食不節制,過度勞累,就會導致脾胃虛弱,心火旺盛,使得全身脈絡沸騰,血脈逆行,邪氣侵入空竅。五臟六腑的精華之氣,都來自脾土的滋養,然後向上貫通到眼睛。眼睛是血脈匯聚的地方,所以脾虛會使五臟的精華之氣失去主導,無法讓眼睛看清楚。心是君火,主導人的精神,應該保持寧靜平和。相火代替君火行使職責,相火就是胞絡,主導全身的脈絡,都滋養著眼睛。如果過度勞累運動,就會導致相火妄動,加上受到邪氣侵襲,損害血脈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醫生如果不能調理脾胃,養血安神,只是治標不治本,是不明白真正道理的。朱丹溪說,眼睛的疾病大多是因火而起,比如氣輪變紅,是火氣侵犯肺部;肉輪紅腫,是火氣侵犯脾臟;黑睛(瞳孔)被遮蔽,是火氣侵犯肝腎;眼睛裡出現紅色的脈絡,是火氣非常旺盛。能治療火氣的,一句話就夠了。《內經》說,熱盛就會腫脹,治療火氣的方法,用藥應選用鹹寒屬性的藥物,也可以用吐或下的方法。針灸的話,可選用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等穴位,血翳可以立即消退,疼痛可以立即停止,眼睛模糊可以立即變明亮,腫脹可以立即消退。但小兒不宜針刺囟會穴,因為小兒的頭骨較薄,容易傷到骨頭。小兒的陽氣在下,陰液在上,所以眼睛明亮;而老人陽氣在上,陰液不足,所以眼睛昏花。《內經》說,血實的要疏通,虛弱的要補益。像夜盲症、內障等疾病,大多是因過度憤怒或憂愁所致,都不宜用出血的方法,只能補肝養腎。眼睛突然腫脹,澀痛難以睜開,可以用三稜針刺前頂、百會穴,出血效果很好,但要注意淺刺,不要刺得太深,以免傷到骨頭。後頂、強間、腦戶、風府這四個穴位,不宜輕易使用針灸,因為有很多禁忌。眼睛突然看不見東西,這多半是相火妄動所致。如果太陽、陽明經的氣血都很旺盛,可以針刺鼻根的攢竹穴和頭頂前方的五個穴位,大量出血可以立即讓眼睛恢復光明。在其他經脈出血,病情反而會加重。所以說,針刺太陽、陽明經可以使眼睛更加明亮,針刺少陽、陽明經則會使眼睛更加昏暗。近代有人用光明草在上下眼瞼處刺出血絲,往往能見效,這其實也是三稜針刺血的方法,只能用於實證且突然發病的疾病。

外障的疾病多屬於風熱上壅,上下眼瞼長出贅肉,像蓓蕾一樣摩擦眼珠,時間久了會產生翳膜遮蔽眼珠,應當用消風散熱的方法,外用眼藥水去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