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38)
卷七 (38)
1. 交腸
交腸之病,大小便易位而出,或因醉飽,或因大怒,遂致臟氣乖亂,不循故道。 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,宜五苓散加木香以探之;肥盛多痰者,二陳湯加枳實、木香以探之,使闌門清利,得司泌別之職則愈矣。
石頑曰:交腸證,雖見於方書,而世罕見。 緣石山詹石匠之婦,產後五六日,惡露不行,腹脹喘滿,大便從前陰而出。省其故,緣平昔酷嗜菸酒,所產之兒,身軟無骨,因而驚駭,遂患此證。 余以芎歸湯,加莪朮、肉桂、炒黑山楂一服,惡露通而二便如常。
又陸聖祥之女,方四歲,新秋患血痢,而稀糞出於前陰,作冷熱不調、食積治,與五苓散服香連丸,二劑而愈。
又錢吉甫女,年十三,體肥痰盛,因鄰居被盜,發熱頭痛,嘔逆面青,六脈弦促,而便溺易位。 此因驚氣亂,痰襲竅端所致也。 與四七湯下礞石滾痰丸,開通痰氣而安。
白話文:
[交腸]這是一種疾病,病症表現為大小便的位置交換,不正常的排出。可能由於飲酒過量或是情緒極度憤怒,導致身體內臟的運作失調,不能按照正常路徑運行。治療方法是使用催吐方式來調整氣機,適合用五苓散加上木香來引導。對於肥胖且多痰的人,可用二陳湯加上枳實和木香來引導,讓消化系統順暢,使其能正常發揮分離精華和廢物的功能,病就會好。
石頑說,交腸這種病,雖然在醫書中有記載,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見到。有一次,一個石匠的妻子在產後五六天,子宮殘留物無法正常排出,腹部腫脹並且呼吸困難,大便從陰道排出。進一步瞭解,她平常有抽煙喝酒的習慣,出生的嬰兒身體非常軟弱,沒有骨骼支撐,因此感到驚恐,才導致了這個病症。我使用了芎歸湯,加上莪朮、肉桂和炒黑山楂,服用一次後,子宮殘留物得以排出,大小便也恢復正常。另有一個例子,陸聖祥的女兒,當時只有四歲,在初秋時患上血痢,稀便從陰道排出。原本以為是冷熱調節失衡和食物積滯造成的,使用了五苓散和香連丸,兩次服用後病情就得到了改善。再如錢吉甫的女兒,年僅十三歲,體型肥胖,痰多。因為鄰居家遭竊,她出現發燒、頭痛、嘔吐、面色蒼白等症狀,脈搏急促,大小便位置交換。這是因為驚嚇導致氣機混亂,痰堵塞了經絡。我使用了四七湯搭配礞石滾痰丸,打開了痰氣通道,病情得以緩解。
2. 腸鳴
內經腸鳴有五:一曰脾虛。經云:「脾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食不化。」枳實理中湯加木香。二曰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,六君子湯加木香。三曰邪在大腸。經云:「腸中雷鳴,氣上衝胸,邪在大腸。」半夏瀉心湯。四曰土鬱。經云:「土鬱之發,腸鳴而為數後是也。」平胃散加半夏、木香、茯苓。
五曰熱勝。經云:「少陰在泉,熱淫所勝,病腹中腸鳴,氣上衝胸。」葶藶木香散。金匱云:「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腹逆滿嘔吐。」附子粳米湯。東垣云:「如胃寒泄瀉腸鳴,於升陽除濕湯中加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生薑、大棗和煎。」丹溪云:「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,乃火激動其水也。」
二陳加芩、連、山梔,不應,用胃苓湯加減。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。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,水之病也。葶藶丸加木香。
白話文:
中醫古籍中記載了五種導致腸鳴的情況。首先,可能是脾臟虛弱。古籍中提到,脾虛會造成腹部脹滿及腸鳴,食物不易消化,治療可用枳實理中湯,並加入木香。
其次,可能是中氣不足,使得腸道不斷鳴叫,可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來調理。
第三,可能是大腸受到異常影響,古籍記載,若大腸受擾,腸道會像打雷般鳴響,氣息上衝至胸口,可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。
第四,可能是土鬱(即脾胃功能受阻),古籍提到,土鬱發作時,腸道會鳴叫且頻繁排便,可用平胃散加上半夏、木香、茯苓來治療。
最後,可能是熱氣過盛,古籍中提到,若熱氣太盛,會導致腹部腸鳴,氣息衝向胸口,可用葶藶木香散來治療。另有一種情況是腹部有寒氣,腸鳴聲如雷,胸腹感到逆滿並伴隨嘔吐,可用附子粳米湯治療。李東垣提到,若是胃寒導致的腹瀉與腸鳴,可在升陽除濕湯中加入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再配以生薑、大棗一起煎煮。朱丹溪認為,腸鳴的根源在於胃部,是由於火氣刺激了水份。可用二陳湯加上黃芩、黃連、山梔,若無效可改用胃苓湯,並依病情調整配方。若肺部的寒氣傳到腎臟,形成湧水,湧水現象是指腹部按壓不堅硬,水氣侵入大腸,快速行走時腸道會發出濯濯的聲音,如同布袋裡裝著漿液,這是水份相關的疾病,可用葶藶丸加上木香來治療。
3. 腸癰
金匱云:腸癰之為病,其身甲錯,腹支急,按之濡如腫狀,腹無積聚,身無熱。此為腸內有癰膿,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。
詳腸癰始發,證未昭著,但以腹之支急,按之如腫,或身有塊壘,便為真候。若腹無積聚、身無熱,洵為沉寒固結,雖下無濟,故用薏苡附子敗醬散,專以破散沉寒為務也。
周禹載云:附子辛散以破結;敗醬苦寒以排膿,務令膿化,仍從水道而出,將血病解而氣亦開矣。
腸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則痛如淋,小便自調,時時發熱,自汗出,復惡寒。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;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湯主之。
詳上條用薏苡附子敗醬散,是主寒沫初搏於腸,未郁為熱,腹濡滿而脈不洪數,身無熱而甲錯如鱗,故當用辛熱以散其結,即《內經》腎移寒於脾,則為癰膿是也。若癰已成,又非此方所宜。觀次條言脈遲緊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,則知膿未成時,其脈尚帶遲緊,便當下而不可溫矣。
下法,用桃核承氣,可不言而喻。至於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,大黃牡丹湯主之。夫既曰不可下,而仍用大黃者,何也?蓋癰膿既成於內,不下,毒從何泄?以意逆之,非謂概不可下也;必得排膿破瘀之劑,始為合宜,但戒泛用下藥耳。
病者脈數無熱,微煩默默,但欲臥,汗出。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鳩眼;七八日,目四眥黑。若能食者,膿已成也。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
脈數而煩熱,邪之徵也,何反無熱耶?脈法有云:無故脈數,必生癰疽。今癰發於內,故無熱;瘀蓄於內,故汗出。初得三四日,毒邪內盛,勢必上蒸,故目赤如鳩眼;至七八日,膿成而滯,未得下泄,故四眥黑。毒勢方張,故默默不欲食;毒邪將化,故漸能食。方用赤小豆令芽出,以通營分之熱毒;當歸以散腸胃之積血。用散不用湯者,取有質之物,以迅掃在下之膿血也。金匱此條,向在狐惑例中,並治腸癰、便毒,及下部惡血諸疾。
《千金方》云:卒得腸癰,而不曉其病候,愚醫治之錯則殺人。腸癰之為病,小腹重而強,抑之則痛,小便數似淋,時時汗出,復惡寒,其身皮皆甲錯,腹皮急如腫狀。其脈數者,已有膿也;其脈遲緊者,未有膿也。甚者腹脹大,轉側聞水聲,或繞臍生瘡、或膿從臍中出、或大便出膿血。
一羽軍官婦病,醫脈之,知腸中有膿,下之即愈。何以知之?曰:寸口脈滑而數。滑則為實,數則為熱;滑則為營,數則為衛。衛數下降,營滑上升,營衛相干,血為濁敗。小腹痞堅,小便或澀、或復汗出、或復惡寒。膿為已成。設脈遲緊,即為瘀血,血下即愈。
腸癰下血,腹中㽲痛。其始發熱惡寒。欲驗其證,必小腹滿痛、小便淋澀、反側不便,即為腸癰之確候。無論已成未成,俱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急服之。小腹痛,若腫滿不食、小便不利,膿壅滯也。用薏苡、丹皮、桃仁、蔞仁,煎服以排之。若至反側作水聲,此膿已成熟也。
白話文:
[腸癰]
《金匱要略》提到,腸癰這疾病特徵是皮膚粗糙,腹部緊繃,觸摸下去會感覺到像腫脹的狀態,但腹內沒有積塊,身體也無發熱,這表示腸道內有膿瘍,治療應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。詳細來說,在腸癰剛開始形成,症狀還不明顯時,只要腹部緊繃,按壓下去有腫脹感,或者身體出現塊狀物,就是腸癰的真實症狀。如果腹部沒有積塊,身體也無發熱,這是寒氣深重凝結的症狀,單純的通下治療無法解決,所以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,專門用來破除和散去深重的寒氣。
周禹載說,附子的辛味可以破除結塊,敗醬草的苦寒可以排除膿液,目的是讓膿液溶解,並且通過尿道排出,這樣血液中的疾病就能被解除,氣也會跟著順暢。
腸癰,表現為下腹部腫脹硬結,按壓會痛,類似尿瀝的疼痛,小便正常,時常發熱,自汗出,還會畏寒。脈象遲緊,代表膿液尚未形成,可用下法治療,會發現有血。脈象洪大數速,代表膿液已形成,不能用下法,應使用大黃牡丹湯。
在前面的描述中,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,是針對寒氣剛開始在腸道聚集,尚未形成熱象的情況,腹部雖滿但不硬,脈象不是洪大數速,身體無熱但皮膚粗糙如魚鱗,因此應該使用辛熱藥材來散寒。如果膿瘍已經形成,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
在脈象遲緊的情況下,膿液尚未形成,可以使用下法,會發現有血。這顯示在膿液未形成前,脈象還是遲緊,應該使用下法,而不是溫補法。
在下法方面,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,這不必多說。至於脈象洪大數速,代表膿液已形成,不可以使用下法,應使用大黃牡丹湯。既然說不可以使用下法,為什麼還要使用大黃呢?因為膿液在體內形成後,如果不透過下法,毒素如何排出?換個角度思考,這並不是說完全不可以使用下法,必須使用可以排膿破瘀的藥物才適合,只是警告不要隨便使用下法。
患者脈象頻數但無發熱,有些煩躁,沉默寡言,只想躺著,會出汗。在患病初期三到四天,眼睛紅得像鴿子的眼睛,到了七到八天,眼睛四周會變黑。如果能進食,代表膿液已經形成,應使用赤小豆當歸散。
脈象頻數且伴隨煩熱,這是邪氣的徵兆,為什麼反而無發熱呢?脈診法提到,無緣無故脈象頻數,必定會生成膿瘍。現在膿瘍在體內形成,所以無發熱。瘀血在體內積聚,所以會出汗。在患病初期三到四天,體內毒素旺盛,必然會向上蒸騰,所以眼睛會紅得像鴿子的眼睛。到了七到八天,膿液形成而滯留,未能排出,所以眼睛四周會變黑。毒素正在擴散,所以會沉默寡言不想進食。毒素即將被轉化,所以逐漸能進食。使用赤小豆,讓它發芽,以疏通營分的熱毒。使用當歸,以散去腸胃的積血。使用散劑而非湯劑,是為了快速清除體內的膿血。《金匱要略》這一條,原本在狐惑病的範疇中,同時也能治療腸癰、便毒,以及下部惡血等疾病。
《千金要方》提到,突然得了腸癰,如果不明白疾病的特徵,庸醫錯誤治療就會致命。腸癰這疾病,下腹部沉重且堅硬,按壓會痛,小便頻繁類似尿瀝,時常會出汗,還會畏寒。全身皮膚都粗糙,腹部皮膚緊繃像腫脹的樣子。脈象頻數,代表已有膿液。脈象遲緊,代表尚未有膿液。嚴重的情況下,腹部會膨脹增大,轉動身體可以聽到水聲,或者肚臍周圍長瘡,或者膿液從肚臍流出,或者大便排出膿血。
有一名軍官的妻子生病,醫生診脈後,知道腸道內有膿液,使用下法後就痊癒了。醫生怎麼知道的呢?他說,寸口脈象滑而頻數,滑代表實證,數代表熱象。滑代表營分,數代表衛分。衛分數速下降,營分滑潤上升,營衛相互影響,血液變得渾濁,小腹部堅硬,小便可能不通暢,或者會再出汗,或者會再畏寒,代表膿液已經形成。如果脈象遲緊,代表瘀血,使用下法後就能痊癒。
腸癰出血,腹部劇烈疼痛。起初會發熱畏寒,要確認是否為腸癰,一定要有下腹部滿痛,小便困難,翻身不便,這纔是腸癰的確定症狀。無論膿瘍是否已經形成,都應使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,立即服用。如果腹部劇烈疼痛,腫脹且無法進食,小便不通暢,代表膿液阻塞。可以使用薏苡仁、牡丹皮、桃仁、蔞仁,煎煮服用以排除膿液。如果翻身會聽到水聲,代表膿瘍已經成熟。
《千金要方》中託裡散下方的太乙膏,如果膿液從大便排出,代表是直腸癰,可以治療。如果從肚臍流出,代表是盤腸癰,大多無法治療。《素問》提到,腸癰這疾病不必驚慌,如果驚慌,腸道可能會斷裂而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