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專方 (1)

1. 卷十三·專方

諸家類集方藥。皆隨論次第。是編逐門但隸專方。其藉古方加減各門可以通用者。彷彿祖劑之義。另自為卷於後。

白話文:

這裡收集的各家方劑藥物,都是依照前面討論的順序排列。這一章節的內容,只記錄各個病症的專用方劑。至於那些參考古代方劑,經過加減變化,可以在不同病症之間通用的方子,它們具有仿效古方基本原則的意義,我會另外獨立成冊放在後面。

2. 中風門

侯氏黑散(金匱),治大風四肢煩重。心中惡寒不足。

菊花(三兩),白朮(一兩),防風(八錢),桔梗(六錢),黃芩(四錢),人參,茯苓,細辛,當歸,乾薑,芎藭,桂枝,牡蠣(熬),礬石(各二錢二分)

上十四味。杵為散。酒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服。禁一切魚肉大蒜。常宜冷食。六十日止。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。熱食即下矣。冷服自能助藥力。(外臺藉此治風癲疾)大風四肢煩重。脾土受風水之制。土氣內結。不能敷布於四末也。心中惡寒不足者。胸中為濁氣填塞。

心火內蘊。不得發越。熱極反兼寒化也。方中用菊花為君。以解心下之蘊熱。防、桂、辛、桔以升發腠理。參、苓、白朮以實脾杜風。芎、歸以潤燥熄火。牡蠣、礬石以固澀腸胃。使參、術之性。留積不散。助其久功。乾薑、黃芩一寒一熱。寒為風之嚮導。熱為火之反間也。

用溫酒服者。令藥性走表以開其痹也。冷食而禁諸熱物者。恐礬得熱而下。不能盡其藥力。以礬石性得冷即止。得熱則下也。郭雍曰。黑散本為滌除風熱。方中反用牡蠣、礬石止澀之味。且令冷食使藥積腹中。然後熱食。則風熱痰垢與藥漸次而下也。

風引湯(金匱,千金名紫石散),除熱癱癇。並治大人風引。小兒驚癇瘛瘲。日數十發。

大黃,乾薑,龍骨(熬。各一兩二錢),甘草,牡蠣(熬。各六錢。),滑石,石膏(各一兩八錢。),赤石脂,紫石英,白石脂,寒水石(如無。石鹽代之),桂枝(各一兩。千金作桂心)

上十二味。杵節。以韋囊盛之。取三指撮。井花水三升煮三沸。溫服一升。(巢氏借治腳氣。郭雍借治火逆。),風者外司厥陰。內應肝木。上隸手經。下隸足經。中見少陽相火。所以風自內發者。由火熱而生也。風生必害中土。土病則四末不用。聚液成痰。癱者風木挾痰注於四肢也。

癇者風熱擾其經脈內應於心主也。前方祛風外散。此方引風內泄。故用大黃。兼甘草、桂枝、滑石、石膏以化風熱。乾薑以為反諜。使火無格拒之虞。石英、寒水以潤血燥。石脂、龍骨、牡蠣以補塞其空。絕風火復來之路也。

千金三黃湯(金匱),治中風手足拘急。百節疼痛。煩熱心亂惡寒。經日不欲飲食。

麻黃,黃芩(各三錢。八分),獨活(三錢),細辛(一錢五分),黃耆(六錢)

上五味。水煎溫服。一服小汗。二服大汗。心熱。加大黃錢半。腹滿。加枳實一枚。氣逆。加人參三錢。悸。加牡蠣二錢。渴。加栝蔞根二錢。先有寒。加附子一片。石頑曰。此方。千金云仲景三黃湯。治惡寒經日不止。不欲飲食。全似內外虛寒之候。而方中反用黃芩之苦寒。

豈不礙麻黃輩之溫散乎。既用麻黃。復用黃耆。豈不礙表氣之閉拒乎。曷知惡寒經日不止。雖有似乎虛寒。而實衛虛不能勝邪所致。不欲飲食。亦是風熱內蘊之故。觀煩熱心亂一語。病情灼然。故方中雖以麻黃、獨活、細辛開發腠理於外。即以黃芩清解風出於內。更慮衛虛難於作汗。

白話文:

[中風門]

侯氏黑散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四肢沉重、煩躁不安,以及內心感到寒冷但又不足的症狀。

藥材組成:菊花(112.5克),白朮(37.5克),防風(30克),桔梗(22.5克),黃芩(15克),人參,茯苓,細辛,當歸,乾薑,川芎,桂枝,煅牡蠣,明礬(各8.25克)。

將以上十四味藥材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小匙,用酒送服,一天三次。初服的二十天,用溫酒調服。忌吃一切魚肉和大蒜,飲食宜清淡。服用到六十天就停止,因為藥物會積存在腹中難以排出。如果吃熱食,藥物就會被排出;而冷服則能幫助藥效發揮。 (《外臺秘要》借用此方來治療癲癇病)。風邪導致四肢沉重、煩躁,是因為脾土受到風邪和水濕的抑制,導致脾氣內結,無法將氣血輸送到四肢末端。內心感到寒冷卻又不足,是因為胸中被濁氣填塞,導致心火被鬱結,無法散發,熱到極點反而表現為寒冷的症狀。方中以菊花為君藥,來解除心下的鬱熱;防風、桂枝、細辛、桔梗來升發肌表的腠理;人參、茯苓、白朮來健脾固護正氣,抵禦風邪;川芎、當歸來滋潤燥氣,平熄內火;煅牡蠣、明礬來固澀腸胃,使人參、白朮的藥性留存體內,不輕易散失,以增強藥效。乾薑、黃芩一熱一寒,寒性的乾薑是風邪的引導,而熱性的黃芩則是反制火邪的。

用溫酒送服藥物,是為了讓藥性到達體表,疏通經絡的閉塞。食用冷食並禁忌熱物,是擔心明礬遇熱下泄,不能充分發揮藥力,因為明礬的藥性遇冷則停留,遇熱則下泄。郭雍說,黑散本來是為了清除風熱,方中反而使用牡蠣、明礬這種收澀的藥味,並且要冷服,讓藥物積存在腹中,然後再吃熱食,這樣風熱痰垢才能隨著藥力逐漸排出。

風引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在《千金方》中稱為紫石散),用於治療因熱引起的癱瘓、癲癇,也治療成年人因風邪引起的筋脈牽引,以及小兒驚癇、抽搐等症狀,這些症狀一天內會發作數十次。

藥材組成:大黃,乾薑,煅龍骨(各45克),甘草,煅牡蠣(各22.5克),滑石,石膏(各67.5克),赤石脂,紫石英,白石脂,寒水石(如果沒有,可用石鹽代替),桂枝(各37.5克,《千金方》中用桂心)。

將以上十二味藥材搗成粗末,用布袋裝好,每次取三指撮的藥末,用三升井水煮沸三次,溫服一升。(巢元方用此方來治療腳氣,郭雍用此方來治療火逆)。風邪在外主導厥陰,在內對應肝木,向上歸於手經,向下歸於足經,中間可見少陽相火。所以風邪從內發作,是由火熱引起的。風邪產生必定會損害脾土,脾土病變則四肢不能活動,聚積液體形成痰。癱瘓是風木挾裹痰濁注入四肢;癲癇是風熱擾亂經脈,內應於心主。前一個方子(侯氏黑散)是驅風外散,而這個方子(風引湯)是引導風邪向內泄出,所以使用大黃,同時搭配甘草、桂枝、滑石、石膏來化解風熱;乾薑作為反佐藥,使火邪沒有抗拒的力量;石英、寒水石來滋潤血燥;石脂、龍骨、牡蠣來補益空虛,阻絕風火再次侵犯的途徑。

千金三黃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中風後出現的手足拘攣、全身關節疼痛、煩躁發熱、心神紊亂、惡寒等症狀,並且持續數日不想飲食。

藥材組成:麻黃,黃芩(各11.25克),獨活(11.25克),細辛(5.62克),黃耆(22.5克)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煎煮,溫服。服一劑藥後會微微出汗,服二劑後會大量出汗。如果出現心熱症狀,則加大黃(5.62克);如果腹脹,則加枳實一枚;如果氣逆,則加人參(11.25克);如果心悸,則加煅牡蠣(7.5克);如果口渴,則加栝蔞根(7.5克);如果原先就有寒症,則加附子一片。石頑認為,這個方子,《千金方》中稱為仲景三黃湯,治療惡寒持續不止、不想飲食的症狀,看起來像內外虛寒的證候,但方中卻使用苦寒的黃芩,難道不會妨礙麻黃等溫散藥物的功效嗎?既然用了麻黃,又用黃耆,難道不會妨礙閉塞的表氣嗎?哪知道惡寒持續不止,雖然看起來像虛寒,實際上是衛氣虛弱不能抵抗邪氣所導致的;不想飲食也是風熱蘊積內部的緣故。觀察到“煩熱心亂”這句話,病情就十分明顯了。所以方中雖然用麻黃、獨活、細辛來開發體表的腠理,也要用黃芩來清解內部的風熱,更考慮到衛氣虛弱難以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