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2)
卷十三·專方 (2)
1. 中風門
乃以大劑黃耆助之。與黃耆建中之義不殊。其用黃耆之意有二。一以佐麻黃開發之權。一以杜虛風復入之路也。方後復云。心熱加大黃。言服前藥後心中煩熱不除。知黃芩不能祛之外散。即以本方加大黃以引之下泄也。其加枳實。加人參。加牡蠣。加栝蔞等法。或治旺氣。或助本元。
各隨標本而施。加附子者。專佐麻黃之蒸發。助黃耆溫經。殊非陰寒之謂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沠。詳金匱以千金二字名方。珍重之也。千金祖金匱之意而銜其集曰。備急千金方。不忘祖述之本也。
千金竹瀝飲子,治風痱身無痛。四肢不收。志亂不甚者。用此方。當先以竹瀝。(二十分。)生葛汁(十分。),薑汁(一分)和服。然後用竹瀝飲子。
芎藭,防己,附子,人參,芍藥,黃芩,甘草,桂心(各一分),羚羊角(三分),石膏(六分),杏仁(十四粒),麻黃,防風(各分半。)
上十三味。水煮減半。內竹瀝十分。生葛汁五分。薑汁半分。分三服取汗。間二三日更服一劑。三服後隨病進退增減。
地黃飲子,治腎氣不上交於心。舌喑足痱。
熟地黃(三兩。),巴戟天(酒浸去骨。),肉蓯蓉(酒浸。去腐。切焙。),山茱萸(去核),石斛,附子(炮。),白茯苓,石菖蒲,遠志(甘草湯泡。去骨。),甜肉桂,麥門冬(去心。各一兩。),五味子(五錢。)
共為粗末。每服五錢。生薑五片。大棗一枚。薄荷七葉。水煎。日二服。服無時。喻嘉言曰。方中桂、附、巴戟。原為驅逐濁陰痰涎而設。不可執己見而輕去之。
天麻丸,治腎臟虛熱生風。
天麻,牛膝(二味酒浸。二日。焙。),川萆薢,黑參,羌活(各四兩。),杜仲(酒炒。七兩。),附子(炮去皮。一枚。),當歸(十兩。),生地黃(酒浸。焙。十六兩。)
為末。煉白蜜丸。侵晨沸湯。臨臥溫酒。送七十丸。方中雖以歸地補養陰血為君。其妙用全在天麻與牛膝同浸同焙。俾風痰濁濕咸從下趨而不敢上逆。得力又在附子之雄。引領歸、地直入下焦。填補其空。使風邪無復入之慮。萆薢、杜仲以祛在裡濕熱。羌活、黑參以疏在表風熱。標本合治有法。斂散各得其宜。此方具矣。
牛黃清心丸(局方裁定),治初中痰涎壅盛。昏憒不省。語言謇澀。瘛瘲不遂。一切痰氣閉塞證。
牛黃,羚羊角(勿經火。鎊為末。),茯苓,白朮(生用。),桂心,當歸,甘草(各三錢。),麝香,雄黃(煉。水飛淨。各二錢。),龍腦(錢半。),人參,犀角(各五錢)
上十二味。各取淨末配勻。蜜如成劑。分作五十丸。金箔為衣。待乾蠟護。臨用開化。沸湯薑湯任下。(原方尚有防風、黃芩、麥門冬、白芍、柴胡、桔梗、杏仁、芎藭,阿膠。大豆黃卷、蒲黃、神麯、白蘞、乾薑、薯蕷、大棗一十六味。因太冗雜故去之。)
白話文:
中風門
應該使用大量的黃耆來幫助治療。這和用黃耆建中湯的道理是相同的。使用黃耆的原因有兩個,一是輔助麻黃來發散藥力,二是防止虛弱的風邪再次入侵。如果服藥後,心中煩熱的症狀沒有解除,就知道黃芩無法將外散的熱邪清除,這時就應該在本來的藥方中加入大黃來引導熱邪向下排泄。至於加枳實、人參、牡蠣、栝蔞等藥材,有的用來治療過盛的氣,有的用來補助身體的元氣,都需要根據疾病的表象和本質來施治。加入附子,專門用來輔助麻黃的蒸發藥力,幫助黃耆溫通經脈,絕對不是針對陰寒的狀況。這和麻黃附子細辛湯的道理類似,只是來源和功效有所不同。《金匱要略》用“千金”二字來命名藥方,表示非常珍重。而《千金方》繼承了《金匱要略》的精髓,並將其集結成《備急千金方》,也是不忘追溯本源。
千金竹瀝飲子,用來治療中風後身體不痛,四肢無法活動,意識有些混亂的情況。使用這個方子時,應該先用竹瀝(二十分)、生葛汁(十分)和薑汁(一分)混合服用。然後再服用竹瀝飲子。
竹瀝飲子的組成包括:川芎、防己、附子、人參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桂心(各一分),羚羊角(三分),石膏(六分),杏仁(十四粒),麻黃、防風(各半分)。
以上十三味藥材,用水煎煮,煮至剩下一半的量。然後加入竹瀝十分、生葛汁五分、薑汁半分,分三次服用,服用後以微微出汗為宜。間隔兩三天再服用一劑,三劑服用後根據病情進展調整藥方。
地黃飲子,用來治療腎氣不能上輸於心,導致舌頭發硬,腳麻木的情況。
地黃飲子的組成包括:熟地黃(三兩),巴戟天(酒浸,去骨)、肉蓯蓉(酒浸,去腐,切片焙乾),山茱萸(去核),石斛,附子(炮製過),白茯苓,石菖蒲,遠志(用甘草水浸泡後去骨),肉桂,麥門冬(去心,各一兩),五味子(五錢)。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生薑五片、大棗一枚、薄荷七葉,用水煎煮。每天服用兩次,不限時間。喻嘉言說,方中的桂枝、附子、巴戟天,原本是為了驅除體內的濁陰痰涎而設,不能固執己見而輕易去掉。
天麻丸,用來治療腎臟虛熱產生風邪的情況。
天麻丸的組成包括:天麻、牛膝(兩味藥材用酒浸泡兩天後焙乾),川萆薢,玄參,羌活(各四兩),杜仲(用酒炒過,七兩),附子(炮製後去皮,一枚),當歸(十兩),生地黃(用酒浸泡後焙乾,十六兩)。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白蜜做成藥丸。每天早上用沸水送服,晚上睡前用溫酒送服七十丸。這個方子雖然以當歸和生地黃來補養陰血,但是它的妙用全在於天麻和牛膝同時用酒浸泡、同時焙乾,使風痰和濁濕都從下而行,不敢向上逆行。附子的作用在於引導當歸和生地黃直接進入下焦,填補下焦的空虛,使風邪沒有再次入侵的機會。萆薢和杜仲用來去除體內的濕熱,羌活和玄參用來疏散體表的風熱。這個方子標本兼治,收斂和發散都恰到好處,非常完善。
牛黃清心丸(出自局方裁定),用來治療剛開始中風,痰涎阻塞,意識昏迷,說話困難,手腳抽搐,活動不便,一切痰氣閉塞的症狀。
牛黃清心丸的組成包括:牛黃,羚羊角(不要經過火燒,磨成粉末),茯苓,白朮(生用),桂心,當歸,甘草(各三錢),麝香,雄黃(煉製後用水飛去雜質,各二錢),龍腦(一錢半),人參,犀角(各五錢)。
以上十二味藥材,分別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用蜂蜜調和成丸劑,分成五十丸,用金箔包裹,待乾燥後用蠟封存。服用時,將藥丸化開,用沸水或薑湯送服。(原方還有防風、黃芩、麥門冬、白芍、柴胡、桔梗、杏仁、川芎、阿膠、大豆黃卷、蒲黃、神麴、白蘞、乾薑、薯蕷、大棗等十六味藥材,因為太過繁雜所以省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