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5)

1. 翁仲仁痘疹論

夫痘由中以達外。用藥因期而變通。以常言之。發熱三日而後見標,出齊三日而後起脹,蒸長三日而後灌膿,漿滿三日而後收靨。故發熱三日,當托裡解毒,使其易出,亦有氣弱而不能出者,當微補其氣,氣和則出快,切不可輕用黃耆,恐腠理一密,則痘難出也。四五六日起發之時,宜清熱解毒,清熱則無血熱枯燥之患,解毒則無壅滯黑陷之虞。七八九日灌膿之時,宜溫補氣血,氣血流行,而成漿自易也。十日至十一二日收靨之時,宜調和氣血,補脾利水,自然結靨矣。此特語其常也。蓋常者可必,而變幻無期,當隨候參詳。見紅點之時,如痘輕少,不可過表,在後恐成斑爛。如干紅紫色,急宜疏利,不然,在後必成黑陷。四五日之內,痘出足下為齊,苟未盡出,於解毒中宜兼發散。若專於清涼,則痘反凝滯,不能起發也。七八日之間,毒未盡解,於溫補之中,宜兼解毒。若偏於溫燥,則毒反蘊蓄,不能化漿也。十一二日之間,漿未滿足,雖當大補氣血,然須兼解餘毒。不然,恐有癰毒疱疤之患也。

夫痘瘡之發也,身熱和緩,達於外者必輕,悶亂煩躁,彰於外者必重。其顏色貴潤澤而嫌昏暗,貴光彩而嫌枯澀,貴淡紅而嫌黑滯,貴鮮潔而嫌嬌嫩,貴圓淨而嫌瑣碎,貴高聳而嫌平塌。其皮膚貴堅實而嫌虛薄,貴勻淨而嫌冗雜,其根窠貴收緊而嫌散潤。痘根陰陽見點,最忌浮腫,出要參差,血宜歸附。耳後頭項心胸,少於他處為吉。眉稜兩顴額前先後潤而不滯為佳。夫色之紅者,毒始出也;白者,毒未解也;黃者,毒將解也;干黃者,毒盡解也;灰白者,血衰而氣滯也;焦褐者,氣滯而血枯也;黑者,毒滯而血乾也。如紅變白,白變黃者吉。紅變紫,紫變黑者,死之兆也。

白話文:

痘疹的發病,是從身體內部向外發散的過程。用藥要根據病程的不同階段來靈活調整。一般來說,發燒三天後才會出現疹子,疹子長齊三天後開始腫脹,腫脹三天後開始化膿,膿液飽滿三天後結痂。

所以,發燒三天時,應該用藥幫助身體將毒素向外排解,使其容易發出來。如果身體虛弱而疹子發不出來,就要稍微補氣,氣順了疹子就容易發出來。切記不要輕易使用黃耆,以免使皮膚毛孔閉合,反而難以出疹。疹子開始發出來的第四、五、六天,應該清熱解毒,清熱可以避免血熱乾燥,解毒可以避免毒素堆積而導致疹子變黑或凹陷。第七、八、九天化膿的時候,應該溫補氣血,氣血運行順暢,膿液自然容易形成。第十至十一、二天結痂的時候,應該調和氣血,健脾利水,自然就會結痂了。

這只是說一般情況,因為病情變化無常,需要隨時根據情況仔細觀察。當看到紅點時,如果疹子很少很輕微,不要過於使用發散的藥物,否則可能會導致疹子變成斑點。如果疹子呈現乾燥的紫紅色,就要趕緊疏通,不然之後一定會變成黑陷。在第四、五天之內,如果疹子還沒完全發出來,在解毒的同時要兼顧發散,如果只用清涼的藥物,疹子反而會凝滯發不出來。在第七、八天之間,如果毒素沒有完全排除,在溫補的同時要兼顧解毒,如果只用溫燥的藥物,毒素反而會積聚,無法化膿。在第十一、二天之間,如果膿液還沒飽滿,雖然應該大補氣血,但仍然要兼顧排除剩餘的毒素,否則可能會出現癰瘡膿皰。

痘疹的發病,如果身體發熱和緩,毒素順利向外發散,病情就比較輕微;如果身體感到悶亂煩躁,毒素明顯表現在外,病情就比較嚴重。疹子的顏色以潤澤為好,忌諱昏暗;以光彩為好,忌諱枯澀;以淡紅色為好,忌諱黑滯;以鮮潔為好,忌諱嬌嫩;以圓淨為好,忌諱瑣碎;以高聳為好,忌諱平塌。皮膚以堅實為好,忌諱虛薄;以均勻為好,忌諱雜亂。疹子的根部以收緊為好,忌諱散漫。疹根的陰陽部分有斑點,最忌諱浮腫。出疹要參差不齊,血脈要歸於正常。耳後、頭項、心胸等部位的疹子比其他部位少為吉利。眉稜、兩顴、額頭等部位的疹子先後潤澤而不停滯是好的現象。

疹子的顏色,紅色代表毒素剛開始發出,白色代表毒素還沒解除,黃色代表毒素將要解除,乾黃色代表毒素已經完全解除,灰白色代表氣血衰弱,焦褐色代表氣滯血枯,黑色代表毒素積滯血脈乾枯。如果疹子從紅色變成白色,再從白色變成黃色是吉兆;如果疹子從紅色變成紫色,再從紫色變成黑色,就是死亡的徵兆。

2. 痘疹握機論

張安世曰。醫學貴乎專精。崇古分科習業。各擅所長。庶幾奪權造化。痘疹一門。為嬰孺始基第一關隘。予嘗歷考錢陳朱魏諸家之論。各執一端。緣其立言之義。有就證而論者。有究本而論者。有因時而論者。觀費氏大運論云。嘗稽痘證。有獨取於辛熱。有得意於寒涼。有扼要於保元。

是皆治痘名家。何不見有逐年先後之別。要知天運使然。非三者之偏僻也。而費氏明指文中仲陽桂岩三子而言。獨不及濟川者。以濟川實得一本萬殊之妙。兼該三子之長。其論可法。後學可宗。有言於神宗丁巳至癸亥。尚多氣虛。由甲子而血熱者漸多矣。其毒亦漸深矣。向補宜從重者變而宜輕。

瀉宜從輕者變而宜重。逮及丁卯。所宜重瀉者。雖極清極解而亦弗靈矣。勢必盪滌而元梟之勢始殺。然猶放標起脹時之權宜也。至壬申後。盪滌之法向施於成漿前者。竟有首尾而難免者矣。其黃氏痘疹或問亦云。予自萬曆辛巳始行其道。所歷之痘。多屬虛寒。至癸卯歲。忽然氣候大變。

自後當溫補者。十無一二。虛中挾火挾痰者。十常八九。痘色亦常變異。良由運氣使然。握司命之機者。可不達權通變而固守成則歟。於是會參諸家宗旨。綜其大端。不出血熱毒盛。毒盛氣虛。氣虛不振之三綱。順險逆之三要。順則無庸治。逆則治何益。惟險者在急治而尚變通。

其機不暇少緩。不可泥於首尾而拘於繩墨也。至於病有寒熱。證有真假。毒有淺深。藥有輕重。治有緩急。時有寒暑。人有貴賤。稟有強弱。安可概論。若夫膏粱之治。與貧賤之治。迥乎不侔。夫膏粱之家。素嗜肥甘。肌體柔脆。譬之陰地草木。未經風日。奚堪勝任。況一有微疴。

即日曆數醫。雖具法眼。亦難獨出己見。稍用一有關之品。即眾口譊譊。功未見而咎有歸。此亦世道使然。無足憾也。而貧賤之家。日甘粗糲。風霜切體。縱有疾苦。力能勝受。即或從事醫藥。則專任於一。雖證劇可危。尚堪重劑推扳。功成反掌。第貧家之痘。一涉危疑。醫者往往忽略而委之不救。

棄以待斃。因得土氣滋化而復甦者。亦恆有之。達權之士。務在見機於始萌之際。變通於未發之先。如毒因表邪而發者疏解之。由里邪而發者宣暢之。熱劇者涼潤之。毒閟者開泄之。挾驚者清理之。挾痰者驅導之。虛者益之。實者損之。寒者溫之。熱者清之。此數者乃治痘之大綱。

必須明燭其機而毅與之。慎毋疑似而混用升發。標證一退。其痘自起。蓋治病必求其本。審系血熱而用涼解。即是升發。審系氣虛而用補托。即是升發。以故新甫有見點忌升麻之說。丹溪復有一見紅點便忌葛根之誡。夫今之以痘疹名世者。或稱家秘。或尚師傳。下手不辨氣血之虛實。

白話文:

張安世說,醫學最重要的是專注精通,學習古代醫學要分科,各人專精一項,這樣才有可能掌握大自然的奧秘。痘疹這一科,是嬰兒初生時最關鍵的第一道關卡。我曾經研究過錢氏、陳氏、朱氏、魏氏等各家學說,發現他們都各執一端。因為他們立論的觀點不同,有的從病症來談,有的從病因來探討,有的則從時令變化來分析。觀察費氏的《大運論》中提到,研究痘疹的證狀,有的只注重用辛熱藥,有的偏愛用寒涼藥,有的強調用保元藥。

這些都是治療痘疹的名家,但為什麼他們沒有注意到每年病情的差異?要知道這是天運造成的,不是他們三種觀點的偏差。費氏在文中明確指出,仲陽、桂岩、濟川三個人的觀點,卻獨獨沒有提及濟川,是因為濟川真正掌握了「一本萬殊」的奧妙,兼顧了其他三人的長處,他的理論可以作為典範,值得後人學習。有人說,從明神宗丁巳年到癸亥年間,多見氣虛的病症,從甲子年開始,血熱的病症逐漸增多,毒性也越來越深。原先應當用重劑補氣的,現在要改用輕劑;原先應當用輕劑瀉熱的,現在要改用重劑。到了丁卯年,那些需要用重瀉的,即使用了最清熱解毒的藥也沒什麼效果,必須用強力盪滌的藥才能控制,但這也只是在痘疹剛開始發脹時的權宜之計。到了壬申年之後,用盪滌藥在痘疹剛要形成漿液之前,常常會出現病情難以控制的情況。黃氏的《痘疹或問》也說,我從萬曆辛巳年開始行醫,當時遇到的痘疹多屬虛寒,到了癸卯年,氣候突然大變,之後需要用溫補的,十個裡面只有一兩個,虛弱卻夾帶火氣或痰的,十個裡面有八九個,痘疹的顏色也經常變異,這都是因為天運的影響。掌握了疾病變化規律的人,難道可以固守成規而不懂得變通嗎?因此,我綜合各家學說的要旨,歸納出三大綱領:血熱毒盛、毒盛氣虛、氣虛不振。又歸納出順、險、逆的三種情況,順則不用治療,逆則治療也沒有用,只有處在危險情況時,才要緊急治療並懂得變通。

病情變化很快,不能有絲毫的延誤,不可以拘泥於固定的程序和方法。至於病有寒熱,證有真假,毒有淺深,藥有輕重,治療有緩急,時有寒暑,人有貴賤,體質有強弱,這些怎麼可以一概而論呢?富貴人家和貧賤人家的治療方法,差異很大。富貴人家平時喜歡吃肥甘厚味,身體嬌嫩,就像陰暗處的草木,沒經歷過風吹日曬,哪能承受病痛?況且一旦有小病,就會一天換好幾個醫生,即使醫生有真知灼見,也很難堅持自己的看法,稍微用了一點和常規不一樣的藥,就會引來眾人的質疑,療效還沒見到,責任就先被推到醫生身上了,這也是世俗人情使然,不必感到遺憾。而貧賤人家,平時吃粗糧,風餐露宿,即使生病了,也能忍受。即使要吃藥,也專心相信一個醫生,即使病情危急,還能用重藥來挽救,往往能起死回生。只是貧困人家的痘疹,一旦出現危急情況,醫生往往會忽略而放棄治療,讓病人等死,反而有的人因為吸收了土地的精華而自行痊癒。真正懂得變通的醫生,應該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就發現徵兆,在病情還沒有發展的時候就懂得變通。如果毒是因為外邪引起的,就用疏散解表的藥;如果毒是因為內邪引起的,就用宣暢氣機的藥;熱很厲害的,要用涼潤的藥;毒邪閉塞的,要用開泄的藥;有驚嚇的,要用清理的藥;有痰的,要用祛痰的藥;虛弱的,要用補益的藥;強實的,要用瀉下的藥;寒的,要用溫熱的藥;熱的,要用清涼的藥。這些是治療痘疹的大綱。

一定要明察病機,果斷用藥,不要猶豫不決,亂用升散的藥。等表症退了,痘疹自然就會發出來。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病因,如果是血熱引起的,用涼血解毒的藥,其實也是一種升發。如果是氣虛引起的,用補氣托毒的藥,其實也是一種升發。因此,新甫有說過見到痘疹的點就忌用升麻,丹溪也告誡說見到紅點就忌用葛根。現在那些以治療痘疹而聞名的人,有的說是家傳秘方,有的說是師父傳授,他們一下手就不辨別氣血的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