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七 (10)
卷七 (10)
1. 交腸
交腸之病。大小便易位而出。或因醉飽。或因大怒。遂致遂臟氣乖亂。不循故道。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。宜五苓散加木香以探之。肥盛多痰者。二陳湯加枳實、木香以探之。使闌門清利。得司泌別之職則愈矣。
石頑曰。交腸證。雖見於方書。而世罕見。緣石山詹石匠之婦。產後五六日。惡露不行。腹脹喘滿。大便從前陰而出。省其故。緣平昔酷嗜菸酒。所產之兒。身軟無骨。因而驚駭。遂患此證。余以芎歸湯。加莪朮、肉桂、炒黑山楂一服。惡露通而二便如常。又陸聖祥之女。方四歲。
白話文:
交腸病症,是指大小便失常,從不該排泄的部位排出。可能是因為喝酒吃太多,或是大怒導致臟氣紊亂,失去正常運行軌道。這時應該用宣吐的方法疏通氣機,可以用五苓散加木香來探測病情。如果體型肥胖,痰濕較多,則可以用二陳湯加枳實、木香來探測,使腸道清利,恢復正常排泄功能,即可痊癒。
新秋患血痢。而稀糞出於前陰。作冷熱不調食積治。與五苓散服香連丸。二劑而愈。又錢吉甫女。年十三。體肥痰盛。因鄰居被盜。發熱頭痛。嘔逆面青。六脈弦促。而便溺易位。此因驚氣亂。痰襲竅端所致也。與四七湯下礞石滾痰丸。開通痰氣而安。
白話文:
新季節出現血痢症狀,糞便會從前部生殖器官排出,這是由於腸胃功能失調和消化不良引起的。建議服用五苓散和香連丸,兩劑藥後病情就會痊癒。
再者,錢吉甫的女兒,年僅十三歲,體形肥胖,痰多。因為鄰居遭竊,導致發熱、頭痛、噁心嘔吐、面色蒼白。脈象緊繃快速,並且排尿和排便位置不對,這是驚嚇使氣機混亂,痰液堵塞呼吸道所導致的症狀。應當服用四七湯配合礞石滾痰丸,以疏通痰氣,使身體恢復平靜。
2. 腸鳴
內經腸鳴有五。一曰脾虛。經云。脾虛則腹滿腸鳴。飧泄食不化。枳實理中湯加木香。二曰中氣不足。腸為之苦鳴。六君子湯加木香。三曰邪在大腸。經云。腸中雷鳴。氣上衝胸。邪在大腸。半夏瀉心湯。四曰土鬱。經云。土鬱之發。腸鳴而為數後是也。平胃散加半夏、木香、茯苓。
五曰熱勝。經云。少陰在泉。熱淫所勝。病腹中腸鳴。氣上衝胸。葶藶木香散。金匱云。腹中寒氣。雷鳴切痛。胸腹逆滿嘔吐。附子粳米湯。東垣云。如胃寒泄瀉腸鳴。於升陽除濕湯中加益智、半夏各五分。生薑、大棗和煎。丹溪云。腹中鳴者。病本於胃。乃火激動其水也。
白話文:
腸鳴之症五種
內經記載腸鳴有五種原因:
一、脾虛:
經典記載:「脾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食不化。」此種情況可用「枳實理中湯」加入木香治療。
二、中氣不足:
腸道因氣虛而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。可用「六君子湯」加入木香治療。
三、邪氣在腸:
經典記載:「腸中雷鳴,氣上衝胸,邪氣在大腸。」此種情況可用「半夏瀉心湯」治療。
四、土氣鬱滯:
經典記載:「土氣鬱滯之發,腸鳴而為數後是也。」此種情況可用「平胃散」加入半夏、木香、茯苓治療。
五、熱邪勝盛:
經典記載:「少陰在泉,熱邪所勝,病腹中腸鳴,氣上衝胸。」可用「葶藶木香散」治療。
金匱要略記載:「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腹逆滿嘔吐。」可用「附子粳米湯」治療。
李東垣記載:「如胃寒泄瀉腸鳴。」可在「升陽除濕湯」中加入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與生薑、大棗一起煎服。
朱丹溪記載:「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,乃火激動其水也。」
以上只是部分經典著作對腸鳴的描述,實際情況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二陳加芩、連、山梔。不應。用胃苓湯加減。肺移寒於腎。為湧水。湧水者。按腹不堅。水氣客於大腸。疾行則鳴濯濯。如囊裹漿。水之病也。葶藶丸加木香。
白話文:
二陳湯加上黃芩、連翹、山梔子,不適合。要用胃苓湯加減。肺部的寒氣移到腎臟,就成了湧水。湧水的人,按肚子不堅實,水氣停留在腸道,走快了就會咕嚕咕嚕響,像袋子裝了漿糊一樣,這是水病。葶藶丸加木香。
3. 腸癰
金匱云。腸癰之為病。其身甲錯。腹支急。按之濡如腫狀。腹無積聚。身無熱。此為腸內有癰膿。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。詳腸癰始發。證未昭著。但以腹之支急。按之如腫。或身有塊壘。便為真候。若腹無積聚。身無熱。洵為沉寒固結。雖下無濟。故用薏苡附子敗醬散。專以破散沉寒為務也。
周禹載云。附子辛散以破結。敗醬苦寒以排膿。務令膿化。仍從水道而出。將血病解而氣亦開矣。
腸癰者。少腹腫痞。按之則痛如淋。小便自調。時時發熱。自汗出。復惡寒。其脈遲緊者。膿未成。可下之。當有血。脈洪數者。膿已成。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金匱要略云:
腸癰之病,患者身體會感到疼痛,如同被甲冑緊緊束縛住一般;腹部兩側緊繃,按壓時軟如腫物,但腹部沒有明顯的積聚,身體也沒有發熱。這表示腸內有膿腫,可以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來治療。
若腸癰剛開始發病,症狀還不明顯,但腹部兩側緊繃,按壓時感覺像腫物,或是身體出現一些硬塊,這些都是腸癰的徵兆。如果腹部沒有積聚,身體也沒有發熱,則表明病症屬於沉寒凝結,即使服用瀉下藥物也無濟於事,因此需要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來破散沉寒。
周禹載說,附子辛散可以破除凝結,敗醬苦寒可以排膿,目的是讓膿化並從水道排出。這樣就能解除血病,氣血也能暢通。
腸癰患者,下腹部會腫脹,按壓時疼痛如淋漓之痛,小便可以自如,但會時常發熱,自汗出,同時又怕冷,脈象遲緩緊實,表示膿尚未形成,可以服用瀉下藥物,應該會排出一些血液。若脈象洪數,則表示膿已形成,不可再服用瀉下藥物,可以用大黃牡丹湯來治療。
詳上條用薏苡附子敗醬散。是主寒沫初搏於腸。未郁為熱。腹濡滿而脈不洪數。身無熱而甲錯如鱗。故當用辛熱以散其結。即內經腎移寒於脾。則為癰膿是也。若癰已成。又非此方所宜。觀次條言脈遲緊。膿未成。可下之。當有血。則知膿未成時。其脈尚帶遲緊。便當下而不可溫矣。
下法。用桃核承氣。可不言而喻。至於脈洪數者。膿已成。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湯主之。夫既曰不可下。而仍用大黃者。何也。蓋癰膿既成於內。不下。毒從何泄。以意逆之。非謂概不可下也。必得排膿破瘀之劑。始為合宜。但戒泛用下藥耳。
白話文:
根據上一條的描述,應該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。這個方子適合寒氣凝結在腸道初期,還沒有化熱,腹部沉重脹滿但脈象不洪數,身體不發熱但指甲粗糙像鱗片一樣的情況。因為要散寒解結,所以要用辛熱的藥物。這就如同《內經》中所說,腎臟的寒氣移到脾臟就會形成癰膿。如果癰膿已經形成,就不能用這個方子。看下一條,脈象遲緊,膿還沒形成,就可以用下法,應該會帶血,說明膿還沒形成,脈象仍然遲緊,應該用下法,而不能溫補。
下法是用桃核承氣湯,不用多說。至於脈象洪數,膿已經形成,就不能用下法。大黃牡丹湯可以治療。雖然說不能用下法,但還是用大黃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癰膿已經形成,如果不往下排,毒氣無處可泄。所以要逆向思考,不是說完全不能用下法,而是需要排膿破瘀的藥物才適合,只是要避免隨意使用下藥而已。
病者脈數無熱。微煩默默。但欲臥。汗出。初得之三四日。目赤如鳩眼。七八日。目四眥黑。若能食者。膿已成也。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
脈數而煩熱。邪之徵也。何反無熱耶。脈法有云。無故脈數。必生癰疽。今癰發於內。故無熱。瘀蓄於內。故汗出。初得三四日。毒邪內盛。勢必上蒸。故目赤如鳩眼。至七八日。膿成而滯。未得下泄。故四眥黑。毒勢方張。故默默不欲食。毒邪將化。故漸能食。方用赤小豆令芽出。
以通營分之熱毒。當歸以散腸胃之積血。用散不用湯者。取有質之物。以迅掃在下之膿血也。金匱此條。向在狐惑例中。並治腸癰便毒。及下部惡血諸疾。
白話文:
病人脈搏跳動頻繁,但沒有發燒,感覺稍微煩躁,默默不語,只想躺下,還冒汗。病發初期三四天,眼睛紅得像鴿子眼,七八天后,眼角四邊發黑。如果病人能夠吃東西,表示膿已經形成了,可以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。
病人脈搏跳動頻繁,還伴隨發燒,這是邪氣入侵的徵兆。為什麼這個病人沒有發燒呢?脈法中有記載,無緣無故脈搏跳動頻繁,必定會生長癰疽。現在癰疽長在內部,所以沒有發燒;瘀血積聚在內,所以會冒汗。病發初期三四天,毒邪在體內盛行,勢必會向上蒸發,所以眼睛紅得像鴿子眼。到了七八天,膿已經形成,但沒有排泄出來,所以眼角四邊發黑。毒勢正盛,所以病人沉默寡言,不想吃東西。毒邪將要化解,所以逐漸能夠吃東西。用赤小豆讓它發芽,以通暢營分之中的熱毒;用當歸來散去腸胃中的積血。用散劑不用湯劑,是因為要用有質地的藥物,快速清除下焦的膿血。金匱要略這條內容,之前在狐惑病例中已經提到過,都可以用來治療腸癰、便毒,以及下部惡血等疾病。
千金云。卒得腸癰。而不曉其病候。愚醫治之錯則殺人。腸癰之為病。小腹重而強。抑之則痛。小便數似淋。時時汗出。復惡寒。其身皮皆甲錯。腹皮急如腫狀。其脈數者。已有膿也。其脈遲緊者。未有膿也。甚者腹脹大。轉側聞水聲。或繞臍生瘡。或膿從臍中出。或大便出膿血。
一羽軍官婦病。醫脈之。知腸中有膿。下之即愈。何以知之。曰。寸口脈滑而數。滑則為實。數則為熱。滑則為營。數則為衛。衛數下降。營滑上升。營衛相干。血為濁敗。小腹痞堅。小便或澀。或復汗出。或復惡寒。膿為已成。設脈遲緊。即為瘀血。血下即愈。
腸癰下血。腹中㽲痛。其始發熱惡寒。欲驗其證。必小腹滿痛。小便淋澀。反側不便。即為腸癰之確候。無論已成未成。俱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急服之。小腹痛。若腫滿不食。小便不利。膿壅滯也。用薏苡、丹皮、桃仁、蔞仁。煎服以排之。若至反側作水聲。此膿已成熟也。
白話文:
千金方說,如果突然得了腸癰,卻不明白病症,愚蠢的醫生治療錯誤就會致命。腸癰的症狀是下腹沉重且按壓時疼痛,小便頻繁像尿淋,時常出汗,又怕冷,全身皮膚粗糙,腹部的皮膚緊繃像腫脹一樣。如果脈象數快,就是已經化膿了;如果脈象遲緩緊澀,就是還沒化膿。嚴重者腹部會膨脹很大,翻身時能聽到水聲,或者肚臍周圍生瘡,或者膿液從肚臍流出,或者大便排出膿血。
一位軍官的妻子生病了,醫生把脈後,知道腸子裡有膿,下藥治療後就痊癒了。問他怎麼知道的,他說:寸口脈滑數,滑代表實證,數代表熱證,滑代表營氣,數代表衛氣。衛氣數而下降,營氣滑而上升,營衛氣相干,導致血液濁敗。下腹脹滿堅硬,小便可能澀滯,可能出汗,也可能怕冷,膿已經形成了。如果脈象遲緩緊澀,就是瘀血,只要血下去就能痊癒。
腸癰導致下血,腹中絞痛,一開始會發熱怕冷。要驗證是否患有腸癰,必須下腹滿脹疼痛、小便淋澀、翻身不方便,這些就是腸癰的確切症狀。無論是否已經化膿,都要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急服。如果下腹疼痛,像腫脹一樣滿滿的,吃不下東西,小便不暢,就是膿液阻塞了。可以用薏苡仁、丹皮、桃仁、蔞仁煎服來排膿。如果到了翻身時聽到水聲,就是膿液已經成熟了。
千金托裡散下太乙膏。若膿從大便出者。為直腸癰。可治。若從臍中出者。為盤腸癰。多不治。經云。腸癰為病不可驚。驚則腸斷而死。
白話文:
在古代醫學中,有以下治療方案:
- 使用「千金託裡散」和「太乙膏」進行治療。
若膿液從大便排出,這可能是直腸癰,可以進行治療。
若膿液從腹部中央(臍部)排出,這可能是盤腸癰,通常不易治療。
古籍經文提到,腸癰是一種疾病,不要驚慌失措。如果驚慌失措,可能會導致腸道破裂,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