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)
卷十二 (1)
1. 卷十二
2. 嬰兒門下
夫人習尚不同。趨舍各異。痘疹一門。向得涵高兄採輯諸家方論。備列醫通。其間方藥多有以意參易者。惜乎筆削未竣。完璧難求。志兒心折其學。因命續貂。系以麻疹諸例。庶不失先哲二者併名之義云。
白話文:
人們的習慣和偏好各不相同,對於事物的取捨也有差異。就痘疹這一疾病來說,之前我的兄長涵高搜集了各家醫學典籍的方劑和理論,整理成《醫通》一書。但書中有些方藥是經過他個人修改和理解的,可惜的是,他還沒完成修訂就去世了,使得這本書沒能達到完美。我(志兒)很欽佩他的醫學研究,所以決定接續他的工作,加入一些關於麻疹的案例,希望能夠不違背前人將痘疹和麻疹兩者並列研究的意義。
3. 錢氏痘疹論
小兒在胎時,食母五臟血穢,生後其毒當出。故痘疹所發,皆五臟之液。肝水泡,其色青小;肺膿泡,色白而大;心為斑,其色赤小;脾為疹,其色赤黃。瘡疹欲出,五臟證具,惟腎無候,但耳涼尻冷是也。瘡疹出時,辨視輕重。一發便出盡者,必重也;瘡夾疹者,半輕半重也。
出稀者輕,裡外微紅者輕;外黑裡赤者,微重也;外白里黑者,大重也;疹端里黑點如針孔者,勢甚也。青乾紫陷,昏睡汗出不止,煩躁熱渴,腹脹啼喘,大小便不通者,困極也。凡瘡疹當令乳母慎口,不可令飢,及受風冷,致歸腎變黑難治也。有大熱當利小便,有小熱宜解毒。
若黑紫干陷者,百祥丸下之;不黑者慎勿下。更看時月輕重,大抵痘疹屬陽,出則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。又當辨春膿泡,夏黑陷,秋斑,冬疹,亦不順也。黑者,無問何時,十難救一,其候寒戰噤牙,或身黃腫紫,急宜百祥丸下之。復惡寒不已,身冷汗出,耳尻反熱者死,腎氣大旺,
脾虛不能制故也。下後身熱氣溫,欲飲水者可治,脾旺勝腎,寒去而溫熱也。治之宜解毒,不可妄下,下則內虛,多歸於腎。若能食而痂頭焦起,或未焦而喘,實者,四順清涼飲下之。若身熱煩渴,腹滿而喘,大小便澀,面赤悶亂大吐,此當利小便,不瘥者,宣風散下之。若五六日痂不焦,
是內發熱,熱濕蒸於皮中,故痂不得焦,宜宣風散導之,用生犀磨汁解之,便熱退痂脫矣。瘡疹欲出,先欠呵頓悶,肝也;時發驚悸,心也;乍涼乍熱,手足冷多睡,脾也;面腮頰赤,咳嗽噴嚏,肺也。此四臟證俱見,惟黑者屬腎也。瘡疹乃五臟之毒,內一臟受穢多者,出則歸其臟矣。
白話文:
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,吃了母親五臟的血污,出生後這些毒素就會發出來,所以長出的痘疹,都是五臟的液體所化。肝臟對應的是像水泡一樣的疹子,顏色青色且小;肺臟對應的是膿泡,顏色白色且大;心臟對應的是斑點,顏色紅色且小;脾臟對應的是疹子,顏色紅黃。當痘疹快要出來的時候,五臟的症狀都會出現,只有腎臟沒有明顯的症狀,但可以從耳朵冰涼、屁股冰冷來判斷。
痘疹出來時,要分辨輕重。如果一發出來就全部出來的,一定是重症。如果是痘夾雜著疹子的,是半輕半重。如果出得稀疏的,是輕症。皮膚內外都只有一點點微紅的,是輕症。如果外表黑色,裡面紅色的,是稍微重一點。如果外表白色,裡面黑色的,就是非常重。疹子頂端裡面有像針孔一樣的黑點,情況就很嚴重了。如果疹子呈現青色、乾燥、紫色、凹陷,並且出現昏睡、汗流不止、煩躁口渴、肚子脹氣、啼哭喘氣、大小便不通等情況,那就是非常危急了。
凡是長痘疹的時候,要讓哺乳的母親注意飲食,不能讓她肚子餓,也不能讓她受風寒,否則會導致毒素歸於腎臟而變成黑色,難以治療。如果發高燒,應該利小便;如果只是微微發燒,就應該解毒。如果痘疹呈現黑色、紫色、乾燥、凹陷,可以用百祥丸來攻下,如果不是黑色的,就千萬不要亂用攻下藥。還要看當時的季節和病情的輕重來判斷。
一般來說,痘疹屬陽,在春夏出是順應天時的,在秋冬出就是逆反天時的。還要分辨春天是出膿泡,夏天是黑陷,秋天是斑,冬天是疹,這些也都是不順應天時的。疹子呈現黑色,無論什麼時候都難以救治,十個裡面大概只能救一個。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,會有寒戰、牙齒緊咬,或是身體發黃、腫脹、發紫等症狀,要趕快用百祥丸攻下。如果攻下後仍然怕冷,身體冰冷出汗,耳朵和屁股反而發熱,那就表示快要死了,這是因為腎氣太旺,脾虛不能克制腎的緣故。攻下後如果身體發熱,氣息溫和,想要喝水,表示可以治療,這是因為脾氣旺盛勝過了腎,寒氣消退而出現溫熱的現象。治療這種情況應該解毒,不能亂用攻下藥,亂用攻下藥會導致身體內虛,讓毒素更容易歸於腎。如果能進食,而且結痂的頭部開始焦黑豎起,或是還沒焦黑但出現喘氣的,屬於實證,可以用四順清涼飲來攻下。如果身體發熱、煩躁口渴、肚子脹滿且喘氣、大小便不順暢、面色赤紅、胸悶煩亂且大吐,這種情況應該利小便,如果沒有好轉,就用宣風散來攻下。如果五六天痂還沒有焦黑,那是因為體內發熱,熱濕蒸騰在皮膚中,所以痂無法焦黑,應該用宣風散來疏導,用生犀牛角磨成汁液來解毒,這樣發熱就會消退,痂也會脫落。
痘疹快要出來的時候,會先出現打哈欠、精神不振,這是肝臟的症狀;有時會出現驚嚇、心悸,這是心臟的症狀;有時會覺得忽冷忽熱,手腳冰冷,嗜睡,這是脾臟的症狀;臉頰發紅、咳嗽、打噴嚏,這是肺臟的症狀。這四個臟腑的症狀都出現了,只有黑色的疹子是屬於腎臟的。痘疹是五臟的毒素,哪一個臟腑受到的毒素多,痘疹發出來就會歸屬於那個臟腑。
4. 丹溪參補陳氏痘疹論
小兒瘡疹。大抵與傷寒相似。發熱煩躁。臉赤唇紅。身痛頭疼。乍寒乍熱。噴嚏呵欠。嗽喘痰涎。始發之時。有因傷風傷寒而得。有因時氣傳染而得。有因傷食嘔吐而得。有因跌撲驚恐瘀血而得。或為竄眼驚搐如風狀。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。或煩躁狂悶。昏睡自汗。或下利。
或潮熱。證候多端。卒未易辨。須以耳冷尻冷足冷驗之。蓋瘡疹屬陽。腎臟無證。耳與尻足俱屬腎。故獨冷。又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候。調護之法。首尾俱不可汗下。但溫涼之劑。兼而濟之。解毒和中。安表而已。虛者益之。實者損之。冷者溫之。熱者平之。是為權度。
如庖人籠蒸之法。但欲其松耳。蓋毒發於表。如苟妄汗。則營衛一虛。開泄瘡爛。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。毒根於裡。如苟妄下。則內氣益虛。毒不能出而返入焉。由是土不勝水。變黑歸腎。身作振寒。耳尻反熱。腹脹黑陷。十無一生。汗下二說。古人深戒。以此視之。瘡疹證狀。
雖與傷寒相似。而治法實不同。傷寒從表入里。瘡疹從里出表故也。如欲解肌。葛根、紫蘇可也。其或氣實煩躁。熱熾便秘。則犀角地黃湯。或紫草飲。多服亦能利之。故雖云大便不通少與大黃。尤宜斟酌。若小便赤少者。分利小便。則熱氣有所滲出。凡熱不可驟遏。但宜輕解。
若無熱。又不能起發也。瘡疹分人清濁。就形氣上取勇怯。凡已發未發。但覺身熱。證似傷寒。疑似未明。先與惺惺散、參蘇飲。熱甚。則升麻湯、人參敗毒散。(張涵高曰。上方俱難應用。當以輕劑透表為妥。)一見紅點。便忌葛根。恐發則表虛也。凡痘瘡初欲出時。身熱鼻尖冷。
呵欠咳嗽面赤。便宜升麻湯加山楂、大力子。則瘡稀疏易愈。凡痘瘡發熱時。法以惡實子為末。蜜調貼囟門。免有患眼之疾。凡初出之際。須看胸前。稠密。急宜消毒飲加楂肉、黃芩、紫草。減食。禁加人參。初出之時色白者。便大補氣血。參、耆、朮、草、桂、芍、芎、歸。
若大便瀉。加木香、肉豆蔻。初起時自汗不妨。蓋濕熱熏蒸而然。有初起煩躁譫語。狂渴引飲。若飲水則後來靨不齊。急以涼藥解其標。如益元散之類。凡瘡已出。可頻與化毒湯。(當去升麻。)出不快者。加味四聖散。或紫草飲、紫草木通湯。及快斑湯。出太甚者。人參敗毒散。
色赤。犀角地黃湯。疏則無毒。密則毒盛。宜多服涼藥解之。庶無害眼之患。爐灰色白靜者作寒看。齊湧者燥者焮發者作熱治。黑屬血熱。涼血為主。白屬氣虛。補氣為先。中黑陷而外白。起得遲者。則相兼而治。凡痘瘡分表裡虛實。吐瀉少食為裡虛。不吐瀉能食為裡實。裡實而補則結癰毒。
陷伏倒黶灰白者為表虛。紅活綻起為表實。表實而復補表。則潰爛不結痂。痘瘡分氣血虛實。虛則黃耆養營活血之劑。佐以風藥。實則芍藥、黃芩為君。佐以白芷、連翹之類。調解之法。活血調氣。安表和中。輕清消毒。兼而治之。溫如當歸、黃耆。涼如前胡、葛根。佐以川芎、白芍、枳殼、桔梗、羌活、木通、紫草之屬。
白話文:
小兒的瘡疹,大致和傷寒很相似。會發燒、煩躁不安、臉色發紅、嘴唇紅腫、身體疼痛、頭痛、忽冷忽熱、打噴嚏、打呵欠、咳嗽喘氣、有痰。剛開始發病的時候,有些是因感冒受寒而引起,有些是因時疫傳染而來,有些是因吃壞東西嘔吐造成,有些是因跌倒、驚嚇導致瘀血。有的會眼睛上竄、抽搐像中風一樣,有的會口舌、咽喉、肚子疼痛,有的會煩躁、胡言亂語、昏睡、自汗,有的會拉肚子,有的會發潮熱。症狀非常多樣,很難一下子就分辨清楚。需要通過觀察耳朵、屁股和腳是否冰冷來判斷。因為瘡疹屬於陽證,腎臟沒有相關病症,而耳朵、屁股和腳都屬於腎,所以它們會獨自冰冷。但如果看到耳朵後面有紅色脈絡,那就是真正的瘡疹。治療護理的方法,從頭到尾都不可以使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。只能用溫性或涼性的藥物,同時使用,來達到解毒、調和脾胃、安穩表面的作用。虛弱的就補養,實證的就洩掉,寒冷的就溫暖,熱症的就平和。這就是治療的權衡。
就像廚師蒸東西一樣,只要讓它鬆軟就好了。因為毒素是從體表發出來的,如果隨意發汗,就會使營衛之氣虛弱,導致瘡疹潰爛。風邪就會趁虛而入,引起其他病變。毒素如果根源於體內,如果隨意使用瀉藥,就會使體內的正氣更加虛弱,毒素無法排出而反倒進入體內。這樣就會導致脾胃虛弱,無法制約腎水,病情就會惡化,出現全身發冷、耳朵和屁股反而發熱、腹脹、皮膚塌陷變黑的危險情況,十個病人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。發汗和瀉下的兩種方法,古人是極力勸戒的。根據這些來判斷,瘡疹的症狀雖然和傷寒相似,但是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。傷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,而瘡疹是從體內向體表發散。如果要解表,可以使用葛根、紫蘇等藥。如果氣實煩躁、發熱嚴重、大便不通,則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或紫草飲,多服也能通便。所以即使說大便不通,也只能少量使用大黃,更應該仔細斟酌。如果小便赤紅量少,可以利小便,讓熱氣從小便排出。凡是熱症,都不可以立即壓制,只能慢慢地疏解。
如果沒有發熱,就無法讓瘡疹發出來。瘡疹的發病情況因人而異,有清濁之分。應該從病人發病的形體和精神上判斷其強弱。凡是已經發病或還沒發病,只要感覺身體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但又不太確定,可以先使用惺惺散、參蘇飲。如果發熱嚴重,則使用升麻湯、人參敗毒散。(張涵高說,以上這些藥方都難以應用,應該使用輕劑來透表比較穩妥。)一旦發現有紅點出現,就不要使用葛根,以免發散過度導致體表虛弱。凡是痘瘡剛要發出來的時候,身體發熱、鼻尖冰冷、打呵欠、咳嗽、臉色發紅,可以使用升麻湯加山楂、大力子,這樣瘡疹就會比較稀疏,容易痊癒。凡是痘瘡發熱的時候,可以用惡實子研成末,用蜂蜜調和後塗在囟門上,可以避免發生眼疾。凡是瘡疹剛開始發的時候,要先觀察胸前,如果胸前密集,要趕快使用消毒飲加山楂肉、黃芩、紫草,並減少飲食,禁止使用人參。剛開始發的時候顏色是白色的,就要大補氣血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桂枝、白芍、川芎、當歸。
如果拉肚子,可以加木香、肉豆蔻。剛開始發的時候自汗不用管,那是濕熱蒸發所致。如果剛開始發的時候出現煩躁、說胡話、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的話,後來痘疤會不均勻,要趕快用涼藥來解決這個問題,可以使用益元散之類的藥。凡是瘡疹已經發出來,可以經常使用化毒湯(要去掉升麻)。如果發的不順暢,可以使用加味四聖散或紫草飲、紫草木通湯,以及快斑湯。如果發的太過,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。
如果顏色發紅,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。瘡疹稀疏就沒有什麼毒性,密集就代表毒性很強,應該多服涼藥來解毒,這樣才不會有眼疾。爐灰色、蒼白、靜止的瘡疹,應該當作寒證來治療。同時出現且乾燥、紅腫的瘡疹,應該當作熱證來治療。黑色屬於血熱,以涼血為主。白色屬於氣虛,以補氣為先。中間黑陷而外圈白色,而且發的比較晚的,就要兼顧兩種情況來治療。凡是痘瘡要區分表裡虛實。吐瀉、食慾不振屬於裡虛,不吐瀉、能吃東西屬於裡實。裡實如果補益就會導致結癰毒。
塌陷、倒伏、顏色灰白的屬於表虛,紅潤、活潑、隆起的屬於表實。表實如果再補益體表,就會導致潰爛不結痂。痘瘡要區分氣血虛實,虛證可以使用黃耆等養營活血的藥,輔以祛風的藥。實證可以使用白芍、黃芩為主藥,輔以白芷、連翹之類。治療的方法要活血調氣,安穩體表,調和脾胃,使用輕清解毒的藥物,綜合治療。溫性的藥如當歸、黃耆,涼性的藥如前胡、葛根,輔以川芎、白芍、枳殼、桔梗、羌活、木通、紫草之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