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1)
卷十一 (1)
1. 循衣撮空
循衣撮空。皆由肝熱筋脈血枯而風引之。故手指為之撮斂也。宜確服六味丸。間有回生之功。亦有脾虛肝乘者。六君子加鉤藤、蠍梢。若肝經實熱。瀉青丸。蓋循衣撮空。皆病之敗證。求其實熱。十無一二。許叔微云。循衣撮空。皆神虛無主。非大劑獨參、保元。不能挽回。
虛寒。則十全大補、人參養榮、大建中溫補之。然亦有心包熱極所致者。王海藏治血脫。循衣撮空摸床。揚手搖頭。錯語失神。脈弦浮而虛。血脫內燥。熱之極也。氣粗鼻乾。此為難治。生地黃黃連湯。
白話文:
「循衣撮空」這種現象,都是因為肝臟有熱,導致筋脈乾枯、血液不足,而產生風邪引動的結果,所以手指才會出現抓取、收縮的動作。應該確實服用六味丸,有時可以有恢復健康的功效。也有部分是因脾胃虛弱,導致肝氣過盛,這時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鉤藤、蠍梢來治療。如果是肝經有實熱,就用瀉青丸來治療。通常出現循衣撮空,都是病情惡化的徵兆,但真正屬於實熱的情況,十個裡面也只有一兩個。許叔微認為,循衣撮空都是因為精神虛弱、沒有主導能力所導致,不是使用大量獨參湯或保元湯這種大補元氣的藥物,是無法挽回的。
如果是虛寒體質,就要用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、大建中湯等溫補藥物來治療。然而,也有一些是因為心包發熱到極點所引起的。王海藏曾治療過一個血脫病人,出現循衣撮空、摸床、揚手搖頭、胡言亂語、精神失常,脈象呈現弦浮而虛,這是因為血脫導致身體內在乾燥,熱到極點所造成的,伴隨氣息粗重、鼻子乾燥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,需要使用生地黃黃連湯來處理。
2. 壽夭
孫真人曰。兒初生。叫聲連延相屬者壽。聲絕而復揚急者不壽。啼聲散。不成人。啼聲深。不成人。臍中無血者好。臍小者。不成人。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。鮮白長大者壽。生下目自開者。不成人。目視不正數動者。大非佳。汗血者。多危不壽。汗不流。不成人。小便凝如脂膏。
不成人。頭四破。不成人。常搖手足者。不成人。額上有旋毛者早貴。妨父母。兒生枕骨不成者。能言而死。尻骨不成者。能踞而死。掌骨不成者。能匐匍而死。踵骨不成者。能行而死。臏骨不成者。能立而死。身不收者死。魚目者死。股間無生肉者死。頤下破者死。陰不起者死。
陰囊下白者死。赤者死。卵縫通達黑者壽。兒小時。識悟通敏過人者。多夭。大則項橐顏回之流也。小兒骨法。成就威儀。迴轉遲舒。稍費人精神鵰琢者壽。其預知人意。迴旋敏速者夭。大則楊修孔融之徒也。
張介賓曰。小兒之壽夭。其因有二。一則由於稟賦。一則由於撫養。夫稟賦為胎元之本。精氣之受於父母者也。撫養為居處寒溫。飲食飢飽之得失者也。凡少年之子多有羸弱。欲勤精薄也。老年之子多強壯者。欲少精全也。多飲者子多不育。蓋以酒濕亂精。則精半非真而濕熱勝也。
多欲者子多不育。以孕後不節。則泄母陰。奪養胎之氣也。此外如飢飽勞逸。五情六氣。無不各有所關。是皆所謂稟賦也。至於撫養之法。則俗傳有云。若要兒安。須帶飢寒。此言殊為未審。夫欲其帶飢者。恐飲食之過耳。過則傷脾而病生。寧使略飢。其猶庶幾。至若寒之一字。
則大有關係。小兒以未成之血氣。嫩薄之肌膚。較之大人。相去百倍。顧可令其帶寒耶。嘗見新產之兒。多生驚搐。此為穩婆不慎。則風寒襲之。多致不救者此也。及其稍長。每多發熱。輕則為鼻塞咳嗽。重則為小兒傷寒。幼科不識。一概呼為變蒸。投藥致斃者此也。或寒氣傷臟。
則為吐瀉。或因寒生熱。則為驚為疳。種種變生。多由外感。雖稟體強盛不畏風寒者。亦所常有。但強者三之一。弱者三之二。傷熱者十之三。傷寒者十之七。況膏粱貧賤。氣質本是不同。醫家不能察。但知見熱攻熱。嬰兒不能言。病家不能辨。徒付之命。誠可嘆也。又有謂小兒純陽之體。
故多宜清涼治之。此說尤為誤人。而王節齋又曰。小兒無補腎。謂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。既滿之後。妄用虧損。則可用藥補之。若受胎之時。稟之不足。則無可補。稟之原足。又何待補。嗚呼。此何說耶。夫小兒謂純陽者。以其陰氣未成。即腎虛也。或父母多欲而所稟水虧。
亦腎虛也。陰既不足。而不知補之。陰絕則孤陽亦絕矣。何謂無可補耶。殊不知錢氏六味地黃丸。專治小兒腎虛解顱。以其純陽無陰。故取崔氏八味丸。裁去桂、附。以獨補腎水也。此義惟薛立齋得之。惜乎世醫。多所未悟也。
白話文:
孫真人說:嬰兒剛出生時,哭聲如果持續不斷,連綿相續,代表這個孩子長壽;哭聲斷斷續續,時高時急,則表示這個孩子可能不長壽。如果啼哭的聲音散亂無力,這個孩子很難養大成人;如果啼哭的聲音深沉微弱,也難以養大成人。臍帶中沒有血跡是好現象,臍帶過小則表示這個孩子很難養大成人。全身軟弱無力,像沒有骨頭一樣的孩子,可能不長壽;皮膚鮮白且身體健壯的孩子則長壽。出生時眼睛就睜開的孩子,很難養大成人。眼睛視線不正,或是頻繁轉動的孩子,都不是好的徵兆。如果汗液帶血,通常代表身體很虛弱,壽命不長。如果沒有汗液流出,這個孩子也難以養大成人。小便像凝固的油脂一樣,也難以養大成人。頭骨出現四處裂縫的孩子,也難以養大成人。經常搖手踢腿的孩子,也難以養大成人。額頭上有髮旋的孩子,很早就可能顯貴,但也可能妨礙父母。嬰兒出生時後腦的枕骨如果發育不全,可能在會說話後就夭折;尾椎骨發育不全,可能在能坐的時候就夭折;手掌骨發育不全,可能在能爬的時候就夭折;腳後跟的骨頭髮育不全,可能在能行走時就夭折;膝蓋骨發育不全,可能在能站立時就夭折。身體無法收縮的孩子,會夭折;眼睛像魚眼一樣的孩子,會夭折;大腿內側沒有肌肉組織的孩子,會夭折;下巴下方破裂的孩子,會夭折;陰莖無法勃起的孩子,會夭折。陰囊下方皮膚如果呈現白色,會夭折;呈現紅色也會夭折。陰囊縫線通透,且顏色是黑色的,代表長壽。小時候就特別聰明,理解力超乎常人的孩子,大多早夭,長大後可能像項橐、顏回這樣的人物。嬰兒的骨骼發育,儀態舉止如果舒緩優雅,稍加雕琢就能成器,這種孩子就容易長壽。如果預知人的想法,反應敏捷迅速的孩子,容易夭折,長大後可能像楊修、孔融這樣的人物。
張介賓說:嬰兒的壽命長短,原因有兩個,一是來自於先天稟賦,二是來自於後天的撫養。所謂的稟賦,是胎兒之本,是從父母那裡繼承而來的精氣;撫養則是指居住環境的冷暖、飲食的飽餓是否得當。一般來說,年輕父母生的孩子大多體弱,是因為父母精氣不夠;年長父母生的孩子大多強壯,是因為父母精氣比較充足。如果父母經常飲酒,孩子大多難以生育,因為酒濕會擾亂精氣,導致精氣不純,而且體內濕熱過盛。如果父母性慾過強,孩子也多難以生育,因為懷孕後如果不節制性行為,會洩露母體的陰氣,奪取養育胎兒的精氣。此外,像飢餓、飽食、勞累、安逸,以及七情六慾等,都與孩子的先天稟賦息息相關。至於撫養的方法,民間有句俗語說:「若要小兒安,須帶三分飢與寒」,這種說法其實是未經仔細考量的。所謂的讓孩子帶點飢餓,是為了避免飲食過量,過量會損傷脾胃而生病,寧可讓孩子稍微有點飢餓。至於「寒」這個字,關係就很大了。嬰兒的血氣尚未發育完全,肌膚細嫩,和成人相比,相差百倍,怎麼可以讓他們受寒呢?我常常看到剛出生的嬰兒,多有驚厥抽搐的情況,這是因為接生婆不小心,導致嬰兒感受風寒,大多因此而不治。等孩子稍微長大後,經常發熱,輕則鼻塞咳嗽,重則患上小兒傷寒。有些兒科醫生不明白這些道理,一概說是「變蒸」,隨意用藥導致死亡,這都是因為沒有仔細區分病因。有時寒氣會損傷內臟,導致吐瀉;有時因為受寒而轉化為熱,導致驚厥、疳積等各種疾病,這些多半是因為外感風寒所致。雖然有些孩子的體質強壯,不怕風寒,但這樣的情況也只是少數,強壯的佔三分之一,虛弱的佔三分之二,因受熱而生病的佔十分之三,因受寒而生病的佔十分之七。況且富貴貧賤人家,體質本來就不同,醫生不能仔細辨別,只知道見到發熱就用清熱的藥,嬰兒又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,病家也不懂得辨別,只能任由病情發展,實在令人嘆息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,嬰兒是純陽之體,所以應該多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,這種說法更是大錯特錯。王節齋也說:「小兒無補腎」,意思是說男孩到了十六歲,腎氣才開始充盈,等到腎氣充滿之後,如果胡亂耗損腎氣,才可以用藥來補腎。如果在受孕的時候,先天稟賦不足,那就無法補充了;如果稟賦充足,又何須補充呢?唉,這是什麼道理啊?所謂的小兒是純陽之體,是因為他們的陰氣尚未發育完善,也就是腎虛。或者因為父母性慾過強,導致繼承的腎水不足,也是腎虛。陰氣既然不足,卻不知道補充,等到陰氣完全消失,陽氣也會跟著消散。怎麼能說無法補充呢?實在不知道錢氏的六味地黃丸,專門治療小兒腎虛導致的解顱,就是因為小兒是純陽而無陰,所以才取崔氏的八味丸,去除桂枝和附子,來單獨補充腎水。這個道理只有薛立齋明白,可惜的是世上的醫生大多沒有領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