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四 (12)
卷四 (12)
1. 咳嗽
火逆上氣。咽喉不利者。止逆下氣。麥門冬湯主之。
此胃中津液乾枯。虛火上炎之證。凡肺病有胃氣則生。無胃氣則死。胃氣者。肺之母氣也。故於竹葉石膏湯中。偏除方名二味。而用麥冬數倍為君。兼參、草、粳米以滋肺母。使水殼之精微。皆得上注於肺。自然沃澤無虞。當知火逆上氣。皆是胃中痰氣不清。上溢肺隧。佔據津液流行之道而然。
是以倍用半夏。更加大棗。通津滌飲為先。奧義全在乎此。若濁飲不除。津液不致。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。烏能建止逆下氣之績哉。俗以半夏性燥不用。殊失仲景立方之旨。
戴人云。肺為諸咳之門戶。每為六氣所乘。如風乘肺者。日夜無度。汗出頭痛。痰涎不利。熱乘肺者。喘急而嗽。面赤潮熱。甚者熱甚於中。手足反寒。熱移於下。便泄無度。火乘肺者。咳喘上壅出血。甚者七竅血溢。燥乘肺者。氣壅不利。百節內痛。頭面汗出。寒熱往來。
皮膚乾枯燥癢。大便秘。痰膠血腥。寒乘肺者。嗽急而喘。惡寒無汗。鼻塞身疼。發熱煩躁。濕乘肺者。痰涎不利。面腫喘急。至於濕痰內動為咳。又必因風因火因熱因寒。所挾各不相同。至於乘肺則一也。咳嗽外感六氣鬱而成火。必六淫相合。內傷五臟相勝。必五邪相併。
有此不同。而中間又有斂散二法。斂者。謂收斂肺氣也。散者。謂解散寒邪也。宜散而斂。則肺受寒邪。一時斂住。為害非輕。宜斂而散。則肺氣怯弱。一時發散而走泄正氣。害亦非小。且如感風咳嗽。已經散後。其表虛。復感寒邪。虛邪相乘又為喘嗽。若欲散風則愈虛其肺。
收斂則愈滯其邪。當先輕解。漸收斂之。肺不致虛。邪不致滯。咳嗽自止矣。
經言臟腑皆有咳嗽。嗽屬肺。何為臟腑皆有之。蓋咳嗽為病。有自外而入者。有自內而發者。風寒暑濕。先自皮毛而入。皮毛者肺之合。故雖外邪欲傳臟。亦必先從其合而為嗽。此自外而入者也。七情鬱結。五臟不和。則邪火逆上。肺為氣出入之道。故五臟之邪上蒸於肺而為咳。
此自內而發者也。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。蓋所感者重。竟傷臟腑。不留於皮毛。七情亦有不為嗽者。蓋病尚淺。止在本臟。未即上攻。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。而七情鬱結之嗽久而後見。治法。當審脈證三因。若外因邪氣。止當發散。又須原其虛實冷熱。若內因七情。與氣口脈相應。
當以順氣為先。下痰次之。
戴復庵云。咳嗽因風寒者。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。火者。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。勞者。盜汗出。兼痰者。多作寒熱。肺脹者。動則喘滿。氣急息重。痰者。嗽動便有痰聲。痰出嗽止。五者大概耳。亦當明其是否也。
趙養葵曰。咳謂無痰而有聲。肺受火爍也。嗽是有聲而有痰。脾受濕傷也。雖分五臟六腑之殊。而其要皆主於肺。蓋肺為清虛之腑。一物不容。毫毛必咳。又肺為嬌臟。畏熱畏寒。火刑金爍故嗽。水冷金寒亦嗽。故咳嗽者。必責之肺。而治法不在於肺而在於脾。不專在脾而反歸重於腎。
白話文:
咳嗽是因為火氣逆行向上,導致咽喉不舒服的,要用能使氣向下走的藥物來治療,可以使用麥門冬湯。
這種情況是胃裡的津液乾枯,導致虛火向上燃燒的症狀。一般來說,肺病有胃氣就能存活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胃氣是肺氣的根本。所以,在竹葉石膏湯的基礎上,去除方子中兩味藥,大量使用麥冬作為主要藥材,搭配人參、甘草、粳米來滋養肺的根本,讓身體吸收的水分精華都能向上供給到肺,自然可以滋潤肺部。要知道,火氣逆行向上都是因為胃裡痰氣不清,上溢到肺的通道,佔據了津液運行的道路。
因此,要加倍使用半夏,再加上大棗,以疏通津液、排除痰飲為首要。這裡面的奧妙全在這裡。如果痰飲不清除,津液不能輸布,即使每天使用潤肺生津的藥物,也無法達到使氣向下走的功效。世俗認為半夏性燥而不用,實在是失去了張仲景用藥的精髓。
戴人說,肺是各種咳嗽的門戶,容易被六種外來的邪氣侵襲。例如,風邪侵入肺部,會導致咳嗽頻繁,白天晚上都不停止,還會出汗、頭痛、痰液難以排出;熱邪侵入肺部,會導致喘息急促、咳嗽,臉色發紅、發熱,嚴重時身體內部發熱,手腳反而冰冷;如果熱邪轉移到下方,會導致腹瀉不止;火邪侵入肺部,會導致咳嗽喘息、氣往上湧、出血,嚴重時會七竅出血;燥邪侵入肺部,會導致氣機阻塞不順暢,全身關節內疼痛,頭面部出汗,時冷時熱,皮膚乾燥、發癢,大便乾燥,痰液黏稠帶血;寒邪侵入肺部,會導致咳嗽急促、喘息,怕冷、不出汗、鼻塞、身體疼痛、發熱煩躁;濕邪侵入肺部,會導致痰液黏稠難以排出、面部浮腫、喘息急促。至於濕痰在體內活動導致的咳嗽,也一定是和風、火、熱、寒等因素夾雜在一起,只是夾雜的邪氣各不相同,但都是侵犯了肺。咳嗽是外感六氣鬱結化火,必定是六種邪氣互相結合;內傷五臟功能失調,必定是五種邪氣互相兼併。
這些情況各有不同,而治療的方法也有收斂和疏散兩種。收斂是指收斂肺氣,疏散是指解除寒邪。應該疏散的時候反而收斂,就會使肺受到寒邪的束縛,危害不小;應該收斂的時候反而疏散,就會使肺氣虛弱,一時發散而導致正氣耗散,危害也不小。例如,感冒咳嗽已經疏散過後,身體表面虛弱,再次受到寒邪侵襲,虛邪互相影響就會導致喘息咳嗽。如果想疏散風邪就會使肺更加虛弱,如果收斂就會使邪氣更加停滯。所以應該先輕微地疏解,然後逐漸收斂,這樣肺不會虛弱,邪氣不會停滯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。
醫書上說,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引起咳嗽。咳嗽歸屬於肺,為什麼五臟六腑都會引起呢?因為咳嗽這個病,有的是從外部進入的,有的是從內部發生的。風寒暑濕這些邪氣,先從皮膚毛孔進入,而皮膚毛孔和肺相通,所以即使外邪想傳到臟腑,也必定先從肺開始而產生咳嗽,這是從外部進入的咳嗽。如果七情鬱結,導致五臟不和,那麼邪火就會向上逆行,而肺是氣體出入的通道,所以五臟的邪氣會向上蒸發到肺而引起咳嗽,這是從內部發生的咳嗽。然而,風寒暑濕也可能不引起咳嗽,是因為感受到的邪氣太重,直接傷及了臟腑,沒有停留在皮膚毛孔;七情也可能不引起咳嗽,是因為疾病還比較輕,只停留在本臟,沒有馬上向上侵犯。所以傷寒以有咳嗽為輕症,而七情鬱結引起的咳嗽則會久病不癒。治療的方法,應當仔細辨別脈象、症狀和病因,如果是外感邪氣,就應當發散,而且要辨別虛實寒熱;如果是內因七情,就要結合脈象來分析,應該以疏理氣機為先,其次才是化痰。
戴復庵說,咳嗽因為風寒引起的,會鼻塞、聲音嘶啞、怕冷;因為火引起的,會聲音洪亮、痰少、臉色發紅;因為勞累引起的,會盜汗、多痰、時冷時熱;因為肺脹引起的,會稍微活動就喘滿、呼吸急促、呼吸聲大;因為痰引起的,咳嗽時會有痰聲,痰出來了咳嗽就會停止。這五種情況是大概的區分,還需要明確判斷是否符合實際情況。
趙養葵說,咳是指沒有痰而有聲音,是肺受到火的灼燒;嗽是有聲音又有痰,是脾受到濕的傷害。雖然咳嗽可以分為五臟六腑的不同原因,但關鍵都在於肺,因為肺是清虛的臟腑,容不下一點異物,即使是細微的異物也會引起咳嗽。而且肺又是嬌嫩的臟器,怕熱又怕冷,火熱會灼燒肺,寒冷也會傷害肺。所以,咳嗽一定要責之於肺,而治療的方法不在於肺,而在於脾,而且不單單在脾,還要歸重於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