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11)

1. 膝痛門

附子丸,治濕痹一身如從水中出。

附子(炮),川烏頭(炮),觀桂,川椒,菖蒲,甘草(炙。各四兩),骨碎補(切。薑汁拌炒。),天麻(煨),白朮(生。各二兩)

煉白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溫酒下。侵晨食前臨臥各一服。

活絡丹(局方),治寒濕襲於經絡而痛。肢體不能屈伸。

川烏頭(炮),地龍(去土。炮研),南星(炮。各三兩),乳香,沒藥(酒研飛。澄定曬乾。各一兩二錢)

上五味為末。酒麴糊丸。如彈子大。乾透蠟護。臨服剖開。空腹。荊芥湯或陳酒或四物湯化下。痛處色紅腫者勿用。

鐵彈丸,治筋攣骨痛。麻瞀不仁。

川烏頭(炮。一兩五錢),乳香,沒藥(各一兩),五靈脂(酒研。澄去砂石。曬乾。淨四兩),麝香(一錢)

為末。滴水為丸。彈子大。食後薄荷湯。臨臥溫酒。各服一丸。按此與活絡丹。通治寒濕作痛。肥人風痰流入經絡者。則宜活絡丹。瘦人風毒入傷血脈者。則宜鐵彈丸。若濕熱赤腫煩疼。及癰毒將成腫痛。二方皆在切禁。

換骨丹,治風痿痹弱。寒濕風氣。鶴膝風等證。

當歸(一兩),虎脛並掌骨(一具。酥炙),羌活,獨活,防風,川萆薢(各二兩),秦艽(四兩),龜板(酥炙。一兩),牛膝,晚蠶砂(炒),枸杞子,油松節(各五兩),白茄根(八兩。飯上蒸),蒼朮(泔浸去皮。炒。淨四兩)

上用無灰酒一大壇。將絹囊盛藥。懸於酒內封固。候十四日開壇取酒。不可以面對壇口。恐藥氣衝人面目。每飲盞許。勿令藥力斷絕。飲盡病痊。將藥曬乾為末。米飲糊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。空心溫酒下。忌食動風辛熱之物。此藥可以常服。但焮赤腫痛。甚於春夏者。多屬濕熱。非其所宜。

史國公藥酒,治風濕疼。

換骨丹去龜板、蒼朮。加鱉甲、蒼耳子。

二妙散(大補丸下),虎潛丸(大補丸下),當歸拈痛湯(濕門),川芎肉桂湯(腿痛門),虎骨四斤丸(腿痛門),鹿茸四斤丸(腿痛門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,導痰湯(二陳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十全大補湯(保元湯下),腎著湯(理中湯下)

白話文:

[膝痛門]

附子丸: 治療因濕氣引起的痹症,全身感覺像從水中出來一樣。

藥材包含:炮製過的附子、炮製過的川烏頭、桂枝、川椒、菖蒲、炙甘草(各約150克)、切片並用薑汁拌炒過的骨碎補、煨過的天麻、生的白朮(各約75克)。

將上述藥材煉製成蜂蜜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30至50丸,用溫酒送服。早晨、飯前、睡前各服用一次。

活絡丹(局方): 治療因寒濕侵襲經絡而引起的疼痛,導致肢體無法彎曲伸展。

藥材包含:炮製過的川烏頭、去除泥土並炮製研磨過的地龍、炮製過的南星(各約112.5克)、乳香、用酒研磨後去除雜質並曬乾的沒藥(各約45克)。

將上述五種藥材磨成粉末,用酒麴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彈珠。待丸子完全乾燥後,用蠟封好。服用時將丸子剖開,空腹時用荊芥湯、陳酒或四物湯送服。如果疼痛部位出現紅腫,則不宜使用此藥。

鐵彈丸: 治療筋脈攣縮、骨骼疼痛、麻木不仁。

藥材包含:炮製過的川烏頭(約56克)、乳香、沒藥(各約37.5克)、用酒研磨去除雜質並曬乾的五靈脂(約150克)、麝香(約3.75克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滴製成丸子,大小如彈珠。飯後用薄荷湯送服,睡前用溫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丸。此藥與活絡丹都能治療寒濕引起的疼痛。體型肥胖、風痰進入經絡的人,適合服用活絡丹;體型瘦弱、風毒侵入損傷血脈的人,適合服用鐵彈丸。如果出現濕熱、紅腫、煩躁疼痛,或者癰瘡即將形成腫痛,則這兩種藥方都絕對禁止使用。

換骨丹: 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痿軟無力、痹症、寒濕風氣、鶴膝風等症狀。

藥材包含:當歸(約37.5克)、酥油炙過的虎脛骨和掌骨(一副)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川萆薢(各約75克)、秦艽(約150克)、酥油炙過的龜板(約37.5克)、牛膝、炒過的晚蠶砂、枸杞子、油松節(各約187.5克)、飯上蒸過的白茄根(約300克)、用米泔水浸泡後去皮並炒過的蒼朮(約150克)。

將上述藥材用一大壇無灰酒浸泡,用絹布袋裝好藥材,懸掛在酒中密封。浸泡十四天後開壇取酒,取酒時不要面對壇口,以免藥氣衝到臉部。每次飲用一小杯,不要讓藥力中斷。飲盡後,將藥材曬乾磨成粉末,用米湯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空腹用溫酒送服。忌食容易引起風邪、辛辣燥熱的食物。此藥可以長期服用,但如果紅腫疼痛在春夏時節更為嚴重,多屬於濕熱,則不適合服用。

史國公藥酒: 治療風濕疼痛。

在換骨丹的基礎上,去除龜板和蒼朮,加入鱉甲和蒼耳子。

其他相關藥方:

  • 二妙散(與大補丸合用)
  • 虎潛丸(與大補丸合用)
  • 當歸拈痛湯(見濕門)
  • 川芎肉桂湯(見腿痛門)
  • 虎骨四斤丸(見腿痛門)
  • 鹿茸四斤丸(見腿痛門)
  • 錢氏六味丸(與崔氏八味丸合用)
  • 崔氏八味丸(方劑的祖先)
  • 導痰湯(與二陳湯合用)
  • 補中益氣湯(與保元湯合用)
  • 十全大補湯(與保元湯合用)
  • 腎著湯(與理中湯合用)

2. 身體痛門

麻黃復煎湯,治風濕倦怠。常微汗出。

麻黃(去節。一錢)

用水三盞。先煎令沸。去上沫。至二盞。入下項藥。

黃耆(二錢),白朮,人參(各半錢),柴胡,防風,羌活,黃柏(薑汁炒褐色。),生地黃(各一錢),甘草(生。二分。炙。三分),杏仁(五個。去皮尖。研)

上十味。入麻黃湯中。煎至一盞。臥時半飢熱服。不可飽。服後微汗為度。不可過汗。過汗則熱不止而煩擾不寧也。桅子豉湯解之。

甘草附子湯(朮附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當歸拈痛湯(濕門),小續命湯(續命湯下),逍遙散(虛損門),六和湯(暑門),十全大補湯(保元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二妙散(大補丸下),防己黃耆湯(方祖),厚朴七物湯(小承氣湯下)

白話文:

麻黃再煮湯,治療風濕病導致的疲倦乏力。常常會稍微出汗。

麻黃(去除莖節,用一錢)

用水三碗,先煮到沸騰,撈去上面的浮沫,煮到剩兩碗時,加入下面的藥材。

黃耆(二錢),白朮、人參(各半錢),柴胡、防風、羌活、黃柏(用薑汁炒到褐色)、生地黃(各一錢),甘草(生的用二分,炙過的用三分),杏仁(五個,去除外皮和尖端,研磨)。

把以上十味藥材,加入煮好的麻黃湯中,再煎煮到剩一碗。睡覺前半飢餓時趁熱服用,不要吃太飽。服藥後以微微出汗為度,不可以過度出汗。如果過度出汗,就會發熱不止,煩躁不安。可以用梔子豉湯來解救。

其他還有甘草附子湯(參考朮附湯),補中益氣湯(參考保元湯),當歸拈痛湯(參考濕門),小續命湯(參考續命湯),逍遙散(參考虛損門),六和湯(參考暑門),十全大補湯(參考保元湯),五苓散(參考原方),二妙散(參考大補丸),防己黃耆湯(參考原方),厚朴七物湯(參考小承氣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