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9)

1. 胸痹

千金治胸痹達背痛,用細辛散。胸中逆氣,心痛徹背,少氣不食,用前胡湯。胸中愊愊如滿,噎塞習習如癢,喉中澀燥唾沫,服橘皮枳實生薑湯不應,用治中湯。胸痹腹背閉滿,上氣喘息,用下氣湯。胸背疼痛,用熨背散,足補金匱之未逮。

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,生薑半夏湯主之。千金加橘皮、吳茱萸,名通氣散,治胸滿短氣而噎。

此即胸痹一門之證,必編者之差誤,入於嘔吐噦中,今並論於此。蓋陽受氣於胸中,以布氣息,今陰乘陽位,阻其陽氣布息,呼吸往來之道,若喘若嘔若噦。心舍神者也,聚飲停痰,則炎熾不寧,徹心憒亂,無可奈何,故用半夏、生薑之辛溫,以燥飲散寒,則陽得以布,氣得以調,而胸際始曠也。其用橘皮、吳茱萸,及加竹茹、人參,皆此例也。

喻嘉言曰:按胸痹之證,人所通患,《金匱》出十方論治,然未明言其故。蓋胸中如太空,其陽氣所過,如離照當空,曠然無外,設地氣一上,則窒塞有加,故知胸痹者,陽氣不用,陰氣在上之候也。然有微甚不同:微者,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陽;甚者,必驅其下焦厥逆之氣。通胸中之陽,以薤白、白酒,或栝蔞、半夏、桂枝、枳實、厚朴、乾薑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茯苓、杏仁、橘皮,擇用對證三四味,即成一方,不但苦寒不入,即清涼盡屏,蓋以陽通陽,陰分之藥,所以不得預也。

甚者,則用附子、烏頭、蜀椒大辛熱,以驅下焦之陰,而復上焦之陽,補天浴日,在醫之手眼,奈何後世總不知胸痹為何病耳!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裡治療胸痹導致背痛的方法,是用細辛散。如果胸中氣逆、心痛到背部、呼吸短促、吃不下飯,用前胡湯。如果胸中感覺脹滿、哽咽、時常搔癢、喉嚨乾燥、口水多,服用橘皮枳實生薑湯如果沒效,就用治中湯。如果胸痹導致胸腹背都脹滿、呼吸急促,用下氣湯。如果胸背疼痛,用熨背散。這些方子可以補足《金匱要略》裡沒有提到的部分。

病人胸口感覺像要喘又不像喘,像要嘔吐又不像嘔吐,像要打嗝又不像打嗝,心中煩悶無奈,可以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。《千金方》在此方中加入橘皮、吳茱萸,就成了通氣散,可以治療胸悶、呼吸短促和噎住。

以上所說的就是胸痹這一類的病症。可能是編纂者錯誤,將其歸類到嘔吐或打嗝的章節中,現在一併討論在這裡。陽氣在胸中,負責運行氣息。如果陰氣侵占了陽氣的位置,阻礙陽氣的運行和呼吸,就會出現喘、嘔吐、打嗝的現象。心是神明居住的地方,如果飲水和痰液堆積,就會導致心神煩躁不安,煩悶無奈。所以用半夏、生薑這些辛溫的藥來燥濕散寒,讓陽氣能夠運行,氣機能夠調和,胸腔才會感到開闊。加入橘皮、吳茱萸,以及竹茹、人參的道理也是一樣。喻嘉言說,胸痹這種病很常見,《金匱要略》列出十個方子來治療,但沒有說明病因。胸腔就像天空,陽氣經過的時候,就像陽光照耀一樣,開闊無礙。如果陰氣上升,就會導致胸悶。所以說胸痹是陽氣不能運行,陰氣在上的表現。不過有輕重之分。

輕微的,只要疏通上焦不足的陽氣就好。嚴重的,必須驅散下焦逆亂的陰氣。疏通胸中的陽氣,可以用薤白、白酒,或栝蔞、半夏、桂枝、枳實、厚朴、乾薑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茯苓、杏仁、橘皮等,選擇其中三四種藥材來對症下藥,就可以組成一個方子。不僅不能用苦寒的藥,連清涼的藥也要避免,因為是用陽氣來疏通陽氣,所以陰性的藥不能用。嚴重的,則要用附子、烏頭、蜀椒等大辛大熱的藥,來驅散下焦的陰邪,恢復上焦的陽氣。恢復陽氣就像是給天空補光,給太陽洗澡,要看醫生的手法和眼力。可惜後世的人都不清楚胸痹到底是什麼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