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12)
卷十四 (12)
1. 痹門
金匱烏頭湯,治病歷節痛。不可屈伸。及腳氣疼痛。
麻黃(去節。六錢),黃耆(薑汁和蜜炙),芍藥(酒炒。各三錢),甘草(炙。一錢),川烏頭(一枚。㕮咀。以蜜一升煎取五合。即出烏頭)
上除烏頭。㕮咀四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納蜜煎中更煎之。分二服。不知。盡服之。
千金附子湯,治濕痹緩風。身體疼痛如欲折。肉如錐刺刀割。
附子(一枚),芍藥,桂心,甘草,茯苓,人參(各一兩),白朮(一兩二錢)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烏頭湯,可以治療久病引起的關節疼痛,導致肢體不能彎曲伸展,以及腳氣引起的疼痛。
藥方:麻黃(去掉莖節,六錢),黃耆(用薑汁和蜂蜜炙烤),芍藥(用酒炒,各三錢),甘草(炙烤,一錢),川烏頭(一枚,研磨成粉末,用一升蜂蜜煎煮,取五合,取出烏頭)。
將烏頭去除,將其他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三升煎煮,取一升,去渣,放入蜜煎中繼續煎煮,分兩次服用。如果病情未見好轉,就全部服用完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的附子湯,可以治療濕邪引起的痺證和緩慢的風邪,導致身體疼痛,感覺快要折斷,肌肉就像被錐子刺、刀子割一樣。
藥方:附子(一枚),芍藥,桂心,甘草,茯苓,人參(各一兩),白朮(一兩二錢)。
上七味㕮咀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分二服。
除濕蠲痛湯,治身體沉重痠疼。天陰即發。
蒼朮(泔浸。去皮。切),白朮(同蒼朮炒。各二錢),羌活,茯苓,澤瀉(各半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炙。五分)
水煎。入薑汁、竹瀝各數匕。熱服。取微汗效。
摩風膏,治風毒攻注。筋骨疼痛。
蓖麻子(去殼。一兩。研),川烏頭(生。去皮。半兩),乳香(一錢半。研)
白話文:
上七味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,用水八升煮,煮到剩下三升,分兩次服用。
除濕蠲痛湯,用於治療身體沉重痠痛,陰天時症狀加重。
方劑包含:蒼朮(用水浸泡,去皮,切片),白朮(和蒼朮一起炒,各二錢),羌活,茯苓,澤瀉(各半錢),陳皮(一錢),甘草(炙烤,五分)。
將藥材用水煎煮,加入薑汁和竹瀝各適量,趁熱服用,微微出汗即可。
摩風膏,用於治療風毒入侵,導致筋骨疼痛。
方劑包含:蓖麻子(去殼,一兩,研磨成粉),川烏頭(生,去皮,半兩),乳香(一錢半,研磨成粉)。
上以豬脂研成膏。烘熱塗患處。以手心摩之。覺熱如火效。
千金犀角散,治熱毒流入四肢。歷節腫痛。
犀角(鎊。二兩),羚羊角(鎊。一兩),前胡,黃芩,梔子仁,大黃,升麻(五味並薑汁拌炒),射干(酒炒黑。各四兩),豉(一升)
白話文:
上部使用豬油研磨成膏狀。加熱後塗抹在患處,用手掌心按摩,感到如同火熱的效果。
千金犀角散,用於治療熱毒侵入四肢,引發關節腫痛。
犀角(每鎊兩兩),羚羊角(每鎊一兩),前胡,黃芩,梔子仁,大黃,升麻(以上五味與薑汁拌炒),射乾(用酒炒至黑色),豉(一共一升)
上九味。為散。每服五錢。水煎。食後熱服。
通痹散,治風寒濕三氣襲於足三陰經。腰以下至足冷如冰。不能自舉。
天麻(三兩),獨活,藁本,當歸,川芎,白朮(各二兩)
為散。每服二三錢。熱酒調。晨昏各一服。上編用川烏一兩。酒煎制天麻中。蒼朮一兩。黃柏半兩。酒煎制白朮中。深得三氣襲於陰經之旨。
羚羊角散,治筋痹肢節束痛。
白話文:
上九味藥材製成散劑,每次服用五錢,用清水煎煮,飯後趁熱服用。
通痹散,用於治療風寒濕三氣侵襲足三陰經,導致腰部以下至腳部冰冷如冰,無法自行站立。
配方:天麻三兩,獨活、藁本、當歸、川芎各二兩,白朮二兩。
將上述藥材製成散劑,每次服用二至三錢,用熱酒調服,早晚各服用一次。上述配方中,川烏一兩用酒煎煮後加入天麻中,蒼朮一兩、黃柏半兩用酒煎煮後加入白朮中,此配方充分發揮了三氣侵襲陰經的治療功效。
羚羊角散,用於治療筋脈痹阻導致肢節疼痛。
羚羊角(鎊。一兩),肉桂(世本。作薄荷誤),附子(炮。各半兩),白芍(一兩五錢),獨活,防風(各七錢半),川芎(一兩),當歸(一兩五錢)
為散。每服四五錢。入生薑三片。水煎。食遠熱服。
人參丸,治脈痹大熱。經脈不利。
人參,麥門冬(去心),茯神,龍齒(煅),石菖蒲,遠志肉,黃耆(各一兩),當歸(半兩。世本。作赤石脂),地黃(二兩)
白話文:
羚羊角(磨成粉末,一兩),肉桂(用火烘烤,各半兩),附子(炮製,各半兩),白芍(一兩五錢),獨活,防風(各七錢半),川芎(一兩),當歸(一兩五錢)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成散劑。每次服用四五錢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,飯後趁熱服用。
人參丸,用於治療脈絡痹阻、發熱,經脈不通的病症。
人參,麥門冬(去除心部),茯神,龍齒(煅燒),石菖蒲,遠志肉,黃耆(各一兩),當歸(半兩),地黃(二兩)。
為末。煉白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食前清米飲、醇酒任下。
吳茱萸散,治腸痹寒濕內搏。腹痛脹急。大便飧瀉。
吳茱萸(取開口者。湯泡七次),肉豆蔻(煨),乾薑(炮黑),甘草(炙。各五錢),砂仁(炒),神麯(炒),白朮(炒。各一兩),厚朴(薑汁炒),陳皮,良薑(各三錢)
為散。每服三錢。食前臨臥各一服。米湯送下。
白話文:
將所有藥材混合在一起,煉製成白色蜂蜜丸,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次服用五到七十粒,飯前用清米水或醇酒送服。
吳茱萸散,用於治療腸道閉塞,寒濕內侵,腹部疼痛、脹滿,大便稀溏等症狀。
取開口吳茱萸,用湯水浸泡七次;肉豆蔻煨制;乾薑炮制至黑色;甘草炙制;砂仁炒制;神麴炒制;白朮炒制;厚朴用薑汁炒制;陳皮和良薑各三錢。
將所有藥材混合製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三錢,飯前和睡前各服用一次,用米湯送服。
腎瀝湯,治胞痹溺澀不通。蘊積為熱。小腹急痛。
麥門冬(去心。),桑白皮(蜜酒。炙),犀角(鎊。各一錢),杜仲(鹽酒。炒),桔梗,赤芍藥,木通(各錢半),桑螵蛸(二個。炙)
水二盞。入羊腎二枚。去脂膜。竹刀切片。入竹瀝少許。同煎至一盞。空心頓服。留二導。臨臥服之。上編無赤芍藥。多赤茯苓。詳芍藥酸收。不若茯苓清心利小便之為愈也。按此名腎瀝者。形容胞中之氣。痹而不化。水道滴瀝不出。甚則結塊阻塞溺孔。艱苦異常。乃虛熱壅滯。
白話文:
腎瀝湯
治療: 胞宮寒冷,小便澀滯不通,腹部積熱疼痛。
藥物組成:
- 麥門冬(去心,一錢)
- 桑白皮(蜜酒炙,一錢)
- 犀角(鎊,一錢)
- 杜仲(鹽酒炒,一錢)
- 桔梗(一錢半)
- 赤芍藥(一錢半)
- 木通(一錢半)
- 桑螵蛸(二個,炙)
用法用量:
- 水兩盞,加入羊腎二枚(去脂膜,竹刀切片),再加少許竹瀝。
- 一起煎至一盞,空腹服用。
- 留兩份,臨睡前再服用一份。
方劑註解:
- 舊版本中無赤芍藥,多用赤茯苓。
- 但赤芍藥性酸收,不如赤茯苓清心利小便的效果好。
- 此方名為“腎瀝湯”,是形容胞宮之氣阻塞,無法正常運化,導致水道滴瀝不出,甚至形成結塊堵塞尿道,排尿十分困難。
- 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虛熱壅滯所致。
膀胱氣化不行所致。桑皮、螵蛸。咸為治肺而設。不可誤認腎氣虛寒而用溫補之劑。若淋瀝而靜坐頻數。臨事相忘。睡則遺出不知者。方是腎氣虛寒之候。又非此湯可治也。
茯苓丸,治胞痹小腹膀胱。按之內痛。若沃以湯。澀於小便。上為清涕。
赤茯苓(一兩),細辛(五錢),澤瀉(五錢),肉桂(五錢),紫菀茸(一兩),附子(炮。三錢),生地黃(一兩),牛膝(酒浸。一兩),山茱萸肉(五錢),乾山藥(一兩)
白話文:
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導致的症狀,可以用桑皮、螵蛸來治療,因為它們屬於清肺藥,不能誤認為是腎氣虛寒而使用溫補藥物。如果出現小便淋漓不盡、靜坐時頻頻想上廁所、做事容易忘記、睡覺時不自主地尿床,才是腎氣虛寒的表現,這時就需要用其他藥物治療,不能用這個方子。
茯苓丸主要用來治療胞痹導致的小腹膀胱疼痛,按壓時會感到內痛,如果用熱水灌洗,小便會變得澀滯,鼻涕也會變得清稀。
方劑組成:赤茯苓一兩,細辛五錢,澤瀉五錢,肉桂五錢,紫菀茸一兩,附子(炮製)三錢,生地黃一兩,牛膝(酒浸)一兩,山茱萸肉五錢,乾山藥一兩。
為末。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食前米飲。臨臥溫酒送下。按此方。雖以茯苓通利為名。全賴牛膝、地黃、山茱山藥調補津液為主。更需桂、附之辛以行牛膝、地黃之滯。深得若沃以湯。澀於小便之旨。其用紫菀者。上滋化源。
下利膀胱也。妙用更在細辛一味。開發上竅。專主上為清涕而設。九味相配成方。更無遺議。世本尚多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芍藥、花粉、半夏、防風、獨活等。味不特滋繁。而且滯氣耗陰。因從上編削去。
巴戟丸,治胞痹虛寒。臍腹痛。溲數不利。睡則遺尿。
白話文:
此方以茯苓通利為名,實則以牛膝、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調補津液為主,並用桂、附之辛以行牛膝、地黃之滯,深得溫潤利尿之效。紫菀上滋化源,下利膀胱。妙用更在細辛一味,開發上竅,專主上為清涕而設。九味相配成方,更無遺議。因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芍藥、花粉、半夏、防風、獨活等味滋繁滯氣耗陰,故從方中去除。此巴戟丸則用於治療胞痹虛寒、臍腹痛、小便不利、睡則遺尿等症。
巴戟(去骨),生地黃(酒焙。各兩半),桑螵蛸(切破。炙),肉蓯蓉(酒浸。切焙),山藥,山茱萸肉,菟絲子(酒煮。各一兩),附子(炮),肉桂(勿見火。各五錢),遠志(甘草湯泡。去骨。四錢),石斛(去根。八錢),鹿茸(一對。酥炙)
為末。煉白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空心臥時米飲、溫酒任下。羊腎湯亦佳。黃絲湯尤妙。按巴戟丸。治胞痹虛寒之候。詳溲數不利。當是膀胱熱壅。何以見其虛寒而用桂、附、巴戟、蓯蓉、鹿茸等大熱之劑。當知其人腎氣久虛。寒氣乘虛而入。所以臍腹痛。巨陽之氣化不行。
白話文:
準備巴戟天(去骨)、生地黃(酒焙,各兩半)、桑螵蛸(切破,炙)、肉蓯蓉(酒浸,切焙)、山藥、山茱萸肉、菟絲子(酒煮,各一兩)、附子(炮)、肉桂(勿見火,各五錢)、遠志(甘草湯泡,去骨,四錢)、石斛(去根,八錢)、鹿茸(一對,酥炙)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白蜜煉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、五十丸,空腹睡前用米湯或溫酒送服,也可以用羊腎湯或黃絲湯送服。此藥丸主治胞宮寒冷、小便不利等症。雖然藥方中使用了桂、附、巴戟、蓯蓉、鹿茸等大熱之藥,看似與虛寒症狀相悖,但實則患者是因腎氣長期虛弱,寒氣乘虛而入,導致臍腹疼痛,陽氣不暢,因此才用這些藥物來溫補腎陽。
縱溺積鬱化為熱。非溫補不能蒸動氣化。因彷彿地黃飲子之制。稍兼生地、石斛為假熱之使。不必更用利水藥也。上編止十二味。世本尚多杜仲、續斷、龍骨、五味子等藥。得無轉助酸收之患乎。
巴戟天湯,治冷痹腳膝疼痛。行步艱難。
巴戟天(二錢。去心),附子(炮),五加皮(酒洗),石斛,甘草(炙),茯苓,當歸(各一錢),牛膝(酒炒),川萆薢(鹽酒炒。各錢半),肉桂,防風,防己(酒洗。各五分),生薑(三片)
白話文:
如果長期縱慾、鬱悶,會導致內熱積聚,需要溫補才能驅散寒氣,讓氣血運行順暢。就像地黃飲子的配方,加入生地、石斛來治療虛熱,不需要再用利水藥。原本的方子只有十二味藥,但世俗中常加入杜仲、續斷、龍骨、五味子等藥,可能會造成收斂、酸澀的副作用。
巴戟天湯用於治療因寒氣入侵導致的四肢冰冷、膝蓋疼痛,難以行走。
方劑:巴戟天(二錢,去心)、附子(炮製)、五加皮(酒洗)、石斛、甘草(炙)、茯苓、當歸(各一錢)、牛膝(酒炒)、川萆薢(鹽酒炒,各錢半)、肉桂、防風、防己(酒洗,各五分)、生薑(三片)
水煎。空心溫服。
黃耆桂枝五物湯(桂枝下),甘姜苓朮湯(即腎著湯理中湯下),桂枝芍藥知母湯(桂枝湯下),越婢加朮附湯(麻黃下),神效黃耆湯(保元湯下),指迷茯苓丸(二陳湯下),二陳湯(方祖),導痰湯(二陳湯下),桂枝附子湯(桂枝湯下),烏藥順氣散(中風門)
白話文:
將藥材用水煎煮,空腹時溫熱服用。
防己黃耆湯(方祖),活絡丹(膝痛門),五苓散(方祖),當歸拈痛湯(濕門),附子丸(膝痛門),三痹湯(腰痛門),蠲痹湯(臂痛門),虎骨散(腰痛門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安腎丸(虛損門),越婢湯(麻黃湯下
白話文:
防己黃耆湯、活絡丹、五苓散、當歸拈痛湯、附子丸、三痹湯、蠲痹湯、虎骨散、補中益氣湯、安腎丸、越婢湯,這些方劑分別屬於不同的病症門類,涵蓋了膝痛、腰痛、臂痛、虛損等多種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