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 (6)

1. 蓄血門

香殼散,治蓄血暴起。胸脅小腹作痛。

香附(薑汁炒。三錢),枳殼(炒。二錢),青皮(炒),陳皮,烏藥,赤芍藥,蓬朮(醋炒。各一錢),歸尾(三錢),紅花(五分),甘草(炙。二分。生。三分)

為散。每服四五錢。水煎去淬。加童便半盞。空心溫服。更以桃核黑糖酒助之。不應。加延胡索、穿山甲。有外風寒。加桂枝、羌活。

復元通氣散,治閃挫氣血凝滯。腰脅引痛。

茴香(炒。一兩),穿山甲(炮),延胡索,白牽牛,陳皮(去白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木香(七錢半。勿見火)

為散。每服二錢。砂糖調溫酒送下。日二服。

復元活血湯,治從高墜下。惡血留於腹脅。痛不可忍。

柴胡(錢半),當歸(二錢),甘草(炙。六分),穿山甲(炮研。七分),大黃(酒浸。三錢),桃仁(五十枚。研),紅花(三分),栝蔞根(五分)

水二盞。酒一盞。煎至一盞。去滓熱服。以利為度。利後痛不止。三五日後痛尚不止。更作半劑與之。

當歸活血湯,治挾血如見祟狀。

當歸(三錢),赤芍(酒洗),生地黃(酒浸。別搗爛),桂心(各一錢半),桃仁(二十粒。研),茯苓,枳殼,柴胡(各八分),甘草(五分),乾薑(炮。四分),紅花(二分)

上除生地。水煎去滓。入地黃再煎數沸。加陳酒服之。不應。加穿山甲五分。又不應。加附子三分。有實熱難用附子者。須與大黃錢許同用。

浚血丸,治肥人多年內傷。血蓄於胃。雜於痰涎。諸藥不效者。

人參,白朮(生),赤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炙。四錢),半夏曲(七錢。炒),浮石(五錢。煅),牡丹皮(五錢),當歸身(四錢),桃仁(三錢。乾漆並炒。去漆),穿山甲(三錢),桂(三錢。病在脅下。用觀桂。在少腹。用肉桂)

為末。紅曲糊丸。溫酒下三錢。瘦人去半夏、浮石。加生地黃、蓬朮。蜜丸服之。

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,桃核承氣湯(小承氣湯下),抵當湯(方祖),抵當丸(抵當湯下),下瘀血湯(抵當湯下),代抵當湯(抵當湯下),越鞠丸(郁門),平胃散(方祖),理中湯(方祖),變通抵當丸(抵當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

白話文:

香殼散,治療因瘀血突然發作引起的胸部、肋部、小腹疼痛。

藥方組成:香附(用薑汁炒過,三錢)、枳殼(炒過,二錢)、青皮(炒過)、陳皮、烏藥、赤芍藥、蓬朮(用醋炒過,各一錢)、當歸尾(三錢)、紅花(五分)、甘草(炙烤過,二分;生的,三分)。

將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到五錢,用水煎煮後去掉藥渣,加入半小杯童子尿,空腹時溫服。可以再喝點用桃核和黑糖製成的酒來幫助藥效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加入延胡索、穿山甲。如果有外感風寒,可以加入桂枝、羌活。

復元通氣散,治療因跌打損傷導致氣血凝滯,引起的腰部、肋部牽引疼痛。

藥方組成:茴香(炒過,一兩)、穿山甲(炮製過)、延胡索、白牽牛、陳皮(去掉白色的部分)、甘草(炙烤過,各半兩)、木香(七錢半,不要接觸火)。

將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熱的酒調和砂糖送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

復元活血湯,治療從高處摔下來,導致瘀血停留在腹部、肋部,疼痛難忍。

藥方組成:柴胡(一錢半)、當歸(二錢)、甘草(炙烤過,六分)、穿山甲(炮製後研磨成粉,七分)、大黃(用酒浸泡過,三錢)、桃仁(五十枚,研磨成粉)、紅花(三分)、栝蔞根(五分)。

用水兩杯、酒一杯煎煮至一杯,去掉藥渣後趁熱服用,以排便為度。如果排便後疼痛仍未停止,三到五天後疼痛仍然不止,再服用半劑。

當歸活血湯,治療因瘀血引起的感覺像被鬼魅纏身一樣的狀況。

藥方組成:當歸(三錢)、赤芍(用酒洗過)、生地黃(用酒浸泡過,另外搗爛)、桂心(各一錢半)、桃仁(二十粒,研磨成粉)、茯苓、枳殼、柴胡(各八分)、甘草(五分)、乾薑(炮製過,四分)、紅花(二分)。

將藥材(除了生地黃)用水煎煮後去掉藥渣,加入生地黃再煎煮幾滾,加入陳酒服用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加入穿山甲五分。如果仍然沒有效果,可以加入附子三分。如果有實熱而不能使用附子,必須與大黃一錢左右一起使用。

浚血丸,治療肥胖者多年內傷,導致瘀血積存在胃部,與痰液混合,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(生的)、赤茯苓(各一兩)、甘草(炙烤過,四錢)、半夏曲(七錢,炒過)、浮石(五錢,煅燒過)、牡丹皮(五錢)、當歸身(四錢)、桃仁(三錢,與乾漆一起炒過,去除漆)、穿山甲(三錢)、桂(三錢,如果病在肋部下方,用觀桂;如果在小腹,用肉桂)。
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紅曲糊製成藥丸。用溫酒送服三錢。瘦弱的人去掉半夏和浮石,加入生地黃和蓬朮,用蜂蜜製成藥丸服用。

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、桃核承氣湯(在小承氣湯下)、抵當湯(藥方祖方)、抵當丸(在抵當湯下)、下瘀血湯(在抵當湯下)、代抵當湯(在抵當湯下)、越鞠丸(在郁門)、平胃散(藥方祖方)、理中湯(藥方祖方)、變通抵當丸(在抵當湯下)、補中益氣湯(在保元湯下)、錢氏六味丸(在崔氏八味丸下)。

2. 頭痛門

茸朱丹,治腎虛火炎頭痛。必先眼黑頭旋。

辰砂(另研),草烏頭(一作川烏頭),瞿麥穗,黃藥子(各一兩)

上除辰砂。以三味為粗末。用瓷碗一個。將薑汁塗烘數次。入砂在碗。鋪諸藥末。以盞蓋之。掘地一窟。安碗在內。用熟炭五斤。煅令火盡。吹去藥灰。取砂研細。用鹿茸一對。爁去毛。酒浸切片。焙乾為末。煮棗肉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。空心。人參湯或黑豆淋酒下。強者倍加。羸者量減用之。

羌活附子湯,治大寒犯腦厥逆。頭痛齒亦痛。

麻黃(一錢),黃耆(二錢),蒼朮(制。五分),羌活(七分),防風,升麻,甘草(炙各三分),生附子(一錢),白芷,殭蠶,黃柏(酒炒。各五分)

水煎去滓。食後溫服。有嗽。加佛耳草五分。

選奇湯,治風火相煽。眉稜骨痛。

羌活(錢半),防風(一錢),黃芩(酒炒。錢半),甘草(炙。一錢),生薑(一片)

水煎去滓。食後稍熱緩緩服之。冬月。去黃芩加香豉三錢。蔥白二莖。如痛連魚尾為血虛。加黃耆三錢。當歸一錢。日晡發熱為血熱。加白芍一錢五分。目赤。加菊花。鼻塞。加細辛。夏月近火痛劇為伏火。加石膏三錢。頭風疼熱不止。加石膏、麻黃。不應。屬血病也。加川芎、芽茶。

,羌活、甘草之辛甘發散。僅可治風。未能散火。得黃芩以協濟之。乃分解之良法也。黃芩雖苦寒。專走肌表。所以表藥中靡不用之。觀仲景黃芩湯、柴胡湯。及奉議陽旦湯可知。

川芎茶調散(局方),治久風化火頭痛。及偏正頭風。

川芎,白芷,羌活,防風,荊芥,薄荷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香附(童便浸。炒二兩)

為散。食後茶清調服二錢。日三服。婦人產後。豆淋酒服。輕者三服。重者五七服效。

山牛湯,治黴瘡頭痛不止。

土茯苓(四兩),忍冬(三錢),防風,天麻,黑參(各一錢),辛荑仁,川芎(各六分),黑豆(四十九粒),芽茶(一撮)

水煎。溫服。

半夏蒼朮湯(即柴胡半夏湯),治素有風證。目澀頭疼眩暈。胸中有痰兀兀欲吐。如居暖室。則微汗出。其證乃減。見風其證復作。當先風一日痛甚。

升麻,柴胡,藁本(各五分),茯苓,神麯(薑汁炒。各一錢),蒼朮(泔制),半夏(各二錢),生薑(十片。),甘草(炙。四分)

水煎。食遠稍熱服。

清空膏,治頭風濕熱上盛。遇風即發。

羌活(三兩),防風(二兩),甘草(炙。兩半),黃芩(三兩。酒炒),黃連(一兩。酒炒),柴胡(七錢),川芎(五錢)

共為細末。每服五錢。盛盞內。以茶清半盞調勻。隔湯煮如膏。臨臥湯送下。(此即選奇湯加下三味也),

芎辛湯,治熱厥頭痛。

川芎(錢半),細辛(半錢),甘草(炙。六分),生薑(五片)

白話文:

茸朱丹,治療腎虛導致虛火上炎引起的頭痛,這種頭痛通常會先出現眼黑、頭暈的症狀。

藥材包含:辰砂(另行研磨)、草烏頭(或用川烏頭)、瞿麥穗、黃藥子(各一兩)。

做法:除了辰砂,將其他三味藥材磨成粗末。準備一個瓷碗,用薑汁塗抹並烘烤多次,然後將辰砂放入碗中,再鋪上藥末,用小碗蓋住。在地上挖一個坑,將瓷碗放入坑內,用五斤熟炭煅燒至炭火燃盡。吹掉藥灰,取出辰砂研磨成細末。取一對鹿茸,用火燎去毛,用酒浸泡後切片,烘乾磨成末。用煮熟的紅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空腹服用三四十丸,用人參湯或黑豆淋酒送服。體質強壯的人可以加倍服用,虛弱的人酌情減量。

羌活附子湯,治療寒邪侵犯腦部導致厥逆,引起的頭痛,伴隨牙齒疼痛。

藥材包含:麻黃(一錢)、黃耆(二錢)、蒼朮(製過,五分)、羌活(七分)、防風、升麻、甘草(炙,各三分)、生附子(一錢)、白芷、殭蠶、黃柏(酒炒,各五分)。

做法:加水煎煮,去藥渣,飯後溫服。如果咳嗽,可以加入佛耳草五分。

選奇湯,治療風火相互煽動引起的眉稜骨疼痛。

藥材包含:羌活(一錢半)、防風(一錢)、黃芩(酒炒,一錢半)、甘草(炙,一錢)、生薑(一片)。

做法:加水煎煮,去藥渣,飯後稍熱時慢慢服用。冬天時,去掉黃芩,加入香豉三錢、蔥白二根。如果疼痛蔓延到眼尾,屬於血虛,可以加入黃耆三錢、當歸一錢。如果下午發熱,屬於血熱,可以加入白芍一錢五分。如果眼睛紅,可以加入菊花。如果鼻塞,可以加入細辛。夏天如果靠近火源疼痛加劇,屬於伏火,可以加入石膏三錢。如果頭痛發熱不止,可以加入石膏、麻黃。如果效果不佳,則屬於血病,可以加入川芎、芽茶。

羌活、甘草的辛甘發散作用,只能治療風邪,無法散火。加入黃芩可以輔助散火,這是分解風熱的良方。黃芩雖然苦寒,但主要作用於肌表,因此表藥中經常使用。可以從仲景的黃芩湯、柴胡湯以及奉議陽旦湯中了解這一點。

川芎茶調散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久風化火引起的頭痛以及偏頭痛。

藥材包含:川芎、白芷、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甘草(炙,各一兩)、香附(用童便浸泡後炒過,二兩)。

做法:將藥材磨成散劑,飯後用茶水調服二錢,每日三次。婦女產後,可以用豆淋酒送服。輕微的服用三次,嚴重的服用五到七次即可見效。

山牛湯,治療梅毒引起的頭痛不止。

藥材包含:土茯苓(四兩)、忍冬(三錢)、防風、天麻、黑參(各一錢)、辛夷仁、川芎(各六分)、黑豆(四十九粒)、芽茶(一撮)。

做法:加水煎煮,溫服。

半夏蒼朮湯(即柴胡半夏湯),治療平素有風證,引起的眼睛乾澀、頭痛眩暈、胸中痰多想吐,如果在溫暖的房間裡會微微出汗,症狀減輕,但遇風後症狀又會復發,通常發病前一天疼痛加劇。

藥材包含:升麻、柴胡、藁本(各五分)、茯苓、神麯(用薑汁炒過,各一錢)、蒼朮(用米泔水製過)、半夏(各二錢)、生薑(十片)、甘草(炙,四分)。

做法:加水煎煮,在飯後稍熱時服用。

清空膏,治療頭風濕熱上盛,遇風就發作的頭痛。

藥材包含:羌活(三兩)、防風(二兩)、甘草(炙,兩半)、黃芩(三兩,酒炒)、黃連(一兩,酒炒)、柴胡(七錢)、川芎(五錢)。

做法: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,放入小碗中,用半盞茶水調勻,隔水蒸煮成膏狀,睡前用熱水送服。(這個方子是選奇湯加了黃連、柴胡、川芎三味藥。)

芎辛湯,治療熱厥引起的頭痛。

藥材包含:川芎(一錢半)、細辛(半錢)、甘草(炙,六分)、生薑(五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