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專方 (15)

1. 勞倦門

硃砂安神丸,治熱傷心胞。氣浮心亂。虛煩不寧。

硃砂(水飛。五錢。一半為衣。),甘草(五錢),黃連(酒蒸。六錢),當歸(二錢五分),生地黃(一錢五分)

除硃砂。共為細末。湯浸蒸餅為丸。黍米大。硃砂為衣。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。獨參湯。或補中益氣湯送下。凡言

心經藥。都屬心包。惟硃砂外稟離明。內含真汞。故能交合水火。直入心臟。但其性徐緩。無迅掃陽焰之速效。是以更需黃連之苦寒以直折其勢。甘草之甘緩以款啟其微。俾膈上之實火虛火。悉從小腸而降泄之。允為勞心傷神。動作傷氣。擾亂虛陽之的方。豈特治熱傷心包而已哉。

然其奧又在當歸之辛溫走血。地黃之濡潤滋陰。以杜火氣復熾之路。其動靜之機。多寡之制。各有至理。良工調劑之苦心。其可忽諸。

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理中湯(方祖),平胃散(方祖),五苓散(方祖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枳朮丸(枳朮湯下),枳實理中湯(理中湯下),崔氏八味丸(方祖)

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,調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升陽順氣湯(保元湯下),升陽補氣湯(升麻湯下),門冬清肺飲(生脈散下),升陽益胃湯(保元湯下),犀角地黃湯(傷寒門),保元湯(方祖),四君子湯(方祖),八珍湯(四君子湯下),十全大補湯(保元湯下),錢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

白話文:

[勞倦門]

硃砂安神丸,主要治療因熱邪侵襲心包所導致的疾病。這種情況會出現氣往上浮、心神不寧、虛煩不安等症狀。

此方藥物組成:

  • 硃砂(需經過水飛處理,用量五錢,一半用來做藥丸的外衣)。
  • 甘草(用量五錢)。
  • 黃連(用酒蒸製過,用量六錢)。
  • 當歸(用量二錢五分)。
  • 生地黃(用量一錢五分)。

除了硃砂以外,將其他藥材磨成細末,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,大小像黍米一樣。再用硃砂做藥丸的外衣。每次服用十五到三十粒,可以用獨參湯或者補中益氣湯送服。

所有提到作用於心經的藥物,其實都屬於作用於心包。唯獨硃砂,它外在顯現光明(離明),內含真汞,所以能夠調和水火,直接作用於心臟。但是它的藥性作用比較緩慢,不像有些藥物能迅速消除陽熱的現象。因此,還需要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直接壓制熱勢,再用甘草的甘緩之性來慢慢引導它,使胸膈以上的實火和虛火,都能從小腸排泄出去。這確實是治療因過度勞心傷神、動作傷氣、擾亂虛陽的對症之方,不僅僅是用來治療熱邪侵犯心包而已。

這個方劑的奧妙之處還在於使用當歸的辛溫之性來活血,用生地黃的濡潤之性來滋陰,以此來防止火氣再次興盛。藥物的運用、劑量的多寡,都有其深奧的道理。好的醫生在調配藥劑時的苦心,是不能夠忽略的。

其他常用的藥方有:

黃耆建中湯(參考桂枝湯),補中益氣湯(參考保元湯),小建中湯(參考桂枝湯),理中湯(此方為基本方),平胃散(此方為基本方),五苓散(此方為基本方),六君子湯(參考四君子湯),枳朮丸(參考枳朮湯),枳實理中湯(參考理中湯),崔氏八味丸(此方為基本方)。

當歸補血湯(參考保元湯),調中益氣湯(參考保元湯),升陽順氣湯(參考保元湯),升陽補氣湯(參考升麻湯),門冬清肺飲(參考生脈散),升陽益胃湯(參考保元湯),犀角地黃湯(參考傷寒門),保元湯(此方為基本方),四君子湯(此方為基本方),八珍湯(參考四君子湯),十全大補湯(參考保元湯),錢氏六味丸(參考崔氏八味丸)。

2. 虛損門

薯蕷丸(金匱),治虛勞諸不足。風氣百疾。

薯蕷(即山藥。二兩。),當歸,桂枝,曲,乾地黃,大豆黃卷(各七錢半),甘草(炙。一兩二錢),人參,阿膠(各五錢),芎藭,芍藥,麥門冬,白朮,杏仁,防風,柴胡,桔梗,茯苓(各四錢),乾薑(二錢),白蘞(錢半),大棗(五十枚。為膏。)

上二十一味。末之。煉白蜜和丸。如彈子大。空心服一丸。一百丸為劑。

酸棗湯(金匱),治虛勞虛煩不得眠。盜汗。

酸棗仁(炒。半兩),甘草(炙。一錢),茯苓,知母(炒),芎藭(各二錢)

上五味。水煎。溫分二服。深師。加生薑。便溏。去知母加人參。服此盜汗不止。去芎藭加芍藥。怔忡。去知母、芎藭。加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陳皮、蓮肉。

大黃䗪蟲丸(金匱),治五勞虛極。羸瘦腹滿。不能飲食。內有乾血。肌膚甲錯。兩目黯黑。宜用此方。攻其惡血。然後補之。

大黃(二錢半。),黃芩(二錢。),甘草(三錢),桃仁(一合),杏仁(一合),乾地黃(一兩),芍藥(四錢),乾漆(煅令煙盡。一錢),虻蟲(一合),水蛭(十枚。豬脂熬。),蠐螬(一合),䗪蟲(半合)

上十二味。為末。蜜丸如小豆大。溫酒服五十丸。日三服。

百勞丸,治一切勞瘵積滯疾。不經藥壞者宜服。

當歸(炒),乳香,沒藥(各一錢),人參(二錢),大黃(四錢),梔子(十四枚。去皮熬。),虻蟲(十四枚),水蛭(十四枚。熬黑)

為末。煉白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百丸。百勞水下。取下惡物為度。服白粥十日。百勞水。以杓揚之百遍。然後煮沸。即甘瀾水法也。

瓊玉膏,治虛勞乾咳。喉中血腥。腸中隱痛。

鮮地黃(四十兩),人參(另為末),白茯苓(另為末。各十兩),沉香(另研),琥珀(另研。各半兩)

先以地黃熬膏。點紙上不滲。入人參、茯苓末。併入糖晶二十兩。攪勻熔化。離火。再入琥珀、沉香和勻。瓷罐收藏。清晨午前。溫酒服數匙。沸湯亦可。

四味鹿茸丸,治肝腎督脈皆虛。咳嗽吐血。脈虛無力。上熱下寒。

鹿茸(酥炙。另搗成泥),五味子,當歸身(各一兩),熟地黃(二兩)為細末。酒和丸梧子大。每服四五十丸。空腹溫酒送下。

濟生鹿茸丸(作湯。名生料鹿茸丸),治腎臟真腸久虛。下體痿弱。疼痛喘嗽。水泛為痰。

鹿茸(酒炙),牛膝(鹽酒炒。),五味子(各二兩),石斛,巴戟肉,附子(炮。),川楝肉(酒蒸),山藥,肉桂,杜仲(鹽酒炒。),澤瀉(鹽水炒。各一兩),沉香(另研。五錢)

為末。酒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。侵晨溫酒下。俗本尚多白棘、菟絲、磁石、陽起石四味。

安腎丸,治腎虛風襲。下體痿弱疼痛。不能起立。

白話文:

虛損門

薯蕷丸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可以用來治療因虛勞導致的各種不足症狀,以及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。

配方: 山藥(二兩),當歸、桂枝、神曲、乾地黃、大豆黃卷(各七錢半),炙甘草(一兩二錢),人參、阿膠(各五錢),川芎、芍藥、麥門冬、白朮、杏仁、防風、柴胡、桔梗、茯苓(各四錢),乾薑(二錢),白蘞(一錢半),大棗(五十枚,熬成膏)。

製作方法: 將以上二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好的白蜂蜜調和成丸,大小如彈珠。在空腹時服用一丸,一百丸為一個療程。

酸棗湯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可以用來治療因虛勞引起的虛煩、失眠和盜汗。

配方: 炒酸棗仁(半兩),炙甘草(一錢),茯苓、炒知母、川芎(各二錢)。

服用方法: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煎煮,溫服,分兩次服用。參考張仲景的加減法:如果出現腹瀉,就去掉知母,加入人參;如果盜汗不止,就去掉川芎,加入芍藥;如果心悸,就去掉知母和川芎,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陳皮和蓮肉。

大黃䗪蟲丸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可以用來治療五勞虛損到極點,身體消瘦、腹部脹滿、不能進食、體內有瘀血、皮膚乾燥粗糙、兩眼無神的人。這個方子可以攻逐體內的瘀血,然後再進行補養。

配方: 大黃(二錢半),黃芩(二錢),甘草(三錢),桃仁(一合),杏仁(一合),乾地黃(一兩),芍藥(四錢),煅乾漆(燒到沒有煙為止,一錢),虻蟲(一合),水蛭(十枚,用豬油熬製),蠐螬(一合),䗪蟲(半合)。

製作方法: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小豆。用溫酒送服五十丸,每日三次。

百勞丸,可以用來治療各種勞瘵積滯疾病,對於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,可以服用此藥。

配方: 炒當歸、乳香、沒藥(各一錢),人參(二錢),大黃(四錢),梔子(十四枚,去皮熬製),虻蟲(十四枚),水蛭(十四枚,熬黑)。

製作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好的白蜂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百勞水送服。以排出體內的惡物為度。服用後需吃十天白粥。百勞水的製作方法是:用勺子在水中攪動一百下,然後煮沸,這就是甘瀾水法。

瓊玉膏,可以用來治療因虛勞引起的乾咳、喉嚨帶血腥味、腸道隱痛。

配方: 新鮮地黃(四十兩),人參(另外研磨成粉),白茯苓(另外研磨成粉,各十兩),沉香(另外研磨成粉),琥珀(另外研磨成粉,各半兩)。

製作方法: 先將地黃熬成膏狀,滴在紙上不會滲透,然後加入人參粉和茯苓粉,再加入二十兩糖晶,攪拌均勻融化。離火後,再加入琥珀粉和沉香粉,攪拌均勻。放入瓷罐中保存。每天清晨或上午,用溫酒送服數匙,也可以用沸水送服。

四味鹿茸丸,可以用來治療肝腎和督脈都虛弱,出現咳嗽、吐血、脈搏虛弱無力、上熱下寒等症狀。

配方: 酥油炙鹿茸(另外搗成泥),五味子,當歸身(各一兩),熟地黃(二兩)。

製作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調和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在空腹時用溫酒送服。

濟生鹿茸丸 (也稱生料鹿茸丸,作為湯劑服用),可以用來治療腎臟真氣長期虛弱,導致下體痿弱、疼痛、喘息、水液停滯形成痰液等症狀。

配方: 酒炙鹿茸,鹽酒炒牛膝,五味子(各二兩),石斛,巴戟肉,炮附子,酒蒸川楝子,山藥,肉桂,鹽酒炒杜仲,鹽水炒澤瀉(各一兩),沉香(另外研磨成粉,五錢)。

製作方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天清晨用溫酒送服七十丸。民間的版本還加入了白棘、菟絲子、磁石、陽起石這四味藥。

安腎丸,可以用來治療腎虛,並被風邪侵襲,導致下體痿弱疼痛,無法站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