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)
卷十二 (1)
1. 二便秘澀
痘疹要小便清而長。大便疏而潤。謂之裡氣和。一有艱阻。則毒邪內蓄。腸胃壅遏不能傳化。便宜清解。得大便通。溺自利矣。三黃丸、四順飲、前胡枳殼湯之類。此專為痘始發時而言。若痘正養漿時而二便秘者。宜審虛實治之。中病即止。不可過劑。若飲食如常。二便如昔。內證平和。不可溫補。亦不可妄施攻擊也。
白話文:
痘疹這種病,小便應該清澈而且量多。大便應該鬆軟而且濕潤。這表示身體內部的氣機調和。如果大小便有困難不順暢,那麼毒邪就會積存在體內,腸胃也會因為阻塞而無法正常消化。這時應該用清熱解毒的方式來處理,只要大便通暢了,小便自然也會順利。可以用三黃丸、四順飲、前胡枳殼湯之類的藥方。這些是專門針對痘疹剛開始發作時的情況而言。如果痘疹正在長膿漿的階段,卻出現大小便不順暢的情形,就應該仔細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,然後對症下藥。只要症狀減輕就應該停止用藥,不可以過量使用。如果飲食跟平常一樣正常,大小便也跟以前一樣順暢,身體內部沒有什麼不適,就不可以用溫補的藥,也不可以亂用攻下的藥物。
2. 大便秘
痘瘡出後。灌漿之時。雖要大府堅實為順。若痘出五六日不大便。此毒火內乘。津液外耗。腸胃乾枯而秘也。四順飲。若色白少神不食。嘔吐清水者。虛秘也。錢氏異功散加歸、芍。若血熱口乾。煩躁便秘。四順飲加紫草。使其便利二三度。熱毒自解。煩躁自寧。若有風寒。
先宜解散。然後可下。若不先解。恐表邪乘虛入里。痘反伏而不發。發亦不齊。遂成塌陷焦枯。勢所必至。如六七日灌膿之時。壯熱脈盛而大便不通。加味消毒飲。及蜜煎導以潤下之。否則腹脹喘滿矣。有過利小便。津液內耗而秘者。生脈散加當歸。又氣血俱化成漿。而四五日不大便者。
只宜清涼活血。漿足自行。不須治之。薛氏云。痘疹大便不通。當分辨虛實。以手足冷熱。及飲水飲湯驗之。
白話文:
痘瘡(天花)發出來後,在灌漿(痘疹中的液體變成膿液)的時候,雖然需要大便結實是正常的現象,但如果痘疹出來五六天都沒大便,這是體內毒火過盛,消耗體內津液,導致腸胃乾燥而便秘。可以用四順飲來治療。如果臉色蒼白、精神不佳、沒食慾、嘔吐清水的,這是虛弱造成的便秘,可以用錢氏異功散加上當歸、芍藥來治療。如果感到血熱口乾、煩躁、便秘,可以用四順飲加上紫草,讓大便順暢兩三次,熱毒自然會解除,煩躁也會平靜。如果同時有風寒感冒的症狀,應該先解除風寒,然後再處理便秘。如果不先解除風寒,恐怕外邪會趁虛進入體內,導致痘疹反而潛伏不發,或者發出來也不整齊,最後造成痘疹凹陷乾枯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如果痘疹到了六七天灌膿的時候,出現高燒、脈搏強勁且大便不通的情況,可以用加味消毒飲,或者用蜜煎導(用蜂蜜製成的栓劑)來潤腸通便,否則會出現腹脹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如果因為小便過多,導致體內津液消耗而便秘,可以用生脈散加上當歸來治療。另外,如果氣血都化為漿液,而四五天沒大便,只需要用清涼活血的藥物來治療,當漿液充足後,大便自然會順暢,不需要特別處理。薛氏說,痘疹引起的大便不通,要分辨虛證和實證,可以通過手腳的冷熱,以及喝水喝湯的情況來判斷。
3. 溺澀
痘瘡解毒。以利小便為要。小便不利。乃熱毒始於下焦。連翹防風湯。赤澀有血者。犀角地黃湯加木通。莖中痛者。合益元散。延久則身熱躁悶。喘渴焦紫。或生癰破裂。或口瘡咽腫。或內作膿血。變證不測。大抵未出之先。熱甚而小便不利。恐欲起驚。導赤散微解之。初出不快。
小便赤澀者。生聖散。長髮灌漿時溺澀者。五苓散加木通。收靨之後。小便不利。煩熱而渴。豬苓湯。若肺熱氣化不行。小水不通。五苓散探吐之。元氣虛弱。不能清理傳道者。補中益氣加門冬、車前。肺虛不能滋其化源。生脈散加黃耆、甘草。膀胱不能吸引肺氣。錢氏異功散加麥冬、五味。
胃熱小便赤澀不通。生聖散。肝熱小便癃閉。龍膽瀉肝湯。腎熱水道不行。導赤散。腎虛肝熱。小便枯約。生料六味去萸加麥冬。
白話文:
痘瘡解毒,最重要的是要讓小便順暢。小便不順暢,代表熱毒從下焦開始產生。可以用連翹防風湯來治療。如果小便赤澀帶血,要用犀角地黃湯,並加入木通。如果陰莖疼痛,可以搭配益元散。如果拖久了,會出現身體發熱煩躁、喘氣口渴、臉色焦紫等症狀,甚至可能長癰瘡潰爛、口瘡咽喉腫痛、或體內化膿出血,病情變化難以預料。
大體來說,在痘瘡還沒發出來之前,如果熱毒很嚴重又小便不順暢,可能會有抽搐的危險,可以用導赤散稍微緩解。痘瘡剛發出來時,如果小便不順暢又赤澀,可以用生聖散。如果正在長頭髮、灌漿時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五苓散並加入木通。痘瘡結痂之後,如果小便不順暢、煩熱口渴,可以用豬苓湯。
如果是肺熱導致氣化功能失常,小便不通,可以用五苓散並配合催吐。如果是元氣虛弱,無法正常代謝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麥門冬、車前子。如果是肺虛導致氣化功能不足,可以用生脈散,並加入黃耆、甘草。如果是膀胱無法吸收肺氣,可以用錢氏異功散,並加入麥冬、五味子。
如果是胃熱引起小便赤澀不通,可以用生聖散。如果是肝熱導致小便不通,可以用龍膽瀉肝湯。如果是腎熱導致水道不通,可以用導赤散。如果是腎虛又肝熱,導致小便乾枯,可以用生地黃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、麥門冬組成的六味地黃丸,並去除山茱萸,再加入麥門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