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一 (9)
卷十一 (9)
1. 天釣內釣
天釣者,發時頭目仰視,驚悸壯熱,兩目反張,淚出不流,手足搐掣,不時悲哭,如鬼祟所附,甚者爪甲皆青。蓋由乳母厚味積毒在胃,致兒心肺生熱,熱痰鬱滯為患,加以外挾風邪而發。法當解利其邪:鉤藤飲。面色皎白,氣虛喘促者:四君子湯加蠍尾。
內釣者,腹痛多喘,唇黑囊腫,傴僂反張,眼尾赤色,若內臟抽掣,作痛狂叫,或泄瀉縮腳。內證一作,則外證亦然,極難調理。內證:烏蠍六君子丸。外證:鉤藤飲。進乳食者可治。
若因乳母醇酒厚味,積毒在胃:加味清胃散。若因乳母鬱怒,積熱在肝:加味逍遙散,稍加漏蘆,母子俱服。
白話文:
天釣
天釣發作時,會頭部往後仰視,出現驚嚇、心悸、高燒的症狀。兩眼會向上翻,流淚卻流不出來,手腳會抽搐,不時地悲傷哭泣,好像被鬼怪附身一樣。嚴重時,指甲、趾甲都會變成青色。這多半是因為乳母吃了太多油膩、濃厚的食物,導致毒素積存在嬰兒胃裡,使得嬰兒心肺產生熱氣,熱痰淤積所造成的。再加上外感風邪就會發作。治療方法應該要疏通、排除這些邪氣。可以用鉤藤飲。如果嬰兒面色蒼白,氣虛喘息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蠍尾。
內釣
內釣發作時,會肚子痛而且呼吸急促,嘴唇發黑、陰囊腫大,身體會彎曲、向後反張,眼尾呈現紅色。如果內臟抽動,會疼痛地狂叫,或者會腹瀉、縮腳。一旦內證發作,外證也會隨之出現。這種情況非常難以調理。內證可以用烏蠍六君子丸,外證可以用鉤藤飲。如果嬰兒還能進食乳汁,就還有得救。如果是因為乳母喝了太多的酒、吃了太多油膩濃厚的食物,導致毒素積存在嬰兒胃裡,可以用加味清胃散。如果是因為乳母情緒鬱悶、發怒,導致肝臟積熱,可以用加味逍遙散,稍微加上漏蘆。母親和嬰兒都需要一起服用這些藥物。
2. 盤腸氣痛
小兒盤腸氣者,痛則曲腰乾啼,額上有汗,皆由肝經風邪所搏也。 肝腎居下,故痛則曲腰;乾啼者,風燥其液,故無淚也;額上有汗者,風水助心火也;口閉足冷者,脾氣不榮也;下利清糞者,肝木乘脾也。
丁香楝實丸。曲腰乾啼者,鹽湯送下;額上有汗者,蔥豉湯下;口閉足冷者,人參湯下。
若面赤唇焦,小便不通,小腹脹痛者,小腸熱也,加味通心散。
若痛不止,煎蔥湯淋揉其腹,就以熱蔥熨臍腹間,良久尿出痛止。
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,保和丸。
怒動肝火者,加味逍遙散,子母俱服。
白話文:
小孩子如果得了盤腸氣痛,發作時會彎著腰、沒有眼淚地乾哭,額頭上會冒汗,這些都是因為肝經受到風邪侵襲所引起的。肝和腎的位置比較低,所以疼痛時會彎腰。沒有眼淚地乾哭,是因為風邪使體液乾燥,所以沒有眼淚。額頭上冒汗,是因為風邪和水氣幫助心火上升。嘴巴緊閉、腳冰冷,是脾氣虛弱的表現。拉肚子排出清稀糞便,是肝木剋制脾土的關係。可以用丁香楝實丸來治療,如果彎腰乾哭,就用鹽水送服;如果額頭冒汗,就用蔥豉湯送服;如果嘴巴緊閉、腳冰冷,就用人參湯送服。如果臉色發紅、嘴唇乾焦、小便不通、小腹脹痛,那就是小腸有熱,可以用加味通心散治療。如果疼痛不止,可以煎煮蔥湯來淋洗按摩腹部,並用熱蔥敷在肚臍周圍,過一會兒,排尿後疼痛就會停止。如果是因為母親飲食不當造成嬰兒消化不良,就用保和丸;如果因為發怒使肝火旺盛,就用加味逍遙散,母親和嬰兒都要一起服用。
3. 傷風
小兒傷風,鼻塞發熱,或痰壅發搐,多因乳母鼻吹囟門。 但服惺惺散,或用蔥頭七莖,生薑一片,細切擂爛,攤紙上置掌中合,待溫貼於囟門,其邪即解,乃去其蔥,卻用絹緞寸余,塗以麵糊,仍貼囟門,永無傷風之患。 其餘用藥發散,與大人不異,但脾胃怯弱,所以多手足寒冷之證,故治法以照顧脾胃為主。
白話文:
小孩傷風感冒,出現鼻塞、發燒,或者痰多壅塞而引起抽搐,多半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對著小孩的囟門吹氣所導致。這時可以服用惺惺散,或者用七根蔥頭、一片生薑,都切成細末搗爛,攤在紙上,放在手掌中合一下,等到溫熱時貼在囟門上,這樣邪氣就會散去。然後把蔥取下,再用一小塊綢緞,塗上麵糊,貼在囟門上,這樣就不會再有傷風感冒的問題。其他的用藥發散方式,與大人沒有不同,只是因為小孩脾胃虛弱,所以常常會有手腳冰冷的現象,因此治療方法要以照顧脾胃為主。
4. 諸經發熱潮熱
小兒之熱,有五臟之不同,虛實之各異。實則面赤氣粗,口燥唇腫,作渴飲冷,大小便難,或掀衣露體,煩啼暴叫,伸體而臥,睡不露睛,手足指熱;宜用汗下。虛則面色青白,恍惚神緩,口中虛冷,噓氣軟弱,喜熱惡寒,泄瀉多尿,或乍涼乍溫,怫鬱驚惕,上熱下泄,夜則虛汗,屈體而臥,睡而露睛,手足指冷;宜用調補。壯熱者,肢體大熱;熱不已則發驚癇。若身熱而口中氣熱,乃風寒外感也;輕則惺惺散,重則羌活之類。發熱而搐搦上竄,拗哭昏睡者,驚熱也;實則瀉青丸、抱龍丸,虛則鉤藤散。肝火內熱者,龍膽瀉肝湯。陰盛格陽而熱者,理中湯。
發熱而不欲飲水者,胃氣虛熱也,白朮散。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飲食者,胃氣實熱也,瀉黃散。小兒諸熱,其因外證而作者,當從外證治之;或乳母七情厚味、飲食停積遺熱於兒;或兒嗜食甘肥、衣裳過暖、頻浴熱湯積熱於內為患者,當詳其因而治之。潮熱者,時間發熱即退,來日依時而至;有風寒、疳積、食癖之分,表裡陰陽虛實之異。如汗出身熱、呵欠面赤,風熱也;傷寒時疫、陰陽相勝,外感熱也;肌瘦口乾、骨蒸盜汗,疳熱也;大小便秘澀、汗下不解,積熱也;腹背先熱、夜發旦止,食熱也;涎嗽飲水、乳食不消,癖積也。又有煩熱者,氣粗喘促、心煩不安、頰赤口瘡,兼發癇證。瘡疹熱者,耳鼻尖冷;心熱者,巳午間發,至夜則涼;虛熱者,困倦少力。大凡壯熱飲水、大便秘結,屬實熱;瀉黃散加黃耆、犀角。熱渴飲湯、大便如常,屬陰虛;六味丸。若見驚搐等證,肝經血虛生風也;四物加天麻、鉤藤鉤。頰赤口乾、小便赤色、大便焦黃,表裡俱實熱也;清涼飲。如大便已利,或熱未止,表邪未解也;惺惺散微汗之。陽氣下溜於陰中而發熱者,補中益氣。若食乳嬰兒,當兼治其母。小兒潮熱或壯熱不退,多是變蒸及五臟相勝,不必用藥。又多食積鬱熱,由中發外,見於肌表,只理其中;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。不可認作外感,用解表攻裡等藥重傷其內。又潮熱不退,恐是出痘,亦當審察,勿便下藥。大抵發熱飲水者,熱在內;不飲水者,熱在外;宜詳辨之。
白話文:
小孩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,可能是五臟功能失調,也可能是虛實不同造成的。
實證發熱的小孩,臉會發紅,呼吸粗重,口乾舌燥,嘴唇腫脹,想喝冷水,大小便困難,可能會掀開衣服、露出身體,煩躁哭鬧,大聲叫喊,伸直身體睡覺,睡著時眼睛微微張開,手腳指頭發熱,這種情況應該用發汗或通便的方式來治療。
虛證發熱的小孩,臉色會青白,精神恍惚,反應遲鈍,口中發冷,呼吸微弱,喜歡溫暖,怕冷,容易腹瀉、多尿,有時會忽冷忽熱,感到煩悶、驚恐,出現上熱下瀉,晚上會盜汗,身體蜷曲著睡覺,睡著時眼睛會睜開,手腳指頭冰冷,這種情況應該用調理補養的方式來治療。
高燒的小孩,全身都很熱,如果熱度持續不退,可能會引發驚厥。如果身體發熱而且口中也有熱氣,那是風寒外感引起的,輕微的可以用惺惺散,嚴重的要用羌活之類的藥物。發燒而且抽搐、身體往上竄、哭鬧不止、昏睡不醒的,是驚嚇引起的發熱,實證可以用瀉青丸或抱龍丸,虛證可以用鉤藤散。肝火旺盛導致的內熱,可以用龍膽瀉肝湯。陰氣過盛導致陽氣浮越而發熱的,可以用理中湯。
發燒但不喜歡喝水,是胃氣虛弱導致的發熱,可以用白朮散來治療。發燒而且口渴喜歡喝冷飲的,是胃氣過盛導致的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。
小孩發燒,如果是由外在原因引起的,應該從外在原因來治療。也可能是母親的七情波動、吃了太多濃厚的食物,或飲食停滯,導致熱氣傳給小孩;也可能是小孩喜歡吃甜膩的食物,穿的衣服太厚,或是經常泡熱水澡,導致熱氣積聚在體內引起的,應該仔細找出原因再對症治療。
所謂的潮熱,是指定時發熱又會自動退去,隔天又在同一時間發熱,這是由於風寒、疳積、食積等原因引起的,也有表裡陰陽虛實的不同。例如,發熱後出汗,打哈欠,臉色發紅,這是風熱引起的。傷寒或時疫,是陰陽失調導致的外感發熱。身體消瘦,口乾舌燥,骨蒸盜汗,是疳積發熱。大小便不通暢,發汗後熱度沒有減退,是積滯發熱。腹背先熱,晚上發熱,早上停止,是食積發熱。流口水、咳嗽、喜歡喝水,消化不良,是癖積發熱。
還有一種煩熱,表現為呼吸粗重、急促,心煩意亂,臉頰發紅,口瘡,甚至會引發癲癇。瘡疹引起的發熱,耳鼻尖會發冷。心火旺盛引起的發熱,通常在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發作,到晚上就會退去。虛弱引起的發熱,會感到疲倦乏力。
一般來說,高燒而且喜歡喝水,大便不通暢,屬於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加黃耆、犀角來治療。發熱口渴想喝湯,大便正常,屬於陰虛,可以用六味丸來治療。如果出現驚厥抽搐等症狀,是肝經血虛生風引起的,可以用四物湯加天麻、鉤藤來治療。臉頰發紅,口乾舌燥,小便赤黃,大便乾結,是表裡都有實熱,可以用清涼飲來治療。如果大便已經通暢,但是發熱沒有停止,是表邪沒有解除,可以用惺惺散來微微發汗。陽氣下沉到陰中導致發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吃母乳的嬰兒,應該同時治療母親。
小孩潮熱,或是高燒不退,很多時候是生長發育期的正常現象,或是五臟功能在互相協調,不需要用藥物治療。也可能是飲食積滯導致的鬱熱,從體內散發到體表,只需要調理內在,清除陽明經的熱,表面的熱自然就會消退,不要誤認為是外感,而使用發汗攻下的藥物,反而會傷到身體。潮熱不退也可能是要出痘,也應該仔細觀察,不要隨便用藥。
總而言之,發燒喜歡喝水的,是熱在體內;發燒不喜歡喝水的,是熱在體表。應該仔細辨別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