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3)

1. 倒黶

痘瘡能依期灌漿結痂如螺靨,為吉。若膿未滿足,忽然干黶;或膿成之後,不痂破爛;或收黶之時,泄瀉膿血;或空泡乾枯;或發熱昏憒;或咬牙寒戰;或手足並冷,飲沸湯而不知熱,是名倒黶。由中氣不足,毒從內入之故。宜參耆內托散、補中益氣湯、保元湯選用,使破者重複灌漿,無處更出贈痘,則正氣得補,復祛出毒邪也。若服補藥不出贈痘,破處不復腫灌,更下膿血者不治。

若將靨之時,忽然黑黶;或漿未充而忽然收黶;或漿雖充而一齊結疕乾紫,此氣虛血熱,因火迫而收之太速也。犀角地黃湯加紫草茸,或四聖散加人參、當歸。然其形證,又當推辨。

如身痛四肢微厥,瘡色青紫者,此則外感寒邪,腠理閉拒而倒黶,人參敗毒散,並用胡荽酒噴之。忽然倒黶而心神不寧者,豬尾膏。若心煩狂躁,譫語便秘,口渴飲水能食者,此則外觸穢氣而倒黶,內服奪命丹,外燒熏穢散闢之。屍氣所觸而黶,闢穢香解之。有漿未滿足,忽然目眶深陷,乃氣脫倒陷。若作昏沉痰喘者死。

丹溪云:「痘瘡倒黶,因真陽虛而毒氣不能出者,保元湯加紫草之類。若將成就之際,卻淡色者屬血虛,芎、歸之類,或加紅花、紫草。屬熱,升麻、芩、連、桔梗之類。甚者用犀角。」

薛氏云:「若熱毒方出,忽被風寒閉塞肌竅,血脈不行,身體作痛,或四肢微厥,斑點不長,或變青紫黑色者,此為倒黶。若胃氣虛弱,不能補接營衛,出而覆沒者,謂之陷伏。誤用解毒之藥,必致陷塌。若喜熱飲食,手足並冷者,乃脾胃虛弱之證,宜用辛熱之劑補之。喜冷飲食,手足並熱,乃陽氣壯熱之證,宜用苦寒之劑瀉之。外感風寒者溫散之;毒氣入腹者分利之;陽氣虛者溫補之;外寒觸犯者熏解之。」

陳文宿用異功散,以預保脾胃於未敗之先,實發前人之未發,開萬世之蒙瞶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痘瘡能按時灌漿、結痂,像螺絲上的凹痕一樣,這是好的現象。如果膿液還沒充滿就突然乾癟,或是膿液形成後,沒有結痂反而潰爛,或是收痂時拉肚子、排出膿血,或是出現空泡乾枯,或是發燒昏迷,或是咬牙發冷,或是手腳冰涼,喝滾燙的開水也感覺不到熱,這些都叫做「倒黶」,是因為體內中氣不足,毒邪從內部侵入的緣故。應該選用參耆內托散、補中益氣湯、保元湯等方劑來治療,使破裂的地方重新灌滿膿漿。

如果沒有其他地方再長出新的痘瘡,就表示正氣得到補充,也能夠驅除體內的毒邪。如果服用補藥後,沒有長出新的痘瘡,破裂的地方也沒有重新腫脹灌膿,反而繼續排出膿血,這就代表病情嚴重,難以治癒。如果在痘瘡快要結痂的時候,突然出現黑色的斑點,或是膿液還沒充滿就突然收痂,或是膿液雖然充足卻一起結成乾紫色的痂,這都是氣虛血熱,因為火熱之氣迫使它太快收痂了。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紫草茸,或是四聖散加上人參、當歸來治療。但具體情況,還是要仔細辨別。

如果身體疼痛、四肢微微發冷,瘡的顏色呈現青紫色,這就是外感風寒,皮膚毛孔閉塞,導致「倒黶」。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,同時用胡荽酒噴灑皮膚。如果突然出現「倒黶」而且心神不寧,可以使用豬尾膏。如果心煩意亂、躁動不安、說胡話、便秘、口渴卻能喝水吃東西,這是因為接觸到污穢之氣而導致「倒黶」,可以內服奪命丹,外用燒熏穢散來驅除。如果是接觸到屍體之氣而導致「倒黶」,可以用辟穢香來解毒。如果膿液還沒充滿,突然眼眶深陷,

這是因為氣脫而導致「倒陷」,如果還出現昏迷、氣喘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朱丹溪認為,「倒黶」是因為體內真陽虛弱,毒氣無法排出,可以用保元湯加上紫草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痘瘡快要成熟時,顏色卻變淡,這屬於血虛,可以用芎、歸等藥物來治療,或是加上紅花、紫草。如果是因為熱,可以用升麻、黃芩、黃連、桔梗等藥物來治療,嚴重者可以使用犀角。薛氏認為,如果熱毒剛要發出來,突然被風寒閉塞住皮膚毛孔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身體疼痛,

或是四肢微微發冷,斑點不長大,或是變成青紫色或黑色,這就是「倒黶」。如果脾胃虛弱,無法補充營養,導致痘瘡長出來又消失,這就叫做「陷伏」。如果誤用解毒的藥物,必定會導致痘瘡塌陷。如果喜歡吃熱的食物,手腳卻冰涼,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補養。如果喜歡吃冷的食物,手腳卻發熱,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。如果是外感風寒,就應該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毒氣進入腹部,就應該用利尿的方法來排出。如果陽氣虛弱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是外感風寒,就應該用熏香的方法來驅除。陳文宿使用異功散,目的是在脾胃還沒衰敗之前就先保護它,這實際上是發揚了前人沒有發掘的理論,開啟了後世的蒙昧。

2. 夾斑

痘瘡夾斑疹而發,是臟腑熱毒交盛,故一齊湧出。予嘗洗心體會痘證,但有夾麻,而夾斑之說未果。斑乃傷寒之熱毒內蘊而發,安有與痘齊出之理?即前見點例中所言,皮肉鮮紅成片者為夾斑,實麻疹也;細如芥子者為夾疹,則癮疹也。然斑則多見於胸腹肢體,頭面絕少,於此可以明辨。

而舉世通謂夾斑,若一齊眾楚,大不合時矣!觀先輩治例,首推升麻葛根湯,先散表邪,俟斑退痘起,然後隨證施治,遍考方書,無不皆然。張涵高曰:「斑痘齊出,方書俱言先撤斑熱,往往痘隨斑陷。惟發其痘,則熱聚於痘,痘起其斑自退。」兩說似乎相左,其實並行不悖。當知斑痘齊發,

總由熱毒勢盛,絕無挾虛之候。得其旨,則撤斑無非清涼化毒,起痘亦無非清涼化毒。化斑湯一方隨證加增,允為斑痘夾出之金錍。如斑色紫赤,加大劑石膏以化之;大便秘結,稍加大黃以利之。設不知此,而誤認真斑,專事寒涼,則痘隨斑陷;若不化斑,專力升發,則斑隨痘起,

叢雜不分頭粒,兩難分解也。黃五芝云:「風寒夾斑,當先表散,則痘自起;大便秘者,宜速下之;大便利者,涼血透肌解毒為主。」次言先痘後麻者輕,麻出以分痘之勢也;先麻後痘者重,麻發於肺,表氣先虛,失其起灌之力也;麻痘齊出者險,兩毒併發,但看麻之形色,痘之稀密,

斟酌而為處治。若斑見紫黑,痘見漿清,證見喘急,皆不可治。大抵斑痘齊發,總由熱毒勢盛,不可誤用參、耆。若元氣本虛,痘色淡白,小劑保元亦不禁也。如六七日內,熱毒未盡,而誤與之,必身復壯熱,痰喘不食而死,否則癰毒、口疳、目疾之害,所不免焉!

白話文:

痘瘡(天花)出現時,同時長出像斑疹的紅點。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熱毒非常旺盛,所以才會一起爆發出來。我曾經仔細研究過痘瘡的病症,雖然知道有夾雜麻疹的情況,但還沒搞清楚夾雜斑疹的說法。斑疹應該是傷寒的熱毒積聚在體內引起的,怎麼可能和痘瘡同時出現呢?就像之前說的,皮膚上出現鮮紅成片的紅點是夾雜的斑疹,其實是麻疹;而像芥菜籽一樣細小的紅點是夾雜的疹子,其實是蕁麻疹。斑疹大多長在胸部、腹部和四肢,很少長在頭部和臉上,這樣可以清楚地分辨。

但是現在大家都把這種情況稱為夾斑,這就像大家一起亂喊亂叫,非常不合適。看看以前的醫案,首先都是用升麻葛根湯來治療,先驅散表面的邪氣,等斑疹消退、痘瘡出現後,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查遍醫書,都是這樣處理的。張涵高說,斑疹和痘瘡同時出現時,醫書都說要先消除斑疹的熱,但是常常會導致痘瘡消退。如果先讓痘瘡發出來,熱就會集中在痘瘡上,斑疹自然就會消退。這兩種說法看起來好像互相矛盾,但其實可以同時並行。應該要知道,斑疹和痘瘡同時出現,都是因為熱毒太旺盛,絕對沒有身體虛弱的情況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知道消除斑疹其實是清熱解毒,促使痘瘡發出來也是清熱解毒。化斑湯這個方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,可以說是治療斑疹和痘瘡同時出現的金鑰匙。如果斑疹的顏色是紫紅色,就加大石膏的用量來化解;如果大便不通暢,就稍微加大黃的用量來通便。如果不知道這些,把這種情況誤認為是真正的斑疹,一味地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導致痘瘡消退。如果不化解斑疹,只是一味地用發散的藥物,就會導致斑疹隨著痘瘡一起出現,兩者混雜在一起,難以分辨。黃五芝說,如果是有風寒夾雜的斑疹,應該先用藥物來驅散,痘瘡自然就會發出來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應該趕快用藥通便;如果大便通暢,就應該以涼血、透疹、解毒為主。另外,先出現痘瘡再出現麻疹的情況比較輕,因為麻疹可以分散痘瘡的勢頭;先出現麻疹再出現痘瘡的情況比較嚴重,因為麻疹會損耗肺氣,導致身體失去發痘瘡的能力。麻疹和痘瘡同時出現的情況最危險,因為兩種毒同時爆發,要根據麻疹的形狀和顏色,以及痘瘡的疏密程度,來仔細考慮如何治療。如果斑疹呈現紫黑色,痘瘡呈現清淡的漿液,而且出現喘氣急促的症狀,就無法治療了。總之,斑疹和痘瘡同時出現,都是因為熱毒太旺盛,絕對不能誤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的藥材。如果身體本來就虛弱,痘瘡的顏色很淡,可以用小劑量的保元湯,但也要謹慎使用。如果在六七天內,熱毒還沒有完全清除,就誤用了補氣的藥物,身體一定會再次發高燒,出現痰多、喘氣、不想吃飯等症狀,甚至會死亡;否則也會出現癰瘡、口瘡、眼疾等後遺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