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14)

1. 板黃

痘瘡根窠薄劣。漿汁板滯不活。而枯黃色晦者曰板黃。若方廣天庭板黃而余者潤活。癰毒必結於腦項。若腮臉板黃而四肢潤美。癰毒必發於肩阜。若肚腹板黃。癰毒必發於曲池三里。若背脊板黃。癰毒必結於兩軸尻骨。如遍身板黃。頸項前後板黃。頭面板黃。眼眶唇上板黃。

兩脅莖囊板黃。皆死證也。愚按板黃皆由胃熱能食。食滯蘊積於中。胃氣不得宣通而致。非痘之根氣本然也。治者能達斯意。急與苦寒消導。大便秘者當微利之。熱滯去而內外宣通。烏有癰毒之患哉。

白話文:

痘瘡的根部如果薄弱、品質不良,裡面的漿液會凝結停滯、不活躍,呈現枯黃而暗淡的顏色,這種情況就叫做「板黃」。

如果只有額頭處呈現大片板黃,其他地方的皮膚仍然潤澤有光彩,那麼毒瘡很可能會長在頭部後方或脖子一帶;如果腮幫子和臉頰呈現板黃,但四肢的皮膚卻潤澤美好,那麼毒瘡很可能會長在肩膀附近;如果肚皮呈現板黃,那麼毒瘡很可能會長在手肘彎曲處或小腿外側;如果背脊呈現板黃,那麼毒瘡很可能會長在肩胛骨或尾椎骨附近。

如果全身都呈現板黃,或是脖子前後、頭部、眼眶、嘴唇上、兩側肋骨、陰囊等部位都呈現板黃,這些都是不治之症。

我認為,所謂的板黃,都是由於胃火旺盛、食慾太好,導致食物積滯在體內,胃氣無法順暢運行所造成的,並不是痘瘡本身的病根。治療的人如果能了解這個道理,就應該趕緊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幫助消化、疏導積滯,如果大便不通暢,應該稍微使其通利。當體內的熱和積滯被清除,內外都能順利運行,哪裡還會有長毒瘡的憂患呢?

2. 焮赤

聞人規云。痘瘡焮赤。大便不通。小便如血。或結癰毒。身痘破裂出血。乃內火熾盛失於解利。急用犀角地黃、小柴胡加生地黃、及四順飲之類。薛氏云。若心脾熱甚。犀角地黃湯。心肝熱甚。小柴胡加生地黃。若大便不通。先用四順飲。次用犀角地黃湯。若色赤焮痛。二便不通。

急用活命飲加硝、黃。若色赤焮痛。惡寒發熱。活命飲加麻黃。若因乳母怒火。加味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聽說有人說,痘瘡紅腫發熱,如果出現大便不通暢、小便像血一樣、或是長了癰腫毒瘡、身體上的痘瘡破裂出血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火氣太旺盛,沒有好好疏通清理的緣故。要趕快使用犀角地黃湯、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,或是四順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。

薛氏則說,如果是心脾火熱很嚴重,就用犀角地黃湯;如果是心肝火熱很嚴重,就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。如果大便不通,要先用四順飲,然後再用犀角地黃湯。如果痘瘡顏色紅腫發燙疼痛,大小便都不通暢,就要趕快用活命飲加上硝石、黃芩。如果痘瘡紅腫發燙疼痛,又怕冷發燒,就用活命飲加上麻黃。如果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動怒而導致的,就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