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15)
卷十二 (15)
1. 斑爛
聞人規云:痘瘡斑爛之證,因當發散而不發散,則毒氣閉塞,以致喘促悶亂;不當發散而誤發散,則毒隨陽氣暴出於外,遍身皮肉潰爛。
治宜調脾胃,進飲食,大便調和,脾胃健旺,毒氣自解,而無目赤、咽痛、吐衄等證。若發表過甚,大便自利,急用理中丸、豆蔻丸以救其里。
亦有痘瘡如蚊所齧,面色黑,乃危證也。若小便秘結煩躁,導赤散加山梔、犀角、赤芍;自利不食者,不可用。蓋毒發於表而妄汗之,腠理開泄,營衛益虛,轉增斑爛。由是風邪乘虛變證者,有之。若毒蘊於裡而妄下之,則內氣益虛,毒不能出,而反入焉。由是土不勝水,變黑歸腎。
身體振寒,兩耳尻冷,眼合腹脹,其瘡黑陷,十無一生,醫者審之。
白話文:
聽說有人說,痘瘡出現斑爛的症狀,是因為應該發散的時候沒有發散,導致毒氣鬱積閉塞,引起喘促、胸悶和煩躁不安。或者是不應該發散的時候卻誤用了發散的方法,使得毒氣隨著陽氣快速湧出體外,造成全身皮膚潰爛。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調理脾胃,促進飲食,使大便通暢。如果脾胃功能強健,毒氣自然會消解,而且不會出現眼睛紅腫、咽喉疼痛或吐血、流鼻血等症狀。如果發散藥使用過度,導致大便稀溏,應該趕緊服用理中丸或豆蔻丸來顧護脾胃。
另外,還有一種痘瘡像蚊子叮咬一樣,臉色發黑,這屬於危險的症狀。如果出現小便不暢、煩躁不安,可以用導赤散加上山梔子、犀角和赤芍來治療;但如果出現腹瀉、不思飲食的情況,就不能使用這個藥方。這是因為毒邪在體表的時候,卻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導致皮膚毛孔開洩,營衛之氣更加虛弱,反而加重斑爛的症狀。這樣一來,風邪就容易乘虛而入,引起其他變化。如果毒邪積聚在體內,卻誤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會使內氣更加虛弱,毒邪無法排出,反而進入體內,導致脾胃虛弱,腎水旺盛,出現臉色發黑的危重情況。
如果出現身體發冷顫抖、兩耳和臀部冰涼、眼睛閉合、腹部脹滿、痘瘡呈現黑色凹陷的情況,十有八九都難以救治。醫生應該仔細判斷。
2. 飲食
痘瘡既出,全藉脾胃安和,進納飲食,則易漿易靨。 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後,飲食不減,二便如常,雖不起發,不紅綻,或陷塌,用藥得宜,可保無虞。 若乳食減少,兼之泄瀉,則元氣日衰,雖無前證,日後必至有變,藥亦難效,豈能保其無事哉! 若胸前稠密,毒氣傷脾減食者,消毒飲加黃芩、山楂、紫草、人參。 有傷食腹脹不食者,枳朮丸。 有痘出太多,中氣暴虛不食者,四君子加糯米。 有痘已痂起而不能食,身無熱者,調補脾胃為主。 凡四五日前不食而便秘者,此毒盛於裡,猶為可治;至六七日後,反不能食,則變證百出,縱藥何益? 有稟受壯實而發於五歲之外者,又不可一例而論也。
又有痘起之後,能食易飢者,此胃大熱,不久而變生焉。 大便秘者,四順飲加連翹、牛蒡微利之;不秘者,芍藥湯加茯苓、木通、牛蒡子以和之。 又有飢欲食而不能者,必喉舌有痘,難於吞嚼也。
白話文:
痘瘡發出來後,完全依靠脾胃的平和。如果能夠正常進食,痘就會順利化膿結痂。從發病四五天到結痂脫落後,飲食都不要減少,大小便也正常,即使痘痘沒有隆起、沒有紅腫,或是凹陷下去,只要用藥適當,就可以確保平安無事。如果喝奶或吃飯減少,又加上腹瀉,就會導致元氣一天天衰弱,即使沒有出現以上說的症狀,日後也一定會發生變化,用藥也會難以見效,怎麼能保證沒有問題呢?如果胸前的痘痘密集,毒氣傷害到脾胃導致食慾下降,可以用消毒飲加上黃芩、山楂、紫草、人參來治療。如果因為吃太多而腹脹不消化、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枳朮丸。如果痘痘發得太多,中氣突然虛弱導致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糯米。如果痘痘已經結痂,但仍然吃不下東西,而且身體沒有發熱,則要以調理脾胃為主。凡是在發病四五天前不吃飯而便秘,這是毒邪盛於體內,還算可以治療。如果到六七天後反而吃不下飯,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,縱使用藥也沒什麼用了。有些孩子體質強壯,在五歲之後才發病,也不能一概而論。
另外,有些人在發痘痘之後,能吃而且容易餓,這是因為胃裡有熱,不久之後就會產生其他變化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可以用四順飲加上連翹、牛蒡稍微通利一下。如果大便不秘結,可以用芍藥湯加上茯苓、木通、牛蒡子來調和。還有些人是覺得餓想吃,卻吃不下,肯定是喉嚨或舌頭長了痘痘,難以吞嚥。
3. 吐瀉
凡痘疹發熱,有嘔吐者,有泄瀉者,有吐利兼作者,有乾嘔而噦者,有不食者,皆毒火所致,不可驟止。吐利中有疏通之義,治宜平和疏透,引毒達表,則吐瀉自止;如不止,兼調脾胃。如干嘔而噦,為胃虛火逆,最危之兆,宜橘皮茱連散,以安胃氣,清火毒。有不嗜食者,此脾受熱毒,當升提發散,俾毒得外出,飲食自進。
若誤認嘔吐泄瀉不食為裡寒,而用丁、桂、薑、附,轉增煩劇也;誤認嘔吐泄瀉不食為裡虛,而用參、耆、苓、術,反增壅遏也。此專為痘疹初出未透者而言。若漿正行時而吐利不食者,乃脾胃虛弱,多有內虛倒黶喘脹之患。凡長髮起頂灌漿時,泄瀉俱為險候。急用白朮、茯苓以滲泄健脾,人參、黃耆以助元托裡,訶子肉果以止瀉,佐以升提之藥,使無壅遏之患;若不升發,難免倒黶之虞。如見心煩乾嘔而噦,此臟敗毒攻,最為凶候。二陳加黃連、木通、燈心、竹葉;夏月,四苓散以利小便,利而不通者危。
至如泄瀉而手足熱,面赤者,熱也;弱者,白朮散加竹葉、陳皮;強者,瀉黃散。若下午瀉甚,上午瀉稀,此傷食,平胃散加山楂、麥芽;厥冷,加乾薑,或益黃散補之。瀉利而嘔逆厥冷,理中湯加木香。上午瀉甚,下午不瀉者,脾虛也,朝用白朮散,夕用豆蔻丸。瀉出腥臭穢滯者,腸胃熱也,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瀉而失氣者,氣下泄也,白朮散加升麻、防風提之。若受寒邪,或食冷物,而泄瀉清冷,痘色灰白頂陷,或手足厥而寒顫咬牙者,陳氏木香散、異功散。瘡雖正而吐瀉,或下血,俱為逆候。若但吐不瀉,無痰,益黃散;有痰,二陳湯。吐而身熱煩渴,腹滿氣促,大小便澀而赤者,當利小便。
若先吐而後出痘,足蜷不伸,聲啞熱蒸者,雖有清漿不治。陳文宿云:痘瘡瀉水穀,或白色,或淡黃者,陳氏木香散送豆蔻丸,不愈,異功散救之。
白話文:
凡是出痘疹發燒時,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,或同時有嘔吐和腹瀉、乾嘔打呃、食慾不振等情況,都是因為體內毒火引起的。這種情況不能立刻強行止住,因為嘔吐和腹瀉有疏通體內毒素的作用。治療上應該採取平和疏導的方式,幫助毒素從體表排出,這樣嘔吐和腹瀉自然會停止。如果情況沒有好轉,再考慮調理脾胃。如果出現乾嘔打呃,這是胃虛導致火氣上逆的危險徵兆,應該用橘皮茱連散來安定胃氣、清除火毒。如果沒有食慾,這是脾受到熱毒影響,應該用升提發散的方法,讓毒素從體表排出,這樣食慾自然就會恢復。
如果誤以為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是體內虛寒而使用丁香、桂皮、生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。如果誤以為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是體內虛弱而使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等補氣藥物,反而會加重阻塞。以上說的都是針對痘疹初發尚未透出的情況。如果是痘疹漿液正要長出時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,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,多半會出現內虛、倒黶、喘脹等問題。
凡是在痘疹發出的頂端灌漿時,出現腹瀉都是危險的徵兆,應該立即使用白朮、茯苓來滲濕健脾,用人參、黃耆來幫助元氣、托住虛弱的身體,用訶子肉果來止瀉,再搭配升提的藥物,避免出現阻塞的問題。如果不用升發的藥物,很難避免倒黶的危險。如果出現心煩、乾嘔、打呃,這是臟腑衰敗、毒素攻入內臟的兇險徵兆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連、木通、燈心草、竹葉來治療。如果是夏天,可以用四苓散來利小便。如果利小便後情況沒有好轉,就很危險了。至於腹瀉時出現手足發熱、臉色發紅,這是熱邪的表現。如果體質較弱,可以用白朮散加竹葉、陳皮;如果體質較強,可以用瀉黃散。如果下午腹瀉嚴重,上午腹瀉較輕,這是因為吃壞了東西,可以用平胃散加山楂、麥芽來治療;如果出現手腳冰涼,可以加乾薑,或用益黃散來補養。如果腹瀉且伴隨嘔吐、手腳冰涼,可以用理中湯加木香來治療。如果是上午腹瀉嚴重,下午不腹瀉,這是脾虛的表現,早晨可以用白朮散,晚上用豆蔻丸。如果腹瀉排出腥臭的穢物,這是腸胃有熱,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治療。
腹瀉時如果伴隨排氣,這是氣往下洩,可以用白朮散加升麻、防風來提氣。如果是受寒邪或者吃了生冷的食物而腹瀉,拉出的東西清冷,痘疹顏色灰白、頂端下陷,或者手腳冰涼、發抖咬牙,可以用陳氏木香散或異功散來治療。如果痘疹發出來了,卻出現嘔吐、腹瀉,或者大便出血,都是不好的徵兆。如果只有嘔吐沒有腹瀉,且沒有痰,可以用益黃散;如果有痰,可以用二陳湯。如果嘔吐且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腹脹、呼吸急促、小便不利且顏色發紅,應該利小便。如果先嘔吐後出痘,且出現腿腳蜷曲無法伸直、聲音沙啞、發熱等情況,就算有清亮的漿液也很難治好。陳文宿說,痘瘡如果腹瀉拉出水穀,或者顏色是白色、淡黃色,可以用陳氏木香散送服豆蔻丸,如果沒有好轉,可以用異功散來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