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諸見血證

吐血不止者。柏葉湯主之。

夫水者。遇寒則堅冰潛於地中。遇風則洶湧起於平陸。人之吐血。皆風火使然。柏葉稟西方金氣。可制肝木之逆。則血有所藏。艾葉之溫。可使火反歸陰而宿藏於下。用馬通以降血逆。尤屬相宜。家秘多阿膠三錢。時珍綱目有阿膠無艾。總取辛溫之力以和苦寒之性。不獨治吐血不止。而下血者亦可用之。

病人胸滿。唇痿舌青口燥。但欲漱水不欲咽。無寒熱。脈微大來遲。腹不滿。其人言我滿。為有瘀血。

凡內外諸邪。有血相搏。積而不行者。即為瘀血。血積則津液不布。是以唇痿舌青口燥。但欲漱水以潤其燥。血為陰邪。且內無熱。故不欲咽也。脈大為熱。遲為寒。今無寒熱之病而微大者。乃氣並於上。故胸滿也。遲者。血積膈下也。積在陰經之隧道。不似氣積於陽之肓膜。

然陽道顯。陰道隱。氣在肓膜者。則壅脹顯於外。血積隧道。惟閉塞而已。故腹不滿。因閉塞自覺其滿。所以知瘀血使然也。

病者如熱狀。煩滿。口乾燥而渴。其脈反無熱。此為陰伏。是瘀血也。當下之。

血陰也。配於陽。氣得之以和。神得之以安。咽得之以潤。經脈得之以行。身形之中。不可斯須離也。今因血積。神無以養則煩。氣無以和則滿。口無以潤則燥。胃無以澤則渴。是皆陽失所配。營衛不布。津液不化。而為是證也。非陽之自強而生熱比。故曰如熱狀。脈反無熱。陰邪不能鼓激其脈。故為陰伏。

下血先便後血。此遠血也。黃土湯主之。亦止吐血衄血。

經言大腸小腸皆屬於胃。又云。陰絡傷則血內溢。今因胃中寒邪。並傷陰絡。致清陽失守。迫血下溢二陽。遂成本寒標熱之患。因取白朮附子湯之溫胃助陽祛散陰絡之寒。其間但去薑、棗之辛散。而加阿膠、地黃以固護陰血。其妙尤在黃芩佐地黃分解血室之標熱。灶土領附子直溫中土之本寒。

使無格拒之虞。然必血色瘀晦不鮮者為宜。若紫赤濃厚光澤者。用之必殆。斯皆審證不明之誤。豈立方之故歟。千金用續斷止血湯。方用續斷、當歸、桂心、蒲黃、阿膠、甘草、乾薑、生地黃八味。附此以備按證取用。

下血先血後便。此近血也。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

此方在狐惑例中。治脈數無熱微煩。默默但欲臥。汗出。初得之三四日。目赤如鳩眼。七八日目四眥黑。全是濕熱傷血。菀化為膿之候。此先血後便。乃小腸熱毒流於大腸。為火剋金之象。故亦主此方。以赤小豆之清熱利水為君。且浸令芽出以發越蘊積之毒。使丙丁之火。疾趨水道而降。

佐以當歸司統握之權。使血有所歸。而不致於散漫也。千金用伏龍肝湯。即治先便後血之黃土湯中除去朮、附。加乾薑、牛膝、地榆、發灰。與金匱主治則有寒熱之殊。不可不辨。可見治血。但使歸經。不必論其遠近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出血症狀

吐血不止,可以用柏葉湯來治療。

人體中的水,遇到寒冷就會凝結成冰潛藏在地下,遇到風就會在平地上洶湧澎湃。而人的吐血,大多是風和火造成的。柏葉帶有西方金屬的氣息,可以抑制肝木的逆行,使血液得以藏匿。艾葉的溫熱,可以使火氣回到陰氣之中,並潛藏在下方。使用馬通來降低逆行的血氣,更是合適。民間秘方多會加入三錢的阿膠。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中有提到阿膠,但沒有提到艾葉。總之,都是取其辛溫的力量來調和苦寒的藥性。不僅可以治療吐血不止,對於下血的患者也適用。

病人胸悶,嘴唇乾枯,舌頭發青,口乾舌燥,只想漱口卻不想吞嚥,沒有發冷發熱,脈搏微弱但來得緩慢,肚子不脹,卻自覺腹部脹滿,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。

凡是體內或體外的各種邪氣,與血液相互搏鬥,積聚而不運行,就會形成瘀血。瘀血積聚,體內的津液就無法正常輸布,所以會出現嘴唇乾枯、舌頭發青、口乾舌燥的症狀,只想漱口來滋潤乾燥的部位。血液屬於陰邪,且體內沒有熱,所以不想吞嚥。脈搏大表示有熱,緩慢表示有寒,現在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脈搏卻微弱且大,是因為氣向上逆行,所以感到胸悶。脈搏緩慢,是因為瘀血積聚在橫膈膜之下。積聚在陰經的通道中,不像氣積聚在陽經的肓膜那樣明顯。

陽氣的運行顯露在外,陰氣的運行則隱藏在內。氣積聚在肓膜,會明顯感到壅塞脹滿。血積聚在通道中,只會導致閉塞。所以肚子不會感到脹滿,但因為閉塞,自身會感覺脹滿。由此可知是瘀血造成的。

病人呈現發熱的狀態,煩躁不安,口乾舌燥想喝水,但脈搏卻沒有發熱的跡象,這是因為陰氣潛伏,也是瘀血的表現,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

血液屬於陰,與陽相配。氣得到血液的滋養,就能調和;精神得到血液的滋養,就能安定;咽喉得到血液的滋潤,就能潤澤;經脈得到血液的滋養,就能暢通運行。身體內絕對不能缺少血液。現在因為血液積聚,精神失去滋養就會煩躁,氣失去調和就會感到脹滿,口失去滋潤就會乾燥,胃失去滋潤就會感到口渴。這些都是因為陽氣失去匹配,營衛無法正常輸布,津液無法正常轉化而導致的症狀,並非陽氣自身強盛而生熱,所以說是「呈現發熱的狀態」,但脈搏卻沒有發熱的跡象。陰邪不能激動脈搏,所以說「陰氣潛伏」。

下血時先排便後出血,這是遠處的出血,可以用黃土湯來治療,也能止住吐血和流鼻血。

醫書上說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,又說陰絡受損,血液就會向體內溢出。現在因為胃中有寒邪,同時損傷了陰絡,導致清陽之氣無法守住,迫使血液從二陽向下溢出,形成本寒標熱的病症。所以選用白朮附子湯來溫暖脾胃,扶助陽氣,驅散陰絡的寒邪。其中去除了生薑、紅棗這些辛散的藥物,加入阿膠、生地黃來固護陰血。黃芩輔助生地黃來分解血室的標熱,灶心土引導附子直接溫暖中焦的本寒。

這樣可以避免藥物之間的相互抵抗。但是,必須是血色瘀黑不鮮豔的情況才適用,如果是紫紅色濃稠光亮的血,使用此方就會有危險,這都是診斷不明確造成的錯誤,並非藥方本身的問題。《千金方》中用續斷止血湯,方中包含續斷、當歸、桂心、蒲黃、阿膠、甘草、乾薑、生地黃八味藥,附在此處,以便根據病情選用。

下血時先出血後排便,這是近處的出血,可以用赤小豆當歸散來治療。

這個藥方在治療狐惑病的例子中,是治療脈搏跳動快卻沒有發熱,感到輕微煩躁,默默地只想躺著,會出汗,剛發病的三四天,眼睛發紅像鴿子眼,七八天後眼角四周發黑。這全是濕熱損傷血液,鬱積化膿的徵兆。這種先出血後排便,是小腸的熱毒流向大腸,是火克金的現象,所以也用這個藥方。用赤小豆來清熱利水作為主要藥物,並且浸泡使其發芽,以發散體內蘊積的毒素,使丙丁火快速從水道排出。

輔以當歸來掌握統攝的權力,使血液有所歸依,而不至於散亂。而《千金方》使用伏龍肝湯,也就是在治療先排便後出血的黃土湯中,去除白朮、附子,加入乾薑、牛膝、地榆、發灰,與《金匱要略》的主治有寒熱的區別,不可不辨。可見治療出血,只要讓血歸回其經脈,不必論及是遠處或近處的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