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二 (25)
卷十二 (25)
1. 麻疹總論
麻疹者。手足太陰陽明二經蘊熱所發。小兒居多。大人亦時有之。是亦時氣傳染之類。其發熱時多咳嗽多嚏多嘔。眼中如淚。面浮腮赤。多瀉多痰。多熱多渴。多煩悶。甚則躁亂咽痛。唇焦神昏。通身紅赤。起而成粒。勻淨而小。斜目視之。隱隱皮膚之下。以手摸之。磊磊肌肉之間。
其形若疥。其色若丹。以其陽氣從上。故頭面愈多者為順。法當清涼發散為主。藥用辛散以升發之。涼潤以清解之。切忌酸收。凡動氣燥悍及一切溫補之藥。慎不可犯。誤用禍不旋踵。辛散如荊芥、薄荷、前胡、葛根、麻黃、石膏、鼠黏子。涼潤如黑參、栝蔞根、葳蕤、麥冬、生甘草、芩、連、貝母、連翹、竹葉。
皆應用之藥。又當隨所發月時。量兒大小。及見證輕重而為製劑。若漸出漸收者。其勢雖輕。而熱尚未平。須防喘急。若連綿三四日者。其勢雖盛。而熱已發泄。必無他變。宜大青湯。或消毒飲加黑參、石膏、麥冬、竹葉。若發熱時遍身汗出。或衄血者。此毒解也。勿遽止之。
若汗出太多。血流不止。當以清肺湯去款冬、杏仁加麻黃根以斂汗。犀角地黃湯以止血。遲則氣虛神耗。為難治也。若發熱時。或嘔吐。或自利者。此火邪內逼。毒氣上下行也。俱宜清熱解毒利小便。切勿止澀。大凡疹證發熱時。未有不渴者。但當與綠豆燈心湯。勿與冷飲。
致成水蓄。多生變幻也。即葷腥酒面生冷水果。咸須禁之。麻疹多有熱痰在肺。初發時必咳嗽。宜清熱透表。不得止嗽。麻後咳嗽。切忌辛溫酸澀。但用清咽滋肺湯以清餘熱。痰壅自愈。多喘者。熱邪壅肺也。切勿定喘。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貝母、黑參、薄荷。如冬天寒甚。
麻毒為寒鬱於內。不得透出而喘。加蜜酒炒麻黃。一劑立止。夏月熱勢甚者。即用白虎湯加竹葉。忌用升麻。誤服必喘。然喘為肺氣壅遏。故喘必兼嗽。而張口抬肩者。肺竅不通。不治也。故諺有喘而咳嗽者可療。喘而不嗽者難醫之語。又其證多泄瀉。慎勿止澀。惟宜芩、連、葛根。
則瀉自止。疹家不忌瀉。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。是亦表裡分消之義。又有疹收之後。飲食如常。卒然心腹絞痛。遍身冷汗如冰者。此元氣虛弱而中惡氣也。朝發夕死。勿妄治之。凡麻疹以鮮明似錦為吉。黑晦如煤最凶。頭面不出者重。紅紫黯慘者重。咽喉腫痛不食者重。黑黯乾枯。
一出即沒者不治。鼻扇張目無神者不治。鼻青糞黑者不治。牙疳臭爛者不治。疹之牙疳。最為難治。外用無比散吹之。內服加味清胃散更加荊芥、石膏。緩則不救。疹中諸患。不宜依證施治。惟當治本。本者。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。解其邪熱。則諸證自退矣。有夾痘而出者。
此毒氣太盛。故一齊湧出。不必治疹。但當托痘為主。然治痘宜溫。治疹宜涼。此又不可不審。大人男婦出疹。當與外感並治。惟清涼解表。隨天時寒暑施治。凡麻痘並作。臟腑風熱交患也。麻乃風邪外感。痘為胎毒內發。二者相雜。赤暈發焮。多有誤認痘出太密而委之不救。
殊不知其為疹夾痘也。當與化斑湯續續頻進。麻毒解而痘自起矣。有種行漿疹子。極似痘。最難看。然痘則必有頂盤。疹雖有漿。而頭粒必不堅。根盤必無紅暈也。疹後痘不結痂。乃元氣虧損。當大補脾胃為主。不可誤認邪熱未盡。復與清熱退火之藥。
白話文:
麻疹這種病,是因為手太陰和足陽明這兩條經絡積熱所引起的,小孩比較容易得,大人偶爾也會有。這是一種會傳染的時疫。發病的時候,通常會有發燒、咳嗽、打噴嚏、想吐等症狀,眼睛像流淚一樣,臉部浮腫、腮部發紅,容易腹瀉、多痰、發熱口渴、煩躁不安,嚴重的話會躁動不安、咽喉疼痛、嘴唇乾燥、神智不清,全身皮膚會呈現紅色,然後長出均勻細小的疹子,斜著眼睛看,會覺得疹子隱隱約約在皮膚底下,用手去摸,則會覺得疹子在肌肉之間。
這些疹子形狀像疥瘡,顏色像丹砂一樣紅,因為陽氣向上走,所以頭臉上的疹子越多,就表示病情發展順利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清涼、發散為主,藥物方面要用辛散的藥來提升發散,用涼潤的藥來清熱解毒,絕對不能用酸澀收斂的藥。所有會使氣血燥熱的藥,以及溫補的藥,都要非常小心,絕對不能用,誤用的話很快就會出問題。辛散的藥像荊芥、薄荷、前胡、葛根、麻黃、石膏、牛蒡子;涼潤的藥像玄參、栝樓根、玉竹、麥冬、生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貝母、連翹、竹葉。
這些都是可以應用的藥。還要根據發病的月份、時間,患兒的年齡大小,以及病情的輕重來調整藥的劑量。如果疹子慢慢發出來,又慢慢消退,雖然病情看起來輕微,但熱還沒完全退去,要注意可能會發生喘的症狀。如果疹子連續三四天都一直發出來,雖然病情看起來比較嚴重,但熱已經發散出來了,通常不會有其他變化,可以服用大青湯,或是消毒飲加上玄參、石膏、麥冬、竹葉。如果發燒時全身出汗,或是流鼻血,這是毒素正在排出,不要急著去止汗止血。
如果汗出太多,血流不止,要用清肺湯去掉款冬、杏仁,加上麻黃根來收斂汗液,用犀角地黃湯來止血,如果太慢處理,就會造成氣虛神耗,很難治療。如果發燒時出現嘔吐或腹瀉,這是火邪內逼,毒氣上下竄動的表現,應該用清熱解毒、利小便的方法,千萬不要用止瀉的方法。通常疹病發燒的時候,沒有不口渴的,但只能喝綠豆燈心湯,不要喝冷飲,以免造成體內積水,產生更多變化。葷腥、酒、麵食、生冷水果,都要禁止食用。麻疹通常肺部會有熱痰,剛開始發病一定會咳嗽,要用清熱透表的方法,不能止咳。麻疹之後的咳嗽,要避免使用辛溫酸澀的藥,只能用清咽滋肺湯來清除餘熱,痰自然會減少。如果咳嗽很喘,這是熱邪壅塞在肺部,千萬不要用止喘的藥,應該用大量的竹葉石膏湯,去掉半夏,加上貝母、玄參、薄荷。如果是冬天,天氣非常寒冷,麻疹的毒氣被寒氣鬱積在體內,無法透發出來而導致喘,可以加上用蜜酒炒過的麻黃,通常一劑藥就能止住。夏天如果熱勢很盛,可以用白虎湯加上竹葉,但要忌用升麻,誤用會導致喘。喘是因為肺氣壅塞,所以喘的時候一定會伴隨咳嗽,如果張口抬肩,表示肺竅不通,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了,所以俗話說:「喘而咳嗽者可療,喘而不嗽者難醫」。麻疹的症狀常常會伴隨腹瀉,千萬不要用止瀉的藥,應該用黃芩、黃連、葛根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得了麻疹,腹瀉是不用擔心的,腹瀉可以幫助陽明經的邪熱散去,這也是內外分解邪氣的意思。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疹子消退後,飲食恢復正常,卻突然感到心腹絞痛,全身冷汗,像冰一樣,這是因為元氣虛弱,加上受到邪氣侵擾,這種情況往往早上發作,晚上就會死亡,不要隨便治療。麻疹的疹子以鮮明、像錦緞一樣的顏色為吉利,如果像煤炭一樣黑灰則最凶險。疹子長不出來在頭面部的,病情比較嚴重;疹子呈現紅紫色、黯淡無光澤的,病情比較嚴重;咽喉腫痛、無法進食的,病情比較嚴重;疹子呈現黑黯、乾燥枯萎,一發出來就消失的,無法治療;鼻子搧動、眼睛無神、病情嚴重;鼻頭發青、大便黑色,病情嚴重;牙齦潰爛發臭的,病情嚴重。疹子引起的牙齦潰爛,非常難治療,可以外用無比散吹在患處,內服加味清胃散,再加荊芥、石膏,如果動作太慢就來不及了。治療麻疹的各種病症,不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,而要治療根本,根本就是手太陰和足陽明這兩條經絡的邪熱,只要解除了邪熱,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麻疹和痘疹同時出現,這是因為毒氣太盛,所以一起爆發出來,這種情況不用管麻疹,只要以治療痘疹為主。但是,治療痘疹要用溫補的方法,治療麻疹要用清涼的方法,這一點一定要注意。大人男女得麻疹,應該把外感和麻疹一起治療,要用清涼解表的藥,並根據天氣寒冷或炎熱來調整藥物。如果麻疹和痘疹同時發作,是臟腑受到風熱的交互侵擾,麻疹是外感風邪引起的,痘疹是胎毒在體內爆發引起的,兩者混合在一起,疹子呈現紅色暈染,發紅發熱,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痘疹長得太密集而放棄治療,卻不知道這是麻疹夾雜著痘疹的表現,應該用化斑湯持續頻繁地服用,等到麻疹的毒素解除,痘疹就會自然長出來。還有一種像漿液的疹子,看起來很像痘疹,最難分辨,但是痘疹一定會有頂部,麻疹即使有漿液,頂部也一定不堅硬,而且底部沒有紅暈。麻疹之後痘疹不結痂,是因為元氣虧損,應該以大補脾胃為主,不要誤以為是邪熱沒有退去,又用清熱退火的藥。
2. 例治(四十則)
麻疹俗名痧子。浙人呼為瘄子。麻病風熱。人或未知。痧之與瘄。字學不收。皆土音習俗之訛耳。原其證之輕重。今昔懸殊。吾吳水土濡弱之鄉。生氣最易萌動。故麻疹之發。自始至終。不過二三日即安。從古迄今。靡不皆然。邇來風氣變遷。有似北方氣候。即尋常麻疹。必六七日乃化消。
若熱勢未盡。或觸風寒。或犯飲食。變證百出。其危有甚於痘者。因遍考方書。從無麻疹專學。間有一二及此。無非附見痘疹之末。一皆簡略不詳。何怪兒科之莫能舉措。且以痘方混治。曷知麻屬陽。陽從陰化。故外出內沒而不漿。痘屬陰。陰從陽化。當外疏內托以助膿。二者相去天淵。
烏不可辨。然皆為嬰孺說也。但今不特嬰孺。少壯每多患此。雖當參詳診切。仍不能捨此繩墨。而臨證之機。活法在乎心手。繩墨又不可拘也。予聞扁鵲入咸陽。秦人愛小兒。即為小兒醫。予由是隨時兼愛。曲盡一貫之道。為麻疹特開生面云。發熱,麻痘之初。必由發熱。但痘熱不過二三日即出。
麻熱有六七日。或半月乃出。或乍涼乍熱。或壯熱經日不退。始熱之際。必見面赤眼腫。多涕淚。咳嗽連聲。是其候也。熱甚經日不退曰壯熱。惟正出時為正候。若初發壯熱。至已出而熱不少衰者。其證必重。清熱透肌湯。出盡而壯熱不退者。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荊芥、黑參。
沒後而壯熱不退者危。急需涼解為主。其有熱數日止而復作者。有早熱而暮退者。在初發時為熱邪未透。葛根解肌湯。正出之際而煩熱轉甚。乃邪熱未解而復內攻也。清熱退肌湯。沒後見者。為餘邪未盡。四物湯換生地、赤芍加連翹、黑參。亦有麻退身涼。越六七日而復熱者。
非餘熱未清。即復感風邪。當以意消息。或因大病之後。中氣虛而然者。治本為要。臨病之機。不可不審也。部位,麻屬府候。發則先動陽分。而後婦陰經。一身之中。陽部宜多。陰部宜少。陽部宜透。陰部即不透。亦可無慮。若陰部多而陽部反少不透者。為險。防有他變。
陽部者。頭面背四肢向外者。皆為陽。陰部者。胸腹腰四肢向內者。皆為陰也。凡發自頭至足為齊。頭面多者為順。先從胸腹暖處起。漸發四肢者順。如從手足起。漸發胸腹背者逆。形色,色貴紅潤。形貴尖聳。若色雖紅潤而不起。二便艱澀者。清熱透肌湯。如色淡不起。二便如常。
此屬本虛。當兼培養氣血。亦有色黯不起。大便秘結。唇舌燥赤者。為火邪內郁。白虎湯加黑參、荊芥。其有色白不分肉地。惟點粒高聳。晬時即沒者。邪熱本輕也。然有表氣本虛而色白者。調護溫暖。越一二日自變紅活也。若正出時為風寒所遏。而色白如膚。必毛竅竦慄。
葛根解肌湯。或麻出成片。一被風寒。便變為白。身不發熱而反內攻。煩躁腹痛。痰喘氣急者危。如毒攻於胃。則嘔吐清水。攻於脾。則腹脹不食。攻於肺。則鼻塞喘促。攻於心包。則唇舌焦燥。不省人事。搖頭掣手。攻於腎肝。則變黑而不救也。若色紫赤而黯。是火毒熾盛。
頂粒起者可治。宜涼血飲子。讝語煩躁者。黃連解毒湯調益元散。枯燥不起者難治。若頂粒焦者。無論紅淡。皆為熱劇之候。並宜白虎湯。重用石膏。乾燥無汗。加麻黃以汗之。大便秘者。涼膈散下之。亦有麻發如雲頭大片。其形有二。一者大片焮赤。一者大片之上覆有小紅點粒。
皆火邪熾盛所致。白虎湯加黑參、竹葉。若麻出斑爛如錦紋。或出膿血。腥臭不幹。心胸煩悶。嘔吐清水。身溫熱者。白虎湯加黃芩、茅朮。若初發時有似斑屑者。乃風寒在表。而成癮疹。只宜疏解。俟麻一透。其疹自退。切勿誤認為斑而與苦寒之劑。致麻內陷而難救也。咳嗽,麻疹乾咳連聲不斷。
是火邪凌爍肺金所致。然咳則毛竅開而麻易出。故未出之先。最喜咳甚。發透其咳自已。若出盡及沒後而咳仍不止者。清咽滋肺湯。咳嗽多痰。去麥冬加橘皮、茯苓。其有感觸風寒。咳嗽煩悶。嘔逆清水。眼赤咽痛。口舌生瘡者。甘桔湯加芩、連。沒後見者。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。
以滋化之。
汗,麻發之際。常宜微汗。微汗則肌腠疏豁。而邪易透。不可復用升發。升發恐汗大泄。不無亡陽之慮。其有隱陷不透之壞證。用權升發。得大汗而解者。此特語其變也。若壯熱無汗。而皮膚乾燥者。必風寒壅滯難出。多成內攻之候。或腹脹痛。或發喘促。宜與葛根解肌湯。
冬月越婢、三拗選用。但不可過劑。亦有因熱極火鬱。皮膚乾燥而難出者。必致唇舌燥裂。二便秘澀。壯熱昏沉。或身體脹痛。喘促痰鳴。無論何時。急宜白虎湯加黑參、牛蒡、芩、梔、竹葉之類。大抵麻證當以微汗為順。若始終無汗。雖沒後不無餘咎。其治總不逾上法也。
嚏,麻疹初起而多嚏者。是內火因風邪激搏而然。正出時有嚏者。其候必輕。如沒後尚有嚏者。邪熱盡解。可無餘患矣。如嚏而多涕者。濁壅得泄。肺氣自清。最為吉兆。若無嚏而鼻塞不通。必有風邪留滯。宜辛涼之劑以透達之。
嘔吐,麻之初起。吐瀉交作者順。乾霍亂者逆。欲吐不吐者危。嘔吐是胃中熱邪不得發泄而作。葛根解肌湯。正出及正沒時見者。消毒飲加枳實、黃連。多痰者。更加貝母、栝蔞根。若沒後而嘔者。脾胃虛而熱滯也。石斛清胃散。其有嘔而吐蛔者。胃中痰熱膠固。蟲無所養而上竄也。能食即定。如蛔出多而不能食。為胃敗。不治。
泄瀉,泄瀉為麻疹之常候。熱邪得以開泄也。發熱時瀉而黃赤稠黏。小水短澀者屬熱。四苓散加木通、滑石、已出。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。其證必多發渴。渴甚不止。熱甚不退。雖數劑無妨。如瀉下清稀白沫。腹疼喜得溫按者屬寒。胃苓湯去蒼朮加煨姜。瀉利窘迫而腹痛脹滿。
或暖氣如敗卵者。為飲食停滯。枳殼湯加楂、柏、木通。大抵麻疹泄瀉。屬熱者多。屬寒者少。辨治宜早。不可令其瀉久。瀉久則正氣下陷。或成腫滿。或變下利。並宜枳實理中之類。以理脾胃為主。麻後瀉利不止。口渴目閉。四肢不溫者。不治。嘔吐不食。洞泄不知者。不治。
目,麻疹發熱之時。眼光如水。而多眵淚。或白睛微紅。此正候也。若沒後猶見紅赤。為肺經風熱未盡。瀉白散加荊芥、薄荷、黑參、牛蒡。閉不欲開。更加連翹、木通。赤而腫痛者。風熱上壅也。導赤散加荊、蒡、黑參。若為風熱所侵而眼眶赤爛者。柴胡飲子。急須治之。
否則為終身痼疾。
發不出,初起發熱咳嗽。渾身脹痛。有似傷寒之候。惟乾咳連聲。目赤多淚。嘔惡便溏。確為麻疹之驗。若將發之際。或為風寒暴襲。或因肢體坦露。寒鬱熱邪。不能外出此。全盛之勢未萌。與出後沒早不同。如氣粗喘促。腹中脹痛。煩擾不寧而不得出。急與麻杏甘石湯。或越婢湯去棗重用石膏。
輕則升麻湯以升發之。若因觸犯霧露風寒。隱現不能發出。以新豬矢沖湯。隔簟蒸之。冷則更添滾者。並取豬矢燒灰。蔥白湯下二三錢。乃痘瘡黑陷用燒人矢之變法。即燒人矢亦能發之。發之仍不出者。神丹不能復圖矣。按古方麻疹升發劑中。多用升麻。曷知升麻性升。能升動陽氣。
每致邪熱上浮而作喘逆。當以紫蘇、蔥白代用。非特升麻當慎。即桔梗初起亦須酌用。恐其載引濁氣於上也。蓋麻疹宜涼宜潤。一切辛燥之味。咸為禁劑。用藥之機。可不為之慎重乎。
透表,麻疹無問尖大細小。必得透表。可無後患。其有一種匾闊焮赤成塊。塊上覆有小粒平塌不起者。亦有一片如風毒。偏高紅腫。但頭粒不尖。二者雖透。其中必有熱邪留伏。防有他變。並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以滋化之。縱有餘熱。從此渙散矣。
不透表,麻出而皮膚乾燥。毛竅竦慄。不能透表者。風寒鬱遏也。越婢湯葛根解肌湯。隨輕重取用。其有表虛不勝疏透者。一味蔥白濃煎。時時與之。但得微汗即解。若頭粒隱隱紅紫一片而不透表者。火毒熾盛也。白虎湯加荊芥黑參。如肌膚不燥。唇色淡白。二便如常而不透者。
中氣本虛也。消毒飲加連翹、木通、車前、茯苓。雖有蘊熱。不可輕用寒涼。即用峻劑升發。亦必不能復透。但當解利。使之內化為主。亦有胸背腰腹暖處起發而紅。頭面手足乍有乍無。此證必纏綿難已。且有沒後五七日。復發如前。兩三天而愈者。此氣候之異。當非不透之比。
只宜辛涼透表。漸次向安。欲求速效。轉增危殆。
沒早,麻出未經三日。或為風寒外郁。或熱邪內陷。或誤食酸收之物。一日半日即沒。周身暖處絕無紅影。終變危候。若雖沒早。肌膚暖處尚未全沒。急需透表。發之不起。即當審其所觸而與內解。如外為風寒所遏。邪反內攻而沒早者。消毒飲加蔥頭熱服。復透者吉。甚則加麻黃、穿山甲。
或越婢三拗選用。若不急治。必喘脹而死。亦有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。此毒滯血凝。半匿肌表。急投涼膈散去芒硝加麻黃、石膏以發越之。若腹脹喘促。溺澀臍突者。涼膈散加葶藶。庶或可救一二。若內挾痰熱。火毒亢劇而伏匿煩躁。或腹脹喘急。不省人事者。白虎湯加黑參、竹葉。
若誤食酸醋收斂之物。伏匿壯熱。喘咳煩悶。以豬膽汁制甘草煎成。續續與之。得吐微汗為效。或苦瓠、生甘草煎湯灌之。亦能取吐。吐中便有發越之義。誤會豕肉。喘脹氣急。枳殼湯加山楂、芒硝以下奪之。誤食核桃。喘咳聲喑。消毒飲如石膏、馬兜鈴。若得熱退身安。氣息漸調者。
方可無慮。或大病之後。或洞泄不止。中氣本虛。不能發越而沒早。惟當健運中氣。略兼解表清熱。若沒後遍身搔癢者。露風早也。消風散以疏解之。
難沒,西北水土剛勁。稟質亦厚。麻必五七日乃沒。東南風氣柔弱。麻出不過二三日即化。邇來地運變遷。未有不綿延數日者。當非難沒之比。若三四日後點燥色白。隱隱於肌腠而難沒者。此必衛氣素微。不能焮發。或衣被單薄。阻其發越之機。以致綿延多日。法當辛散透達。不可遽用寒涼。蔽其開泄之路也。
渴,渴乃肺胃熱盛之候。唇口必紅。二便秘澀者。門冬甘露飲。若二便清利。唇色不紅而但渴者。此必寒涼太過。脾虛不生津液而作渴也。七味白朮散去木香加糯米。渴而煩躁者。是熱邪凌爍心包。白虎湯加麥冬、竹葉。正沒時。竹葉石膏湯去半夏。渴而腹脹者。木虛實滯。為難治也。
喘,喘者。熱邪壅遏肺竅。氣道阻塞而然。其證有虛實之分。虛者難治。實者易調。虛則小便清利。大便溏泄。身無大熱。雖清痰潤肺。多難獲效。實則大便堅燥。小便赤澀。身髮狀熱。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蔞仁、貝母。冬月量加蜜炙麻黃。隨手而應。若喘而無涕。兼之鼻扇者。
不治。大抵未出而喘者易治。沒後喘者。難治。初發之時喘者。三拗湯加石膏、芽茶。喘而臭干口燥者。白虎湯最捷。若見於麻後。又宜清咽滋肺湯以滋肺胃。白虎湯又為切禁。故曰。醫不執方。活法在人耳。
氣促,氣促多緣肺熱不清所致。初發正出時見之。清熱透肌湯。在正沒沒後。清咽滋肺湯。如喉中有痰齁䶎而鳴者。熱邪阻逆不得發越也。見於初發正出之間。除熱清肺湯。正沒沒後見者。必邪熱未透。或露風沒早。餘熱內攻而肺氣受傷也。難治。
喑,肺胃熱邪。為風寒所襲。不能盡達於表。咳盛咽傷故喑。宜清咽滋肺湯。若喑而腫痛者。射干消毒飲。然喑為麻疹之常。不可與痘喑比例。
搐,搐為痰熱聚於心包。見於初發未透之時。清熱透肌湯加蔞仁、竹葉。沒後見者難治。只宜輕清之劑調之。不可誤用金石。痰涎壅盛者。一味栝蔞湧吐之。若搐無痰鳴。或自齧指者。非真搐也。此為正虛不能主持。必死不治。
衄,衄者。火邪熾盛。血隨火載。上行而溢於鼻。麻疹初起。是為順候。其熱得以開泄。不治自已。若衄之不止。或失血者。犀角地黃湯加荊芥穗。正沒及沒之後。衄仍不止者。四物湯加茅根、麥冬以滋降之。
譫妄,譫妄是熱邪熾盛於心包。若發熱正出時見者。為火邪內伏。不得透表而致。白虎湯加荊芥、鼠黏子。甚則加麻黃以發越之。在正沒沒後。並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生地黃以清解之。
咬牙,痘證咬牙。有寒熱之分。麻疹咬牙。皆為熱例。乃陽陷於陰。故多發渴而手足熱。喜飲冷者。麥門冬湯加丹皮。若手足不熱而反厥冷。喜飲熱湯。此為熱邪內亢。後必下血。咽喉作痛。痰鳴而死。即與白虎湯。多不可救。
唇燥,唇燥多屬脾胃之熱。淡而燥者。其熱輕。赤而燥者。其熱深。紫黑而燥者。熱劇而重也。隨輕重以清潤之。
唇舌破裂,唇舌破裂者。心脾之火上衝也。其色必多深赤。初發正出時見之。白虎湯加芩、連、黑參、荊芥、薄荷。若正沒沒後見者。為心脾俱絕。及紫黑枯燥而血不活者。皆難治也。
口氣,口氣穢濁。乃熱邪蘊隆於胃。清胃散加石膏、連翹、生甘草。其有臭不可聞者。此胃敗也。不治。若其人本有是證。不在此例。
舌胎,舌者心之苗。麻本火候。心屬於火。故舌多有胎。白為肺熱。黃為胃熱。但當清解疏利。更參外證而為施治。純黑為心絕。黑而濕者。熱淫血分。黑而燥者。熱淫氣分。皆為危候。並宜白虎湯。濕者。加生地黃、黑參。燥者。加麥冬、竹葉。黑色漸退者吉。不退者死。
口疳,牙疳腐爛。是熱留陽明。餘毒上衝所致。加味清胃散加石膏、荊芥。大便秘者。當歸散微利之。外用慄根白皮煎湯漱淨。以無比散。或燒鹽散吹之。如通齦色白者。自外延入內者。無膿血者。齒落口臭者。喘促痰鳴者。皆為不治。若滿口唇舌黃赤白爛。獨牙齦無恙者。
此為口瘡。非牙疳也。亦胃中餘熱未盡。毒壅上焦。二便必多艱澀。導赤散以瀉心脾之火。外以綠袍散敷之。
腹痛,腹痛之由不一。總為火毒內郁。或風寒壅遏。或飲食停滯。皆能致痛。於發熱正出時。風寒壅遏。毒反內攻而腹痛者。急與疏表。麻透自已。若飲食過傷。腹滿脹痛者。力為消導。其痛自除。時當正沒。沒未盡而腹痛者。兼清中外。而痛自止。沒後見者。分利餘熱。其痛自愈。
又須驗其有無他證。屬虛屬實而與治之。若熱邪內結而腹痛者。通利大便為主。有麻後脾氣不調而致腹脹。面目四肢浮腫。分利小水為要。至若元氣大虛。陰陽不能升降。小水不利。遍身浮腫。喘促兼見者難治。
便秘,大便秘結。火壅血燥而耗津液。麻疹大非所宜。無論日期前後。速宜清潤。四順清涼飲。甚則涼膈散以通利之。慎勿遲延。恐麻變焦紫而難救也大抵麻疹自出至沒。二便俱不宜秘。秘即微利可也。
溺澀,小便赤澀。在初熱正出時。熱邪澀滲。是為正候。沒後見之。為餘熱下匿膀胱。導赤散加麥冬以滋氣化。利之仍不通者。必大便秘郁之故。大便一通。小便自利。
痢,麻之作痢。為熱邪內陷。在正沒或沒後而痢下色白者。黃芩湯加防風、枳殼。下膿血者。白頭翁湯去黃柏加防風。或因食積而滯下者。枳殼湯加楂、柏、木通。腹中作脹。時痛時止者。厚朴湯。亦有瀉久而成痢者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。自始至終痢不徹者。必有風毒留滯於內。
則宜解毒行滯。而兼疏風實脾。庶幾克應。如痢下紫黯如癰膿。如屋漏水。如雞肝色。如黑豆汁之類。加之氣喘躁渴。熱甚發呃。噤口不食。麻色紫晦者。皆死不治。
下蟲,下蟲多見於沒後。此以胃熱少食。蟲不能安而下也。與過食傷中。蟲不能容而下不同。但須調其飲食自愈。非上出之比。不須治之。
睡,麻疹正出時。精神困倦。沉睡不醒者為逆。蓋緣正氣虧損。邪火內郁。正氣不勝所致。若沒後而沉睡不醒者。為氣血俱虛。補脾養血為要。如沒後煩擾而反不得寐。是餘火復燃。急需滋養陰血。虛陽自斂。亦有昏睡不知起止。掐其頰車合谷不知疼痛。似寐非寐。無問正出沒後。良非吉兆。當察其兼見何證。而與施治可也。
不食,不食是胃中邪熱熾盛。不可強與。雖數日不食。亦無妨害。在初發正出時。白虎湯加荊芥。麻透熱清。自有食也。沒後不能食。石斛清胃散。量加健運之味。元氣委頓者。急需培補。防有虛羸之患。
鼻扇,鼻扇者。肺將絕也。若兼喘滿痰鳴。此必不治。如咽喉清利。無喘滿而精神不減者可治。宜滋培肺氣為主。沒後見者死。
胸高,麻疹胸高肺熱熾盛而脹也。多見於正沒沒後。為肺經壞證。不治。
身冷,麻為肺胃邪熱所發。本屬於陽。肢體常宜溫暖。若反清冷如冰。是為逆也。其有沒後遍體溫涼如故。獨下體厥冷過膝者為腎敗。不治。如初出腰以下不熱。毒不能透。而反漸沒者。亦為逆候。急當溫養脾腎。或有得生者。
妊娠,麻屬火候。最易墮胎。若初發正出時。須驗其色之紅淡。熱之重輕。而與疏解。疏解之中。佐以清涼滋血安胎為主。四物湯加條芩、艾葉、荊芥、紫蘇之類。若胎氣上衝。急用苧根、艾葉煎湯。磨檳榔續進以降之。一切實脾行氣溫燥之藥。既礙麻疹。復傷子氣。咸須禁之。
虛羸,麻患既平。形體羸瘦。精神倦怠。飲食減少。或咳嗽不止。或便泄不已。或身熱不除。皆真元虧損。恐成勞瘵。並宜雙和湯去川芎以和之。嗽。加橘紅、貝母。咳。加麥冬、百合。瀉。加白朮、扁豆。食難孚化。加砂仁、穀芽。氣血俱虛。合四君子湯。隨證調之。切禁寒涼傷犯脾胃之藥。專力資培。緩圖平復可也。
麻瘡,麻後發瘡。多緣生水澡浴太早。水氣留泊肌腠而發。但須日以荊、防、艾葉煎湯洗之。勿用生水。亦不可用瘡藥熏塗。失治。必每歲依期而發。雖云小疾。亦須慎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