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諸見血證

心氣不足。吐血衄血。瀉心湯主之。

心氣不足。言陰津不足。非心火之不足也。故以大黃導蘊結之火。芩、連瀉心下之熱。而血自安矣。

趙養葵曰。凡腎經吐血者。俱是下寒上熱。陰盛於下。逼陽於上之假證。世人不識。而為所誤者多矣。吾獨窺其微。而以假寒治之。蓋真陰失守。命門火衰。火不歸源。陰邪逼其浮游之火於上。上焦咳嗽氣喘。惡熱面紅。嘔吐痰涎出血。此係假陽之證。須用八味丸引火歸源。

水探冷服。下嗌之後。冷性既除。熱性始發。因而嘔噦皆除。即仲景人尿豬膽汁加於白通湯中以通格拒之意也。倘一服寒涼。頃刻立化。慎之哉。

人有偏陰偏陽者。此氣稟也。太陽之人。雖冬月身不須綿。口常飲水。色欲無度。大便數日一行。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硝、黃。恬不知怪。太陰之人。雖暑月不離復衣。食飲稍涼。便覺腹痛泄瀉。參、朮、薑、桂。時不絕口。一有欲事。呻吟不已。此兩等人。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。

與之談醫。各執其性之一偏。面目為全體。今之為醫者。不鑑其偏之弊。而製為不寒不熱之方。舉世宗之。以為王道。豈知人之受病。以偏得之。感於寒則偏於寒。感於熱則偏於熱。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。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哉。故以寒治熱。以熱治寒。此方士之繩墨也。然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。

辛熱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。此不知陰陽之屬也。凡治血證前後調理。須按心脾肝三經用藥。心主血。脾裹血。肝藏血。歸脾湯一方。三經之藥也。遠志、棗仁補肝以生心火。茯神補心以生脾土。參、耆、甘草補脾以固肺氣。木香者。香先入脾。總欲使血歸於脾。故曰歸脾。

凡有鬱怒傷肝。思慮傷脾者尤宜。火旺者。加山梔、丹皮。火衰者。加肉桂、丹皮。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。治無餘法矣。血溢血瀉。諸蓄妄證。其始也。宜以行血破瘀之劑折其脫氣。而後區別治之。或問失血復下。虛何以當。答曰。血既妄行。迷失故道。不去蓄利瘀。則以妄為常。

曷以御之。且去者自去。生者自生。何虛之有。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。蓋施之於蓄妄之初。亡血虛家不可下。蓋戒之於亡失之後也。

或問人身陽氣。為陰血之引導。陰血為陽氣之依歸。何為清濁相干。亂於中外。而致血不歸經。則有上溢下脫之患。其血或從吐出。或從嘔出。或從咯出。或從鼻出。或從眼耳齒舌出。或從津唾而出。或從肌膚而出。或從二便而出。復有蓄積不行者。為患各有不同。願一一顯示至理。

條分臟腑經絡之源。以啟學人矇昧。石頑答曰。經言血之與氣。異名同類。雖有陰陽清濁之分。總由水穀精微所化。其始也混然一區。未分清濁。得脾氣之鼓運。如霧上蒸於肺而為氣。氣不耗。歸精於腎而為精。精不泄。歸精於肝而化清血。血不瀉。歸精於心。得離火之化。

白話文:

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、流鼻血,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。

所謂心氣不足,指的是陰津不足,並非心火不足。所以用大黃來引導體內積滯的火氣,黃芩、黃連來瀉心下的熱,這樣血自然就會安定。

趙養葵說,凡是腎經導致吐血的情況,都是屬於下寒上熱的假象,是下焦陰氣過盛,把陽氣逼到上面的假象。世人大多不明白這個道理,而被誤導了。只有我看到了這種細微之處,用治療寒證的方法來治療。這是因為真陰虧損,命門火衰,火不回到它的本源,陰邪把虛浮的火氣逼到上面,導致上焦咳嗽氣喘,怕熱臉紅,嘔吐痰涎出血。這都屬於假陽的證候,必須用八味丸來引導火回到它的本源。

把冷水含在口中慢慢喝下去,等咽下之後,冷性就會消失,熱性才會發作,這樣嘔吐的症狀就會消除。這就像張仲景用人尿、豬膽汁加在白通湯中來通開阻塞的道理一樣。如果一開始就用寒涼藥物,情況會立刻惡化,一定要謹慎啊!

人有偏陰偏陽的體質,這是天生的。太陽體質的人,即使在冬天也不需要穿太厚的衣服,常常要喝水,性慾也比較強,大便要幾天才排一次,吃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芒硝、大黃之類的藥也不覺得有什麼不適。太陰體質的人,即使在夏天也要穿著厚衣服,吃稍微涼一點的東西就會覺得腹痛腹瀉,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肉桂之類的藥要經常吃,稍微有性慾就會呻吟不止。這兩類人,就是分別偏向陰和陽的體質。

跟他們談論醫學,他們都固執於自己體質的偏頗,認為自己所見的就是全部。現在的醫生,不了解這種偏頗帶來的弊端,而開出不寒不熱的藥方,大家都把這種做法當成正道。卻不知道人的生病是因為體質偏頗引起的,感受寒氣就會偏寒,感受熱氣就會偏熱。用不寒不熱的藥去治療,怎麼能補偏救弊呢?所以用寒藥治熱病,用熱藥治寒病,這是醫生必須遵循的原則。但是如果頻繁使用苦寒藥,反而會讓熱積聚得更嚴重;如果經常使用辛熱藥,反而會讓寒氣更深,這是因為不了解陰陽的歸屬。凡是治療血證,前後的調理都必須按照心、脾、肝三條經絡用藥。心主血,脾裹血,肝藏血。歸脾湯這個方子,就是針對這三條經絡的。遠志、棗仁補肝來生心火,茯神補心來生脾土,人參、黃耆、甘草補脾來固肺氣。木香這種藥,香味先入脾,總而言之,是想讓血回到脾,所以才叫歸脾湯。

凡是因為鬱悶憤怒傷肝、思慮過度傷脾的情況,尤其適合服用此藥。如果火旺,就加山梔、丹皮;如果火衰,就加肉桂、丹皮。還有八味丸來培養先天的根基,這樣就沒有什麼辦法不能治的了。血溢出血、血瀉,各種血不按常規走動的病症,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阻止氣的耗散,然後再區分情況來治療。有人問,失血之後又排血,身體這麼虛弱怎麼能承受?回答說,血既然已經亂走,迷失了正常的道路,如果不去掉淤血,就會讓這種亂走的狀態變成常態。

用什麼來控制呢?該流失的讓它流失,該產生的讓它產生,有什麼虛弱的呢?失血的病人必須要用瀉藥來破血,這是針對血亂走動的初期;虛弱的病人不能用瀉藥,這是警告在失血之後不要這樣做。

有人問,人體的陽氣是引導陰血的,陰血是陽氣所依賴的,為什麼會有清濁相互干擾,內外混亂,導致血不按照經絡運行,出現向上溢出、向下脫落的毛病?血有的時候從嘴裡吐出來,有的時候從胃裡嘔出來,有的時候從喉嚨咯出來,有的時候從鼻子流出來,有的時候從眼睛、耳朵、牙齒、舌頭流出來,有的時候從口水、唾液流出來,有的時候從皮膚流出來,有的時候從大小便排出來,還有積聚不排的,它們的危害各有不同。希望你詳細說明這些道理,分清臟腑經絡的來源,來啟發學醫的人的疑惑。石頑回答說,經典上說,血和氣,名字不同,本質一樣,雖然有陰陽清濁的區分,但總是由水穀精微轉化而來。剛開始的時候,它們混在一起,沒有分清濁,經過脾氣的運化,就像霧氣蒸發到肺部而成為氣。氣不耗損,歸精於腎而成為精。精不外洩,歸精於肝而化為清血。血不外瀉,歸精於心,得到離火的化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