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4)
卷五 (4)
1. 諸見血證
而為真血,以養脾臟,以司運動,以奉生身,莫貴乎此。雖經有上注於肺,乃化為血之說,而實不離五行之氣化,轉註如環也。如上所云,不過統論營衛血氣之大端,乃節文耳。夫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。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雖氣稟陽和,血稟陰質,而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不能截然兩分。
其至清至純者,得君主之令,以和調五臟,藏而不失,乃養臟之血也。其清中之濁者,秉輸運之權,以灑陳六腑,實而不滿,則灌注之血也。其清中之清者,會營周之度,流行百脈,滿而不泄,此營經之血也。其源則一;析而為三;各有司屬。若各守其鄉,則陰平陽秘,安有上溢下脫之患乎?
蓋緣人之稟賦,不無偏勝;勞役不無偏傷;其血則從偏衰偏傷之處而滲漏焉。夫人稟賦既偏,則水穀多從偏勝之氣化,而勝者愈勝,弱者愈弱。陽勝則陰衰,陰衰則火旺,火旺則血隨之而上溢。陰勝則陽微,陽微則火衰,火衰則火失其統而下脫。其上溢之血,非一於火盛也;下脫之血,非一於陽衰也。但以色之鮮紫濃厚則為火盛,色之晦淡無光即為陽衰。
究其所脫之源,或緣臟氣之逆,或緣腑氣之乖,皆能致病。後上溢者,勢必假道肺胃;從下脫者,勢必由於二腸及從膀胱下達耳。蓋出於肺者,或緣龍雷亢逆,或緣咳逆上奔,血必從之上溢,多帶痰沫及粉紅色者。其出於心包,亦必上溢,色必正赤如朱漆光澤。若吐出便凝摸之不黏指者,為守藏之血,見之必死。出於脾者,或從胃腕上溢,或從小腸下脫,亦必鮮紫濃厚,但不若心包血之光澤也。出於肝者,或從上嘔,或從下脫,血必青紫稠濃,或帶血縷,或有結塊。
出於腎者,或從咳逆,或從咯吐,或稀痰中雜出如珠。血雖無幾,色雖不鮮,其患最劇。間有從精竅而出者;若氣化受傷,則從膀胱溺孔而出,總皆關乎臟氣也。其出於胃者,多兼水液痰涎,吐則成盤成盞,汪洋滿地。以其多氣多血,雖藥力易到,不若藏血之篤;然為五臟之本,亦不可忽。
其衄血種種,各有所從,不獨出於鼻者為衄也。鼻衄皆火乘肺金,亦有陰盛迫其虛陽而脫者。雖經有臟腑諸衄不同,然不離手太陰之經。所以治有從陰從陽,順治逆治之辨別;證有久衄暴衄,宜補宜瀉之懸殊。其齒衄,有陽明少陰及風熱之辨。但從板齒出者為牙宣,屬陽明;齒動搖者為骨病,屬少陰;齦腫上壅者,少陽風熱也。耳衄則有肝腎二經之殊。但以常有不多不腫不疼者,為少陰之虛;暴出疼腫者,則厥陰經火也。眼衄亦屬厥陰。但以卒視無所見者為實火;常流血淚者,素患之風熱也。其有諸竅一齊湧出,多緣顛撲驟傷,或藥毒所致。若因肝腎疲極,五臟內崩,多不可活。舌衄皆手厥陰心包之火旺。但以舌尖破碎者為虛火;脈大滿口者,挾龍雷之勢而上侮君主也。涎中見血為唾衄,足太陰經氣不約也。汗孔有血為肌衄,足陽明經氣不固也。如上諸衄,皆緣營氣之逆滿,衛氣之疏豁,不能固護而行清道,總無關乎臟氣也。
白話文:
這些血液相關的疾病,是因為身體內的真血,它用來滋養脾臟,維持身體的活動,支撐生命,沒有什麼比它更重要的了。雖然有說血液是從肺部轉化而來的,但實際上它還是離不開五行之氣的變化,像環一樣不斷循環。上面所說的,不過是概括地談論了營衛氣血的大概情況,只是簡略地說說而已。所謂營衛,就是精氣;而血,則屬於神氣。氣主要負責溫煦身體,血主要負責滋潤身體。雖然氣屬陽和,血屬陰質,但是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兩者不能完全分開。
其中最清澈純淨的血液,接受君主(心)的指令,用來調和五臟,儲藏而不散失,這就是用來滋養臟腑的血液。那些清澈但帶點混濁的血液,則負責輸運的功能,將血液分佈到六腑,讓六腑充實而不至於過滿,這就是用來灌注六腑的血液。那些最清澈的血液,則會隨著營氣的運行,流經全身的脈絡,讓它們飽滿而不洩漏,這是運行在經脈中的血液。它們的源頭都是一樣的,只是分成三類,各自有不同的功能。如果它們都能各司其職,就能夠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。
這樣,又怎麼會發生血液上溢或下脫的疾病呢?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,有偏盛的也有偏衰的,勞累也可能有偏傷,血液就會從偏衰或偏傷的地方滲漏出去。如果一個人的體質偏盛,那麼吃進去的水穀就會傾向於轉換成偏盛的氣,結果是偏盛的更盛,偏弱的更弱。陽氣偏盛就會導致陰氣衰弱,陰氣衰弱就會導致火氣旺盛,火氣旺盛就會導致血液隨著火氣向上溢出。陰氣偏盛就會導致陽氣微弱,陽氣微弱就會導致火氣衰弱,火氣衰弱就會失去控制而向下脫落。
所以,血液向上溢出,不單單只是火氣旺盛的原因;血液向下脫落,也不單單只是陽氣衰弱的原因。但通常來說,如果血液顏色鮮紅濃稠,就表示是火氣旺盛;如果血液顏色暗淡無光,就表示是陽氣衰弱。追究血液脫落的根源,可能是因為臟腑的氣機逆亂,或是因為六腑的氣機失調,這些都可能導致疾病。向上溢出的血液,通常會經過肺和胃,而向下脫落的血液,通常會經過大腸、小腸以及膀胱排出。從肺部出來的血液,可能是因為肝火過旺,或是因為咳嗽逆氣上衝,血液會從上面溢出,通常會帶有痰沫和粉紅色。從心包出來的血液,也一定會向上溢出,顏色會是正紅色像朱漆一樣有光澤,如果吐出來的血很快就凝固而且摸起來不黏手,表示是儲藏的精血,出現這種情況通常表示病情危重。從脾臟出來的血液,可能會從胃部向上溢出,或是從小腸向下脫落,血液通常是鮮紅濃稠的,但沒有心包血那麼光亮。從肝臟出來的血液,可能會從上吐出,也可能從下脫落,血液通常是青紫色,濃稠,可能帶有血絲,或是結成塊狀。
從腎臟出來的血液,可能會從咳嗽或咯痰時帶出,也可能在稀痰中混雜著像珠子一樣的血,雖然血不多,顏色也不鮮紅,但病情通常很嚴重。有時也可能從精竅排出。如果氣化功能受損,就可能從膀胱尿孔排出,這些都與臟腑的氣機有關。從胃部出來的血液,通常會混雜著水液和痰涎,吐出來會像一盤一盤的,滿地都是,因為這種情況是氣血一起湧出,雖然藥效容易到達,但是病情不像內臟儲藏的血那麼穩定,然而胃又是五臟的根本,所以也不可忽視。鼻出血也有很多種原因,並不是只有從鼻子流出來的才叫鼻衄。鼻衄通常是火氣侵犯肺金所致,也有可能是陰氣過盛逼迫虛陽外脫所致。雖然醫書上有記載各個臟腑的鼻衄不同,但都離不開手太陰肺經,所以治療時要分清從陰還是從陽,有順治和逆治之分。鼻衄也有久病和暴發之分,治療方法也有宜補宜瀉的不同。牙齦出血,有陽明、少陰和風熱的區別。從門牙出來的血是牙宣,屬於陽明經;牙齒鬆動的是骨病,屬於少陰經;牙齦腫脹的是少陽風熱。耳朵出血則有肝經和腎經的區別,如果經常有少許出血,不腫不痛,屬於少陰虛弱;如果突然出血且疼痛腫脹,屬於厥陰肝經火盛。眼睛出血也屬於厥陰經,如果突然看不見東西是實火;如果經常流血淚,是之前就患有的風熱所致。如果全身多處孔竅同時出血,多半是因為跌倒受傷,或是藥物中毒所致。如果是因為肝腎疲勞,五臟衰敗,通常難以存活。舌頭出血是手厥陰心包火旺,如果舌尖潰爛是虛火,如果脈搏強勁且滿口出血,是肝火過盛上犯君主(心)。唾液中帶血是唾衄,是足太陰脾經的氣機不收斂所致。汗孔出血是肌衄,是足陽明胃經的氣機不穩固所致。以上這些出血,都是因為營氣運行過盛,衛氣疏漏,不能固守正常的通道所致,與臟腑的氣機沒有直接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