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1)
卷十三·專方 (1)
1. 卷十三·專方
諸家類集方藥。皆隨論次第。是編逐門但隸專方。其藉古方加減各門可以通用者。彷彿祖劑之義。另自為卷於後。
白話文:
各家收集的方藥,依照理論的順序排列。這本書按照每一個門類,只列出專用的方藥。對於那些基於古方增減變化,可以在多個方面通用的門類,則按照祖傳方劑的原則,單獨放在最後一卷。
2. 中風門
侯氏黑散(金匱),治大風四肢煩重。心中惡寒不足。
菊花(三兩),白朮(一兩),防風(八錢),桔梗(六錢),黃芩(四錢),人參,茯苓,細辛,當歸,乾薑,芎藭,桂枝,牡蠣(熬),礬石(各二錢二分)
白話文:
侯氏黑散出自金匱,用於治療大風引起的四肢沉重,心中發冷無力。方劑包括:菊花三兩、白朮一兩、防風八錢、桔梗六錢、黃芩四錢、人參、茯苓、細辛、當歸、乾薑、芎藭、桂枝、牡蠣(熬)、礬石各二錢二分。
上十四味。杵為散。酒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服。禁一切魚肉大蒜。常宜冷食。六十日止。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。熱食即下矣。冷服自能助藥力。(外臺藉此治風癲疾)大風四肢煩重。脾土受風水之制。土氣內結。不能敷布於四末也。心中惡寒不足者。胸中為濁氣填塞。
心火內蘊。不得發越。熱極反兼寒化也。方中用菊花為君。以解心下之蘊熱。防、桂、辛、桔以升發腠理。參、苓、白朮以實脾杜風。芎、歸以潤燥熄火。牡蠣、礬石以固澀腸胃。使參、術之性。留積不散。助其久功。乾薑、黃芩一寒一熱。寒為風之嚮導。熱為火之反間也。
白話文:
上列十四味藥材,研磨成粉末,以酒服用,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,每日服用三次。最初二十日以溫酒調服,期間禁止食用一切魚肉和大蒜,並常以冷食為宜。服用六十日後停止,若藥物積聚在腹部無法排出,可食用熱食使其排出。冷食能助藥力。古人以這個方子治療風癲疾。大風侵襲四肢,導致四肢沉重,脾土受風水的影響,土氣內結,無法散布到四肢末端。心中發寒、體力不足是因為胸中被濁氣填塞,心火內蘊無法發散,熱極反致寒化。方中以菊花為君藥,用以解除心下蘊熱,防風、桂枝、辛夷、橘皮升發腠理,人參、茯苓、白朮補益脾土,抵禦風邪,川芎、當歸滋陰潤燥、熄滅心火,牡蠣、礬石固澀腸胃,使人參、白朮的藥性得以留積不散,助其持久功效。乾薑、黃芩一寒一熱,寒性引導風邪外出,熱性反制心火。
用溫酒服者。令藥性走表以開其痹也。冷食而禁諸熱物者。恐礬得熱而下。不能盡其藥力。以礬石性得冷即止。得熱則下也。郭雍曰。黑散本為滌除風熱。方中反用牡蠣、礬石止澀之味。且令冷食使藥積腹中。然後熱食。則風熱痰垢與藥漸次而下也。
風引湯(金匱,千金名紫石散),除熱癱癇。並治大人風引。小兒驚癇瘛瘲。日數十發。
大黃,乾薑,龍骨(熬。各一兩二錢),甘草,牡蠣(熬。各六錢。),滑石,石膏(各一兩八錢。),赤石脂,紫石英,白石脂,寒水石(如無。石鹽代之),桂枝(各一兩。千金作桂心)
白話文:
用溫酒服用藥物,可以讓藥性走表,打開痹症。服用藥物時要吃冷食,並且避免吃熱物,這是因為礬石遇熱會往下走,無法完全發揮藥力。因為礬石的特性是遇冷就止,遇熱就下。郭雍說,黑散原本是用来清除風熱,方中卻反用牡蠣、礬石來止澀,並讓病人吃冷食,讓藥物在腹中積聚,之後再吃熱食,這樣風熱痰垢就能與藥物慢慢地往下走。
風引湯,又名紫石散,可以去除熱邪引起的癱瘓和癲癇,也治大人風邪入侵,小兒驚癇、瘛瘲,一天發作好幾次。
方中用大黃、乾薑、龍骨(熬制)、甘草、牡蠣(熬制)、滑石、石膏、赤石脂、紫石英、白石脂、寒水石(若無可用石鹽代替)、桂枝(千金方中用桂心)。
上十二味。杵節。以韋囊盛之。取三指撮。井花水三升煮三沸。溫服一升。(巢氏借治腳氣。郭雍借治火逆。),風者外司厥陰。內應肝木。上隸手經。下隸足經。中見少陽相火。所以風自內發者。由火熱而生也。風生必害中土。土病則四末不用。聚液成痰。癱者風木挾痰注於四肢也。
癇者風熱擾其經脈內應於心主也。前方祛風外散。此方引風內泄。故用大黃。兼甘草、桂枝、滑石、石膏以化風熱。乾薑以為反諜。使火無格拒之虞。石英、寒水以潤血燥。石脂、龍骨、牡蠣以補塞其空。絕風火復來之路也。
千金三黃湯(金匱),治中風手足拘急。百節疼痛。煩熱心亂惡寒。經日不欲飲食。
白話文:
上十二味藥材,用杵臼研磨成粉末,裝在皮囊中,每次取三指撮的份量,用井水三升煮沸三次,溫熱服用一升。巢氏用此方治療腳氣,郭雍用此方治療火逆。
風屬於外邪,主司厥陰,內應肝木,上屬於手經,下屬於足經,中間與少陽相火相通。所以風從內發,是由火熱所致。風生必會傷害脾土,脾土病變則四肢無力,津液凝聚成痰。癱瘓病人是因為風木挾痰注於四肢所致。
癲癇是風熱擾亂經脈,內應於心臟所致。之前的方劑是以祛風外散為主,而這個方劑則是引風內泄,所以用大黃,並加入甘草、桂枝、滑石、石膏以化解風熱。用乾薑作為反諜,使火無阻礙。石英、寒水潤血燥,石脂、龍骨、牡蠣補益其虛,阻斷風火復發的通道。
千金方中記載的三黃湯,可以治療中風所致的手足拘急、百節疼痛、煩熱心亂惡寒、經日不欲飲食等症狀。
麻黃,黃芩(各三錢。八分),獨活(三錢),細辛(一錢五分),黃耆(六錢)
上五味。水煎溫服。一服小汗。二服大汗。心熱。加大黃錢半。腹滿。加枳實一枚。氣逆。加人參三錢。悸。加牡蠣二錢。渴。加栝蔞根二錢。先有寒。加附子一片。石頑曰。此方。千金云仲景三黃湯。治惡寒經日不止。不欲飲食。全似內外虛寒之候。而方中反用黃芩之苦寒。
豈不礙麻黃輩之溫散乎。既用麻黃。復用黃耆。豈不礙表氣之閉拒乎。曷知惡寒經日不止。雖有似乎虛寒。而實衛虛不能勝邪所致。不欲飲食。亦是風熱內蘊之故。觀煩熱心亂一語。病情灼然。故方中雖以麻黃、獨活、細辛開發腠理於外。即以黃芩清解風出於內。更慮衛虛難於作汗。
白話文:
麻黃、黃芩(各三錢、八分)、獨活(三錢)、細辛(一錢五分)、黃耆(六錢),這五味藥一起用水煎煮,溫溫地喝下去。喝一劑藥就會稍微出汗,喝兩劑就會大量出汗。如果感到心煩熱,可以加半錢大黃;如果腹部脹滿,可以加一顆枳實;如果氣逆,可以加三錢人參;如果心悸,可以加二錢牡蠣;如果口渴,可以加二錢栝蔞根;如果之前有寒症,可以加一片附子。石頑說,這個方子是《千金方》中記載的仲景三黃湯,用於治療惡寒連續好幾天不退,不想吃飯,完全像是內外虛寒的症狀。但方子中卻用了黃芩這種苦寒藥。
這難道不會影響麻黃等溫散藥的效果嗎?既用了麻黃,又用黃耆,難道不會影響表氣的閉合嗎?其實,惡寒連續好幾天不退,雖然看似虛寒,但實際上是衛氣虛弱,無法抵禦外邪所導致的。不想吃飯,也是因為風熱在內蘊積的緣故。從“煩熱心亂”這句話就可以看出病情的症狀很明顯。因此,方子中雖然用麻黃、獨活、細辛打開腠理,讓風寒從外散出,但同時也用黃芩清解風熱,從內部驅散。還考慮到衛氣虛弱,不容易出汗,所以才用黃耆來補益衛氣。
乃以大劑黃耆助之。與黃耆建中之義不殊。其用黃耆之意有二。一以佐麻黃開發之權。一以杜虛風復入之路也。方後復云。心熱加大黃。言服前藥後心中煩熱不除。知黃芩不能祛之外散。即以本方加大黃以引之下泄也。其加枳實。加人參。加牡蠣。加栝蔞等法。或治旺氣。或助本元。
各隨標本而施。加附子者。專佐麻黃之蒸發。助黃耆溫經。殊非陰寒之謂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沠。詳金匱以千金二字名方。珍重之也。千金祖金匱之意而銜其集曰。備急千金方。不忘祖述之本也。
千金竹瀝飲子,治風痱身無痛。四肢不收。志亂不甚者。用此方。當先以竹瀝。(二十分。)生葛汁(十分。),薑汁(一分)和服。然後用竹瀝飲子。
白話文:
因此就用大劑量的黃耆來幫助它,這與黃耆建中藥物的功效並無差別。使用黃耆有兩個用意,一是輔助麻黃發揮藥效,二是防止虛風再次入侵。藥方後面又說,如果心熱加重就用大黃。意思是服藥後如果心中煩熱沒有消除,說明黃芩不能完全祛除外散,就要用這個方子加用大黃引導熱邪向下排出。至於加枳實、人參、牡蠣、栝蔞等方法,有的用來治療旺盛的氣,有的用來補充本元,都是根據病症的本末而施治。加用附子,是專門輔助麻黃發汗,幫助黃耆溫暖經脈,並非針對陰寒。這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流,金匱要略詳細闡述了這個方子,並且以“千金”二字命名,可见对其重視。千金方繼承金匱要略的思想,並在其基礎上加以補充,取名“備急千金方”,也體現了對祖述的重視。
千金方中的竹瀝飲子,用於治療風痱身無疼痛,四肢不能收縮,精神混亂,但不严重的患者。服用這個方子之前,應該先用竹瀝(二十分)、生葛汁(十分)、薑汁(一分)混合服用。然後再服用竹瀝飲子。
芎藭,防己,附子,人參,芍藥,黃芩,甘草,桂心(各一分),羚羊角(三分),石膏(六分),杏仁(十四粒),麻黃,防風(各分半。)
上十三味。水煮減半。內竹瀝十分。生葛汁五分。薑汁半分。分三服取汗。間二三日更服一劑。三服後隨病進退增減。
地黃飲子,治腎氣不上交於心。舌喑足痱。
熟地黃(三兩。),巴戟天(酒浸去骨。),肉蓯蓉(酒浸。去腐。切焙。),山茱萸(去核),石斛,附子(炮。),白茯苓,石菖蒲,遠志(甘草湯泡。去骨。),甜肉桂,麥門冬(去心。各一兩。),瘛瘲(五錢。)
白話文:
芎藭、防己、附子、人參、芍藥、黃芩、甘草、桂心各取一分,羚羊角取三分,石膏取六分,杏仁取十四粒,麻黃、防風各取分半,將以上十三味藥材用水煮至藥汁減半,加入竹瀝十分、生葛汁五分、薑汁半分,分三次服用,服用後要出汗。隔二三日再服用一劑,三劑後可根據病情增減藥量。
地黃飲子可以用來治療腎氣不能上達心臟,導致舌頭僵硬、腳底起痱子的症狀。取熟地黃三兩,巴戟天(酒浸去骨),肉蓯蓉(酒浸去腐,切片焙乾),山茱萸(去核),石斛,附子(炮製),白茯苓,石菖蒲,遠志(甘草湯泡,去骨),甜肉桂,麥門冬(去心)各取一兩,瘛瘲五錢,混合在一起服用。
共為粗末。每服五錢。生薑五片。大棗一枚。薄荷七葉。水煎。日二服。服無時。喻嘉言曰。方中桂、附、巴戟。原為驅逐濁陰痰涎而設。不可執己見而輕去之。
天麻丸,治腎臟虛熱生風。
天麻,牛膝(二味酒浸。二日。焙。),川萆薢,黑參,羌活(各四兩。),杜仲(酒炒。七兩。),附子(炮去皮。一枚。),當歸(十兩。),生地黃(酒浸。焙。十六兩。)
白話文: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粗粉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生薑五片、大棗一枚、薄荷七葉,用水煎煮,每日服用兩次,沒有時間限制。喻嘉言說,方子中桂枝、附子、巴戟天原本是為了驅逐濁陰痰涎而設,不可固執己見而輕易去掉它們。
天麻丸,用於治療腎臟虛熱生風。
天麻、牛膝(兩味藥材用酒浸泡兩天,然後烘乾),川萆薢、黑參、羌活(各四兩),杜仲(用酒炒過,七兩),附子(炮製去皮,一枚),當歸(十兩),生地黃(用酒浸泡,然後烘乾,十六兩)。
為末。煉白蜜丸。侵晨沸湯。臨臥溫酒。送七十丸。方中雖以歸地補養陰血為君。其妙用全在天麻與牛膝同浸同焙。俾風痰濁濕咸從下趨而不敢上逆。得力又在附子之雄。引領歸、地直入下焦。填補其空。使風邪無復入之慮。萆薢、杜仲以祛在裡濕熱。羌活、黑參以疏在表風熱。標本合治有法。斂散各得其宜。此方具矣。
牛黃清心丸(局方裁定),治初中痰涎壅盛。昏憒不省。語言謇澀。瘛瘲不遂。一切痰氣閉塞證。
牛黃,羚羊角(勿經火。鎊為末。),茯苓,白朮(生用。),桂心,當歸,甘草(各三錢。),麝香,雄黃(煉。水飛淨。各二錢。),龍腦(錢半。),人參,犀角(各五錢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煉製成白蜜丸。早上用滾水服用,睡前用溫酒送服,每次七十丸。方子以歸地補養陰血為主,但妙用在於天麻和牛膝同浸同焙,使風痰濁濕從下排出,不敢上逆。附子的藥力強勁,引領歸地直達下焦,填補虛空,使風邪不再入侵。萆薢、杜仲祛除裡熱濕氣,羌活、黑參疏散表熱風邪。標本兼治,有法可循,斂散得宜。此方藥材齊備。
此方名為牛黃清心丸,由局方裁定,治療初期痰涎壅盛、昏迷不醒、言語不清、瘛瘲不遂、一切痰氣閉塞等症。
藥材包括牛黃、羚羊角(勿經火,鎊為末)、茯苓、白朮(生用)、桂心、當歸、甘草(各三錢)、麝香、雄黃(煉製,水飛淨,各二錢)、龍腦(錢半)、人參、犀角(各五錢)。
上十二味。各取淨末配勻。蜜如成劑。分作五十丸。金箔為衣。待乾蠟護。臨用開化。沸湯薑湯任下。(原方尚有防風、黃芩、麥門冬、白芍、柴胡、桔梗、杏仁、芎藭,阿膠。大豆黃卷、蒲黃、神麯、白蘞、乾薑、薯蕷、大棗一十六味。因太冗雜故去之。)
清心牛黃丸,治暴中神昏不語。痰塞心包。口角流涎。煩熱氣急。一切痰熱閉遏證。
白話文:
藥方:
取上列十二味藥材,分別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以蜂蜜調和成丸劑,分成五十丸,再用金箔包裹,待其乾燥後用蠟封存。服用時,用沸水或薑湯送服。
(原方中尚有防風、黃芩、麥門冬、白芍、柴胡、桔梗、杏仁、芎藭、阿膠、大豆黃卷、蒲黃、神麴、白蘞、乾薑、薯蕷、大棗等十六味藥材,因配方過於繁雜,故在此略去。)
主治:
此方名為清心牛黃丸,主治暴中神昏不語、痰塞心包、口角流涎、煩熱氣急,以及一切痰熱閉遏之症。
西牛黃(三錢),陳膽南星(一兩),黃連(薑汁浸炒。五錢。),當歸,甘草(炙。各三錢五分。),辰,砂(五錢。水飛。)
為極細末。蒸餅和勻。分作五十丸。金箔為衣。候乾蠟護。臨服剖開。生薑湯、簿荷湯、人參湯。量虛實選用調化服。
至寶丹(局方),治諸中卒倒。痰飲血氣俱閉。寒熱交錯者。
生烏犀角(鎊。),硃砂(研。水飛。),雄黃(研。水飛。),生玳瑁(鎊),琥珀(勿見火研。各一兩),麝香(研),龍腦(研。各一錢),金銀箔(各五十片。),西牛黃(研。半兩。),安息香(以無灰酒飛過。濾去沙土。約取淨一兩。微火熬成膏。如無。以蘇合香油代之。)
白話文:
西牛黃三錢、陳膽南星一兩(以薑汁浸炒)、黃連五錢、當歸、甘草(炙)各三錢五分、辰砂五錢(水飛),研成極細末,與蒸餅和勻,分作五十丸,以金箔為衣,待乾後用蠟護住。服食時剖開,用生薑湯、薄荷湯或人參湯調服,視病人虛實而選用。
至寶丹(局方),主治諸般中風猝倒、痰飲血氣俱閉、寒熱交錯等症狀。
生烏犀角(鎊)、硃砂(研、水飛)、雄黃(研、水飛)、生玳瑁(鎊)、琥珀(勿見火研,各一兩)、麝香(研)、龍腦(研,各一錢)、金銀箔(各五十片)、西牛黃(研,半兩)、安息香(以無灰酒飛過,濾去沙土,取淨一兩,微火熬成膏,若無安息香則以蘇合香油代替)。
上將犀玳為細末。入余藥研勻。將安息膏重湯煮後。入諸藥和搜成劑。分作百丸。蠟護。臨服剖用。參湯調化二丸。
卒中山嵐瘴氣。及產後惡血攻心。童便入薑汁化服。
蘇合香丸(局方裁定),治傳屍殗殜。心腹卒痛。僵仆不省。一切氣閉。屬寒證。
蘇合香(另研。白色者佳。),安息香(無灰酒熬。飛去砂土。各二兩。),薰陸香(另研。)龍腦(另研。),丁香,麝香(另研。勿經火。各一兩。),青木香,白朮,沉香(另研極細。),香附(炒。),烏犀角(鎊屑。另研極細。)
白話文:
將犀牛角和玳瑁磨成細粉,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研磨均勻。用安息膏加水煮沸後,加入藥粉混合在一起,製成藥丸,分成一百丸,用蠟封好。服用時,切開藥丸,用參湯調和兩丸服用。
治療山嵐瘴氣、產後惡血攻心等病症,可以用童尿加入薑汁一起服用。
蘇合香丸,按照藥方製作,可治療傳染病造成的昏迷、心腹劇烈疼痛、昏厥不醒、一切氣閉,屬於寒症。
製備蘇合香丸需要以下藥材:蘇合香(單獨研磨,白色品質佳),安息香(用無灰酒浸泡,熬製,去除沙土,各二兩),薰陸香(單獨研磨),龍腦(單獨研磨),丁香,麝香(單獨研磨,不可用火炙烤,各一兩),青木香,白朮,沉香(單獨研磨成極細粉),香附(炒製),烏犀角(用刀削成薄片,單獨研磨成極細粉)。
上十一味為末。逐一配勻。諒加煉白蜜和劑。分作五十丸。另以硃砂一兩。水飛為衣。蠟護。臨用剖開。井花水生薑湯。溫酒化下一丸。(原方尚有白檀香、蓽茇、訶黎勒三味。因太澀燥。故去之。蘇合香丸取諸。香以開寒閉。僅用犀角為寒因寒用之嚮導。與至寶丹中用龍腦。桂心無異。)李士村曰。牛黃丸、蘇合香丸。
皆中風門中奪門之將。而功用迥異。熱阻關竅。用牛黃丸開之。寒阻關竅。用蘇合香丸開之。若夫口開手撒。眼合聲鼾。自汗遺尿等虛脫證。急用參、附峻補。庶或可救。若用牛黃、蘇合之藥。入口即斃也。
白話文:
將上列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逐一混合均勻,加入煉製的白蜜調和成藥劑,製成五十丸。另取硃砂一兩,用水磨成細粉,作為藥丸的外衣,再用蠟封存。使用時剖開藥丸,用井水煮生薑湯,溫熱的酒化下一丸。李士村說,牛黃丸和蘇合香丸都是治療中風的急救藥,但功效卻有很大差異。若因熱氣阻礙經絡關竅,用牛黃丸來打開;若因寒氣阻礙經絡關竅,則用蘇合香丸來打開。如果患者出現口開手撒、眼合聲鼾、自汗遺尿等虛脫症狀,應立即用人參、附子等峻補藥物來救治,不可使用牛黃、蘇合等藥物,否則會導致患者立即死亡。
稀涎散,治中風卒倒。痰涎擁盛者。脈氣虛微禁用。
豬牙皂角(四條。去皮弦子。酥炙。另為末。),白礬(一兩。半生半枯。為末。)
每用三字。溫水灌下。未蘇。少頃再用。一方。用巴豆六粒。去皮膜研壓去油。入礬中熔化。待礬枯為末。和牙皂末拌勻。每用四五分。吹入鼻中即吐。濁氣風湧而上。則清陽失位倒置。故令暴僕。以此先治其標。使咽喉疏通。能進湯藥便止。若欲攻盡其痰。則液無以養筋。令人攣急筋枯。此為大戒。
白話文:
"稀涎散"是治療中風突然倒地的藥方,適合於痰涎壅塞的狀況,但若脈象虛弱、氣息微弱的人則不宜使用。
配方如下:
- 豬牙皁角(四條,去皮、去弦子,用酥油炙烤後研磨成粉)
- 白礬(一兩,半生半熟,研磨成粉)
每次服用量為三份,用溫水灌服。如果患者還沒有清醒,過一段時間後可以再次服用。有一個方子使用巴豆六粒,去皮膜後研磨,然後加入白礬中熔化,待白礬燒乾後研磨成粉,與豬牙皁粉混合均勻。每次使用四到五分量,吹入鼻子中,就能讓患者嘔吐。如果體內的混濁之氣上升,則會導致清氣的位置錯亂,導致突然昏倒。因此,首先應該以治療其主要症狀為主,確保呼吸道暢通,使患者能夠進食藥物。若想要徹底清除痰液,可能會導致津液不足,進而影響筋肉,造成筋肉收縮乾枯的情況。這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重大問題。
舒筋三聖散,治口眼喎斜。左急右緩。血脈受邪者。
當歸,肉桂,延胡索(等分)
為散。每服五錢。水煎去滓。早暮各一服。
參歸(三聖散),治風中血脈。左半肢廢。口目左喎。
舒筋三聖散去延胡索加人參。風中血脈。急需流布營氣。營行脈中。便不當泛用風藥。所謂血行風自滅也。至於左半肢廢。氣血不能運行。延胡耗血。胡敢輕試。必藉人參引領當歸、肉桂。何慮虛風之不散乎。
正舌散,治驚痰堵塞竅隧。肝熱生風。舌強不正。
白話文:
舒筋三聖散可以治療口眼歪斜、一邊僵硬一邊緩慢、血脈受邪的情況。藥方由當歸、肉桂、延胡索等份组成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去渣,早晚各服用一次。
參歸三聖散,即舒筋三聖散去掉延胡索加上人參,可用於治療風邪侵入血脈導致的左半身麻痺、口眼歪斜。風邪入侵血脈,急需流通營氣,營氣運行於血脈之中,不可輕易使用風藥,因為血行風自滅。至於左半身麻痺,是因為氣血無法運行,延胡索耗血,不可輕易使用,必須藉助人參引領當歸、肉桂,才能消除虛風。
正舌散可以治療驚痰堵塞竅道、肝火旺盛導致的舌頭僵硬、不正。
蠍尾(去毒。滾醋泡。炒。三錢。),茯苓(一兩。薑汁拌曬。)
為散。每服二錢。溫酒調服。並擦牙齦。日三度。面赤。倍蠍尾加薄荷半兩。每服四錢。水煎。熱服取汗效。
解語湯,治中風脾緩。舌強不語。半身不遂。
防風,天麻(煨切。薑汁拌焙。),附子(炮。各一錢五分。),棗仁(炒研。二錢五分。),羚羊角(鎊。),觀桂,羌活(各八分),甘草(炙。五分)
水煎。入竹瀝半杯。薑汁數匕。服無時。脈虛。加人參。
祛風定志湯,治心虛驚悸。不能言。
白話文:
蠍尾去毒,用醋煮滾後泡一下,再炒乾。每次用量三錢。茯苓一兩,用薑汁拌勻後曬乾。
將以上藥材混合在一起,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酒調服,並擦拭牙齦,一天三次。如果面部發紅,則將蠍尾的用量加倍,再加入薄荷半兩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,熱服,使身體出汗。
解語湯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脾氣虛弱、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、半身不遂。
防風、天麻(煨熟切片,用薑汁拌勻後烘乾)、附子(炮製)、各一錢五分;棗仁(炒熟研磨)二錢五分;羚羊角磨成粉末;觀桂、羌活各八分;甘草(炙烤)五分。
用水煎煮,加入竹瀝半杯、薑汁幾匙,隨時服用。如果脈搏虛弱,則加入人參。
祛風定志湯用來治療心神虛弱導致的驚悸不安、不能說話。
防風,棗仁(炒研),人參,當歸(各一錢),遠志肉(一錢二分),橘紅,菖蒲,南星(泡),茯苓(各八分),羌活,甘草(炙。各五分。),生薑(五片。)
水煎。服無時。
甄權防風湯(千金),治偏風。
防風,芎藭,白芷,牛膝,狗脊,萆薢,白朮(各三錢),羌活,葛根,附子(外臺。作人參),杏仁(各六錢),薏苡仁,石膏,桂心(各九錢。),麻黃(一兩二錢),生薑(兩半)
白話文:
將防風、棗仁(炒研)、人參、當歸(各一錢)、遠志肉(一錢二分)、橘紅、菖蒲、南星(泡)、茯苓(各八分)、羌活、甘草(炙,各五分)、生薑(五片)用水煎服,隨時可服用,可治療偏風。
另外,也可以用防風、芎藭、白芷、牛膝、狗脊、萆薢、白朮(各三錢)、羌活、葛根、附子(外台記載改用人參)、杏仁(各六錢)、薏苡仁、石膏、桂心(各九錢)、麻黃(一兩二錢)、生薑(兩半)用水煎服,同樣可以治療偏風。
上十六味。水煎。分三服。並針風池肩髃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各一。凡七穴。一劑覺好。更進一劑。即針一度。九劑九針即瘥。灸亦得。
薏苡仁湯,治中風濕痹。關節煩疼不利。
薏苡仁(一兩。薑湯泡),芍藥(酒洗),當歸(各錢半),麻黃(去節),桂(各八分),蒼朮(去皮。芝麻拌炒。一錢。),甘草(炙。七分),生薑(七片)
水煎。服無時。若自汗。加石膏。煩熱疼痛。加酒黃柏。厥冷拘急。加熟附子。
升麻胃風湯,治胃風能食。手足麻瞀。目瞤面腫。
白話文:
上方藥材十六味,用水煎煮,分三次服用。同時針灸風池、肩髃、曲池、支溝、五樞、陽陵泉、巨虛、下廉七個穴位,各扎一次。服用一劑藥後感覺好轉,就再進服一劑,同時針灸一次。如此九劑九針,病就會痊癒。用灸法也行。
薏苡仁湯,用於治療中風濕痹,關節疼痛不靈活。
方劑:薏苡仁一兩(用薑湯泡過),芍藥、當歸各半錢,麻黃(去掉節)和桂枝各八分,蒼朮(去皮,用芝麻拌炒,一錢),甘草(炙過,七分),生薑七片。
用法:用水煎煮,隨時服用。如果出汗,加石膏。如果發熱疼痛,加酒黃柏。如果四肢厥冷、拘急,加熟附子。
升麻胃風湯,用於治療胃風,能吃飯,手腳麻木,眼睛跳動,面部腫脹。
升麻,當歸,白芷,葛根(各六分),蒼朮(制。八分),麻黃(去節。),藁本,羌活,草豆蔻(研),蔓荊(子。研。各四分),柴胡,黃柏(薑製。各三分),甘草(炙。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
水煎。食遠服。按風入胃府。大便清血四射。用人參胃風湯之桂、芍祛之內散。風入胃經。面目瞤動。面腫者。用升麻胃風湯之升、葛、麻黃輩祛之外散。不可不辨。
犀角升麻湯,治風熱頭面腫痛。頰上如糊。咽喉不利。
白話文:
升麻、當歸、白芷、葛根各六分,蒼朮(制,八分),麻黃(去節),藁本、羌活、草豆蔻(研)、蔓荊(子,研)各四分,柴胡、黃柏(薑製)各三分,甘草(炙,五分),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煎服。若因風邪入胃,導致大便帶血,可用人參胃風湯的桂枝、芍藥來祛除內風。若風邪入胃經,導致面部抽搐,面部腫脹,可用升麻胃風湯的升麻、葛根、麻黃等藥來祛除外風,不可混淆。犀角升麻湯可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頭面腫痛,面頰腫脹如糊狀,咽喉不利等症。
犀角(鎊。三錢),升麻(一錢五分),防風,羌活(各一錢二分),白芷,黃芩,白附子(各六分。),甘草(炙。四分。)
水煎。食遠溫服。
烏藥順氣散(局方),治暴中風氣攻注。遍身麻痹。語言謇澀。口眼喎斜。喉中氣塞。有痰聲者。
麻黃(去根節。泡),橘皮,烏藥(各三兩),殭蠶(炒),川芎,枳殼,甘草(炙。),白芷,桔梗(各一兩),乾薑(炮。五錢)
白話文:
犀角(約100克,取3錢)、升麻(約7.5克,取1錢半)、防風、羌活(各約8克,取1錢2分)、白芷、黃芩、白附子(各約2克,取6分)、甘草(約16克,炙後取4分)。
將這些藥物加水煎煮,然後在飯後溫熱服用。
烏藥順氣散(出自官方藥典),用於治療突然中風或風氣入侵導致的全身麻木、語言困難、口眼歪斜、喉嚨中有阻塞感且伴有痰聲的情況。
主要成分包括:麻黃(去除根和節,用水浸泡)、橘皮、烏藥(各約90克)、殭蠶(炒製)、川芎、枳殼、甘草(炙後取)、白芷、桔梗(各約30克)、乾薑(炒後,約25克)。
上十味為散。每服半兩。加生薑三片。大棗一枚。水煎熱服。吳鶴臬曰。此治標之劑。初病邪氣實者宜之。
解風散,治風成為寒熱。頭目昏眩。支體疼痛。手足麻痹。上膈壅滯。
人參(二兩半),麻黃(去節。一兩半),芎藭,獨活,細辛,甘草(炙。各一兩)
為散。每服四五錢。入生薑五片。薄荷七葉。水煎服。按此本千金三黃湯去耆、芩加參、芎、甘草。彼主杜風清熱。此主解散虛風。同源異沠。今人但知人參為補虛之藥。不知人參有祛邪蕩實之功。此證因虛風久襲。若獨用麻黃。無人參助其胃氣。必不能克效也。
白話文:
上十味藥組成散劑,每次服用半兩,加入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水煎熱服用。吳鶴臬說,此方是治標之劑,初期病邪氣盛者適用。
解風散,用於治療風邪化為寒熱,出現頭昏眼花、四肢疼痛、手足麻木、胸膈壅塞的症狀。
由人參(二兩半)、麻黃(去節,一兩半)、芎藭、獨活、細辛、甘草(炙,各一兩)組成散劑。每次服用四五錢,加入生薑五片、薄荷七葉,水煎服用。此方源自千金三黃湯,去掉了黃耆、黃芩,加入了人參、芎藭、甘草。三黃湯主治杜絕風邪、清熱,而解風散主治散解虛風。兩者雖然出自同一來源,但功效有所不同。現代人只知道人參補虛,卻不知道人參還有祛除邪氣、蕩滌積滯的作用。此證因虛風久侵,若單用麻黃,無人參輔助胃氣,必然難以奏效。
古今錄驗續命湯(方祖),近效白朮附子湯(朮附湯下),千金八風續命湯(續命湯下),千金獨活湯(桂枝下),三生飲(星香湯下),四物湯(方祖),四君子湯(方祖),大棗(方祖),小續命湯(續命湯下),三化湯(小承氣湯下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大秦艽湯(四物湯下),十全大補湯(保元湯下),大建中湯(保元湯下),人參養榮湯(保元湯下),大省風湯(星香湯下),八味順氣散(四君子湯下),千金附子散(麻黃下),省風湯(星香湯下),秦艽升麻湯(升麻湯下),滌痰湯(二陳湯下),涼膈散(方祖),星香湯(方祖),導痰湯(二陳湯下),黑錫丹(金液丹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麻黃附子湯(麻黃湯下),倉公當歸湯(麻黃湯下),胃苓湯(平胃散下),千金排風散(續命湯下),黃耆建中湯(桂枝湯下),小柴胡湯(方祖),當歸補血湯(保元湯下)
白話文:
古今錄驗記載有續命湯,效用類似白朮附子湯,千金方中則有八風續命湯、獨活湯、小續命湯,還有三生飲、四物湯、四君子湯、大棗等。另外也記載了三化湯、六君子湯、大秦艽湯、十全大補湯、大建中湯、人參養榮湯、大省風湯、八味順氣散、附子散、省風湯、秦艽升麻湯、滌痰湯、涼膈散、星香湯、導痰湯、黑錫丹、補中益氣湯、麻黃附子湯、倉公當歸湯、胃苓湯、排風散、黃耆建中湯、小柴胡湯、當歸補血湯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