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諸見血證
其下行之血,見於魄門者,則以便前便後分遠近:近則大腸,遠則小腸也。以濺灑點滴分風濕:濺則風淫,滴則濕著也。以鮮紫清晦分陰陽:鮮則陽盛,晦則陽衰也。與腸澼之血、痔漏之血、婦人經癸胎產之血無異,雖由二腸,頗關經絡,是以隨經下趨,各有不同。至於崩淋下脫,倒經上溢,雖下上之歧路攸分,然皆衝脈為病,而崩淋皆脾氣下陷,倒經則肝血上逆。以脾為身之津梁,沖為肝之血海,是皆關乎臟氣。更有肝脾受傷,血雖不下,而氣色痿黃,大便稠黑,乃蓄血之徵驗,為患種種,難以悉陳。如內傷發黃、鼓脹喘滿、腹大青筋,及產後敗血流於經絡,皆蓄血致病。但證有虛中挾實,治有補中寓瀉,從少從多之活法,貴乎臨病處裁。
大抵血氣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,此軒岐密旨。但世之名於醫者,一見血證,每以寒涼濟陰為務,其始非不應手,而取效於一時,屢發屢折,而既病之虛陽愈衰,必致嘔逆喘乏,奪食泄瀉,尚以為藥力未逮,猛進苦寒。在陰不濟陽而上溢者尚為戈戟,況陽不統陰而亡脫者,尤為砒鴆!蓋因陽藥性暴,稍有不順,下咽立見其害,不若陰柔之性,至死不知其誤,而免旁人譏謗也。
噫!醫之弊,僅為知己道,難為世俗言也!
白話文:
人體向下流的血,如果出現在肛門,會根據排出時是在大便前還是大便後,來區分出血位置的遠近。若是大便前出血,多半是大腸的問題;若是大便後出血,則多半是小腸的問題。出血時,如果像濺灑一樣,或是呈點滴狀,可以區分是風邪還是濕邪導致的。像濺灑般出血,多半是風邪太盛;呈點滴狀出血,則多半是濕邪阻滯。從血的顏色來看,鮮紅或紫紅,以及清澈或暗淡,可以分辨是陽證還是陰證。鮮紅的血代表陽氣旺盛,暗淡的血代表陽氣衰弱。這些出血,與腸道出血、痔瘡出血、婦女經血、懷孕或生產時的出血沒有太大的差別。雖然主要與大小腸有關,但也和經絡的運行息息相關,所以會循著經絡向下流動,各有不同的表現。至於崩漏、淋漓不斷的出血、脫肛,或是經血逆流向上等情況,雖然出血方向有所不同,但都與衝脈的病變有關。崩漏和淋漓不斷的出血多是脾氣下陷所致,而經血逆流向上則是肝血上逆造成。脾是身體的運輸樞紐,而衝脈是肝的血海,這些都與臟腑之氣的狀態有關。如果肝脾受傷,即使沒有出血,也可能出現氣色萎黃、大便黏稠發黑等現象,這就是體內有瘀血的徵兆,會引起各種疾病,難以一一列舉。像是內傷引起的黃疸、腹脹、氣喘、腹部青筋暴露,以及產後瘀血流到經絡等,都可能是瘀血導致的。這些病症有虛實夾雜的情況,治療上也有補瀉並用的方法,需要根據病情靈活運用,並適當調整藥量。總體來說,血和氣都喜歡溫熱,討厭寒冷。寒冷會導致血流不暢,溫熱則能促進血液運行並消除瘀血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醫理。但是,現在很多醫生,只要看到出血的症狀,就只想到用寒涼的藥物來滋陰,剛開始可能有效,但很快就會復發。多次治療後,反而會導致體內虛陽越來越虛弱,最終會引起噁心、嘔吐、氣喘、疲乏、食慾不振、腹瀉等症狀。這時,醫生還會認為是藥力不足,進而加大苦寒藥物的劑量。如果身體是屬於陰虛但陽氣上浮的情況,寒涼藥物會加重病情,而對於陽氣衰弱的病人,更會像砒霜一樣有致命的危險。陽藥藥性剛烈,稍微不對症,服用後就會立即產生不良反應。而陰柔的藥物雖然作用緩慢,但若用錯了,往往到死都不會發現,也因此逃過被別人指責的命運。唉!醫學的弊病,只在於自以為是,很難讓世俗的人理解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