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三·專方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專方 (3)

1. 暑門

金匱一物瓜蒂湯,治夏暑以水灌汗。身熱疼痛。

瓜蒂(十四個。熬銼)

上一味。水煎。去滓頓服。少頃即吐。不吐探之。此方之妙。全在探吐以發越郁遏之陽氣。則周身汗出表和。而在內之煩熱。得苦寒湧泄亦盪滌無餘。今人目睹其方而不知用。醫道之陋若此。

消暑十全散,治傷暑。兼感風邪。發熱頭痛。

香薷(二錢。),扁豆(炒捶),厚朴(薑製),陳皮,甘草(炙),白朮,茯苓,木瓜,藿香,蘇葉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金匱[一物瓜蒂湯]

治療夏季暑熱導致大量出汗、身體發熱疼痛。

藥方:

  • 瓜蒂 (十四個,熬煮後切碎)

用法:

  • 上述藥材加水煎煮,去渣後趁熱服用。
  • 服藥後不久即會嘔吐,若沒有嘔吐,則需用手指探入喉嚨催吐。

方劑功效:

  • 此方的妙處在於利用催吐的方式,發散鬱積的陽氣,使全身汗出,體表舒緩。
  • 同時,藥物中的苦寒之性能將內在的煩熱排出,徹底清除暑熱。
  • 如今許多人看到此方卻不知其用法,醫學之陋習可見一斑。

[消暑十全散]

治療傷暑,並伴隨風寒侵襲,引起發熱頭痛。

藥方:

  • 香薷 (二錢)
  • 扁豆 (炒熟後搗碎)
  • 厚朴 (薑製)
  • 陳皮
  • 甘草 (炙)
  • 白朮
  • 茯苓
  • 木瓜
  • 藿香
  • 蘇葉 (以上各一錢)

水煎。熱服無時。取微汗效。

局方香薷飲,治傷暑。腹中不和。煩渴引飲。

香薷(二錢),厚朴(薑製。一錢),扁豆(炒研。一錢五分),甘草(炙。一錢)

水煎。井中沉冷服之。身熱欲得汗者熱服。

黃連香薷飲(活人),治傷暑。大熱煩渴。

香薷(二錢),黃連(酒炒。半錢),厚朴(薑製。一錢)

水煎熱服。

導赤散(局方),治小腸實熱。小便赤澀。

生地黃(五錢),木通,甘草梢(生。各一錢。),竹葉(一握。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用水煎煮,熱熱地隨時服用,微微出汗即可。

香薷飲可用來治療中暑引起的不舒服,包括腹痛、口渴想喝水等症狀。方劑包含香薷、厚朴、扁豆、甘草。用水煎煮,用井水冷卻後服用。如果身體發熱想出汗,可以熱熱地喝。

黃連香薷飲則是用來治療中暑引起的高熱、口渴等症狀。方劑包含香薷、黃連、厚朴。用水煎煮後熱熱地服用。

導赤散則是用來治療小腸積熱導致的小便赤澀。方劑包含生地黃、木通、甘草梢、竹葉。

上四味。水煎熱服。溺血。加辰砂五分。(一方多燈草。一方多車前。),

十味香薷飲,治傷暑。體倦神昏。頭重吐利。

香薷(二錢。),人參,黃耆(酒炒。),白朮,茯苓,甘草(炙。),扁豆,陳皮(醋炒。),厚朴(薑製),木瓜(各一錢),

水煎。欲作汗熱服。欲利小便冷服。

六和湯,治傷暑霍亂煩悶。喘嘔吐瀉。

香薷(二錢。),人參,茯苓,甘草(炙),扁豆,厚朴(薑製。),木瓜,杏仁(泡。去皮尖。),半夏(醋炒。各一錢),藿香,砂仁(炒研。各六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一枚),

白話文:

以上四味藥材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,可治療溺血。若要加強療效,可加入辰砂五分。另外,有些方子偏重燈草,有些則偏重車前草。

十味香薷飲,用於治療傷暑引起的體倦神昏、頭重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

方劑包括香薷二錢、人參、黃耆(酒炒)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扁豆、陳皮(醋炒)、厚朴(薑製)、木瓜(各一錢)。

用水煎煮,若想發汗則趁熱服用,若想利尿則趁涼服用。

六和湯,用於治療傷暑引起霍亂、煩悶、喘息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

方劑包括香薷二錢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扁豆、厚朴(薑製)、木瓜、杏仁(泡去皮尖)、半夏(醋炒,各一錢)、藿香、砂仁(炒研,各六分)、生薑(三片)、大棗(一枚)。

水煎熱服。

清暑益氣湯(保元湯下),白虎加人參湯(白虎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梔子豉湯(方祖),益元散(方祖),白虎湯(方祖),竹葉石膏湯(白虎湯下),消暑丸(大棗下),藿香正氣散(平胃散下),養胃湯(平胃散下),大順散(理中湯下),冷香飲子(四逆湯下),漿水散(四逆湯下),來復丹(金液丹下),清燥湯(保元湯下),補中益氣湯(保元湯下),蒼朮白虎湯(白虎湯下),生脈散(方祖),小半夏茯苓湯(二陳湯下)針氏六味丸(崔氏八味丸下),桂苓丸(五苓散下),參苓白朮湯(四君子湯下),錢氏白朮散(四君子湯下),黃連解毒湯(伊尹三黃湯下),保元湯(方祖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用水煎煮,熱的時候服用。
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藥湯劑的服用方法,意思是指將藥材用清水煎煮,等到藥液煮沸後,趁熱喝下。

以下列出您提供的中藥方劑名稱,方便您查找更多資訊:

  • 清暑益氣湯
  • 保元湯
  • 白虎加人參湯
  • 白虎湯
  • 五苓散
  • 梔子豉湯
  • 益元散
  • 竹葉石膏湯
  • 消暑丸
  • 藿香正氣散
  • 平胃散
  • 養胃湯
  • 大順散
  • 理中湯
  • 冷香飲子
  • 四逆湯
  • 漿水散
  • 來復丹
  • 金液丹
  • 清燥湯
  • 補中益氣湯
  • 蒼朮白虎湯
  • 生脈散
  • 小半夏茯苓湯
  • 二陳湯
  • 針氏六味丸
  • 八味丸
  • 桂苓丸
  • 參苓白朮湯
  • 四君子湯
  • 錢氏白朮散
  • 黃連解毒湯
  • 伊尹三黃湯

2. 濕門

羌活勝濕湯,治風濕上衝頭痛。項似拔。腰似折。

羌活,獨活,防風,川芎,藁本,蔓荊子(碎。),甘草(炙。各一錢。),生薑(三片。)

水煎熱服。緩取微似汗。過汗則風去濕不去也。如無頭痛。去蔓荊子。換蒼朮。

除風濕羌活湯,治風濕相搏。一身盡痛。日晡發熱。

白話文:

羌活勝濕湯用於治療風濕上衝引起的頭痛,症狀包括頭部像被拔起一樣疼痛,腰部像斷裂一樣疼痛。方劑包括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川芎、藁本、蔓荊子(碎)、甘草(炙,各一錢)以及生薑(三片),水煎熱服,服藥後微微出汗即可,汗出過多則風濕之邪散去,濕氣卻無法祛除。若無頭痛,可去除蔓荊子,改用蒼朮。除風濕羌活湯則用於治療風濕與寒邪相搏引起的全身疼痛,以及午後發熱的症狀。

羌活,防風,柴胡,藁本,蒼朮(泔制。各一錢),升麻(八分。),生薑(一斤。)

水煎。空心熱服。覆暖取微汗。按羌活勝濕湯。與除風濕羌活湯。同源異沠。此治頭項之濕。故用羌、防、芎、藁一派風藥。以祛上盛之邪。然熱雖上浮。濕本下著。所以復用獨活透達少陰之經。其妙用尤在緩取微似之汗。故劑中加用甘草。以緩諸藥辛散之性。則濕著之邪。

亦得從之緩去。無藉大開汗孔。急驅風邪之法。使肌腠餒弱無力。濕邪因之內縮。但風去而濕不去也。其有腰以下重。寒濕之邪留於陰分也。本方加防己以逐濕。必兼生附以行經。或見身重腰沉沉然。濕熱之邪遍於陽分也。本方加蒼朮以燥濕。必兼黃柏以清熱。非洞達長沙朮附、桂附、梔子、柏皮等方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治療頭部濕氣的方子,使用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藁本、蒼朮、升麻、生薑等藥材煎水服用,空腹喝下,並蓋被子稍微出汗。這個方子與勝濕湯和除風濕羌活湯同源但略有不同。它利用羌活、防風、芎、藁等風藥去除上半身的濕氣,但因為熱氣往上浮,濕氣則往下沉,所以加入獨活來疏通少陰經。此外,方子還加入甘草,以緩和藥性,讓濕氣慢慢排出,避免出汗過多造成身體虛弱,濕氣反而進入體內。如果腰部以下沉重,代表寒濕積留在陰分,可以加入防己驅逐濕氣,並配合生附行經。如果感到全身沉重,代表濕熱遍布陽分,則加入蒼朮燥濕,並配合黃柏清熱。

不能效用其法。其除風濕羌活湯。治外淫之濕。而無上衝頭項之痛。則川芎、蔓荊無預也。亦無濕著腰疼之患。與獨活尤無交涉。故但用羌、防、藁、姜。益入升、柴、蒼朮。開提周身關腠。則濕邪自無所容而外散矣。

神術湯(局方),治風木之邪。內乾溼土。泄利下血。

蒼朮(泔浸。麻油拌炒。),藁本,川芎,羌活(各一錢。),白芷,甘草(炙。),細辛(各五分),生薑(三片。),蔥白(二莖連須。)

上九味。水煎熱服。按神術湯純用風藥。與羌活勝濕相去不遠。如何可治泄利下血。蓋火淫陽明之血。則燥金受傷。只合清涼。最嫌風燥。若風乘太陰之血。則濕土被郁。法當升散。切戒寒涼。當知陽明來者。色必鮮明。太陰來者。色必清稀。其源各異。故其治亦迥乎不侔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不符合羌活湯的適用範圍,比如說只患有外來的濕邪,沒有頭痛、腰痛等症狀,那川芎、蔓荊就不需要使用,獨活也無需加入。所以只需使用羌活、防風、藁本、生薑,再加入升麻、柴胡、蒼朮,打開全身的關節和毛孔,濕邪自然就會無處容身而散出去。

神術湯用於治療風木之邪引起的內乾濕土、泄利下血等症狀。

藥方:蒼朮(用淘米水浸泡後,用麻油拌炒)、藁本、川芎、羌活(各一錢)、白芷、甘草(炙)、細辛(各五分)、生薑(三片)、蔥白(兩莖連鬚)。

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煎煮,熱服。

神術湯只用風藥,與羌活勝濕湯很相似,但為何可以治療泄利下血呢?因為陽明經的出血是火邪過盛導致燥金受損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,最忌風燥。而太陰經的出血是風邪侵襲濕土導致郁結,應該用升散的藥物來治療,要避免寒涼。要清楚陽明經出血的顏色鮮明,而太陰經出血的顏色清稀,兩者病源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。

究其旨。不越風能勝濕之義。蒼朮專主木邪乘土。故能治外納諸邪。以風木之邪內乾土臟。故用羌、藁、芷、辛等風藥。兼川芎以引入血分。甘草以調和胃氣。胃氣敷布有權。泄利下血自止。蓋汗即血之液。奪其汗則血中之濕熱邪氣。悉從外泄而無內滯之患矣。

升陽除濕防風湯(即升陽防風湯。),治風濕飧泄。及腸風滯下便血。

防風(二錢。),蒼朮(泔浸。去皮飯上蒸),白朮(土炒。),茯苓,白芍(各一錢),生薑(一片。)

白話文:

此方藥的主要功效是祛風勝濕。蒼朮專門針對木邪乘土,所以能治療外感諸邪。由於風木之邪侵入脾土,因此使用羌活、藁本、白芷、辛夷等風藥,並加入川芎引藥入血,甘草調和胃氣。胃氣調和,則下瀉和便血自然止住。因為汗液是血的津液,抑制汗液,就能將血中濕熱邪氣從體表排出,避免其在體內積聚。

升陽除濕防風湯用於治療風濕性腹瀉,以及腸風下瀉便血。

藥方組成:防風二錢,蒼朮(用淘米水浸泡後去皮,再用米飯蒸熟)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、白芍(各一錢),生薑一片。

水煎。熱服取微汗。陽陷於下。則成飧泄。濕犯於上。則令頭痛。清濁倒置而然。故用風藥以勝濕也。然風木之病。稍加桂枝、甘草監製。其功尤捷。

茵陳蒿湯(玉函),治濕熱發黃。便秘脈實。

茵陳蒿(五錢。),梔子(五枚。碎),大黃(三錢)

上三味。水煎熱服。微利黃水去為度。未去。越三日再服。按茵陳蒿湯。其旨全在通利水道。不得不借幽門為嚮導爾。

清熱滲濕湯,治夏月濕熱痿困。煩渴泄瀉溺赤。

白話文:

用清水煎煮藥物,服用時要溫熱,並讓身體微微出汗。陽氣下陷則會導致消化不良,濕氣上犯則會引起頭痛。這是因為清氣下沉,濁氣上升,顛倒了正常秩序。因此需要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驅散濕氣。然而,風寒病症需要加入桂枝、甘草等藥物來調節,效果更佳。

茵陳蒿湯用於治療濕熱導致的黃疸,伴隨便秘、脈象強勁。

茵陳蒿五錢、梔子五枚(研碎)、大黃三錢。

將上述三味藥材用清水煎煮,溫熱服用,直到小便略微帶黃色,排泄出濕熱為止。如果濕熱未排乾淨,隔三天再服用一次。茵陳蒿湯的主要功效是通利水道,必須借助幽門來引導藥效發揮。

清熱滲濕湯用於治療夏季濕熱導致的痿弱無力、煩躁口渴、腹瀉、小便赤澀等症狀。

黃柏(鹽酒炒黑。三錢),蒼朮(去皮。同芝麻炒),白朮(生),茯苓,澤瀉,黃連(酒炒。各一錢。),甘草(炙。五分。生。三分),竹葉(十片。)

水煎熱服。小便利為效。老人虛人。加肉桂少許。氣虛喘乏。加人參。脈虛。合生脈散。內傷生冷。加炮姜。按此本二妙合五苓之半。加黃連、甘草以燥夏令之濕熱。良可法也。

當歸拈痛湯,治濕熱走注。遍身骨節煩疼。胸膈不利。足脛赤腫重痛。

白話文:

黃柏用鹽酒炒黑,三錢;蒼朮去皮,與芝麻一起炒;白朮用生品;茯苓、澤瀉、黃連各一錢,黃連用酒炒;甘草炙五分,生用三分;竹葉十片。用水煎熱服用,小便暢通即見效。老人或虛弱的人,可加少許肉桂。氣虛喘乏者,可加人參。脈虛者,可合生脈散。內傷生冷者,可加炮姜。此方以二妙散合五苓散之半為本,加黃連、甘草以燥夏令濕熱,實為良方。

當歸拈痛湯主治濕熱走注,遍身骨節煩疼,胸膈不利,足脛赤腫重痛。

羌活,甘草(炙。),黃芩,茵陳(酒炒。各一錢。),人參,苦參(酒洗。),升麻(多汗。易黃耆。),葛根,蒼朮(泔浸。自汗。易桂枝。),歸身(各六分。),白朮(薑製。),防風(下腫。易防己。),知母(疼熱。易黃柏),豬苓,澤瀉(各八分)

水煎。熱服無時。此濕熱疼腫之聖方。若不赤不腫痛上不熱為寒濕。禁用。

滲濕湯(理中湯下),五苓散(方祖),除濕湯(平胃散下),腎著湯(理中湯下),黃耆建中湯(桂枝下),小建中湯(桂枝湯下),苓桂朮甘湯(桂枝湯下),小青龍湯(桂枝湯下),麻黃加朮湯(麻黃下),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(麻黃湯下),人參敗毒散(小柴胡湯下),五積散(平胃散下),防己黃耆湯(方祖),桂枝附子湯(朮附湯下),白朮附子湯(朮附湯下),甘草附子湯(朮附湯下),桂枝湯(方祖),桂苓甘露飲(五苓散下),虎潛丸(大補丸下),神芎丸(伊尹三黃湯下),半夏瀉心湯(方祖),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下),清燥湯(保元湯下),春澤湯(五苓散下),控涎丹(十棗湯下),地黃飲子(中風門),黑錫丹(金液丹下),生脈散(方祖),濟生腎氣丸(崔氏八味丸下)

白話文:

羌活、甘草(炙)、黃芩、茵陳(酒炒)、人參、苦參(酒洗)、升麻(多汗易黃耆)、葛根、蒼朮(泔浸,自汗易桂枝)、歸身、白朮(薑製)、防風(下腫易防己)、知母(疼熱易黃柏)、豬苓、澤瀉(各八分)。水煎,熱服無時。此濕熱疼腫之聖方。若不赤不腫痛上不熱為寒濕,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