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五 (3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7)

1. 脊痛脊強(尻痛)

脊者。督脈之經。與膀胱之經。皆取道於脊也。故項脊常熱而痛者。陰虛也。六味丸加麋茸。常寒而痛者。陽虛也。八味丸加鹿茸。有腎氣攻背。而項筋痛連脊髀。不可轉移者。此地氣從背而上入也。椒附散。太陽經脊痛項強。腰似折。項似拔。羌活勝濕湯。脈浮緊為傷寒。

麻黃湯。沉緩為風濕。五苓散換蒼朮、桂枝。加羌活。打撲傷損。從高墜下。惡血在太陽經中。腰脊痛不可忍。地龍湯。

尻痛,尻乃足少陰與督脈所過之處。兼屬厥陰。若腎虛者。六味丸加肉桂。不愈。加鹿茸。肥人屬濕痰。二陳合二妙。有因死血作痛者。當歸、赤芍、牡丹、桃仁、延胡索、生牛膝、穿山甲、肉桂之類清理之。不應。加地龍、生附子。

白話文:

[脊椎疼痛(臀部疼痛)]

脊椎是督脈的行徑路線,同時和膀胱的經絡都經過脊椎。因此,如果頸部和脊椎經常感到熱並伴有疼痛,這是由於陰虛所致,治療可用六味丸加上麋茸。如果常感覺冷且疼痛,這是因為陽虛,治療可用八味丸加上鹿茸。

有時候腎氣影響背部,導致頸部肌肉疼痛,連帶脊椎和大腿也受影響,甚至無法移動,這可能是地氣由背部向上進入身體的結果,可用椒附散來治療。太陽經絡引起的脊椎疼痛和頸部僵硬,腰部像被折斷一樣,頸部像被拉扯,可使用羌活勝濕湯。脈搏浮緊是感冒的徵兆。

如果脈搏沈緩,則可能是風濕。這種情況可用五苓散,將蒼朮和桂枝替換掉,再加入羌活。跌打損傷或從高處墜落,導致太陽經絡中有瘀血,造成腰部和脊椎劇烈疼痛,可用地龍湯。

臀部疼痛,臀部是足少陰和督脈通過的地方,同時也和厥陰有關。如果是腎虛導致的,可用六味丸加上肉桂。若效果不佳,再加鹿茸。肥胖的人可能因濕痰引起,可用二陳湯配合二妙散。有時因為死血導致疼痛,可用當歸、赤芍、牡丹、桃仁、延胡索、生牛膝、穿山甲、肉桂等藥物來清理。若無效,可加地龍和生附子。

2. 肩背痛

經云。背者胸中之府。背曲肩隨。府將壞矣。肺病者。喘咳逆氣。肩背痛汗出。肺盛有餘。則肩背痛。風寒汗出中風。小便數而欠。氣虛則肩背寒。少氣不足以息。溺色變。邪在腎。則肩背痛。是腎氣上逆也。

東垣云。肩背痛不可回顧。此手太陽氣鬱不行也。以風藥散之。通氣防風湯。若面白脫色。短氣者勿服。宜逍遙散加人參。火鬱熱盛。東垣升陽散火湯。形氣虛甚。十全大補湯。肩背痛。脊強。腰似折。項似拔。此足太陽經氣不行也。羌活勝濕湯。風寒汗出中風。肩背痛。小便數而欠者。

風熱乘其肺而肺氣鬱甚也。當瀉風熱。消風散去殭蠶、蟬蛻加枳、桔。寒熱少氣不足以息而肩痛。小便遺失者。補中益氣加門冬、五味。濕熱相搏。肩背沉重而痛。當歸拈痛湯。

當肩背一片冷痛。背膂疼痛。古方用神保丸愈者。此有寒積也。有因寒飲伏結者。近效白朮附子湯。亦有因痰氣留伏者。指迷茯苓丸。素有痰飲流注。肩背作痛。導痰湯。有腎氣不循故道。氣逆挾脊而上。致肩背痛。沉香、肉桂、茯苓、牛膝、茴香、川椒、青鹽。或觀書對奕久坐而至脊背痛者。

補中益氣加羌、防。肥人喜捶而痛快者屬痰。宜除濕化痰。兼補脾胃。六君子加木香。瘦人多是血少氣虛。宜養血清火。聖愈湯。背痛須加羌、防引經。肥人少佐附子。瘦人須佐芩、連、丹皮。有素虛人及病後房勞後。婦人產後。經行後。心膈間痛。或牽引乳脅。或走注肩背痛。

並宜十全大補隨證加減。

〔診〕寸口脈促上擊者。肩背痛。洪大為熱。浮大為風。沉而滑者背膂痛。必有寒飲伏結也。

丹溪治一人。忽患肩胛縫有一線疼起。上循肩至胸前側脅而止。晝夜不息。其脈弦而數。重按豁大。左大於右。夫胛小腸經也。胸脅膽經也。此因謀事不遂。思慮煩心。心不病而小腸之火乘膽所致。以人參四錢、木通二錢煎湯。下龍薈丸。數服而愈。

李士材治俞元濟。背心一點痛。久而漸大。服行氣和血藥不效。其脈濡滑。遇天陰痛輒甚。其為濕痰無疑。以胃苓湯加半夏三錢。數劑而痛消。

白話文:

[肩背痛]

經典提到,背部可視為胸腔的外罩,一旦背部彎曲,肩膀隨之萎靡,胸腔的健康將受到威脅。肺部疾病會導致喘息咳嗽,甚至逆氣,伴隨肩背痛以及出汗等症狀。如果肺部功能過盛,也會產生肩背痛的問題。受風寒影響,出現汗出中風的情況,可能伴隨頻尿和打哈欠;若氣力不足,則肩背可能感到寒冷,呼吸困難,尿色也可能改變。如果邪氣侵入腎臟,同樣會引起肩背痛,這是由於腎氣上逆所導致的。

東垣先生指出,肩背痛到無法轉頭,可能是手太陽經的氣血阻塞。可以使用風藥來疏散,如通氣防風湯,但面色蒼白且缺乏血色、呼吸短淺的人不宜服用,應改用逍遙散加上人參。如果火氣旺盛,可用東垣升陽散火湯;若身體虛弱,則可服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肩背痛且脊椎僵硬,腰部像折斷,脖子像是被拉扯,這可能是足太陽經的氣血不通,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。風寒影響下,肩背痛,小便頻繁且打哈欠。

風熱影響肺部,肺氣阻塞嚴重,需要瀉風熱,可以使用消風散,去掉殭蠶、蟬蛻,再加入枳實、桔梗。寒熱交錯,呼吸困難,且肩部疼痛,小便失禁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冬、五味子。濕熱交纏,肩背沉重且疼痛,可用當歸拈痛湯。

如果肩背一整片冷痛,背膂疼痛,古方中神保丸能有效治療,這可能與寒積有關。有些人因為寒飲積聚,可以使用近效白朮附子湯。若因為痰氣停留,可考慮指迷茯苓丸。長期有痰飲流注,肩背疼痛,可用導痰湯。若腎氣不順,氣逆沿著脊椎往上,導致肩背痛,可以使用沉香、肉桂、茯苓、牛膝、茴香、川椒、青鹽。長時間閱讀或下棋,久坐導致脊背痛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、防風。

肥胖者喜愛捶背,疼痛得到緩解,可能屬於痰濕,應該消除濕氣和化痰,同時補充脾胃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。瘦人多是血少氣虛,應養血清火,可用聖愈湯。背痛需加上羌活、防風以引經。肥胖者可輔助使用附子,瘦人則應加入黃芩、黃連、牡丹皮。有的人,特別是生病後、房勞後,女性產後或月經後,心膈間疼痛,或牽引乳房脅骨,或轉移至肩背疼痛,都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,根據病情調整藥量。

從脈象看,如果脈搏促上擊,肩背可能會疼痛。洪大脈象代表熱氣,浮大脈象代表風邪,沉滑脈象代表背膂痛,可能是寒飲積聚。

丹溪醫生曾治療一位患者,突然感到肩胛縫隙有一條線疼,向上延伸至肩膀,直到胸前側脅停止,日夜不停。脈象為弦數,重按豁大,左脈比右脈大。由於肩胛部位屬小腸經,胸脅部位屬膽經,這是因為心事未了,思考煩惱,心臟未病而小腸之火乘膽所致。使用人參四錢、木通二錢煎湯,下龍薈丸,幾次服後痊癒。

李士材醫生曾治療俞元濟,背心一點痛,時間久了逐漸擴大,服用行氣和血藥無效。脈象為濡滑,遇到天氣潮濕時疼痛加重,這肯定是濕痰所引起的。使用胃苓湯加上半夏三錢,幾次服用後疼痛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