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十六 (5)
卷十六 (5)
1. 麻黃湯(玉函)
各有權度。金匱於水腫治例。亦用二湯。喘嗽則兼細辛以開肺氣之壅。脈沉則兼甘草以緩腎氣之逆。與初起防變。二三日無里證互發。而倉公乃於麻附細辛方中。加當歸、防、獨以療賊風口噤發痙。千金復以麻附甘草湯內加黃耆、薑、棗以治歷節疼痛。總賴麻黃、附子。徹外徹內。
迅掃其邪。杲日當陽。何有陰霾之患乎。
麻黃升麻湯(玉函),治冬溫誤行汗下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候不利。唾膿血。
麻黃湯去杏仁。用麻黃二錢。桂枝、甘草各八分。加升麻、當歸各一錢。知母、黃芩、葳蕤各二錢。天門冬、芍藥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石膏各八分。此方專主陽熱陷於厥陰。經脈為邪氣所遏。故下部脈不至。而證見咽喉不利。唾膿血也。邪遏經脈。非兼麻黃、桂枝之制。不能開發肌表以泄外熱。
非取白虎、越婢之法。不能清潤肺胃以化裡熱。更以芍藥甘草參黃芩湯寒因寒用。謂之應敵。甘草乾姜合腎著湯熱因熱用。謂之嚮導。以病氣龐雜。不得不以逆順兼治也。
華蓋散(局方),治肺受風寒。咳嗽聲重。煩滿昏眩。脈浮數。
麻黃湯去桂枝。方用麻黃、杏仁各一錢。甘草五分。加蘇子、赤茯苓、橘紅、桑根皮各一錢。生薑二片。紅棗一枚。
九寶湯,治經年久嗽不愈。脈浮起於外感者。
麻黃湯加紫蘇、薄荷、橘紅、桑白皮、大腹皮等分。生薑三片。烏梅肉半個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(玉函),治濕熱發黃。
麻黃湯去桂枝減麻黃一錢。加連軺(即連翹。)二錢赤小豆一合。生梓白皮一兩。生薑三片。大棗四枚。水煎。分溫三服。半日服盡。
越婢湯(金匱),治風水惡寒。一身悉腫。脈浮不渴。續自汗出。無大熱者。
麻黃湯去桂枝、杏仁倍麻黃。加石膏八錢。生薑三片。大棗五枚。水煎。溫分三服。越婢者。發越濕土之邪氣也。水濕之氣。因風流播中外。兩相激搏。勢難分解。不得不藉麻黃祛之從表而越。石膏清之從里而化。內經開鬼門法也。本方加朮以助腠理開汗大泄。於加朮方中更加附子。
以治腳痹惡風。開中寓闔。信手合轍。其大青龍、小續命、麻杏甘石湯。或加桂枝以和營。或加參、歸以鼓氣。或加杏仁以泄滿。總以此方為樞局也。或問表無大熱。何得輕用麻黃。內無煩渴。何得輕用石膏。蓋惡寒身腫自汗。渾是濕氣鬱著。非風以播之。不能解散。麻黃在寒傷營劑中。
則為正治。在開痹濕門中。則為導引。石膏在白虎湯中。則為正治。在越婢、青龍、續命方中。則為導引。不可以此礙彼也。
越婢加朮湯(金匱),治內極熱。則身體津脫。腠理開。汗大泄。厲風氣。下焦腳弱。
越婢湯加白朮四錢。
越婢加朮附湯(金匱),治腳痹惡風。
越婢湯加白朮四錢。附子一錢。
白話文:
麻黃湯(玉函)
各種藥材都有其固定的劑量標準。在《金匱要略》中,治療水腫的例子,也使用了麻黃湯和越婢湯。如果出現喘咳,就加入細辛來疏通肺氣的壅塞;如果脈象沉弱,就加入甘草來緩解腎氣的上逆,這樣能預防病情初起時的變化。如果兩三天都沒有出現體內的證狀,倉公卻在麻黃附子細辛的基礎上,加入了當歸、防風、獨活來治療賊風引起的口噤抽搐。而《千金方》又在麻黃附子甘草湯中加入黃耆、生薑、大棗來治療關節疼痛。總之,這些治療都依賴麻黃和附子,能夠徹底清除體內體外的邪氣,就像太陽升起,驅散所有陰霾。
麻黃升麻湯(玉函)
治療冬天發生的溫病,因為誤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導致病情惡化,出現下半身脈象摸不到、咽喉不利、咳吐膿血等症狀。
此方去掉麻黃湯中的杏仁,使用麻黃二錢、桂枝和甘草各八分,再加入升麻和當歸各一錢,知母、黃芩、葳蕤各二錢,天門冬、芍藥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石膏各八分。這個方子主要針對陽熱陷入厥陰經,導致經脈被邪氣阻礙,所以下半身脈象摸不到,並出現咽喉不利、咳吐膿血等症狀。邪氣阻礙經脈,必須配合麻黃和桂枝的辛溫發散作用,才能疏通體表,散發體外的熱邪。
同時,也要配合白虎湯和越婢湯的清熱潤燥作用,才能化解體內的熱邪。再用芍藥甘草湯配合黃芩,用寒涼的藥物來對治寒邪,稱為「應敵」;用甘草和乾薑配合腎著湯的溫熱藥物來對治熱邪,稱為「嚮導」。因為病邪的性質複雜,不得不採用寒熱並治的方法。
華蓋散(局方)
治療肺部感受風寒,導致咳嗽聲音沉重、煩躁胸悶、頭暈目眩、脈象浮數等症狀。
此方去掉麻黃湯中的桂枝,使用麻黃、杏仁各一錢,甘草五分,再加入蘇子、赤茯苓、橘紅、桑白皮各一錢,生薑兩片,紅棗一枚。
九寶湯
治療經年累月久治不癒的咳嗽,脈象浮起是外感引起的。
此方是麻黃湯加上紫蘇、薄荷、橘紅、桑白皮、大腹皮等分量藥材,再加入生薑三片,烏梅肉半個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(玉函)
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。
此方去掉麻黃湯中的桂枝,麻黃減量為一錢,加入連翹二錢、赤小豆一合、生梓白皮一兩、生薑三片、大棗四枚。用水煎煮,分三次溫服,半天內服完。
越婢湯(金匱)
治療風水病,症狀為怕冷、全身浮腫、脈象浮、口不渴、持續自汗、但沒有明顯發熱。
此方去掉麻黃湯中的桂枝和杏仁,麻黃加倍,再加入石膏八錢、生薑三片、大棗五枚。用水煎煮,分三次溫服。越婢的意思是疏散體內濕邪。濕氣因為風邪的作用而在體內外流竄,互相激盪,難以消除。必須藉助麻黃來發散體表,使濕邪從體表散去,同時用石膏來清解體內,使濕邪從內部化解。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開鬼門」的方法。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入白朮可以幫助疏通腠理,使汗液大量排出。在加白朮的基礎上再加入附子,
來治療腳部麻木、怕風等症狀,這是開散中包含收斂的方法,效果確切。像大青龍湯、小續命湯、麻杏甘石湯等方劑,有時會加入桂枝來調和營氣,有時會加入人參、當歸來鼓舞氣血,有時會加入杏仁來疏散胸腹脹滿。總之,這些方劑都以越婢湯為基礎。有人問,沒有明顯發熱,為什麼要輕易使用麻黃?沒有煩渴,為什麼要輕易使用石膏?其實,怕冷、身腫、自汗等症狀,都是濕氣鬱積的表現,如果沒有風邪來推動,濕邪難以消散。麻黃在治療寒邪損傷營氣的方劑中是主要的治療藥物,而在治療痹症濕邪的方劑中,則是引導藥物。石膏在白虎湯中是主要的治療藥物,而在越婢湯、青龍湯、續命湯等方劑中,則是引導藥物。不能因為這一點而妨礙了另一點。
越婢加朮湯(金匱)
治療體內極熱,導致身體津液虧損、腠理疏鬆、大量出汗、風邪侵襲、下肢無力等症狀。
此方在越婢湯的基礎上加入白朮四錢。
越婢加朮附湯(金匱)
治療腳部麻木、怕風等症狀。
此方在越婢湯的基礎上加入白朮四錢、附子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