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28)
卷三 (28)
1. 水腫
夫氣即火也,精即水也。氣之與水,本為同類;但在化與不化耳。故陽旺則化,而精即是氣;陽衰則不化,而水即為邪。凡火盛水虧則病燥,水盛火虧則病濕。故火不能化,則陰不從陽而精氣皆化為水;所以水腫之證,多屬陽虛。
喻嘉言曰:「病機之切於人者,水火而已。水流濕;火就燥;水柔弱;火猛烈;水泛溢於表裡;火遊行於三焦。拯溺救焚,可無具以應手乎?」經謂「二陽結謂之消,三陰結謂之水」。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;火之為害固已。而三陰者,手足太陰脾肺二臟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水病莫不本之於胃。
乃以屬之脾肺者何耶?使脾足以轉輸水精於上,肺足以通調水道而下,則胃無病水之虞矣。惟脾肺二臟之氣結而不行,後乃胃中之水日蓄,漸漬表裡,無所不到也。是則脾肺之權,可不伸耶?然其權尤重於腎。腎者胃之關也;腎司開闔。腎氣從陽則開;陽太盛則關門大開,水直下而為消。
腎氣從陰則闔;陰太盛則關門常闔,水不通而為腫。經又以「腎本肺標、相輸俱受」為言。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。於中節目,尤難辨晰。金匱分五水之名,及五臟表裡主病,徹底言之;後世漫不加察。其治水輒宗霸術,不能行所無事,可謂智乎?治氣之源有三:一曰肺氣。肺氣清,則周身之氣下行也。
一曰胃氣。胃氣和,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也。一曰膀胱之氣。膀胱之氣旺,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也。經曰:「膀胱者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;氣化則能出矣。」又云:「上焦如霧。」言其氣之氤氳如霧也。又云:「膻中者臣使之官。」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氣而下傳也。
夫膻中者,與上焦胸膈同位;膀胱位於腹內。膀胱之氣,空洞善容,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。若膀胱之氣不化,則腹已先脹,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?然欲膀胱之氣化,其權在於保腎;腎以膀胱為府也。腎氣動,必先注於膀胱;屢動不已,膀胱脹滿,勢必逆奔於胸膈,其窒塞之狀,不可名言。
治法:補腎水而致充足,則精氣深藏而膀胱之脹自消;膀胱而令氣旺,則腎邪不蓄而輸化之機自裕。所以然者,以腎不補則不能藏,膀胱不補則不能瀉。凡治水腫喘促,以順肺為主;肺氣順則膀胱之氣化,而水自行矣。試以格物之理論之:凡禽畜之類,有肺者有尿,無肺者無尿。
故水道不利而成脹滿,以清肺為急。此義前人闡發不到;後人以五苓、五皮等方治水者,總之未明此旨。至於車水放塘、種種劫奪膀胱之劑,則殺人之事矣。
水腫有陰陽之辨。陽水者,脈息浮數、遍身腫、煩渴、小便赤澀、大便多秘;急宜疏鑿飲、禹功散、浚川散、神芎丸、神祐丸選用。小便不通,危急旦夕者,沉香琥珀丸。陰囊腫脹、二便不通者,三白散。然驟發便劇、元氣未衰者,可用上法;若病後脾虛發腫,只宜輕劑投之。
白話文:
氣就像火,精就像水。氣和水本來是同一類的東西,差別只在於能不能轉化。陽氣旺盛時,就能轉化,精也就是氣;陽氣衰弱時,就不能轉化,水就變成邪氣。火氣旺盛而水液不足就會生燥病,水液過多而火氣不足就會生濕病。所以火氣不能轉化水液時,陰氣就不能順從陽氣,精氣都會轉變成水,這就是為什麼水腫這種病症,大多屬於陽氣虛弱。
喻嘉言說,疾病的關鍵在於水和火。水往低濕的地方流,火往乾燥的地方去。水是柔弱的,火是猛烈的。水在身體內外氾濫,火在三焦中運行。如果要救溺水、撲滅火,怎麼能沒有工具在手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,二陽經的氣結在一起就叫做消渴,三陰經的氣結在一起就叫做水腫。手足陽明經熱結就會導致消渴病,火的危害已經很明顯了。而三陰經指的是手足太陰脾經和肺經這兩個臟腑。胃是儲存水穀的海洋,水液的病變都離不開胃。
那麼為什麼又把水腫歸於脾和肺呢?如果脾能夠把水穀精微向上運輸,肺能夠疏通調節水道向下,那麼胃就不會有水病的問題了。只因為脾和肺這兩個臟腑的氣機結滯而不能運行,胃裡的水才會日益積蓄,逐漸滲透到身體內外,無處不到。由此可見,脾肺的權力是多麼重要啊。然而,這權力又更重於腎。腎是胃的關卡,腎負責開合。腎氣順應陽氣則開,陽氣太盛則關門大開,水直接向下排泄就成了消渴;腎氣順應陰氣則闔,陰氣太盛則關門常閉,水不能通行就成了水腫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腎是肺的根本,肺是腎的枝幹,兩者互相輸布、共同承受影響。由此看來,水病是以脾、肺、腎為三大綱領。至於其中的細節,就更難辨別清楚了。《金匱要略》詳細區分了五種水腫的名稱,以及五臟的表裡關係和主治疾病,說得很透徹。後世的醫者卻不加以考察,治療水腫總是使用強硬的方法,不能做到無為而治,這難道是明智的嗎?治療氣的源頭有三個:一是肺氣。肺氣清順,全身的氣就能向下運行。二是胃氣。胃氣平和,胸中的氣也容易向下運行。三是膀胱之氣。膀胱之氣旺盛,就能夠吸引胸中的氣向下運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膀胱是州都之官,儲藏津液,氣化功能正常就能夠排出。又說,上焦像霧一樣,形容它的氣像霧氣般氤氳瀰漫;又說,膻中是臣使之官,形容它能夠把胸中的氣分佈並向下傳輸。
膻中和上焦胸膈處於同一位置,膀胱位於腹腔內。膀胱之氣,空虛而善於容納,這樣膻中的氣才能夠向下運行。如果膀胱的氣化功能不能正常發揮,那麼腹部就會先脹起來,膻中的氣又怎麼能夠下達呢?然而,想要膀胱的氣化功能正常,關鍵在於保護腎氣,因為腎是膀胱的府邸。腎氣一動,必定先注入膀胱,如果腎氣屢屢妄動不止,膀胱脹滿,勢必逆行向上衝到胸膈,那種阻塞不通的狀況,難以用言語形容。治療方法是,補益腎水使其充足,這樣精氣就會深藏不泄,膀胱的脹滿自然會消除;使膀胱的氣旺盛,那麼腎的邪氣就不會積聚,輸布轉化的功能就會充裕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腎不補就不能夠藏納,膀胱不補就不能夠排泄。凡是治療水腫、氣喘等病症,都以順肺氣為主。肺氣順暢,膀胱的氣化功能就能恢復,水腫自然會消退。我們可以從觀察事物來驗證這個理論。凡是禽畜等動物,有肺的就有尿,沒有肺的就沒有尿。所以說水道不利而導致脹滿,急切的治療方法是清肺。這個道理前人沒有闡發清楚,後人使用五苓散、五皮散等方劑來治療水腫,都是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的。至於用大量利尿藥、過於強勢的攻擊膀胱,那就等於是殺人了。
水腫有陰陽之分。陽水是,脈搏浮而數,全身腫脹,煩渴,小便赤澀,大便多秘結。應當選用疏鑿飲、禹功散、浚川散、神芎丸、神祐丸等方劑。如果小便不通,病情危急,可以使用沉香琥珀丸。如果陰囊腫脹,大小便都不通暢,可以使用三白散。但如果病情是突然發作,而且元氣沒有衰弱,可以使用上述方法。如果病後脾虛發腫,只適宜使用輕劑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