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八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5)

1.

口者。脾之所主。胃與大腸脈之所挾。經云。脾氣通於口。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。此脾之主於口也。又云。胃足陽明之脈。挾口。下交承漿。又云。大腸手陽明之脈。挾口交人中。此胃與大腸之脈挾於口也。脾熱則口甘。肝熱則口酸。心熱則口苦。肺熱則口辛。腎熱則口咸。

胃熱則口淡。口甘。經云。有病口甘者。此五臟之溢也。名曰脾癉。治之以蘭。除陳氣也。蘭香飲子。若脈弦滑。兼嘈雜。屬痰火。滾痰丸。此指實火而言。平人口甘欲渴。或小便亦甜而濁。俱屬土中濕熱。脾津上乘。久之必發癰疽。須斷厚味氣惱。服三黃湯加蘭葉、白芍、生地。

白話文:

嘴巴是脾臟所管轄的,胃和大腸的經脈也都經過嘴巴。經書說脾氣通達嘴巴,脾臟調和,嘴巴就能辨別五種味道,這就是脾臟主管嘴巴的原因。另外,經書也說胃經屬於足陽明,經過嘴巴,向下與承漿穴相連;大腸經屬於手陽明,經過嘴巴,與人中穴相交,這就是胃和大腸經脈經過嘴巴的原因。脾臟有熱就會嘴巴甜,肝臟有熱就會嘴巴酸,心臟有熱就會嘴巴苦,肺臟有熱就會嘴巴辣,腎臟有熱就會嘴巴鹹。

胃有熱就會嘴巴淡,嘴巴甜。經書說有病嘴巴甜,這是五臟氣血外溢,稱為脾癉,可以用蘭草治療,可以去除陳舊的氣息,可以用蘭香飲子。如果脈象弦滑,伴隨嘈雜,屬於痰火,可以用滾痰丸。這些都屬於實火。平常嘴巴甜口渴,或者小便也甜且濁,都屬於脾臟濕熱,脾臟的津液上溢,久而久之會生瘡。必須要戒除厚味,保持心情舒暢,服用三黃湯加蘭葉、白芍、生地。

燥渴甚者。為腎虛。日服加減八味丸。可保無虞。中消。脾液上乘口甘者。蘭香飲子。老人虛人。脾胃虛熱不能收斂津液而口甘者。當滋補脾氣。補中益氣去升、柴。加蘭香、煨葛根。口苦。經云。有病口苦。名曰膽癉。夫膽者中精之府。五臟取決於膽。咽為之使。此人數謀慮不決。

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也。龍膽瀉肝湯。或小柴胡加麥冬、棗仁。不應。本方加川連、膽草。口酸。肝膽實熱也。佐金丸加神麯、草龍膽。口辛。肺氣上溢也。生脈散加桑皮、地骨皮、黃芩。口咸。腎液上乘也。六味地黃丸加五味、烏鰂骨。口淡為胃熱。而有虛實。實則甘露飲加廣藿香。

白話文:

口渴得很嚴重,是腎虛。每天服用加減八味丸,可以保平安。口乾舌燥,脾液上湧導致口甜,可以用蘭香飲子。老年人或虛弱的人,脾胃虛熱無法收斂津液而口甜,就應該滋補脾氣。補中益氣湯去升麻、柴胡,加入蘭香、煨葛根。口苦,經書上說,有病口苦叫做膽癉。膽是中精的府邸,五臟取決於膽,咽喉是它的使者。這種人思慮不決,所以膽虛氣上溢而導致口苦。可以服用龍膽瀉肝湯,或者小柴胡湯加入麥冬、棗仁。如果效果不好,就再加川連、膽草。口酸,是肝膽實熱。可以服用佐金丸,加入神麴、草龍膽。口辛,是肺氣上溢。可以服用生脈散,加入桑皮、地骨皮、黃芩。口咸,是腎液上湧。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,加入五味子、烏鰂骨。口淡是胃熱,有虛實之分。實熱就服用甘露飲,加入廣藿香。

病後胃虛口淡。六君子加黃耆、當歸。口澀。肝邪逆於肺。氣虛火旺也。黃芩、葛根、防風、薄荷、栝蔞、茯苓。口瘡。經云。膀胱遺熱於小腸。膈腸不便。上為口糜。蓋小腸者。心之府也。此舉邪熱之一端耳。心屬君火。主五臟六腑之火。故諸經之熱。皆應於心。心脈布舌上。

脾脈布舌下。二經之火為病。皆當用寒涼施治。但有涎者。兼取其涎。若元藏虛冷。上攻頭熱。足冷口瘡。用附子理中湯、連理湯。並用當歸、附子蜜煎含咽。有用生附子末塗腳心者。若此之類。皆是治龍火之法。陰邪上迫。心肺之陽不得下降。故用溫熱主治。或散於上。或散於下。

白話文:

生病後胃氣虛弱,口中無味,可以用六君子湯再加上黃耆、當歸。如果嘴巴發澀,可能是肝氣逆上犯肺,氣虛火旺,可以用黃芩、葛根、防風、薄荷、栝蔞、茯苓。若出現口瘡,古書記載,膀胱的餘熱會遺留到小腸,導致腸胃不通暢,往上就會形成口糜,因為小腸是心臟的府邸,這只是邪熱的一個表現。心臟屬於君火,主導五臟六腑的火氣,所以所有經絡的熱氣都會反映在心臟上,心脈布滿舌頭表面,脾脈則布滿舌頭下方,這兩個經絡的火氣若生病,都要用寒涼藥物治療。如果有唾液,還要針對唾液進行治療。如果元氣虛寒,火氣上攻頭部,腳冷伴隨口瘡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、連理湯,並用當歸、附子蜜水煎服,含在口中慢慢咽下,也可以用生附子末塗抹腳心。這些方法都是治療龍火的方法,陰邪上逼,心肺之陽氣無法下降,所以要用溫熱藥物治療,可以散發到上面,也可以散發到下面。

隨其攸利。胃中有熱。脈洪大而實者。服涼膈散、金花丸。並用黃柏一味蜜炙含之。忌犯酒醋。犯之難愈。又好飲酒人。多有此證。易老用五苓散、導赤散。相和治之。服涼藥不愈者。此酒色過度。勞役不睡。舌上光滑而無皮。或因憂思損傷中氣。虛火泛上無制。必用理中湯。

甚者加附子。並用蜜煎附子噙之。口瘡以甘草半寸。白礬錢許。含化咽津。口瘡久不愈。以五倍子末摻之。或煎湯漱。或煎湯泡白礬漱。蓋酸能收斂也。口瘡甚者。含焰硝、硼砂。勿開口。並用南星末。醋調貼足心湧泉穴以引熱下行。又方。五倍子一兩。蜜炙黃柏、滑石各半兩。

白話文:

依病人情況選擇治療方法。若胃中有熱,脈搏洪大而有力,可服用涼膈散、金花丸,並用黃柏蜜炙含服。忌酒醋,犯之難愈。喜歡喝酒的人容易出現這種症狀,容易衰老,可用五苓散、導赤散相和治療。服用涼藥無效者,可能是酒色過度、勞役不睡、舌苔光滑無皮,或是因憂思損傷中氣,虛火上炎無法控制,需用理中湯治療,嚴重者加附子,並用蜜煎附子含服。口瘡可用甘草、白礬含化,久不愈者可用五倍子末摻之,或煎湯漱口,或煎湯泡白礬漱口,因酸能收斂。口瘡嚴重者,含焰硝、硼砂,不要開口,並用南星末醋調貼足心湧泉穴以引熱下行。此外,五倍子、蜜炙黃柏、滑石各半兩也可使用。

銅綠三錢。麝香少許。為末摻之。舌瘡口破疼痛。以巴豆半枚。生研。和米飲一豆大。杵和。貼印堂對額間。約半刻許。覺紅就去。不可泡起。小兒減半。隨即痊愈。戴復庵云。下虛上盛。致口舌生瘡。宜用鎮墜之藥。以蘇子降氣湯。或鹽湯下養正丹。口臭。年高水弱。奉養太過。

厚味。及服食補陽藥。口糜臭不可近。甘露飲加犀角、茵陳。及濃煎香薷汁含之。徐徐嚥下。口中如膠而臭。知母、地骨皮、桑皮、山梔、麥冬、甘草、食鹽。煎湯噙下。壯盛之人。涼膈散甚佳。痰壅氣濁而臭。宜鹽湯探吐之。

白話文:

取銅綠三錢,麝香少許,研成粉末混合。如果舌頭生瘡,口破疼痛,可以取巴豆半枚,研成粉末,用米湯調成豆粒大小,搗勻,貼在印堂(額頭正中間)上,大約半刻鐘,感到發紅就可以取下來,不要泡水。小孩用量減半。這樣很快就痊癒了。戴復庵說,下虛上盛,容易導致口舌生瘡,應該用鎮墜的藥物治療,可以服用蘇子降氣湯,或者用鹽湯送服養正丹。口臭可能是年紀大了,體內水分不足,過度滋補,或者吃太多肥膩的食物,以及服用補陽藥物所致。口裡糜爛發臭,不能靠近,可以服用甘露飲,加入犀角、茵陳,或者用濃煎香薷汁含在口中,慢慢吞下。如果嘴巴裡像膠一樣黏膩並發臭,可以用知母、地骨皮、桑皮、山梔、麥冬、甘草、食鹽煎湯含在口中。身體強壯的人,用涼膈散效果很好。如果痰多氣濁而有臭味,可以用鹽湯催吐。

子和治一男子。二十餘歲。病口中氣出。臭如登廁。夫肺金本主腥。金為火所乘。火主臭。應使如是也。久則成腐。腐者腎也。此亢極反兼水化也。病在上。宜湧之。以瓜蒂散湧而去其七分。夜以神祐丸、浚川散下五七行。比旦而臭斷。但藥性獷悍。不宜輕用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年輕男子,二十多歲,患了口中有氣味外泄的病症,臭味如同廁所一般。這是因為肺屬金,本來就主司腥味,而金受火所制,火主臭味,因此就會產生這樣的臭味。若久病不治,就會導致腐爛,腐爛則屬腎臟的範疇。這是由於陽氣亢盛,反而傷及腎水所致。病症在上焦,應該用藥向上引導排出。可以用瓜蒂散引導排出七分,晚上再用神祐丸、浚川散下行五七次。到第二天早上臭味就會消失。但是這兩種藥性都很猛烈,不可輕易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