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7)

1. 水腫

病氣本輕;但需開發肺氣於上,則膀胱氣化行矣。

問曰:黃汗之為病,身體腫(一作重),發熱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,脈自沉,何從得之?師曰: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從汗孔入得之。宜耆芍桂酒湯主之,溫服一升。當心煩,服至六七日乃解。若心煩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。假令發熱。

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。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,此營氣也。若汗出已,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。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。瞤即胸中痛。又從腰以上必汗出,下無汗;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。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。此為黃汗。

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須臾,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,溫覆取微汗。若汗不出,更服。

黃汗皆由營氣不和,水氣乘虛襲入。所以有發熱汗出、身體重痛、皮膚甲錯、肌肉瞤動等證。至於脛冷髖弛、腰下無汗,內經所謂身半以下,濕中之也。脈沉遲者,水濕之氣滲於經脈,而顯遲滯不行之狀。證雖多歧,觀其所治,咸以桂、芍和營散邪,即兼黃耆司開闔之權,杜邪氣復入之路也。

按:仲景於瘀熱壅滯之候,每云甲錯,即肌若魚鱗之狀;故發熱不止則瘀熱潰腐而為惡瘡。每言身瞤,乃經脈動惕之兆;故發汗不已,則營氣內乏,而胸中痛也。

氣分: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。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。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。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盤,水飲所作。枳朮湯主之。腹中軟,即當散也。

肺主一身之氣而治節行焉。今氣分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,形容水飲久積胸中不散,傷其氤氳之氣,乃至心下堅大如盤,遮蔽大氣,不得透達,只從旁邊轆轉,如旋杯之狀;正舉空洞之位,水飲佔據為言。其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、附、辛,以通胸中陽氣。陽主開,陽盛則有開無塞,而水飲之陰可見晛耳。若胸中之陽不虧,當損其有餘,則用枳、術二味,開其痰結、健其脾胃,而陽分之邪,解之自易易耳。人但知枳實太過,而用白朮和之;不知痰飲所積,皆由脾不健運之故;苟非白朮豁痰利水,則徒用枳實無益耳。

夫水病人,目下有臥蠶,面目鮮澤,脈伏,其人消渴。病水腹大,小便不利;其脈沉絕者,有水,可下之。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;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。

張介賓曰:水本畏土;因土虛不能制水,則寒水侮所不勝,反乘脾土,氾濫為邪。其始起也,必從陰分,漸次而升;按肉如泥,腫有分界。夫水雖制於脾,而實主於腎。腎本水臟,而元氣寓焉。若腎中陽虛,則命門火衰,既不能自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;陰陽不得其正,則化而為邪。

白話文:

水腫這個病,原本病情不嚴重,但需要先開發肺部的氣機,使肺氣能順利運行於上,這樣膀胱的氣化功能才能正常運作。

有人問:「黃汗這種病,身體會腫脹(或覺得沉重),發熱、流汗且口渴,症狀像風水病。汗水沾到衣服會變成像柏樹汁液的黃色,脈象沉弱,這是怎麼引起的?」醫生說:「這是因為流汗後去水中洗澡,水從汗孔進入身體所導致的。應該用耆芍桂酒湯來治療,溫服一升,可能會出現心煩,服用六七天後才會緩解。如果心煩不止,是因為用了苦酒的緣故。黃汗這種病,兩條小腿會發冷,即使發熱也是如此。

這種病屬於關節疼痛的毛病,吃完飯後容易流汗,而且常常在傍晚睡覺時盜汗。這屬於營氣的問題。如果流汗後反而發熱,時間久了皮膚會變得像魚鱗一樣粗糙。發熱不止的話,一定會長出惡瘡。如果身體覺得沉重,但流汗後就覺得輕鬆,久了身體一定會抽動。抽動就是胸口疼痛。而且腰部以上會流汗,腰部以下則沒有汗,腰部和臀部會鬆弛疼痛,感覺好像有東西在皮膚裡。嚴重時會吃不下飯,身體疼痛沉重、煩躁、小便不順暢,這就是黃汗。

應該用桂枝加黃耆湯來治療。過一會兒,再喝一升多的熱粥來幫助藥力。蓋著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,如果沒有出汗,就再服藥。

黃汗都是由於營氣不調和,水氣趁虛侵入身體所導致的,所以會有發熱、流汗、身體沉重疼痛、皮膚粗糙、肌肉抽動等症狀。至於小腿發冷、臀部鬆弛、腰部以下不出汗,這就如同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身體下半部分,被濕邪侵襲」。脈象沉遲,是水濕之氣滲入經脈,導致氣血運行遲緩的表現。雖然症狀很多樣,但從治療方法來看,都是用桂枝、芍藥來調和營氣、散邪,同時用黃耆來管理開合的功能,防止邪氣再次入侵。

依照張仲景的說法,當體內有瘀熱阻塞時,皮膚會像魚鱗一樣粗糙,也就是「甲錯」的狀況。所以如果發熱不止,瘀熱就會潰爛腐敗而形成惡瘡。常常說到的「身瞤」是指經脈抽動的徵兆,如果過度發汗,就會導致營氣不足,引起胸口疼痛。

氣分方面,心下(胃部)感覺堅硬腫大如盤子,邊緣像倒放的酒杯,這是水飲積聚所造成的。應該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、辛夷、附子湯來治療。當感覺汗出如蟲在皮膚裡爬行時,病就會好轉。心下感覺堅硬腫大如盤子,邊緣像倒放的酒杯,也是水飲積聚所造成的,則用枳朮湯來治療。如果腹部柔軟,病就應該會消散。

肺主管全身的氣機,使氣血運行順暢。現在氣分方面,心下感覺堅硬腫大如盤子,邊緣像倒放的酒杯,是水飲長期積聚在胸中無法消散,損傷了體內的氤氳之氣,導致心下堅硬腫大如盤,遮蔽了氣機的運行,使氣機只能從旁邊轉動,如同倒放的酒杯。這正是針對胸腔空虛的部位,被水飲佔據的情況所說的。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、附子、辛夷來疏通胸中的陽氣。陽氣主導開,陽氣旺盛就能使閉塞的狀況得到疏通,水飲的陰邪自然就會消散。如果胸中的陽氣不虧損,應該減少多餘的邪氣,所以用枳實和白朮兩味藥,打開痰結,健脾胃,陽分中的邪氣自然容易解除。人們只知道枳實藥性太過,所以用白朮來調和,卻不知道痰飲的積聚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的緣故。如果不是用白朮來化痰利水,光用枳實是沒有效果的。

得了水腫病的人,眼下會出現像蠶寶寶一樣的隆起,面色光亮潤澤,脈象沉伏。這種人常常會口渴,腹部因水腫而腫大,小便不順暢。脈象沉絕的人,體內一定有水,可以通過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凡是有水腫的人,腰部以下腫脹,應該利小便來治療;腰部以上腫脹,應該發汗來治療。

張介賓說:「水本來害怕土,因為脾土虛弱不能控制水,那麼寒水就會反過來侵犯脾土,導致水邪氾濫。這種病剛開始發作,一定從陰分開始,然後逐漸向上蔓延。按壓肌肉會像泥一樣鬆軟,水腫部位有明顯的界限。水腫雖然受脾土的制約,但實際上卻主要與腎臟有關。腎臟本來就是水臟,而且元氣也藏在裡面。如果腎中陽氣不足,命門火衰弱,既不能控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陰陽失調,就會化生為邪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