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張氏醫通》~ 卷三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6)

1. 水腫

今水從風湧。是以腎肝並浮也。水既從風而脈浮。其病在表也。骨節疼痛。表之虛也。身重。水客分肉也。汗出惡風。衛氣虛也。防己療風腫水腫。通腠理。黃耆溫分肉。補衛虛。白朮治風主汗。甘草和藥益土。薑、棗辛甘發散。腹痛者。肝邪氣塞。不得升降。再加芍藥以收陰也。

若見一身悉腫而脈浮不渴。續自汗出。無大熱。此風氣鼓搏其水。駸駸向外。當與越婢湯發之。此因勢利導之法。且中有石膏化熱。而無上逆喘滿之虞也。

皮水為病。四肢腫。水氣在皮膚中。四肢聶聶動者。防己茯苓湯主之。厥而皮水者。蒲灰散主之。

風水脈浮。用防己黃耆湯矣。而皮水即彷彿用之。前脈論中。同一開鬼門。而標中之本則微有分。風水下郁其土氣。則用白朮崇土。薑、棗和中。皮水內合於肺。肺病則氣病。故又名氣水。金鬱泄之。水積於皮。以淡滲之。故以茯苓易白朮。加桂枝解肌以散水於外。不用薑、棗和之於中也。

況四肢聶聶。風在營衛。觸動經絡。桂枝安得不用耶。若皮水而見厥逆。知水漬入腎。胃病不能行陽氣於四末。故手足諸陽之本先病也。與傷寒厥而心下悸。當先治水。藥雖異而理則同也。

水之為病。其脈沉小屬少陰。浮者為風水。虛脹者為氣水。發其汗即已。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。浮者宜杏子湯。

此論少陰正水之病。其脈自見沉小。殊無外出之意。若脈見浮者。風發於外也。虛脹者。手太陰氣鬱不行。而為虛脹也。風氣之病。發其汗則已。即脈沉無他證者。當效傷寒少陰例。用麻黃附子甘草。蕩動其水以救腎邪。若見外證喘滿。知水氣之在上而不在下。即於前方除去附子。而加杏仁以救肺邪。此治金水二臟之正法也。

里水者。一身面目黃腫。其脈沉。小便不利。故令病水。假令小便自利。此亡津液。故令渴也。越婢加朮湯主之。甘草麻黃湯主之。

里水即石水。水積膀胱內胞。而小腹硬滿如石也。首條言其脈自沉。外證腹滿不喘。腎肝並沉之象。其水潛伏於裡。矻然不動。非借風水越婢湯之法。不能激之四汔也。此言一身面目黃腫。脈沉小便不利。雖顯陽邪內動。究竟脈沉不鼓。不能破陰邪之堅壘。必需前湯加朮以發越脾氣。

俾陰邪從陽。里邪從表。一發而陰霾迅掃。此內經開鬼門法也。夫小便不利而水積為患。理固宜然。設小便自利而水道順趨。可無病水之慮矣。何至亡津作渴耶。不知金匱設以為例。意謂此證皆由小便不利所致。即使溲溺忽利。反加煩渴。此必陽邪內擾。迫其陰津下亡。當非寒去欲解之比。

故證雖變而治不殊。總不出越婢加朮之範圍也。按正水與石水似同而實異。正水則外證自喘。其本在腎。其末在肺。石水其脈自沉。外證腹滿不喘。其水之藏伏於下。積結如石可知。求其如風水皮水之脈浮。殊不可得。非用麻黃、石膏重劑發之。永無解散之期也。甘草麻黃湯即越婢湯之變法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水腫,像是風一樣湧起來。這是因為腎和肝的功能都浮弱了。水腫如果因為風而引起,脈象就會浮在表面,這表示病在體表。如果骨節疼痛,這是因為體表虛弱。身體感到沉重,是水進入了肌肉組織。容易出汗又怕風,這是衛氣虛弱。防己這種藥可以治療因風引起的水腫,並能疏通皮膚的毛孔;黃耆則能溫養肌肉組織,並補益虛弱的衛氣;白朮可以治療因風引起的出汗;甘草能調和藥性,並增強脾胃的功能;生薑和紅棗辛甘,有發散的作用。如果腹痛,是因為肝的邪氣阻塞,導致氣機升降失調,這時要加上芍藥來收斂陰氣。

如果全身都腫起來,脈象浮但不會口渴,持續出汗,沒有發高燒,這是因為風邪鼓動水氣,使水腫快速向外擴散,應該用越婢湯來發散。這是順應局勢的治療方法,而且越婢湯中含有石膏可以清熱,所以不用擔心會出現氣喘胸悶等逆行的症狀。

皮水這種病症,會導致四肢腫脹,水氣停留在皮膚中,四肢會不自主地顫動。這種情況可以用防己茯苓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厥逆(手足冰冷)的皮水,可以用蒲灰散來治療。

風水這種病,脈象會浮,可以使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,而皮水也可以參考使用。之前的脈象理論中,雖然都是要打開毛孔讓邪氣散出,但風水和皮水的病因還是有些微不同。風水是因為脾胃之氣被鬱住,所以要用白朮來增強脾胃的功能,用生薑和紅棗來調和脾胃。而皮水則和肺有密切的關係,肺功能失常會導致氣機失調,所以皮水又被稱為氣水。治療要讓肺氣順暢,並用淡滲的方法來去除皮膚中的積水。因此用茯苓代替白朮,並加上桂枝來解表,使水氣從體表散出,而不用生薑和紅棗來調和脾胃。

況且四肢顫動,是風邪侵犯了營衛,觸動了經絡,所以需要使用桂枝。如果皮水出現厥逆的症狀,表示水已經侵入腎臟,胃的功能衰弱,無法將陽氣輸送到四肢末端,所以手足等陽氣最旺盛的地方先出現病症。這和傷寒病出現厥逆,且心下悸動的狀況一樣,都應該先治療水腫。雖然用藥不同,但道理是相同的。

水腫這種病,如果脈象沉細,屬於少陰證,如果脈象浮,就是風水;如果虛脹,就是氣水。發汗就可以治癒。脈象沉的,適合用麻黃附子湯;脈象浮的,適合用杏子湯。

這段論述的是少陰正水之病,它的脈象會呈現沉細,表示邪氣沒有向外散的意圖。如果脈象是浮的,表示風邪從體表侵入。如果出現虛脹,是手太陰肺經的氣機鬱滯不暢造成的。因風邪引起的病,發汗就能治癒。如果脈象沉,且沒有其他症狀,應該參考傷寒少陰病的治療方法,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來驅散體內的水邪,以挽救腎臟的功能。如果出現外證氣喘胸悶,表示水氣往上走,不在下焦,可以在原方中去除附子,加入杏仁來治療肺部的病邪。這是治療金(肺)水(腎)兩個臟器的正法。

里水(內裡的水腫)的症狀是全身、臉部都呈現黃色腫脹,脈象沉,小便不順暢,所以導致水腫。如果小便正常,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虧損,所以會口渴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。

里水就是石水,水積在膀胱內,導致小腹部腫脹堅硬如石頭一樣。最開始的描述指出這種水腫的脈象是沉的,外在的症狀是腹部脹滿,但不會喘,這是腎和肝的功能都往下沉的表現。這種水潛伏在體內,不會移動。如果不用像越婢湯這樣的方法來發散,水邪就無法排出體外。這種病症雖然也表現出全身、臉部黃腫,脈象沉,小便不順暢,顯然是陽邪在體內活動,但脈象仍然是沉而不鼓的,無法打破陰邪的堅硬防禦,所以必須在之前的方子中加入白朮,來振奮脾氣。

讓陰邪跟隨陽氣一起發散,讓內部的邪氣從體表排出,這樣就能迅速消除陰霾。這是《內經》中開鬼門的方法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就會導致水積聚體內,這是一個必然的道理。但如果小便順暢,水液就正常流動,就不應該出現水腫的狀況,又怎麼會導致津液虧損而口渴呢?《金匱要略》在這裡列出這個案例,是想說明這種病症都是因為小便不順暢引起的。即使小便突然變得順暢,反而會出現煩躁口渴的症狀,這一定是陽邪擾亂內裡,迫使陰液向下流失,這和寒邪去除,疾病好轉的情況是不同的。

所以雖然症狀改變了,但治療方法沒有改變,還是不脫離越婢加朮湯的範圍。總體來說,正水和石水看起來相似,但實際上不同。正水會出現喘的症狀,病根在腎,病末在肺。石水的脈象是沉的,外在的症狀是腹脹但不喘,水積聚在下腹,堅硬如石頭。想要像風水或皮水一樣出現脈浮的現象是不可能的,必須使用麻黃、石膏等重劑來發散,才有可能根治。甘草麻黃湯是從越婢湯變化而來的。